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全面查找《黄帝内经》原文,筛查出41个有关眼部形态结构与部位名称的术语,详细分析了其中14个疑难术语的命名之由与内涵,在多个表达某一部位的同义词中提出了一词当作标准术语的建议,并将41个术语进行了层次划分,首次系统发掘出《黄帝内经》时代对眼部形态结构与部位的认识,为深入探讨中医眼目理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傅海燕  潘桂娟 《中医杂志》2012,53(24):2078-2080
通过全面查找《黄帝内经》原文,筛查出24个有关人体鼻形态结构与部位名称的术语,详细分析了其中14个疑难术语的命名与内涵,在多个表达某一部位的同义词中提出了一词当作标准术语的建议,系统发掘出《黄帝内经》时代对鼻子形态结构与部位的认识,为深入探讨中医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耳部望诊是临床医师很容易忽略的一种望诊方式,是一项根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并且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望诊内容。笔者通过对先秦时期涉及耳部望诊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进而阐明耳部望诊最初是在《内经》时期被提出,其望诊的核心内容为望耳的色泽、望耳的形态、望耳部血脉情况、望耳的位置情况进而应用于临床诊疗疾病。1望耳的色泽用耳廓的颜色状况、光泽程度作为诊断疾病的方法最早出现在《灵枢经》相应的篇幅中。《灵枢·卫气失常》:"耳  相似文献   

4.
下肢诊法散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多个篇章,属《内经》身形诊法范畴。下肢包含“皮、脉、肉、筋、骨”五体结构,与脏腑气血内外相应,又与生命大数息息相关。诊察下肢是望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辨识患者体质,辨明外邪入侵的部位及浅深,也可作为判断局部或全身疾病的线索和依据。《内经》诊察下肢侧重于望、问、切诊,包括望动静、形态,问疼痛,切动脉,切问寒热等。通过梳理总结《内经》下肢诊法相关内容,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诊断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语义类型,为中医药语义类型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依托中医基础理论,经文献梳理、提取、规范、分类《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的语义类型.结果:《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共1506个,语义类型包括哲学、物质、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6.
孙欣  谷峰 《吉林中医药》2011,31(4):277-278
"水"是最常用的汉字之一,《内经》之"水"字含义众多,做为重要的医学术语,在中医学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津液理论等概念的建立、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内经》原文中所出现之"水"的整理与分析,将其内涵概括为自然之水、人体水液、哲学之水、疾病之水四类,并分别进行注解,以加深对《内经》中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离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中“系统开放”原理、“非线性相互作用”原理和“涨落突变”原理,结合《内经》中的阴阳非平衡观点,分析了《内经》中的“阴阳平衡”,认为《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非平衡的有序,因此《内经》的阴阳平衡与离散结构理论关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论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内经》三焦的概念有四:作为六腑的三焦,作为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排泄的3个部位,经络学说中的手少阳三焦经和病症名称。三焦的功能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从《内经》原文可以推断三焦当有形有质。关于三焦的脏腑相合理论,既说"肾合三焦膀胱",又说三焦"是孤之腑",不与其他脏器合。《内经》有关三焦的歧义性,催生了后世众多医家针对三焦的学术争鸣,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完善了中医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周易》象的概念来研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藏象的认识方法和内涵,从而提出《内经》藏象的“四象理论”,即性质象、形态象、职能象、时空象。这有助于全面理解和研究《内经》的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渊薮,蕴含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是《内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而且涵义深奥丰富。根据"神"所在的具体语境和搭配词语,分析《内经》中"神"的涵义并将"神"进行词性分类,如名词类、动宾类和形容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和Ilza Veith英译本,对"神"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对"神"的翻译策略,总结"神"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既有的"普通语言对应词"、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和词性转换法翻译,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邪"是《内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根据"邪"所在的具体语境,分析《内经》中"邪"的含义,并对"邪"进行词性分类,即名词类、动词类、副词类和助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Ilza Veith英译本和罗希文英译本,对"邪"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3个英译本对"邪"的英译策略,总结"邪"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自然对应词"、使用"等化性对应词"和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笔者在《内经》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热病理论与《伤寒论》六经辨证、营卫理论与仲景调和营卫之法、水病论治理论与仲景治水之方、标本治则理论与仲景实践发挥、脾胃理论与仲景临证运用等5个方面探讨了《内经》教学当中联系《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内容的具体做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升学习《内经》的兴趣,加深对《内经》经旨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打下基础,使经典课程有所连贯,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系统论述了藏象、经络、腧穴、运气及部分疾病的诊治法等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关于《内经》的脏腑学说,古今论述颇丰,但鲜有系统讨论眼、耳、口、等"七窍"的文献,本文试讨论《内经》对"七窍"术语的论述及其后世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内经》是一本法书,其理论具有标准、圭臬以及方法论之效力,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正如孟庆云教授所说:《内经》就是以丰富的方法论内容,参与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于临床实践,也以此赋予中医理论的特色。[1]笔者在30多年的《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认真体会《内经》所揭示的一些基本理论,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内经》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谈点个人的体会,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治神"是《内经》针灸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术语,与针刺实践密切相关,然其具体所指在经文中未有明确解释,后世医家理解也多有分歧。故通过对《内经》中与神相关概念术语、形神关系、上下文语境以及道家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治神"乃治医家之神,而非病者之神。这与道家在进行某种高超操作技艺时对"神"的追求与重视不谋而合,与道家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由此提示,早期针灸理论源流梳理、概念术语的厘清,在系统爬梳相关医学文献的同时,尚需从早期思想文化观念与医学理念相互交织的层面多加审视,综合辨析。  相似文献   

