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肾MPC进行观察、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7岁.因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2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CT示肾盂肿物.巨检:肾盂及肾实质内见一灰白色不规则结节状肿瘤,2.5 cm×2 cm大小,切面灰白色、质软.镜检:肿瘤实体细胞排列成簇状、索条状或假腺样漂浮在干净的类似淋巴管的空腔中,管腔壁无内皮细胞被覆,乃属于收缩的纤维间质空隙.肿瘤细胞呈多角形、立方形、长柱状,部分细胞表面可见纤毛;胞质嗜酸性、丰富,部分胞质内见空泡形成,胞核呈圆形、椭圆形,中等异型性,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不多见.在肾门淋巴结内及肾周脂肪囊内均发现转移灶.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7、CK20和CEA弥漫(+),EMA部分(+),c-erbB2弱(+),Ki-67阳性率为30%;CD10、vimentin和p53().术后4个月死亡.结论 肾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且预后较差的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例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表型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①4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及尿痛伴排尿乏力为主要症状,或于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②病理学检查肿瘤呈灰白色息肉状或菜花状;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内翻性生长,局灶可见外生性乳头成分,上皮条索较粗且宽度不一,实性上皮巢不规则增生,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容易查见核分裂。③免疫组化仅1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CK20弱阳性表达,尤其在表面增厚的尿路上皮呈全层表达;Ki-67和p53在4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为1%~4%和10%~50%。④术后随访,4例患者至今仍无瘤健在。结论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是较为少见的膀胱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主要需与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ABC法及光镜观察1例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通过临床随访及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膀胱内肿物2枚,位于右侧壁者为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胞质呈空泡状,核位于一端呈印戒样。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膀胱黏膜固有层及肌层,多个脉管内可见癌栓。位于膀胱三角区的肿物为普通型尿路上皮乳头状癌,蒂部肿瘤侵及膀胱黏膜下,未侵及肌层。免疫组化:浆细胞样肿瘤细胞CK7、CEA、CD138和β-hCG(+),LCA、kappa、lambda、Syn、NSE和E-cadherin(-)。术后给予抗肿瘤免疫治疗及膀胱灌注表阿霉素治疗,随访5个月,无瘤存活。结论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非常少见,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周围可伴有普通型尿路上皮癌或尿路上皮原位癌成分,需要与其他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某院收治的6例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3±4.5)岁.对6例尿路上皮癌伴透明细胞变异亚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统计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经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6例患者均属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均为局部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情况:Ⅲ级4例,Ⅳ级2例;病理分期情况:2例属于pT2a期,3例属于pT2b期,1例属于pT3a期;其中合并腺性分化的有2例,合并有鳞状分化的有2例,合并有微乳头变异的1例;6例患者中5例患者在脉管系统内可见瘤栓.免疫组化染色情况: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6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6±3.9)个月.其中1例行诊断性TURBT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术后8个月因为全身性转移而死亡,其余5例行膀胱全切者治疗的患者中,1例患者在术后17个月因为转移而死亡,其余4例患者在术后分别随访6、10、17、2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是临床罕见的上皮癌类型,多数为高级别肿瘤,分期晚,且患者的预后较差,分析可能与其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的高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不同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模式.方法 运用光镜、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罕见的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瘤细胞弥漫分布呈浆细胞样特征,细胞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增大、偏位、深染.瘤细胞弥漫浸润黏膜固有层及浅肌层,可见伴随的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成分.特殊染色:瘤细胞AB/PAS(+).免疫组化:CK20和CK7(++),CK5/6(-/+),CK8/18、CK18、CEA、CD138、EMA和AE1/AE3(+),E-cadherin、p63、CD38、ICA和vimentin(-).结论 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罕见,其不同分子质量角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因其具有浆细胞样特征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辅助检查包括B超、盆腔CT及膀胱镜检+活检。另选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51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等差异。结果 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3例、膀胱鳞癌10例、膀胱小细胞癌5例、膀胱平滑肌肉瘤2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混合癌肿25例。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4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BRT)12例。术前新辅助治疗4例,术后辅助放疗14例,术后辅助化疗35例。有效随访5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54.7%和28.3%。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TUBRT36例。术后成功随访4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6.7%和72.7%。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首选手术方法,结合不同肿瘤类型的病理特点,辅助或新辅助放、化疗可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6例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6例PUC组织学形态相似,瘤细胞呈无黏附性弥漫生长,瘤细胞中等大小,形态较单一,类似于浆细胞,胞质嗜酸性、核偏位,核仁不明显。