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14~66岁。有高血压症状9例,其中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8例,尿儿茶酚胺升高9例。1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个月~5年。结果:术中见肿瘤位于肾门区4例,肾上极区5例,肾下极区2例,肾上腺前外上方3例。13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1例伴肝转移者行肿瘤大部切除及肝尾叶切除。病理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例。术后随访12例,9例术前高血压者有7例血压恢复正常;9例无瘤生存,1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生存时间取决于肿瘤是否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复发病例可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手术及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为提高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治愈率,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1991年7月至2005年8月收治胸腺瘤合并MG23例,术前均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行胸腺扩大切除术,对发生MG危象患者予以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2例发生MG危象,经处理后痊愈。随访20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3个月~10年,缓解3例,明显改善11例,改善5例,无变化1例。其中1例胸腺瘤部分切除患者术后4个月死于肿瘤复发。结论 胸腺瘤合并MG患者除临床证实肿瘤无法切除或已胸外转移者外,其余均应手术治疗,完全切除胸腺瘤并清除前纵隔脂肪组织;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小肾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小肾癌患者18例,肿瘤直径1.5~3.0cm,经后腹腔途径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肿瘤切除11例,经腹腔途径手术7例。术中距瘤体0.5~1cm用超声刀切除肿瘤,肿瘤床多处活检送快速病理。结果幅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85—140ra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50~600ml,平均145ml;术后住院时间8~13天,平均9.6天。术后随访8~30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未见转移,切口未见种植。结论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小肾癌,创伤小、临床效果肯定,可作为小肾癌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9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69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RT以腹痛、腹胀和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有效地检出。病理组织学分类主要分为软组织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和其他少见的肿瘤。69例患者中行肿瘤完全切除术42例,联合脏器切除术10例,肿瘤部分切除术11例,肿瘤不能切除仅行活检者6例。术中出现血管、脏器损伤10例,行修补或血管缝扎与联合脏器切除术。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发生急性应激性溃疡出血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肿瘤完整切除者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1%、64%和46%。11例肿瘤部分切除术患者中8例于1年内死亡,3例于3年内死亡。恶性肿瘤不能切除仅行活检者均在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诊断;尽可能手术切除肿瘤,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7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男34例,女44例。手术完全切除76例,其中胃楔形切除39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7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0例;姑息性切除2例。结果肿瘤平均直径5.5cm,其中<5cm者39例,5~10cm者27例,>10cm者12例。病变位于胃窦部12例,胃体部30例,胃底部36例。胃周淋巴结转移2例(2.6%)。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74例(94.9%),CD34阳性61例(78.2%),SMA阳性29例(37.2%),Desmin阳性8例(10.3%),S-100阳性8例(10.3%)。72例(92.3%)获随访,平均56.1(3~168)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70.3%,术后复发转移11例(15.3%),术后复发转移者再次手术治疗6例,再次手术切除可延长患者生命。结论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注意完整切除和防止肿瘤破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58例行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性肝癌196例、肝血管瘤45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13例、肝转移癌2例、胆囊癌1例、肝脏错构瘤1例。所有患者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3月。结果258例患者中行单个肝段肿瘤切除者142例、跨肝段肿瘤切除者98例、多发肿瘤切除者18例。51例患者行肝肿瘤合并胆囊切除。258例患者均成功在完全腹腔镜下切除肿瘤,无中转开腹。切除肿瘤直径(5±3)cm(1.0—11.5cm),手术时间为(113±56)min(50~310min)。122例患者术中行肝门阻断,总阻断时间为(15±7)min。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11±195)mL(10—650mL),术中均未输血。切除肿瘤包膜完整,恶性肿瘤的边界距肿瘤切缘均〉1.5cm,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切缘均为阴性。术后1周患者肝功能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无肝衰竭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为(7.2±1.3)d(5~10d)。1例患者术后出现胆汁漏,6例出现轻度腹腔积液,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随访率为91.47%(236/258),随访时间为(16±10)个月。199例恶性肿瘤患者均获随访,其中180例无瘤生存;18例术后肿瘤复发;1例于术后6个月出现大网膜种植性转移,行手术切除。获得随访的37例良性肝肿瘤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各种肝脏肿瘤安全有效。在腹腔镜下短时间分次行肝门阻断,可提高手术安全性,不会明显延长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7.
