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肺部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丙戊酸钠为广谱抗癫痫药,其抗癫痫活性与血药浓度相关,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丙戊酸钠联合使用,能够引起丙戊酸血药浓度明显降低,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本文就1例肺炎合并癫痫患者的主要用药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癫痫药对神经外科手术后癫痫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前瞻性对照性研究,选择幕上开颅患者183例,随机分成抗癫痫药预防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91例。预防治疗组在术前、术后分别规则应用苯妥英钠或丙戊酸钠,并注意监测抗癫痫药的血药浓度,对照组仅在术后给予常规术后处理,不用抗癫痫治疗。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颅内压和脑水肿变化情况。结果预防治疗组患者在术后的癫痫发生率(5.6%)、颅内压显著升高(8%)和重度脑水肿(4%)与对照组(分别为16.5%、22%、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抗癫痫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预防应用可以显著降低术后癫痫发生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升高幅度,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刘沙  金梅  傅川  刘大瑜 《重庆医学》2016,(27):3805-3807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抗癫痫疗效及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133例服用丙戊酸钠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对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133例患者抗癫痫疗效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80例患者癫痫得到了控制,占60.15%,有效血药浓度(50~100 m g/L )范围内有51例患者癫痫得到控制,占38.35%。血药浓度小于50 m g/L的44例患者中,26例未得到控制;男性与女性的血药浓度分布相似;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各年龄组之间存在差异,成年组有52.87%患者血药浓度低于或高于治疗范围,未成年组则有39.13%;随着血药浓度增加,不良反应增加。结论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与患者抗癫痫疗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癫痫控制情况及年龄进行合理的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抗癫痫药物(AED)丙戊酸钠(VPA)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285例癫痫患儿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1的有130例,占45.61%;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1之间的有145例,占50.88%;血药浓度>100μg·ml-1的有10例,占3.51%. 结论 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应用丙戊酸钠应根据血药浓度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癫痫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我科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行开颅手术的颅脑外伤患者11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预防组60例,刚手术期预防性使用丙戍酸钠,对照组55例,出现癫痫前不使用抗癫痫药物,利用spss软件分析预防性使用丙戊酸钠是否对术后癫痫的发生率产生影响。结果:预防组患者癫痫发病率为1.7%,对照组患者癫痫发病率为12.7%,P<0.05。结论:丙戊酸钠在颅脑外伤术后的预防应用可以显著降低癫痫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 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 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7.
罗海伶 《海南医学》2012,23(23):138-139
丙戊酸钠为广谱抗癫痫药,是癫痫治疗的一线药物,对大多数发作类型都有较好的疗效,故临床使用的频率较高.本文介绍1例因过量服用丙戊酸钠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方法:将182例癫痫患儿完全随机分为丙戊酸钠组108例,拉莫三嗪组74例。丙戊酸钠组应用丙戊酸钠单药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发作明显控制后停止加量维持治疗;拉莫三嗪组单药治疗最小量为5 mg·kg.d~最大量15 mg·kg·d,平均7 mg·kg·d。发作明显控制后维持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定疗效,包括发作情况、痫样放电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8例癫痫患儿经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完全控制16例,显效34例,有效4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6.11%,不良反应28例,占25.93%。74例癫痫患儿经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完全控制8例,显效21例,有效2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1.62%,不良反应31例,占41.89%。2组比较痫样放电改善情况丙戊酸钠组与拉莫三嗪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丙戊酸钠对各种类型癫痫均有良好效果,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小儿抗癫痫治疗药物,丙戊酸钠单药治疗亦可用于初发的癫痫患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让临床医师、药师进一步认识美罗培南和丙戊酸钠之间的相互作用,熟悉美罗培南和丙戊酸钠相互作用的发生机制、预先处理措施等知识。[方法]介绍并分析1例脑梗死继发癫痫并肺部感染患者抗感染和抗癫痫治疗全过程。[结果]该患者联用美罗培南和丙戊酸钠进行抗感染和抗癫痫治疗时,临床药师建议逐步用卡马西平替换丙戊酸钠,且在换药的3~5 d内暂不更改丙戊酸钠给药方案,注意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最终患者感染症状逐渐好转且未出现癫痫发作。[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当时刻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量采取一些预先处理措施来减少联合用药所致的药物不良事件,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述近年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的研究进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系统查阅了近几年国内有关癫痫治疗药物监测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结果常用于癫痫的治疗药物有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这些药物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治疗窗窄、服药周期长等特点.结论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实施个体化给药、降低癫痫的发作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有关丙戊酸钠预防脑肿瘤术后癫痫的文献,评估丙戊酸钠预防开颅术后癫痫的有效性。方法以“(丙戊酸钠)与(术后癫痫)”为关键词,从CNKI数据库或参考文献里搜索1989。2009年发表的文献。结果通过术前及术后预防治疗能显著控制早期癫痫发生率,有2篇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能显著减少脑肿瘤术后早期癫痫发生机会(OR=0.27;95%CI:0.12~0.58),漏斗图未见显著不对称。结论丙戊酸钠也许能有效预防脑肿瘤开颅术后早期癫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围术期护理的要点及其重要性.方法 对2011年3月~2013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行ESD术的早期结直肠癌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及术前准备,术中静脉麻醉护理以及积极配合手术者术中操作和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加强病情及并发症的观察与采用术后心理护理,降低患者的焦虑、烦躁等心理障碍.