免疫组化:6例CK、CD138、EMA、CK7和CK19均(+);1例CK20(+);2例行HER2染色,其中1例呈(+)。6例E-cadherin、LCA、CD79 a、kappa/lambda和S-100均(-)。结论 PU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尿路上皮癌,由于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而易误诊,但依靠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学并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液Dachshund同源基因2(DACH2)测定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因可疑膀胱肿瘤需行经尿道膀胱病变切除术患者的尿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尿液DACH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尿液DACH2水平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肿瘤组)49例、膀胱良性疾病(包括慢性膀胱炎和尿路上皮增生)组(良性组)23例。肿瘤组患者术前尿液DACH2水平高于良性组(P <0.05)。肿瘤组中,高级别者术前尿液DACH2水平高于低级别者(P<0.05)。尿液DACH2水平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6,最佳临界值为4.05ng/ml,此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83.4%。结论尿液DACH2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9例膀胱PU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PUC组织学形态较一致,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条索状排列,细胞中等大小,胞质嗜酸性,伴或不伴细胞内黏液,无细胞外黏液出现,部分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形态学改变似浆细胞样。免疫组化:所有病例GATA-3、CD138均阳性,LCA均阴性,6例UroplakinⅢ阳性,6例CK20阳性,4例CD38阳性,3例E-cadherin阳性,Ki-67阳性指数10%~75%不等,HER-2染色1例0分、2例1+、2例2+、4例3+。结论 PUC病例罕见,预后较差,且容易误诊,病理诊断应以形态学为基础,联合相关免疫标记物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和T细胞亚群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癌旁正常尿路上皮组织PD-1、PD-L1、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各指标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  相似文献   

11.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症。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存在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瘤细胞cerbB-2、bcl-2、CgA和EMA( )。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普通型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癌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umor supressor in lung cancer 1,TSLC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免疫Balb/c雌性小鼠,通过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并测定效价;同时选取膀胱尿路上皮癌蜡块65例(低危组40例,高危组25例),正常膀胱黏膜2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SLC1蛋白表达情况,由两位病理医生根据染色情况确定阴性(-)、弱阳性(+)、强阳性(++)。利用SPSS 13.0软件对不同病理分级的TSLC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IgG1,测其效价为1∶100 000;免疫组化示细胞质、细胞膜显色。高危组TSLC1蛋白表达阴性为88%(22/25),弱阳性为12%(3/25);低危组TSLC1蛋白表达弱阳性为75%(30/40),阴性25%(10/40);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均为强阳性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LC1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在评价肿瘤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是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中有价值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S)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评价TS预后价值,为肿瘤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的方法检测54例BUC组织及15例正常膀胱组织的TS表达,通过回顾性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情况.以TS表达水平、临床病理变量及两个预后变量[无复发生存率(RFS)和总生存率(OS)]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绘制生存曲线,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54例肿瘤标本中TS高表达率为46.30%(25/54),其中G1级为29.41%(5/17),G2级为46.43%(13/28),G3级为77.78%(7/9);Ta期为21.43%(3/14),T1期为26.32%(5/19),T2期为86.67%(13/15),T3期为66.67%(2/3),T4期为66.67%(2/3);TS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级、分期呈正相关(Kruskal-Wallis H,P=0.03,P<0.001).TS高表达患者术后复发率、病死率分别为60.00%(15/25)和44.00%(11/25),经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肿瘤的TS表达水平是术后复发(RR为2.65,95%CI 0.80~8.81,P<0.05)、死亡(RR为1.42,95%CI0.36~5.58,P<0.05)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随着TS表达水平升高,BUC发生恶性进展和复发的概率增加,测定其表达水平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治疗和随访方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thymidylate synthase (TS) in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to evaluate its prognostic value, thus to help predict the prognosis and choose therapy protocal.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TS was assess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54 BUC and 15 normal bladder specimens, and all thes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fter surgery. Expression of TS,clinicopathologic findings and two prognostic variances (relapse-free survival (R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were determined.