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水学派长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李东垣与其弟子罗天益(谦甫)在血证论治方面有独到经验,反映在东垣《兰室秘藏》和罗谦甫《卫生宝鉴》的医案中。血证在诸病症中较为难治,临证时颇多禁忌,但应谨察病因,灵活变通,方不为禁忌所束缚。须慎用苦寒,恐伤脾胃,病情复杂者,须综合论治,灵活权变,方不致误。  相似文献   

2.
易水学派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他们对药性的研究颇有心得.创立了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并且在临床用药上有诸多发挥.对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再康  张紫微 《中医杂志》2012,53(15):1339-1340
易水学派和河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相似性,又有很大的不同。从所处社会背景、面临医学风气、接受运气学说、继承创新、影响久远等5个方面就其相似性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关注角度、继承角度、创新角度、影响结果等4个方面就其不同点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关于金代易水学派开创者张元素的生卒年及"犯庙讳下第"情况,历史记录及已有研究有误,需要重新进行考证.本研究以张元素科举经历为切入点,结合金代科举政策的变动及张元素生平经历,并参考张元素与同时代医家的交往经历,可以推知张元素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以后,"下第"原因并非现有记载中的"犯章庙讳",而是"犯景庙讳".  相似文献   

5.
易水学派在继承《黄帝内经》刺血理论的基础上,重视脏腑辨证,发展脾胃学说,将脾胃理论与刺血疗法相结合,在应用于热证、经络壅滞之证等实证治疗的同时,扩大了刺血疗法的主治范围,将其应用于虚证、虚实夹杂之证。同时对刺血工具的选择、刺血部位、出血量、适应症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后世医家对刺血疗法的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易水学派的本草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水学派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他们对药性的研究颇有心得,创立了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并且在临床用药上有诸多发挥,对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易水学派医家对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拓宽了升麻的应用范围,为后世的遣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张元素认为升麻归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阴四经,具上升之性,可引药入阳明、升阳于至阴。李杲提出升麻可以升提脾胃清阳,配以益气之品及风药则能补脾胃不足、散中焦郁火、升下陷之气。王好古收载治疗阴阳毒名方六首,方中均含升麻,强调升麻的解毒之功。罗天益继承易水三家用药经验,但并无创新。张、李二人以风药胜湿,用升麻引湿邪上升,继而以苦发之。张、李、罗三家于升麻葛根汤加减应用中,体现了升麻散阳明风邪、解肌、透疹之功。今之临床或可以此发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易水学派研究的特征及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纳入1980年1月至2014年12月易水学派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以关键词为基础对易水学派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925篇,入选关键词17253个,独立关键词3529个。将关键词分类汇总,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病症(2503)、古代医家(2393)、治法治则(2090);从各类前10位高频关键词占比分析,古代医家(85.37%)和学派学说(83.86%)占比最高,而病症占比(14.50%)最低。研究最关注的病症是脾胃病、内伤疾病以及虚证症状,最关注的医家是李东垣和张介宾,最关注的学说是阴火学说和脾胃学说。年度词频相关系数较高(r>0.7)的关键词涉及了易水学派中重要的著作(《脾胃论》)、重要的医家(李东垣)、重要的理论(阴火、相火)、重要的治则治法(甘温除大热、温补、升阳法)以及重要的方剂(升阳散火汤)。结论易水学派研究内容及所涉病种广泛,当前研究集中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其在中药理论、用药规律、组方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9.
医家的临证经验是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医案作为医生临床实践的宝贵记录是《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以易水学派为例,论述了学派医案学习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危害公共卫生的重大难题,从中医古籍挖掘对老年痴呆的认识与治法是当前中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金元时期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所论治疗“健忘”的诸方为入手点,通过扎实有据的文献考据研究,对李杲“升补”思想进行了溯源,认为其源于《黄帝内经》,承于易水学派张元素,并形成了以“升补”思想指导处方用药的鲜明特点。对于健忘,李杲以脾胃不足、清阳不升为论,以升阳风药与补益脾胃之药合用,临床常以升麻、柴胡、防风、羌活与人参、甘草、黄芪等药进行治疗,而现代研究所证明的AD起于“肠道菌群失调”之说,为李杲之“升补“思想治疗AD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理论思维是医学家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理论思维的高下对于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医疗实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丹溪晚出于刘、张、李三家百余年,其学既“取其长而去其短”,有着“集大成”的学术地位,又有较前人更为深刻的理论思维,这是丹溪取得较前人更丰硕的理论成果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就此作一简要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天地六位藏象图初见于《医学启源》,其为金代医家张元素藉"三才观""系统论、控制论"之思维而对脏腑辨证所进行的重新挖掘,此学说对中医脏腑理论之延伸颇有裨益,故值得深入探讨。此外,其所主张的藉"术数""五行象数"等理论对传统藏象理论进行补正,颇具参考价值。故本文在初步探讨"天地六位藏象图"视角下,将"天人合一"之系统观植入藏象体系,并简要论述"五脏调平"机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为易水学派四位代表医家,他们对羌活、独活的认识与运用具有独特之处。概而言之,易水四家认为羌活、独活性味相似,皆具升散之性。二者均可祛风,以其行经不同,故分散太阳、少阴经邪,亦可共散太阳经邪及助散肝风。二者均可胜湿止痛,以羌活气雄,独活气细,故羌活可升散头面风寒湿邪,偏于行外而发散力强;独活能祛两足风湿痹痛,偏于走里而行经力胜。二者均能升散,但独活升发之性较弱,故欲行升散之职以及治疗头痛,需得羌活相助。分而言之,易水四家认为独活可散足少阴经之邪;祛风胜湿,通痹止痛;治疗眩晕头痛。羌活可散太阳经邪及散肝风;祛风胜湿,利关节止痛疗疮;治疗头面五官疾患。通过对易水四家独活、羌活运用特点进行探析,有助于了解易水学派风药的运用特点,以期提高现代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金元时期民族碰撞融合、科技长足发展与多元文化交流的特点与当今时代有诸多相似之处。对金元时期诸位医家以及其医学成就的全面认识,为当今中医学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发展与守正创新提供宝贵的借鉴。目前学界多以“金元四大家”之说统括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与医家成就,但有关此说之起源与内涵仍存有一定争议。为全面认识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本研究运用考据学方法,以有据可循的一手文献,肯定了金元时期医家的医学成就,厘清了“金元四大家”之说的源流,并对易水学派张元素在金元时期医学发展的学术地位与成就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为全面认识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与医家成就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依据,并为当今中医学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丹溪先期生活在元朝相对太平的年代,从事学术研究和医疗实践,带徒授业,有其必要的安定的环境条件。在其身后不久即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短暂的战乱之后,丹溪学派活动最为活跃的时代正是明朝的鼎盛时期,政治安定,文化发达,工商业兴盛,城镇繁荣,社会分工深化,流动人口增多,  相似文献   