结果 通过对ESD术患者的精心围术期护理,56患者中有8例患者术后出现血便,2例出现术后穿孔,其余46例患者并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患者经过及时的对症处理及精心护理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及护理宣教,全程的术中监护,精心的术后护理,对取得ESD治疗术的成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卡马西平(CBZ)、托吡酯(TPM)与丙戊酸钠缓释片(VPA)对脑炎继发癫痫(SEVE)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102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病历资料,根据不同的癫痫发作类型、患者年龄和性别,分组评价CBZ、TPM和VPA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并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种抗癫痫药的总有效率及完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Z对部分性发作的控制率为62.50%及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部分性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40.00%及64.00%,VPA和TPM对各型发作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药物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单药治疗时,CBZ对部分性发作的疗效良好,TPM、VPA适用于脑炎继发癫痫的各型发作,且TPM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乳腺癌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结果36例患者血压在围手术期控制理想,均行手术治疗,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合并高血压对手术不利,调整围手术期用药,将术前、术后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AAP)对戊四氮(PTZ)致痫小鼠行为及生长变化的影响。方法 60只健康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K组)、模型组(PTZ组)、中药大剂量组(AAPl组)、中药中剂量组(AAPm组)、中药小剂量组(AAPs组)和丙戊酸钠组(VPA组),每组10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4mL/kg·d灌胃;中药各组分别给予中药复方大、中、小剂量(14.8g/kg、7.4g/kg、3.7g/kg)灌胃,每天1次;丙戊酸钠组腹腔注射VPA(20mg/kg·d),连续7d。最后1次灌胃后,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腹腔内注射PTZ 95mg/kg,采用Yuhas分级法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记录小鼠痫性发作级别、发作潜伏期、发作持续时间;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增加值。结果 与PTZ组相比,AAPs组小鼠发作潜伏期延长,发作持续时间缩短(P<0.05)。与VPA组比较,中药AAPl、AAPm、AAPs各组小鼠体质量增加(P<0.05)。结论 AAPs小剂量能延长PTZ致痫小鼠发作潜伏期,缩短PTZ致痫小鼠发作持续时间,抗惊厥效果良好;且AAP能明显增加小鼠体质量。  相似文献   

16.
许光珍 《中外医疗》2014,(20):20-21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防止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1月—2014年3月产科分娩的剖宫产产妇3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93)和对照组(n=193),观察组于术前30 min快速静脉滴注头孢唑林钠,术后12 h内再同等剂量给药1次;对照组术后回病房静脉滴注头孢唑林钠,连用3~5 d。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术后体温、切口感染率、子宫复旧不良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体温正常时间为(34.25±7.67)h,对照组为(35.31±8.36)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切口感染率、子宫复旧不良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5%、3.11%、(5.3±1.2)d,对照组分别为6.21%、8.81%、(7.6±1.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围术期术前应用抗生素用药剂量少、用药时间短、无不良反应、术后恢复快,预防术后感染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白细胞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白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对43例癫痫患者行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定期测其外周血象。结果丙戊酸钠对癫痫全身性发作疗效优于部分性发作。服用丙戊酸钠治疗后,癫痫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降低,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P〈0.01)。结论丙戊酸钠致癫痫患者白细胞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经临床及脑电图诊断为癫痫的54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并根据发作类型选药;采用丙戊酸钠(VPA)或卡马西平(CBZ)单药治疗,并监测药物浓度及随访脑电图(EEG)。结果:临床表现为全身性发作37例,局灶性发作17例。37例单用VPA治疗,6个月后发作获完全控制,VPA平均血药浓度89.2mg/L;17例单用CBZ治疗,6个月后获完全控制,CBZ平均血药浓度6.37mg/L。治疗前EEG异常52例,治疗后恢复34例。结论:小儿癫痫的发作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反复发作、暂时性的特点。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单药治疗小儿癫痫具有良好的疗效,血药浓度监测对治疗有指导作用,脑电图不能作为判定疗效的唯一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与静脉造影,在手术前、后检测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1例,早期综合防治DVT,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骨折。结果 该组检出DVT5例,术前检出DVT3例,术后2例。经早期的综合治疗,血栓缩小机化,无出现症状性肺梗塞,术后患肢功能良好。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前后均可发生DVT,围术期采用彩超监测与综合治疗是早期预防DVT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氨甲环酸(TXA)序贯利伐沙班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减少出血及预防血栓的疗效.方法 筛选从2012-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拟行初次一侧THA的患者,共150例,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命名为A、B、C、D、E组,每组患者各30例.A组患者作为空白组,不应用药物干预;B组在手术前应用10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C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组在手术前及3h后分别应用15 mg/kg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E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静脉滴注,关闭切口时再局部应用1 gTXA.术后6~12 h视引流量予以抗凝,一般在引流量小于30 mL/h口服利伐沙班10 mg,按常规剂量抗凝至术后35 d.统计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开始抗凝及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第1天凝血酶原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及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发生率.结果 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在5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天Hb下降值、术后开始抗凝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与A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内随访均未发生症状性DVT及PE.结论 THA应用TXA序贯利伐沙班是安全、有效的,且术前及3h后各应用15 mg/kgTXA对减少THA失血量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