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峥  谢桂权 《新中医》2011,(11):34-36
目的:观察抗炎因子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湿热证患者体内的表达,及其与湿热证的相关性。方法:PNS患者90例,分为湿热证组60例,非湿热证组30例,湿热证组再随机分为2个亚纽,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清热利湿药物黄葵胶囊。观察治疗前后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IL-13的水平,并观察临床讧候积分变化。结果:湿热证组IL-4、IL-10、IL-13、IL-13mRNA等抗炙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湿热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咽喉肿痛、胸腹痞闷、口干不思饮、口苦、口中黏腻、小便黄赤、大便黏滞、水肿等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对照组则在口干不思饮、口苦、小便黄赤、大便黏滞、水肿等方面证候积分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咽喉肿痛、胸腹痞闷、口苦、口中黏腻、小便黄赤、大便黏滞、水肿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IL-4、IL-10、IL-13、IL-13mRNA等抗炎因子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湿热证证候积分差值分别与IL-4、IL-10、IL-13水平差值呈线性正相关(P〈0.05)。对照组患者的上述分析无相关性(P〉0.05)。表明PNS患者湿热证证候的减轻与体内抗炎因子水平的减低有一定相关性。结论:PNS湿热证与抗炎因子水平的增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清热利湿药物能较好的缓解患者的湿热证证候,改善炎症状态,下调PNS湿热证促炎因子。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PNS湿热证40例和非湿热证20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RP(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核因子-κB(NF-κB),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的差异;再将湿热证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葵胶囊治疗组各2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湿热证候与促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湿热证组hs-CRP、MCP-1、IL-6、NF-κB含量明显高于非湿热证组(P<0.05,P<0.01);湿热证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及促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P<0.01),湿热证证候积分与NF-κB、IL-6、MCP-1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0.53,0.42,均P<0.01)。结论:湿热因素可促进PNS hs-CRP、IL-6、MCP-1、NF-κB的表达,PNS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中医证型构成情况、湿热对PNS病情的影响及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本院近6年来PNS的临床资料。结果:290例PNS患者中湿热证组118例,占PNS总病例数的40.69%,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非湿热组;湿热证组24hPRO、血清CHO-L、LDL较其他各非湿热证组明显升高(P<0.05,P<0.01);血清TP、ALB较其他各非湿热组明显下降(P<0.05,P<0.01)。各组SC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90例PNS中发生感染者124例(42.76%),其中湿热证组合并感染者占PNS总感染病例数的56.45%,占湿热证组总病例数的59.3%,湿热证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非湿热组(P<0.05,P<0.01)。结论:湿热证是PNS的中医主要证型之一,湿热是加重PNS病情的重要因素,PNS湿热证与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笥肾病综合征(PNS)中医证型与血清IL-6、IgG的相关性。方法:75例患者安中医证型分为4组,并测其血清IL-6、IgG值。结果:PNS患者血清IL-6水平分布依次为肝肾阴虚、湿热留恋>气阴两虚、瘀血内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肺肾气虚、水湿内蕴(P<0.01),IgG水平依次为肝肾阴虚、湿热留恋>气阴两虚、瘀血内阻>肺肾气虚、水湿内蕴>脾阳虚、水湿泛滥(P<0.01),IL-6与IgG呈显著正相关(r=0.555,P=0.026)。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血清IL-6、IgG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PNS)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佳木斯市中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00例PNS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肾脏穿刺活检,对其中医辨证分型和肾脏病理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00例PN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湿热蕴结证112例、肝肾阴虚证75例、脾肾阳虚证89例、肾络瘀阻证24例,其中男性分布占69.33 %,与女性30.67 %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00例PNS患者中微小病变肾病(MCNS)47例、膜性肾病(MN)135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64例、lgA肾病(lgAN)64例,300例PNS患者中医证型和肾脏病理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χ~2=28.461,P=0.012,γ=0.425)。其中湿热蕴结证以MN、MCNS较为多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均以MN为主,肾络瘀阻证以MN较为多见;135例病理分期为MN的PNS患者中医证型和MN分期有一定相关性(χ~2=16.531,P=0.034,γ=0.427)。结论:PNS患者中医证型和肾脏病理组织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重要思路与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IL-10、IL-13和IL-17在湿热型和非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16例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15例普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0、IL-13和IL-17水平,并与对照组13例正常人比较;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胃肠湿热评分,分析3种细胞因子水平与大肠湿热证的相关性.结果 湿热型和非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IL-13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湿热组与非湿热组溃疡性结肠炎间的细胞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IL-17、IL-10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有关;IL-10水平与胃肠湿热证程度负相关,IL-17与胃肠湿热证程度正相关,IL-13与胃肠湿热证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7 (IL-17)及其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的RA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IL-17细胞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4、IFN-γ、IL-6、IL-17、IL-22、IL-23和TGF-β1的浓度。