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中医杂志》2017,(2):162-163
主要总结《临证指南医案》及《伤寒论》等著作中有关痒证论述,并结合升阳散火汤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实践,阐述阳气内郁引起的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叶天士治疗痒证医案中已提到气郁(阳郁)之病机,多以血热、血虚及多种因素(风湿、暑湿、湿热、气郁)造成的内郁火热多见。《伤寒论》中论述太阳病表郁轻证亦论述营卫不和,卫阳郁滞,郁热内扰而发皮肤瘙痒。临床实践表明,李东垣升阳散火法可有效地治疗阳气内郁型皮肤瘙痒症,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新疆地区皮肤瘙痒症与西北燥证的病证联系,为从异病同治角度制定新疆地区皮肤瘙痒症防治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77例皮肤瘙痒症病例组,155例无病对照组,对两组西北燥证罹患率及积分进行比较;对病例组病情和临床辨证证情分别与西北燥证证情作病证切合指数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探求二者之间病证关联性。结果:①皮肤瘙痒症组西北燥证罹患率为49.35%,对照组为24.52%,病例组高于对照组(χ2=14.404,P0.01)。②病例组西北燥证总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病例组主证肺卫孔窍皮肤燥证与兼证肺心脾风火燥证、心肾阴虚证均高于对照组(P0.05),尤以前二者明显。③皮肤瘙痒症病情与肺心脾风火燥证(fi=0.30,P0.01)有较强关联度,其余各证fi均无统计学意义。④典型相关分析:第一典型变量r1=0.6972(P0.01)。皮肤瘙痒症因变量组血虚风燥证载荷量最大(0.6835),自变量组肺心脾风火燥证载荷量(0.7029)最大。结论:①西北燥证是新疆地区皮肤瘙痒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并以肺心脾风火燥证为突出临床表现。②皮肤瘙痒症病情与西北燥证兼证3肺心脾风火燥证关联度最强。③皮肤瘙痒症临床证候血虚风燥证与肺心脾风燥证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正马万里为广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25余年,治学严谨,中医基础扎实,临证经验丰富。他主张临证治疗采取辨病、辨证相结合,以证为先,不拘病种,"有是证,用是药",临床擅活用经方治疗各科疾病,每获奇效。现介绍其验案4则如下。1乌梅丸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李某,女,40岁,反复全身皮肤瘙痒3年余。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剧烈,阵发性发  相似文献   

4.
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学“风瘙痒”的范畴。风邪是造成皮肤瘙痒的最主要病理因素。“治风先治血”理论被广泛用于治疗以风证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分析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以血病为因,风病为果;以阴虚内热、伤津耗血为本,津血耗伤、内生风邪为标的病机特点,并从“调血消风治其标,滋阴养血求其本,兼顾他邪防生变”三个层面论治本病,为中医药理论指导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玉卓  李宜放 《光明中医》2016,(19):2789-2791
皮肤瘙痒症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危害。王晞星教授重视使用经方辨证论治,善于临证加减,基于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机,分别采用养血祛风、清热除湿、调和营卫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特点以及典型医案等方面作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
茯苓杏仁甘草汤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原用于治疗胸痹轻证,导师张智龙将其灵活应用,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三叉神经痛、吮吸动作、嗅觉障碍等魄之为病,每有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7.
赵惠  周春祥 《河南中医》2011,31(12):1342-134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归结为风邪留恋、湿热郁滞、热盛津亏、瘀血内结4方面。临证时当根据不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8.
皮肤瘙痒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而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本文基于临床实践,以中医血虚为理论基础,重点梳理血虚致痒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典型舌脉象及治则治法,并结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特点,详细阐述从血虚论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关键点,规范从血虚论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理法方药体系。文末结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典型病例,从血虚论治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表明从血虚诊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理论是可靠的,体系是规范的,临床疗效是可以复制的,为进一步深入规范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中医诊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朱仁康老师治疗皮肤瘙痒病的经验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肤瘙痒病,是一种无任何原发损害的皮肤病。本病以阵发性皮肤瘙痒为主要特征,短者数分钟即过,长者可达数小时,多于夜间为甚而难以遏止。患者常因瘙痒无度而夜寐不安,以致“昼不精,夜不瞑”。朱老将本病分为如下证型治疗: 一、血热型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是指糖尿病患者无皮肤原发性损害,而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属中医学"痒风"、"风瘙痒"等范畴,严重者可出现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和苔藓样变.历代医家对此证的治疗观点颇多,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病率高。阮诗玮教授根据长期中医临证实践经验并结合现代相关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疾病的中医学认识及临证治疗经验,指出其病因病机当基于尿毒症基本病理状态,以内生浊毒之邪、津气血亏虚为内在因素,四时六淫邪气为诱发因素,基本病机即为浊毒内蕴、毒邪外发,津血亏虚、肌肤失养。根据其病机特点总结临床辨证要点为“虚、热、毒、郁”,并创设性提出了“补、清、下、汗”四大治疗法则。同时,临床治疗以分期辨证论治,并归纳其急性期、慢性期及慢性迁延期的临床表现及理法方药,附有临证医案参佐。  相似文献   

12.