17.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自《素问》,是补泻用药理论的重要基础。探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内涵,并搜集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李中梓等著作中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发展脉络,探究易水学派对该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发现易水学派各医家均在传承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医疗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了发挥,推动了该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与发展,如张元素的脏腑寒热虚实论及脏腑用药论、李杲的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法等重要学术思想均根植于《素问》“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厘清易水学派医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发展脉络,可深刻理解该理论的内涵及其蕴含的用药法则,一方面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另一方面对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及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研究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好古,字进之,古赵州人(今赵县),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易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少时与李东垣同学于易水张元素,张氏殁后,王好古又师从李东垣,自谓得师不传之秘,成为易水学派承前启后的一位名医.[1]  相似文献   

19.
丹溪先期生活在元朝相对太平的年代,从事学术研究和医疗实践,带徒授业,有其必要的安定的环境条件。在其身后不久即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短暂的战乱之后,丹溪学派活动最为活跃的时代正是明朝的鼎盛时期,政治安定,文化发达,工商业兴盛,城镇繁荣,社会分工深化,流动人口增多,知识分子队伍发展和分化,都为医学的发展、繁荣和学派的学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于丹溪学派的存在发展。这又是刘、张、李诸家所无法企及的。一、天时医学学派存在的天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整个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读易水学派代表性著作中有关药物炮制的内容,来体会这一学派在"养胃气"、慎用峻烈之剂、"养正积自除"和讲究药物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方面一脉相承的学术思想,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其学术成就,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