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正确认识"太阳阳明"的脾约证后,再考麻子仁丸,成因当属胃虚热证,是由于胃虚弱,津液不足以上输至脾肺,因此脾受到约束,故津液偏渗下焦膀胱,出现小便数而大便硬。麻子仁丸中用麻子仁,具有平补胃气之功,杏仁有助肺气通利,以助脾气散精归肺,两药均是作用在脾气散精的前后脏腑。麻子仁丸不属于太阳阳明,但仍可称为脾约,从此角度反观《伤寒论》多个方证,可知不少下利或便结证,均可属于"脾约"之列。  相似文献   

2.
刘智群  金小晶 《河南中医》2016,(10):1675-1677
太阳阳明是脾约,正阳阳明是胃家实,脾约证的病位在脾,而不是在胃;脾约证是介于承气汤证与蜜煎导证之间的一种虚实夹杂的病证,本证之虚为脾阴亏虚,而非脾气亏虚,病机为阳盛阴受约。脾胃互为表里,脾主为胃行津液,生理上互相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约证之所成,乃由脾胃之气亢盛,过量吸收胃中津液,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小便数;阳盛而阴虚,脾胃中之津液亏虚,肠腑干涸,濡润失职,而中消便难。故本证实为虚实错杂之证,治疗当以麻子仁丸缓攻胃肠之燥热,滋养脾胃之阴津。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中医经典,对《伤寒论》中"脾约"证提出了新的看法,通过分析《伤寒论》和《内经》原文,认识到"脾约"当为湿热困脾所致,病变重心在小肠,乃小肠湿热导致其气机不利,失于蠕动,亦即脾不健运而发本病,故笔者将小肠失于蠕动的现象称为"脾约"。并从原文、病机到方药,逐步分析,建立起对脾约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脾约证》"脾弱"病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约”首见于《伤寒论》。历代对“脾约”的认识有:脾阴虚;太阴不固;脾阴外渗;脾土过燥;脾气不展;脾弱。而笔者认为“脾约”乃脾气不足,转输失调,津液偏渗。即“脾不足,令人九窍不通”。其辨证着眼点“大便革更”,“小便数”。用麻子仁丸治之,寓“益气通下”之意。本文揭示了“脾约”证是《阳明病篇》所涉及的一个特殊证型,为“益气通下”之法提供了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5.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09,29(11):1044-1045
经过考证认为,"脾约"是太阳阳明,不是麻子仁丸证,麻子仁丸证与脾无涉,麻子仁丸证与承气证的区别是杂病和热病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7.
探讨《伤寒论》179条作为阳明病篇首条的意义。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成因和来源的阐述,而是阳明病实证的分类。按照阳热的多少,分为"脾约证"、"胃家实"、"胃中燥"三类。  相似文献   

8.
李朝喧 《中医研究》2007,20(11):18-20
对《伤寒论》中有关"脾约证"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医家所述,探讨了"脾约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等,认为脾约证的病机是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以致水液偏渗于膀胱,肠道失于濡润而成。其病证表现以阳明胃之实热为主,兼有太阴脾之营阴不足。  相似文献   

9.
麻子仁丸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脾约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永  岳嵊 《四川中医》2003,21(9):44-44,45
大便干结是导致前列腺炎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常使尿末及大便时尿道口滴白现象增加、小便次数增多等。本文应用通腑泻下法治疗脾约型慢性前列腺炎取得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5.35%),提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伴有大便干结时,应考虑使用通腑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脾约"一词语出仲景《伤寒论》,"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后世医家对脾约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该文就历代医家对脾约的认识、病机辨析及导师多年对此证的经验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不尿)的条文达37条,其中大多在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及少阴病篇中。现就其发生机理及治法作一探析。1 热证小便不利 《伤寒论》之湿热证多出现小便不利,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第125条)、“太阳病……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知必发黄”(第134条)、“阳明病,被火,额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的发黄,究其黄源,一为误治致黄,二为病理性发黄。本文力图溯本求源,治病求本,以利古为今用。一、误治致黄论中误治致黄,约有两途,一是误用火攻,二是医反下之,皆可导致发黄。 1.误用火攻“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瘼疭,若火熏之……”。此言火  相似文献   

13.
贾延利 《中医杂志》2008,49(12):1138-113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 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卷后《释音》:“ ,音殊,短羽鸟飞 也。”明代方有执注云:“ ,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项几儿然,形容病人颈项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其实,这一观点来自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 ,鸟之短羽飞 也,象形。凡 之属皆从 。读若殊,市朱切。”古今学习研究《伤寒论》者均读“ ”为“shushu”并把“ ”写为无钩挑的“ ”字。  相似文献   

14.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2,27(7):1295-1297
《伤寒论》213条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所针对的病机是热与燥屎互结于胃腑,而此条文说明了此病机形成的另一条途径(见图一).阳明病在病机上具有里、实、热的特点,《伤寒论》182条云:"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恶寒,代表病已不在太阳;身热,反恶热,是因为里热所致.《伤寒论》168条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19条又云:"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可见汗自出,是由于里热炽盛,迫津液外出所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指的是邪在里,出现表里俱热的证候.  相似文献   

15.
"脾家实"出自于《伤寒论》太阴病篇第278条条文,后世历代医家对"脾家实"的理解不一,主要有两种:一认为是脾阳来复,正气充盛;一认为与"胃家实"相当,皆为邪气实的称谓。笔者认为应当从脾阳来复、正气充盛来理解"脾家实",以挖掘其在《伤寒论》中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脾约”为便秘病证名的传统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脾约”是各种病因导致脾气壅滞的病机概括.整理归纳张仲景述及脾气壅滞相关病证有消渴、聚证、黄疸、奔豚气、腹满、水肿等.行气理脾是“脾约”的基本治法,而对应各病证的综合性治法有行气养阴润燥、行气健脾消聚、行气利水退黄、行气温脾平冲、行气补脾除满、行气通脾消肿6种.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为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著作,创造性地阐明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有效地指导后学者的临床实践。笔者在学习《伤寒论》中以“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称为合病”的概念分析该书,发现仲景明言合病的条文实际上不完全是合病,未明言合病的条文又可能是合病。现就此述略如下。  相似文献   

18.
“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病证名称,至今医学界仍在探索争鸣之中,通过对“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辨证分析,认为“阳明中风”证是阳明里实热证兼太阳表证;“阳明中寒”证是阳明里虚寒证。  相似文献   

19.
王明炯  王文华 《河南中医》2016,(10):1680-1682
《伤寒论》太阳病的本证,包括了伤寒、中风与温病三大类,一般认为伤寒的代表方是麻黄汤,中风则是桂枝汤,可是太阳温病却没有,以致后世一直忽视《伤寒论》中的温病内容。要想弄清楚《伤寒论》中涉及温病之证,首先必须从大青龙汤入手。笔者通过对大青龙汤与少阴证进行详细的鉴别后认为,大青龙汤证是四组症状体征相矛盾的集合体:1可能会出现脉浮紧也可能出现脉浮缓;2可能出现身疼痛也可能出现身重(不疼);3可能出现烦躁也有可能出现不烦躁(但欲寐);4可能汗出也可能无汗。仲景当年写大青龙汤证时只有也只能错笺、省文:一则警醒后世,二则开三纲鼎立之局。不然,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证和伤寒表实的麻黄汤证都将被推翻。大青龙汤证如此行文实乃仲景开辨证思维一大法门。  相似文献   

20.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9):953-956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是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