脊髓髓内肿瘤的外科思考和手术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髓内肿瘤病例资料,其中星形细胞瘤19例,室管膜瘤17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除5例星形细胞瘤行次全切或活检外,其余肿瘤均在显微镜下全切。术后随访3个月,症状改善者24例,无变化者8例,加重者5例。结论:外科手术是多数髓内肿瘤最有效的单一治疗。几乎所有的室管膜瘤和多数星形细胞瘤均可单用显微外科于术切除获得远期控制或治愈。应强调早期诊断和积极的初次全切手术。手术成功的最关键技术是辨清和拓展肿瘤与脊髓之间的界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68岁,平均46岁;有高血压症状者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肾上极区3例,肾门区1例,肾下极区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4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与转移.2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范围,患者口服降压药辅助降压.1例术后1.5年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瘤体.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尽早手术切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的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避免肿瘤组织的残留,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是否复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1991年1月~2009年8月我科手术治疗26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男17例,女9例。就诊时年龄17~71岁,平均48岁。术前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明确诊断。肿瘤累及S2及以上者15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其中9例瘤体巨大的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置入主动脉球囊术中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肿瘤累及S3及以下者11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术中尽量保留双侧S2及以上神经根和一侧S3神经根。9例切除S1椎患者同时行腰椎髂骨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术中并发症。单纯后路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00~5000ml,平均1995±2076ml;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者术中出血量为400~6300ml,平均2400±1678ml,其9例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者术中出血量为2333ml。术后伤口发生并发症11例,6例不愈合,4例感染,2例皮肤坏死,1例窦道形成,均经换药及清创处理,其中2例行二期肌皮瓣转移术,均治愈。23例术前穿刺活检者22例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损害加重者11例,随访期间8例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24例获得9~198个月随访,平均45.6个月,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1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局部复发9例,其中脊索瘤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3例,神经鞘瘤1例,初次平均复发时间12.2个月。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日常生活和大小便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对于骶骨原发肿瘤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肿瘤累及S3及以下者可采用单纯后路手术,肿瘤累及S2及以上的病例宜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术中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可有效减少出血;保留双侧S2以上神经根和至少一侧S3神经根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多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多发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16~81岁,(51.0±21.2)岁。病程2~27月,(11.0±7.6)月。均无皮肤咖啡斑及体表神经纤维瘤,头颅MR未见异常。增强MR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46个,其中≥0.5cm肿瘤35个,肿瘤累及颈段1例,累及胸段5例,累及腰骶段12例。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术切除肿瘤,〈1cm者切除半椎板,在显微镜下操作,力争保留重要的载瘤神经而将肿瘤自神经上剔除,如肿瘤与神经无法分离,尽可能游离神经根在切除肿瘤后行神经根吻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术后戴颈围领、围腰保护2个月,同时训练腰背部肌肉。结果15例手术肿瘤全切12例,其中1例行神经根吻合;未全切的3例中2例术前诊断为多发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因部位散在且直径〈0.5cm未考虑手术切除,另1例术中见肿瘤与多根神经根粘连,病理为转移瘤,仅行部分切除减压术。手术共切除肿瘤33个。病理: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例,室管膜瘤2例,黑色素瘤1例,腺癌转移1例,脊膜瘤2例。黑色素瘤患者于术后22个月死亡,转移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亡,余13例随访4~72个月,平均30.1月,肿瘤无复发增长,其中2例多发神经鞘瘤未手术全切除者分别随访12、43个月,肿瘤无明显增长。13例存活者术后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术前75.4±13.3,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97.7±6.0,t=-7.366,P=0.000)。结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多发肿瘤以良性居多,中老年多见,半椎板及次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0.5cm的无症状肿瘤可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