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96例,根据患者是否存在MAU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8例。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组AASI、颈动脉内膜厚度(IMT)、MAV、血压及血肌酐等指标,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AASI、IMT、舒张压、脉压、血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血肌酐明显较高(P<0.05),而GFR明显较低(P<0.05)。AASI与MAU、IMT、脉压差及LDL呈正相关(r值和P值分别为r=0.56A,P=0.002;r=0.241,P=0.016;r=0.351,P=0.012;r=0.180,P=0.026),与GFR呈负相关(r=0.118,P=0.021);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ASI仅与MAU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AASI与MAU呈明显正相关,可联合预测患者的预后及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浓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86例T2DM患者,测定血清HGF浓度,同时应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根据是否合并IMT增厚或斑块,T2DM患者分为颈动脉病变组46例,非颈动脉病变组40例,并比较两组间血清HGF浓度.颈动脉IMT、HGF与各指标间关系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T2DM合并颈动脉病变组血清HGF浓度与T2DM未合并颈动脉病变组比较显著上升(P<0.05);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年龄、收缩压(SBp)与IMT正相关(r=0.51,r=0.3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清HGF与IMT独立正相关(β=0.32,P<0.05).结论 血清HGF浓度可能是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一个新的标记物,及早检测血清HGF浓度,可以预测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翔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8):2800-280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颈动脉IMT将5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并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浆Hcy的测定并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Hcy水平为(24.77土10.17)μmol/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0.95±2.60) μmol/L(P <0.05).IMT增厚组Hcy水平为(19.80±4.97) μmol/L,显著高于非IMT增厚组的(15.00±4.83)μmol/L(P<0.05).糖尿病患者血浆Hcy与颈动脉IMT增厚呈正相关(r=0.6384,P <0.05).结论 高Hcy是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白蛋白尿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146例T2DM患者行24h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根据结果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86例)和异常白蛋白尿组(60例,包括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并对2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正常尿、微量白蛋白尿(MAU)以及大量白蛋白尿3组间颈动脉IMT的差异.结果:病程、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三酰甘油、颈动脉IMT和血肌酐是2型糖尿病白蛋白尿的影响因素;病程长、三酰甘油高、颈动脉IMT增厚、血肌酐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05、1.528、12.781和1.029).3组间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微量白蛋白尿组与大量白蛋白尿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是白蛋白尿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IMT无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451例,首先根据血清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和高Hcy组,同时根据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为对照组180例、增厚组177例和斑块组94例。比较三组患者血生化指标,再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cy水平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最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Hcy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胱抑素C均高于正常组(P <0.05),但是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 <0.05)。然后,三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Hcy水平与肌酐(r=1.0,P <0.001)、尿素氮(r=0.71,P <0.001)、尿酸(r=0.44,P <0.001)、胱抑素C(r=0.25,P<0.001),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16,P <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β=0.02,P <0.001);糖化血红蛋白(β=0.09,P <0.05);胱抑素C(β=0.25,P <0.05)以及年龄(β=0.01,P <0.05)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胱抑素是影响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春红  田洁  王洪玲  赵继红 《天津医药》2014,(12):1237-123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本透析中心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查了解左心室肥厚(LVH)情况,60例患者中,共有43例(71.7%)患者存在LVH(LVH组),17例为非LVH患者(非LVH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并进行血红蛋白(HGB)、血肌酐(Cr)、甲状旁腺素(i PTH)、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钙(Ca)、磷(P)、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C反应蛋白(CRP)指标检测。结果 与非LVH组相比,LVH组年龄、收缩压、i PTH、AOP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BMI及其他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与年龄、收缩压、i PTH、AOPP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0、0.293、0.288和0.363),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i PTH、AOPP是LVMI的影响因素。结论LVH在MHD患者多发,收缩压、i PTH和AOPP在LVH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指标与血管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58例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及26例健康体检成人,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IMT。