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其刺激区的特异性却引起了意见分歧。我们用“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该病的实践中发现“运动区”基本位于前顶与悬颅的连线上;百会透双侧曲鬓亦能调节运动功能,因而为了察明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侧重观察了肌力变化和及其在组间差别。方法(一)、实验对象和分组:本实验20例均属  相似文献   

2.
头针对偏瘫病人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从1973年开始用以“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运动区”基本位于前顶与悬颅的连线上,针刺瘫侧的对侧和同侧均与百会透曲鬓的疗效无大差别,因而在头部分取三组穴,进行了特异性研究,为了察明随意运动的变化及其在组间的差距,把关节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我们应用了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1、2、3)。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疔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腧穴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肌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我们应用了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穴位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偏瘫病人的关节功能的变化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头针与经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头针刺激区分布在头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等,也从不同的部位走向或经过头部。因此,在人体的头部区域,既有头针的刺激区分布,也有经络、经筋、及腧穴分布。下面就两者的关系谈几点看法。 1 头针刺激区与经络相互交叉或相互平行 1.1 在头部的上部与侧面,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舞蹈震颤控制区、血管舒缩区的上点均在前后正中线上,下点均在鬓角发际的边  相似文献   

6.
近20年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立法与选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偏瘫为临床常见病症 ,针灸疗法对其康复可谓独树一帜 ,无可替代。相对于头针、眼针等等 ,体针 (本文所指包括针刺除头部国际标准化头穴线和功能刺激区以外的其它所有刺激点、线、区及经穴 )治疗仍占主导地位。然而 ,对于具体的选穴和立法却是众说纷云 ,莫衷一是。现将近 2 0年来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立法、取穴规律作一述评。1 按传统中医理论立法取穴1 1 取局部 (头部 )腧穴及刺激部位 这是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的取穴方法1 1 1 取传统经穴法 周氏等经统计发现传统头穴应用最多的依次为 :百会、曲鬓、哑门、四神聪、通天、风池、风…  相似文献   

7.
<正> 自从1973年开始我们应用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腧穴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后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选择:选用在观察期间入院的60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其中男性50例,女性10例,  相似文献   

8.
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患者脑血流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1973年以来,我们采用针刺头部腧穴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其中前顶透健侧悬颅的刺激部位相当于头针运动区,近于顶颞前斜线。其提高肌力的机理原以为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但实验观察结果并不完全如此。现介绍如下: 观测方法及项目一、实验对象:4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29例,女11例,发病年龄48—78岁,  相似文献   

9.
从解剖学来看,人体之运动与感觉中枢神经的大脑皮层中央前后回在头部侧面表皮的投影,前者当起自前顶穴后1.5cm而止于悬厘穴,后者则起自百会穴而止于曲鬓穴,是长约9cm,宽约1.5cm的带状区。  相似文献   

10.
百会穴是临床常用的重要腧穴 ,但目前在该穴取法上存在着混乱现象 ,不少医者的取法实际上是错误的 ,严重影响针灸的疗效 ,应引起重视 ,予以纠正。《甲乙经》载明百会穴是“在前顶后一寸五分 ,顶中央旋毛中 ,陷可客指”,这里既说明了该穴的骨度分寸位置 ,又指明了该穴的自然标志 ,十分明确。按《甲乙经》之骨度分寸 ,前后发际之间为十二寸 ,百会穴是在距前发际后五寸 ,后发际前七寸处。如旋毛居中者则此处恰当旋毛中央 ,该处之颅骨凹陷在头部最为突出 ,亦与“陷可客指”的记载相符。但现流行的取穴法都采用“两耳尖直上 ,头顶正中”或“两耳…  相似文献   

11.
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到清朝有关的医籍就已有明确记载。目前医学杂志所报导的有关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采用山西焦氏头针运动区的方法;一是根据传统的中医学理论,采用头部循经取穴的方法。据报导二者的临床有效率均达90%以上。但是,由于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不同,所以对头部腧穴和头针运动区治疗中风偏瘫有无特异性,是目前针灸界所正在探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以及传统的头部腧穴与头针运动区对中风偏瘫治疗有无特异性,我们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与运动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于致顺教授头穴治疗中风选穴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1972年开始,应用焦氏《头针疗法》中的相应治疗区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不但用健肢侧的“运动区”、“感觉区”等对瘫痪及感觉症状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用患肢侧的这些部位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不但用运动区能治疗运动障碍,在远离运动区的其它部位,对运动障碍的改善也很显著。从而,于老对这些刺激区的划分,主治及命名开始怀疑。经查寻文献发现:早在《普济方》记有“忽中风言语蹇涩,半身不遂……风在左灸右,右灸左,穴百会、耳前发际……神效”,《针灸大成》引《乾坤生意·中风瘫痪针灸秘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频数统计的方法总结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DATA)、Pubmed 1960年1月1日—2017年9月30日有关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总结分析腧穴的选用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17篇,涉及腧穴159个。头针的运动区、四神针、平衡区及体针中的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阳陵泉等穴使用频次较高;腧穴主要集中在头部;辨证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和头部功能区的选用;督脉、膀胱经、胃经、胆经等阳经的腧穴选用较多;特定穴频次占优势,以交会穴、合穴、原穴最多。结论:针灸治疗脑瘫以头针结合体针为主,以局部取穴为基础,重视阳经腧穴及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头十五针是指位于头部的15个腧穴的总称,它包括督脉的单穴上星、前顶、百会、后顶、风府5穴,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的双穴五处、承光、通天、络却4穴8针以及足少阳胆经的双侧风池穴,合计为3条经脉10穴15针,固命名为头十五针。此15穴作为一个固定配方不仅可用于起病急骤之脑血管疾患所表现的意识障碍或神志丧失、昏迷、剧烈头痛、喉中痰呜、大小便禁、口眼歪斜、口角流  相似文献   

