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微阴弦"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篇》。"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即是本虚,"阴弦"即是标实。冠心病的病机特点总属"本虚标实",心脾、肾阳气亏虚是发病之本,而阴寒、痰浊、瘀血是发病之标,由此提出温阳益气,化痰祛瘀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2.
从"阳微阴弦"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阳微阴弦"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篇>,"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即是本虚,"阴弦"即是标实.冠心病的病机特点总属"本虚标实",心、脾、肾阳气亏虚是发病之本,而阴寒、痰浊、瘀血是发病之标,由此提出温阳益气,化痰祛瘀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讨张仲景关于胸痹心痛"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结合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分析了冠心病的证治要点,针对冠心病的现代介入治疗,提出在"阳微阴弦"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胸痹心痛根本病机乃"阳微阴弦",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水饮、秽浊、痰瘀、气滞、寒凝等邪气侵袭脏腑为标,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阳微阴弦"思想治疗胸痹心痛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胸痹心痛为本虚标实之证,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心阳虚于上,君火衰微,不能主宰全身,温养脏腑,而致气滞、痰凝、血瘀为邪,上乘于心。治当求本,以"阳微"为基,"阴弦"为要,在温通心阳的基础上,配以行气、活血、消痰之品,标本兼治,为治疗胸痹心痛的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6.
刘文兵 《光明中医》2009,24(1):129-129
1 概述 "心痹者,脉不通",但就病之本质而言,<金匮>日:"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者阳虚之谓,阴弦者阴盛之急.多年来结合临床认为,病本虚而标实.本虚者,可阳虚,可阴虚,然以阳虚者多见,由阳微不运则阴乘阳位.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胸痹篇学术思想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治疗分缓急,辨病机,以温通为治疗大法,有汤剂、散剂、丸剂之分,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提示治未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阳微阴弦"语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是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本文评析阳微阴弦在胸痹中的病机纲要,从仲景"阳微阴弦"理论入手,提出温阳通脉的主要治法,并运用于临床。1论病机,着眼"阳微阴弦"《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对本病病因病机做了高度概括:"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阳微阴弦"病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整理分析胸痹"阳微阴弦"相关条文及经典方剂,查阅中外文献,明确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结合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研究,从"本虚""标实"两个方面阐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因病机。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阳微阴弦"正中其病机,可指导冠心病术前"未病先防"、术后"瘥后防复",有效弥补再灌注治疗的不足。结论胸痹"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为确立"扶正祛邪"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将其扩大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样适用,临床应发挥传统医学治疗优势,分阶段辨证论治,寻因求本,以期"阴平阳秘"。  相似文献   

10.
胸痹以胸膺部疼痛为主证,包含了心、肺、食管、胃、胸膜及胸壁等疾患,其主要病机是"阳微阴弦"。阳微是寸脉微弱,指阳气亏虚,主要为心肺胸阳不足;阴弦是关、尺脉弦,指脾肾阳虚而阴寒、痰浊阻滞。胸痹辨证特点是本虚标实,治疗原则是祛邪以散寒、豁痰、活血、行气为主;扶正以益气助阳、滋阴养血为主。  相似文献   

11.
对历代医家以"心阳虚、心脉痹"衍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病机理论提出商榷,并以《金匮要略》原条文为依据,从胸痹"阳微阴弦"的脉学意义、病机理论和治疗学意义进行探讨,提出胸痹病机"阳微非必然,阴弦是主因"的观点,以"痰、瘀"立论,主张着眼"痹"字,以"邪实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为胸痹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2.
<正>《黄帝内经》借鉴阴阳理论阐述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亦是一脉相承地运用阴阳理论解析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理。兹将体会阐述如下。1病因病机重阳气,"阳微阴弦"为总纲《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明确指出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总纲为"阳微阴弦",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脉诊上焦"阳微",可见上焦阳气极虚,为胸痹的病因,上焦为心肺  相似文献   

