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4例再发性急性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9例(26.5%),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4例(41.2%),脑血栓形成性脑梗塞8例(23.5%),脑栓塞3例(8.8%)。男女之比为2.1:1.50岁以上占59%。劳累和精神紧张是再发的主要诱因。7天内再发者14例(41.2%),一年后再发6例(17.6%)。预防再发的重点应注意50岁以上的患者,避免劳累及精神紧张。 相似文献
2.
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死最为常见。中风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与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EP)是出血性脑卒中重要死亡因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分析,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5.
中风又叫做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它是中医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等疾病。该病患者常出现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中风起病急、病情来势凶猛、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本通过头部CT扫描证实的脑梗塞、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住院病例进行血流变学检查,其中脑梗塞140例,脑出血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经统计学处理后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4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治疗分析,探讨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策略。方法 以HUNT—PIESS分级系统对SAH分级,采用尼膜地平持续泵入治疗21例,罂粟碱静脉输注治疗16例,通过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注射罂粟碱治疗12例,其中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50例,观察指标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所见如DSA、CT、MRI及EEG。结果 在DSA的监视下,通过动脉插管注射罂粟碱其中6例直接见到血管痉挛减轻,采用尼膜地平、罂粟碱单项治疗的19例病人与采用尼膜地平、罂粟碱单项治疗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效果有显著的差异性,后者优于前者。结论 尼膜地平、罂粟碱单项用药加脑脊液置换是治疗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与癫痫关系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美妮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29(4):325-326
对783例脑卒中继发癫痫5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为74%。卒中后癫痫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与病灶大小无关。其癫痫发作时间,类型与脑卒中性质有关。早期癫痫发作由脑缺血、缺氧引起,积极治疗原发病,晚期癫痫发作由中风囊机械刺激等引起,需正规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9.
报告6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和蛛风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梗塞的临床及CT资料。其发病机制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的脑血管痉挛有关,另与局限性脑水肿、PGI2、TXA2、AA等代谢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杨改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4)
中风是引起癫痫发作的常见原因之一,作者对1993~1997年收治的301例中风患者进行病史回顾和随访,探讨中风后癫痫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发生机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3~1997年在本科确诊为中风的患者共计301例,其中男200例,女101例,平均年龄64-75岁。其中脑出血124例,脑梗死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中风后癫痫诊断主要依据[1]:①既往无癫痫发作;②癫痫发作与中风并存;③脑电图或CT扫描显示局限性异常;④排除… 相似文献
12.
杨左廉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89,(4)
本文报告急性脑血管意外1314例,脑出血4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1例,脑血栓形成686例,脑栓塞68例。在卒中急性期合并急性心肌梗塞21例,其中脑出血2例(0.4%),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5%),脑血栓13例(1.9%),脑栓塞2例(2.9%)。经心电图检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前壁和下壁心肌梗塞各4例,前间壁梗塞3例,前壁+下壁梗塞2例,前侧壁、高侧壁、前间壁+下壁、前间壁+前壁梗塞各1例。并结合典型病例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心肌梗塞的患病率、病死率、诊断及其发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疾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出血病情突然,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的一种常见病。后者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短暂性脑血管痉挛。患者长期处于昏迷和瘫痪状态,生活不能自理,恢复时间较长,易发生并发症,如送诊及处理不及时,愈后多较差,所以我们必须严密观察病情,认真细致做好护理,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同时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现就此类病人谈谈护理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再出血是SAH致命的并发症,出血后1个月内再出血危险性最大。2周内再发生率占54%~80%,任何可引起血压及颅内压升高的诱因都有可能诱发再出血。现对本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11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简写SAH)后可出现两个时相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cular spasm简写CVS),即急性CVS和迟发性CVS,一般认为急性CVS是血管的功能性变化,而迟发性CVS则是血管发生结构性病理改变,致血管内腔狭窄,产生脑缺血性神经症状,甚至发展为脑梗塞或死亡,并发率为20~36%。 1 发病机制 对严重CVS病理检查发现受累血管的中层增生和内膜坏死,脑血管动物模型也证实受累血管病变与此相同。所以CVS实质上是脑血管发生了结构性病理改变而不仅是痉挛,早期持续性平滑肌痉挛对血管壁病变起到促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手术29例脑AVMs有出血症状的病例,对出血相关因素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本组有SAH者51.7%,以脑内血肿就诊和被发现者占31%。脑AVMs破裂出血与年龄、性别、AVMs部位,供应A数目等工无明显关系。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与脑AVMs大小、引流V数目,大小流向、管壁损伤程度血流动力变化有密切关系。A与V比较,引流V是AVMs破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1例非典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典型SAH以癫痫、眩晕、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 ,可出现偏瘫、头痛。脑膜刺激征不明显。CT检查可阴性。结论 非典型SAH表现特殊 ,易误诊 ,临床上对可凝病例须进行密切观察和必要检查 ,综合分析 ,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内的一组疾病。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病人常因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负担。我院于2006年8月~2007年2月对117例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它包括脑血栓、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大多数病人由于临床发病急,突然丧失某些生理功能,使生活质量、工作质量等方面受到影响,而导致心理应激状态出现反常的心理活动。因此,临床护士在做好一般常规护理的同时,应重视对其进行特殊的心理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