16.
伏邪学说这一概念,历来学者见解不一。有的本于《内经》理论,认为病邪的伏藏,都是前一季节感邪,后一季节发病;有的认为风寒无伏邪,暑温也有随感即发的;有的甚至不承认《内经》对病邪能够伏藏的认识;也有把“伏邪”当做特有的病因或病类来认识的。特别是在伏邪的部位上,有的说伏于肌肤,有的说伏于少阴,有的说伏于膜原……。指不出确定的实质性部位,更不能在形态解剖上找到结构实体,故有的人认为“取不如舍,当把这些思辩性学说从《温病学》教材中删除”。众说纷纭,争议颇多,迄今尚无定论。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在前进中不断发展的,现在可能没搞清楚的,  相似文献   

17.
探讨《黄帝内经》(下文简称《内经》)所载“筋”的内涵意义及英译策略。《内经》中可见大量关于“筋”的描述,其中,“筋”的出现可分为单字和多字两种情况,在考究多个《内经》英译本的基础上,探讨《内经》中“筋”的内涵和英译策略。研究发现“筋”字含义深厚、内涵广博,可根据上下文语境译为sinew、tendon、Jin、vein等,通过探讨“筋”的英译策略,总结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可采取音译、音译加括号夹注两种形式较为完整地实现医学信息的传递,以期为中医药术语英译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 “神”在《内经》中出现约百余次之多,涵义很广,然由于《内经》成书于两千年前,文字古奥、术语不易正确理解,对《内经》中“神”的误解时有发生。多年来,许多中医工作者对“神”作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研究,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一、神的涵义:《内经》论“神”与先秦诸子同出一源。神字的本义,指北斗的斗柄,而斗柄是划分阴阳界限的标帜,气化活动的指挥棒。《说文解  相似文献   

19.
一、继承与发展《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骨伤科学正是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内经》的理论,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完整的临床科学。整体观的继承与发展:《内经》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经络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赵献可与张景岳阴阳互根理论源自《内经》阴阳互根理论,却比《内经》阴阳互根理论更具体更完善,是赵献可与张景岳关于先天水火辨治的核心理论,指出其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割裂了《内经》阴阳学说的完整性;以割裂先天后天的密切联系为前提;否定了正治法的主流地位;与赵氏、张氏重视阳气的学术主张相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