结果:脑梗死组的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血流速度(EDV)、EDV/PSV及血流加速度(AC-CEL)减低,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增高;脑梗死组血流PI与颈总动脉-IMT(CCA-IMT)及颈内动脉-IMT(BIF-IMT)呈正相关性(r=0.263,P=0.023;r=0.261,P=0.024);RI与BIF-IMT呈正相关性(r=0.265,P=0.022);EDV与BIF-IMT呈负相关性(r=-0.407,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作为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脑梗塞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50例T2DM合并脑梗塞患者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未合并脑梗塞的T2DM患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并分析血清Hcy、hs-CRP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Hcy及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0.623、0.414,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塞的发生与Hcy有关,其机制可能是Hcy参与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IMT)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31例脑梗死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脑DSA)的患者进行血糖分析,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糖尿病组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61例脑梗死糖尿病组查出颈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数135块,70例脑梗死非糖尿病组查出斑块数46块,2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T2DM并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脑血管病一级及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余红 《中国药业》2013,(16):21-24
目的探讨内膜中层厚度(IMT)与2型糖尿病患者性别、年龄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3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研究组,平均年龄(63.6±7.5)岁;以74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2.2±7.5)岁。分析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糖尿病持续时间、抗糖尿病治疗方法、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代谢综合征以及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以双侧颈动脉造影(颈总动脉、分叉、颈内动脉)超声测量IMT。结果研究组颈总动脉IMT均值和最大值高于对照组。年龄和性别不是血管危险因子而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子。单因素分析显示,双侧颈总动脉大血管病变与IMT存在相关性。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在中年(59~67岁)患者中右侧颈总动脉仍然存在着显著相关性(IMT均值P=0.01,最大值P=0.02)。在无代谢综合征患者,右颈总动脉分叉处IMT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超声测量IMT可用来评估心血管危险,确定强化抗糖尿病治疗方案。IMT特别是右侧颈总动脉IMT是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敏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Irisin在动脉粥样硬化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72例脑梗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根据IMT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IMT<0.85 mm,n=14)、内膜增厚组(0.85 mm≤IMT<1.3 mm,n=36)、斑块形成组(≥1.3 mm,n=22),并检测其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血脂、尿酸等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risin水平,按血清Irisin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Q1组(<3.23 mg/L),Q2组(3.23~4.10 mg/L),Q3组(4.10~4.95 mg/L),Q4组(>4.95 mg/L);分析不同血清Irisin水平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Q1组收缩压、LDL-C、hs-CRP水平明显高于Q4组(均P<0.05);Q1组尿酸水平明显高于Q3、Q4组(P<0.05);Q1组、Q2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Q3组和Q4组(P<0.05或0.01);IMT增厚组血清Irisin水平明显低于IMT正常组(P<0.05),IMT斑块组血清Irisin水平明显低于IMT正常组和增厚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年龄(r=0.604,P=0.005)、收缩压(r=0.551,P=0.012)、LDL-C(r=0.587,P=0.007)、尿酸(r=0.613,P=0.004)、hs-CRP(r=0.500,P=0.025)呈正相关,与血清Irisin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652,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尿酸、LDL-C、hs-CRP、Irisin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Irisin水平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将146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行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根据结果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86例)和异常白蛋白尿组(60例)(包括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检测,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经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尿、微量白蛋白尿(micro - albuminuria,MAU)以及大量白蛋白尿三组间颈动脉IMT的差异。结果: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病程、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颈动脉IMT和血肌酐(creatinine,Cr)是2型糖尿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病程长、甘油三酯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血肌酐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 1.105,1.528.12.781,1.029)。③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三组间颈动脉IMT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微量白蛋白尿组与大量白蛋白尿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是白蛋白尿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12.871),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IMT无明显相关性(P=0.8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非透析CKD患者102例按RHR值分为3组:RHR 1组33例(RHR<70次/分)、RHR 2组35例(RHR 70~79次/分)和RHR 3组34例(RHR≥80次/分),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结果 3组CKD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RHR的逐渐增高,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RHR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非透析CKD患者的RHR增高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提示,RHR的增高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非透析CKD患者102例按RHR值分为3组:RHR 1组33例(RHR<70次/分)、RHR 2组35例(RHR 70~79次/分)和RHR 3组34例(RHR≥80次/分),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结果 3组CKD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RHR的逐渐增高,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RHR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非透析CKD患者的RHR增高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提示,RHR的增高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入选的1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血压晨峰(MBPS)组(106例)和非MBPS组(78例)。