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各证型IL-17细胞的表达率均显著升高(P 0. 05);且湿热痹阻证的表达率最高(P 0. 05); ELISA法结果显示:IL-6、IL-17、IL-22、IL-23、IFN-γ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而IL-4、TGF-β1的浓度则与前相反,各证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RA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中IL-17及其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不同,其中湿热痹阻证RA患者血清中的促炎因子表达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急性肾损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因子(KIM-1)、白介素-18(IL-18)的变化。分析各个病理类型急性肾损伤标志物NGAL、KIM-1、IL-18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预测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发病情况及预后,指导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在广东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肾内科住院临床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24 h尿蛋白3.5 g,血浆白蛋白30 g·L-1的患者共82例,男性44例,女性38例,作为肾综组。其中肾病综合征患者根据肾活检病理分为肾小球微小病变组(MCD)42例,男23例,女19例;膜性肾病组(MN)20例,男11例,女9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组(FSGS),20例,男14例,女6例;MCD组患者按肾病理中有无ATN分为两组:合并ATN的22例、不合并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20例。同时,在本院体检中心抽选体检后证实身体健康的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尿液检测,分析NGAL、KIM-1、IL-18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肾综组的NGAL、KIM-1、IL-18水平均明显比正常人高(P0.05)。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急性肾损伤标志物(NGAL、KIM-1、IL-18)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参考。结论: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加强NGAL、KIM-1、IL-18等急性肾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对于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疾病诊断及其后期的病情观察等均有显著帮助,尤其是NGAL、KIM-1这两个生物学因子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对于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临床诊疗的作用更大,该检测方法值得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防己黄芪汤联合通因通用法治疗脾虚湿困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及对血清IL-8和IL-13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脾虚湿困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于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防己黄芪汤治疗,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通因通用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IL-8和IL-13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8、IL-1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IL-8、IL-1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己黄芪汤联合通因通用法治疗脾虚湿困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较佳,可显著降低中医症候评分,并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为体内免疫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较为常见。白细胞介素(IL)由白细胞产生,作为免疫功能的调节因子,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IL-8和IL-13在PNS中的作用机制是目前热点之一,而INF-γ与TGF-β在PNS的发生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其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对于  相似文献   

11.
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析53例IgA肾病湿热证与53例非湿热证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结果:IgA肾病湿热证的中医宏观辨证中最常见的症候是咽喉肿痛,其次是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临床伴肉眼血尿,有感染诱因者比非湿热证组多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比非湿热证组少;血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证组;肾小球细胞增殖积分显著高于非湿热证组。结论:IgA肾病湿热证与临床指标及肾组织病理有一定相关性,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证的结合将更有利于揭示IgA肾病湿热证的本质,为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阳明热证、实证的发病过程中血浆内毒素(ET)水平以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方法:选择具阳明热证患者25例,具阳明实证患者15例,在针对原发病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服白虎汤、复方大承气汤,并另设健康对照组12名,各组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浆ET、血清IL-6、TNF-α、IL-10等水平的变化。结果:入院时,阳明热证、实证血浆ET、血清IL-6、TNF-α、IL-10水平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ET、IL-6、TNF-α、IL-10水平在阳明实证患者中高于阳明热证(P<0.05),经分别治疗3天后,阳明实证患者TNF-α、IL-6水平仍高于阳明热证(P<0.05),而ET、IL-10水平在两证型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阳明热证、实证与血浆ET水平及其介导的细胞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湿热型结肠炎大鼠模型中Th17/Treg的平衡变化以及黄芩汤对Th17/Treg的调节作用,从免疫学的角度探讨其治疗湿热型结肠炎的机制。方法:应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人工气候箱法等复合因素造出大鼠湿热模型,再结合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湿热+TNBS结肠炎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湿热+TNBS结肠炎模型组、黄芩汤组、美沙拉嗪组。