13.
论五脏虚损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之病证范畴,其病机多与脏气亏虚、痰瘀痹阻有关。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所云"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就指出了本病之病因病机乃"阳微阴弦"。《医宗金鉴》认为"阳微,寸口脉微也,阳  相似文献   

14.
李铎  刘悦  李佳  张哲  杨关林 《新中医》2020,52(17):180-182
结合张锡纯的胸中大气及痰饮理论认识胸痹心痛阳微阴弦的病机,其中,从胸中大气认识阳微,从痰饮理论认识阴弦。针对胸痹心痛本虚标实的特点,对张锡纯运用升陷汤调补宗气及运用理痰汤治疗痰饮进行了阐释,以期对胸痹心痛痰证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稳态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保障,亦是脾功能正常的重要保障。"阳微阴弦"最早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即阳气衰微,既而阴邪上乘。"阳微"即为本虚,如脾气亏虚;"阴弦"即是标实,如痰浊、血瘀等因水液代谢障碍而致病理产物。脾虚运化失常,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导致痰瘀互结壅遏脉道,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从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解析"阳微阴弦"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讨《金匮要略》中胸痹的病因病机及具体治法。方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参考现代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探析。结果:胸痹的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属本虚标实之证。仲景对胸痹的治疗共有六法,即化痰祛浊法、散寒除湿法、温化水饮法、峻逐阴邪法、温补中阳法、理气解郁法。结论:《金匮要略》对胸痹的辨证分类详尽,理法清晰,用药得当,对后世医家论治胸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胸痹""心痛"范畴,"阳微阴弦"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寸口脉微也,(关前为阳)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关后为阴)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气虚是发生发展基础,气虚血瘀是病机关键。宜辨证与辨病结合,灵活运用益气活血法,临床疗效显著。未来应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实验,运用循证医学手段,系统深入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属中医胸痹范畴。胸痹虽病在心 ,但与脾胃、肝、肾、肺等脏腑均有关。笔者就冠心病发病与胃之关系讨论如下。1 文献回顾《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此条最关重要 ,是胸痹心痛病机之总纲 ,言简意明。仲景只以阳微阴弦四字 ,即将全篇理论观点概括。“所以然者”以下四句 ,说明胸痹病之本质在于极虚。并指出上焦阳微之虚 ,能造成脉络阴弦之实 ,而阴弦之实 ,反能影响阳微之虚。…  相似文献   

19.
李冬玉 《河南中医》2011,31(10):1104-1105
邢玉贞主任医师认为"阳微阴弦"为胸痹的基本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治疗以补为主,以通为用。补以补气为主,通以理气活血化瘀祛痰为主。采用益气通心方辨证加减治疗,每取佳效。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现代医学一致认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证多为心气亏虚、胸阳不振,实证多认为血瘀、痰湿、气滞、寒凝等。毛德西教授在本虚标实理论基础上,结合当代时代特色及临床经验,对本虚标实理论进行进一步阐发,认为气阴亏虚是胸痹心痛的根本病机。毛德西教授临床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该病,对气阴亏虚明显者,予自拟益气养阴汤方治疗。毛德西教授认为,血瘀是胸痹心痛始终存在的病理状态,活血化瘀是临床治疗胸痹心痛需要贯穿始终的治法,临床以冠心二号方加减治疗。痰浊是胸痹心痛另外一个重要的标实证候,且在当代呈增多趋势,是当代胸痹心痛的特色之一,临床中以大补心汤加减治疗。此外,寒凝心脉也是常见证型之一,毛德西教授喜用芳香温通药物治疗,临床常以宽胸丸加减。水饮内停是毛德西教授对胸痹心痛“阴弦”病机的进一步发挥,认为“阴弦”主要是水饮内停为患,临床中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之,病情严重者合真武汤加减治疗。临床中证型单一者少见,往往为复合证型,辨证论治时需把握本虚标实的偏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