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TS was estimated by survival curve and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Results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25 of 54 BUC cases (46. 30%) had high TS expression. In these cases,there was 29. 41%o (5/17) for G1 ,46. 43% (13/28) for G2,77. 78% (7/9) for G3 ;21.43% (3/14) for Ta, 26. 32% (5/19) for T1, 86. 67% ( 13/15 ) for T2,66.67% (2/3) for T3,66.67% (2/3) for T4. Expression of TS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rade and stage of carcinorma ( Kruskal - Wallis H, P = 0. 0 3 and P < 0. 0 0 1 ). The recurrence and case - fatality of patients with high TS expression was 60. 00% (15/25) and 44. 00% (11/25) ,respectively. The survival analysis 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xpression of TS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recurrence ( RR = 2. 65,95% CI was 0.80~8.81,P<0.05) anddeath (RR=1.42,95%CIwas0. 36~5.58,P<0. 05). Conclusions The probability of BUC progress and recurren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S expression. Detection of TS expressing level can contribute to select appropriat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schema.  相似文献   

15.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维军  王殿军  于国  钟梅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3):154-155,i048
目的 研究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4例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进行观察并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6.3岁,首发症状均为间断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2例患者6~7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和/或转移,1例3个月已有肝转移。所有切除肿瘤的组织学形态与肺小细胞癌相似。4例患者中只有1例术前得到明确病理诊断。肿瘤细胞均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CgA和Syn,仅1例肿瘤细胞CK呈弱阳性表达。结论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凶险,活检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BUC)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B患者30例和BUC患者50例的临床和CEUS表现,采用QLab分析软件获得IPB和BUC的TIC参数,包括上升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PI)、半洗漱时间(TPH)、上升斜率(WIS)、达峰时间(TP)、半降支斜率(D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手术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量MVD,分析CEUS的TIC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IPB和BUC的CEUS定量参数中,PI、TPH、TP、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UC的MVD明显高于IPB(P<0.05)。各TIC参数中,TPH和DS与MVD均存在相关性(rs=0.74、-0.81,P均<0.05)。结论 CEUS在IPB与BU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IC参数可定量评估肿瘤内微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17.
膀胱浆细胞样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并探讨膀胱浆细胞样移行细胞癌的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常规HE和免疫组化方法(SP法),光镜观察2例膀胱浆细胞样移行细胞癌,通过临床随访和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膀胱浆细胞样移行细胞癌极其罕见,其特点除黏膜有原位癌外,肿瘤多侵犯固有膜和/或肌层。细胞形态与浆细胞或淋巴细胞相似,组织形态接近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肿瘤细胞除高表达AE1/AE3外,CEA和CK18也呈强( )。临床预后较差。结论膀胱浆细胞样移行细胞癌非常少见,有其特有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特点,诊断膀胱肿瘤时应考虑到该肿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及肌层侵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为低级别(LG)和高级别(HG)组、非肌层侵犯(NMIBC)和肌层侵犯(MIBC)组。比较组间IVIM参数[表观弥散系数标准值(ADCst)、慢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和快扩散系数(D*),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IVIM参数两两组合的预测概率值;绘制IVIM参数及其组合预测概率值的ROC曲线,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HG组ADCst、D和f值低于LG组(P均<0.05),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86、0.72(P均<0.01);ADCst和D、ADCst和f、D和f组合预测概率值的AUC分别为0.91、0.90和0.88(P均<0.000 1)。MIBC组ADCst、D和f值低于NMIBC组(P均<0.000 1),其AUC分别为0.91、0.85和0.88(P均<0.000 1);ADCst和D、ADCst和f、D和f组合预测概率值的AUC值均为0.93(P均<0.000 1)。结论 ADCst、D和f值越低,提示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越高,侵犯肌层可能性越大;IVIM多参数组合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总结原发性膀胱恶性类癌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其预后。方法 对4例原发性膀胱恶性类癌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hr)、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等,其中3例电镜观察。结果 4例原发性膀胱恶性类癌临床表现均为肉眼血尿,无类癌综合征。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核圆形、椭圆形或梭形,较深染,可见核分裂象及坏死。胞浆较宽广,嗜酸性。瘤细胞呈腺泡状、梁状、实性片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Chr、Syn、NSE二种或二种以上阳性。电镜下瘤细胞胞浆内可见内分泌颗粒。结论 原发性膀胱恶性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诊断依靠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临床分期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