总结基于“玄府-肺络”系统辨证治疗肺癌靶向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的经验思路。玄府为肺络之枢纽门户,肺络为玄府之濡养通路,二者充肌表,联脏腑,相附依存。结合肺癌靶向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特点为皮疹、皮肤瘙痒、干燥等,提出其核心病机为玄府郁闭,肺络瘀虚。以久病虚实夹杂,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久病多瘀入络,络虚不荣,玄府郁闭为病机特点。临证时谨守病机,分期论治,内外并治,以开玄通络为基本治则,治以宣散开玄透邪、祛瘀荣络固本,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属于中医学"痒风"范畴,在临证中效法先贤李东垣,从"阴火"论治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推测其病机在于中焦脾气亏虚,阴火乘机上窜占其土位,火热郁表而发为瘙痒,从3个典型病例分别辨证论治,以补脾益气、升阳散火为主要治法,临床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机。方法:通过查阅及参考相关书籍及文献,发现肝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重要作用,结合临床经验,从糖尿病及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探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发生机制。辨证用药时分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肝血亏虚、肝肾阴虚四个证型。结论:从肝论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与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吻合的,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较常见的老年性皮肤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定论,治疗效果不佳。张学智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在临证治疗中以"寒热"为出发点,提出"理论溯源-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物质基础-组方用药"为一体的从"寒热"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理论思路。尤其指导临床寒热分级、分期论治、寒热平调的治疗思路,以期从"寒热"角度诠释及分析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本质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病证日久,并发症多,其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临床上采用补阴泻火之剂———当归六黄汤治疗糖尿病证属阴虚火旺之汗证、皮肤瘙痒、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孙同郊教授用二仙汤加减治疗老年杂证的门诊验案发现:孙同郊教授认为老年杂证的病因病机根在肾,以肾的阴阳失调为主;故老年杂证的治疗重在调补肾阴肾阳;二仙汤为调补肾阴肾阳的常用方剂,临床上灵活加减用于治疗失眠、汗证、皮肤瘙痒、骨质疏松等老年杂证证属肾阳虚、肾阴阳两虚或肾阴虚者,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猪肤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肤汤为《伤寒论》方,由猪肤、白蜜、白粉三药组成,主治少阴病下利伤阴,咽痛、胸满、心烦等证。笔者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因血虚阴津不足而致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6例,疗效满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21,(1):79-82,104
张发荣教授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整体病变的外在表现,脏腑病变及六淫邪气均可致痒,非独风也。其将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分为早期和中晚期,早期以热毒、湿热等实证为主,中晚期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肺脾气虚、血虚肝旺、气阴两虚证多见。治疗时强调以皮肤瘙痒症为纬,以消渴本病为经,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疾病病机;风邪和瘀血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疏风活血法当贯穿始终;同时内外合治,多法并用,强调预防,重视调神,屡获奇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润燥止痒方治疗阴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止痒、证候疗效及其相关性,探索以症为主,症证结合的疗效评价模式。方法:采用分层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双盲双模拟观察设计方案,按1∶1纳入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受试者240例,主要观察指标为皮肤瘙痒症主症及阴虚风燥证主次症状。评价该方止痒效应及证候疗效,分析主症及证候改善的相关性。结果:1)润燥止痒方止痒总显效率为55.93%,总有效率为92.37%,疗效优于对照药(P0.05);治疗阴虚风燥证的总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7.80%和98.31%,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止痒、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积分差值均显著相关(P0.05);证候主要症状瘙痒入夜尤甚、皮肤干燥与瘙痒积分变化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阴虚风燥证患者证、病积分变化显著相关(P0.05)而非典型证无相关性;结论:润燥止痒方对阴虚风燥型皮肤瘙痒具有较好止痒作用,其作用特点在于改善瘙痒及其伴随的入夜尤甚、皮肤干燥等症状。临床证候的典型性是影响疗效的因素。症证结合评价有助于评价中药改善症状的作用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