15.
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原理研究的概况介绍如下: 一、治疗方法和疗效 (一)头针治疗:徐氏等对下肢瘫痪者取患肢对侧头部的运动刺激区上1/5;上肢瘫痪者取患肢对侧头部的运动刺激区中2/5;面神经瘫痪者及运动性失语者取对侧头部的运动刺激区下2/5;感觉障碍者,根据患部不同,刺激对侧头部的感觉刺激区相应部位。  相似文献   

16.
笔者临床应用头针、体针,苍龟探穴刺法,治疗55例中风病人,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5例中风偏瘫病人,其中男49例,女6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82岁;脑梗塞46例,脑出血9例。全部病例均经市以上医院CT确诊。病程最短3天,最长3年。2 治疗方法头针选穴:以瘫痪肢体对侧头部运动区为主。运动区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部2/5为上肢运动区,下部2/5为面运动区,配合双侧足运感区,运用区。消毒后用快速进针法延皮下或肌层刺入约1.5寸至2寸,进行快速持续捻转,以每分钟200次至240次速度,持续捻转640次,休息5分钟后,再行第2次捻转,可捻…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运动性失语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总结近年来用头针结合体针 ,治疗各种原因所致运动性失语 36例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 ,年龄最大 68岁 ,最小 32岁 ,病程 3天~ 6个月 ,男性 1 4例 ,女性 2 2例 ,脑血管意外引起 32例 ,其他原因引起 4例。针刺治疗前均用其他疗法 ,效果不佳。2 治疗方法选穴 :头针取运动区下 2 /5处 ,体针取上廉泉、合谷。操作方法 :穴区及针具常规消毒。头针用 2 8号 3寸毫针 ,在患侧头部运动区下 2 /5上方进针 ,沿帽状腱膜平刺入 2寸 ,施每分钟 1 5 0次左右的捻转手法 2~ 3min ,留针 2 0min。上廉泉以 2 8号 2寸毫针 ,沿舌根…  相似文献   

18.
头皮针配"神根"穴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8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淑君  冯福海 《中国针灸》2002,22(9):584-584
1 临床资料 86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65例,女21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1岁,平均64岁;病程最短3小时,最长7天。由颅脑CT提示脑梗死,并除外脑出血。依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进行诊断。2 治疗方法 常规药物:如去纤酶0.5U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维脑路通0.8g静滴,脑复康8.0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共用10日。 针刺取穴:头皮针取病灶侧的顶颞前斜线,“神根”穴(笔者的经验穴,位于太冲与行间穴之中点)。操作:头皮针,先于前顶、悬厘穴各置1针,然后沿二者连线每隔1寸针刺1针,共计5针。如感觉障碍者配顶颞后斜线,前顶穴针刺时针尖朝后,其余针尖均朝前下方,针身与皮肤成15~30度夹角,深度0.3~0.5寸,针感以局部麻胀感或放射至整个头部为度。以每分钟200转的速度行捻转强刺激,留针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有显著疗效,这已被多数人所承认,但是关于头针针刺部位的选择,即头针有无特异性的问题,各家看法不一。曾有人在头针运动区有无特异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证实其特异性不显著,但其所选对照穴多在运动区附近,本实验选用了距运动区较远的后头部腧穴玉枕透天柱,观察其对偏瘫病人肌力的影响,并与运动区做以比较。方法实验对象和分组选用中风偏瘫病人50例,男36人,女14人;年龄38-74岁;脑梗塞患者42例,脑出  相似文献   

20.
“头针疗法”在临床上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它与祖国医学理论有着内在联系:一、从头针的特点上看,其刺激区基本都在头部有发部位(只有胸腔区,肝胆区和肠区越过发际)而且进针长,刺激强,每针都能刺及多经和穴位。二、据祖国医学,头部有发部位是经络集中,腧穴密布,并与脑髓、脏腑、气血的关系密切,也是针灸调整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部位。一、头与脑髓 1、头皮部经脉能入于脑;头皮与脑有颅骨相隔,但气血相通,彼此关连。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