对大鼠进行一般临床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reg转录因子FOXP3和Th17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水平。结果:黄芩汤免煎剂0.12g/100g能够有效的缓解湿热型结肠炎的炎症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湿热+TNBS结肠炎大鼠模型中Th17/Treg表达失衡,Th17类细胞因子IL-17和IL-6和转录因子RORγt表达升高而Treg类细胞因子IL-10和TGF-β和转录因子FOXP3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黄芩汤能够降低IL-17、IL-6和RORγt的水平而增强IL-10、TGF-β和FOXP3的表达。结论:Th17/Treg失衡可能与湿热型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黄芩汤能够有效的调节Th17/Treg的平衡关系,这可能是其治疗湿热型结肠炎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血清促炎,抗炎因子在急性感染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中 …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在急性感染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中药912液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鲎试剂基质偶氮显色定量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0例急性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通治疗组20例,中药912液加普通治疗组2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抗炎因子(sTNF-RI、IL-4、IL-10)的水平。结果:急性感染患者早期即出现内毒素血症,促炎因子(TNFα、  相似文献   

15.
CD_4~+CD_(29)~+T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CD2+9T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年龄及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的原则,将临床观察对象入选分为正常组(n=32)、单纯湿热组(n=18)、非湿热型UC组(n=29)及湿热型UC组(n=16)共4组;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组(n=10)、单纯湿热组(n=10)、非湿热型UC组(n=10)及湿热型UC组(n=10)共4组,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人工气候箱法造出大鼠湿热型模型,再结合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作湿热型UC模型,非湿热型UC组单独用TNBS法。使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以上各组患者和大鼠外周血CD4+CD2+9T细胞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单纯湿热组、非湿热型UC组和湿热型UC组患者和大鼠外周血中CD4+CD2+9T细胞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以湿热型UC组表达最高。结论:CD4+CD2+9T细胞在湿热型UC患者和大鼠中表达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湿热型UC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不同中医证型的MRI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7例按中医辨证分为3组,其中湿热证35例,督寒证20例,肝肾不足证22例。分别观察其MRI表现并进行SPARCC评分,同时分析患者外周血CRP及ESR水平。结果:MRI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面骨质囊变、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变窄,关节旁骨髓炎性水肿。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ARCC评分湿热证督寒证肝肾不足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组与督寒证组患者ESR、CRP水平均高于肝肾不足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湿热证组与督寒证组患者ESR、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不同中医证型与其MRI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MRI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可为AS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外感湿热证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水平的变化,探讨外感湿热证的部分发病机制。方法:30例均为外感发热患者,辨证属外感湿热证者。正常对照组15例,为同时期健康志愿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与健康者血清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运用蒿芩清胆汤治疗患者3天,复测上述指标,观察蒿芩清胆汤的干预作用。结果:经蒿芩清胆汤治疗后,外感湿热组血清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1),INF-γ,/IL-4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提示Th1/Th2比值失衡可能是外感湿热证发病机制之一,调整Th1/Th2失衡是蒿芩清胆汤治疗外感湿热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与垂体-甲状腺轴的相关性。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499例分为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4型。测定患者静脉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清C肽(FCP)、餐后2hC肽(2hPCP)、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结果:阴阳两虚型患者的年龄、病程大于其余3型(P0.001);气阴两虚型患者的年龄、病程大于阴虚热盛型(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FPG、2h PCP高于阴阳两虚型(P0.05);阴阳两虚型患者FT_3水平低于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P0.01)。阴阳两虚型患者的FT_4水平显著低于气阴两虚型(P0.01)。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阴阳两虚证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急性期湿热证与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关系。方法:对GB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证组和非湿热证组。对两组分别进行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的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GBS急性期湿热证组COR含量高于非湿热证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湿热证组ACTH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非湿热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BS急性期湿热证患者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表现为ACTH下降COR升高的非ACTH依赖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