同时检查心脏超声及颈动脉超声并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MPBS组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脉压均在较高水平位置,舒张压晨峰也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或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PBS组与非MBPS组相比,MBPS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非MBPS组(P0.01);左心室肥厚检出率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2例(糖尿病组)和老年糖耐量正常者52例(NGT组),测定并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及内皮功能(EDD)等。在常规降糖基础上,将糖尿病患者按服用瑞舒伐他汀的剂量分为3组:常规组(10 mg.d-1)、强化组(20 mg.d-1)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12个月后3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变化。结果:与NGT组比较,糖尿病组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治疗后常规组IMT无明显变化,强化组明显变薄;治疗后常规组斑块面积显著减少,强化组减少更明显(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常规降糖基础上,瑞舒伐他汀可延缓或逆转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这可能与其调脂、抑制炎症反应及改善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观察sICAM-1与各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64例CKD患者为CKD组,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高频B超检测将CKD组分为A组(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B组(不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2个亚组,记录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TM);并记录患者的其他生化及免疫指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CKD组患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32.48±175.42)ng/ml、(286.47±90.11)ng/ml,P<0.01。颈动脉IMT值明显升高,同时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甲状旁腺素(PTH)、甘油三酯(TG)也明显增高,红细胞压积(Hct)、钙(Ca)、白蛋白(Alb)、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降低。与不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组sICAM-1、颈动脉IMT、尿酸(UA)、血磷(P)、总胆固醇(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示,CKD患者sICAM-1与颈动脉IMT(r=0.728,P<0.01)、hs-CRP(r=0.689,P<0.01)显著正相关。结论 CKD患者血清sICAM-1明显升高,血清sICAM-1与颈动脉IMT和hs-CRP正相关,并可能与CKD患者是否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共103例(T2DM组),非糖尿病患者41例为对照组(NDM组)。测定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并对T2DM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患者的IMT、AASI、FPG、HCY及hs-CRP与NMD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1c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糖尿病病程、FPG、HbA1c、SBP、PP、TC、LDL-C、HCY、hs-CRP等呈正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1c、PP、HCY、hs-CRP等有独立的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r分别为0.413、0.362、0.279、0.301、0.322,均为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1c、PP、HCY、hs-CRP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共入选143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其分为IMT正常组(n=36)和IMT增厚组(n=107);根据颈动脉有无狭窄,将其分为无狭窄组(n=109)和狭窄组(n=34)。检测并比较各组的空腹血糖、Cys C等指标。结果 IMT增厚组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狭窄组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无狭窄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狭窄均与血清Cys C水平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Cys C为颈动脉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OR=7.26,95%CI:1.222~43.153,P0.01)。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狭窄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分析早期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以肾功能正常、Ccr≥60 mL/min、无临床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IMT0.9mm标准,将入选对象分成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并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水平进行匹配,比较2组间临床及生化检查指标的差异,对IMT与Ccr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IMT增厚组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脉压(P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IMT正常组(P<0.05或P<0.01);Cc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低于IMT正常组(P<0.01);IMT与年龄、病程、hsCRP呈正相关,与Ccr呈负相关(P<0.01);当平均Ccr在高滤过状态至Ccr60mL/min范围内变化时,随着Ccr的下降IMT逐渐增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IMT与Ccr呈负相关,与病程呈正相关(P<0.01);Ccr与IMT呈负相关,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Ccr下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从肾小球高滤过状态进展为临床蛋白尿的这一过渡阶段.可能是致动脉硬化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