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小儿志贺菌感染血清型分布、耐药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6月84例小儿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志贺菌的鉴定与药敏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0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以诊断凝集血清分型.结果:本地区小儿志贺菌感染主要血清型为福氏志贺菌占58.33%(49/84),宋内氏志贺菌占41.67%(35/84)未检出鲍氏志贺菌和痢疾志贺菌.药敏结果分析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达100%,其次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及耐药率分别在67.86%、54.76%、53.57%.结论:小儿志贺菌感染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儿科用药既要考虑药物的敏感性,又要考虑安全性,临床医生应结合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在儿童肠道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占15%,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1].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2005-2008年志贺菌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志贺菌属在甘肃省的流行、变迁及耐药状况,为防治工作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5年5月-2008年10月对兰州市城关区、武威市凉州区菌痢监测点腹泻粪便分离的志贺菌株和甘肃省某市幼儿园食物中分离的宋内志贺菌株,依据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了血清型分型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共采样2 407份,检测志贺菌366株,总阳性率为15.21%。分离菌株为多重耐药,耐药种类达8种。甘肃省菌群分布以福氏志贺菌(B群)居优势,检测出200株,占54.64%,其次为宋内志贺菌(D)群164株,占44.81%。2007年宋内志贺菌成为优势菌,占79.88%(有食物中毒菌株44株)。结论甘肃省志贺菌群分布以福氏志贺菌居优势,近年来宋内志贺菌有增多趋势。志贺菌耐药菌株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天津部分地区不同时期分离的志贺菌临床株的血清型及耐药状况。方法:应用志贺菌分型血清对不同时期分离的154株志贺菌临床株进行分型,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2种抗生素的药敏情况。结果:2009-2011年分离的宋内志贺菌占90.91%(140/154),较上世纪80年代初明显增加,成为近年来的优势菌群。药敏结果示1981-1983年分离的志贺菌仅对四环素、链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3.10%(27/29)、72.41%(21/29),对三代头孢、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及喹诺酮类药物100%敏感。2009-2011年分离的志贺菌除了对四环素、链霉素耐药率仍较高外,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分别为96.75%(149/154)、77.27%(119/154)、96.10%(148/154)。福氏志贺菌对部分三代头孢、诺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宋内志贺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低于宋内志贺菌,二者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相仿。2009-2011年分离的志贺菌多重耐药率为96.10%(148/154),明显高于1981-1983年分离株(31.03%,9/29)。结论:近年来天津市部分地区志贺菌优势菌型以宋内志贺菌为主,有逐渐多样化趋势,耐药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多重耐药情况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5.
上海铁路地区志贺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文秀  裘晓莹 《铁道医学》2001,29(5):328-329
目的:了解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近年来耐药率的变迁情况。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规定,对107株福氏、宋内志贺菌进行12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福氏志贺菌对氨基糖甙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敏感率达80%以上,痢特灵敏感率达100%。宋内志贺菌仅头孢他啶、诺氟沙星、氨苄青霉素有耐药菌出现,其它均无耐药。结论:临床治疗菌痢应经常观察菌种的药敏试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肠道致病菌中志贺菌和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2014—2018年临床分离的志贺菌和沙门菌,采用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学分型,自动化仪器法进行生化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014—2018年分离到志贺菌67株,沙门菌60株;志贺菌以宋内志贺菌占比最高(51.18%),血清分型均为Ⅰ相;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占比最高(23.62%),其次为都柏林沙门菌(16.54%);志贺菌属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等药的耐药率明显要高于沙门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性较高,但对其余抗菌药物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结论我院细菌性腹泻的致病菌以宋内志贺菌和鼠伤寒、都柏林沙门菌为主,临床应掌握志贺菌和沙门菌的耐药水平和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费明茂  费玉香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551-3551
目的:了解我院肠道志贺菌的常见耐药性,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肠道54株志贺菌,并用K-B法检测其对7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54株志贺菌中,宋氏志贺菌26株(48.2%),福氏志贺菌28株(51.8%)。志贺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83.3%),其次为氨卞西林(64.8%),对三代头孢和氧氟沙星耐药率最低。结论:志贺菌感染以宋氏志贺菌和福氏志贺菌感染为主,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率正在上升,临床应加强对肠道志贺菌耐药性的监控。  相似文献   

8.
志贺菌耐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1993~2001年间志贺菌菌群分布和耐药性。方法:菌种鉴定采用常规方法,药敏试验采用WHO推荐K-B纸片扩散法。结果:本地区志贺菌仍以福氏志贺菌为主,该菌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对氟喹诺酮耐药性在上升,对头孢类抗生索耐药性较低。结论:根据药敏试验和耐药性分析合理应用抗生素。氟喹诺酮、三代头孢菌素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1994~1996年我室分离连云港地区的256株志贺菌和96株沙门菌,志贺菌共检出14例个血清型,每年8~10月份为感染高峰期以福氏2a型为主占64.06%,沙门菌共检出16个血清型,以伤寒沙门菌为主占30.21%,其次为肠炎沙门菌及鼠伤寒沙门菌,分别占25.0%和17.71%,同时作两类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相似文献   

10.
志贺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1999/2000志贺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现状。方法:菌种鉴定采用常规方法;用WHONET5软件对志贺菌药敏试验结果(K-B纸片扩散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l临床分离的志贺菌不同菌群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有一定的差异,宋内志贺菌对环丙沙星、氨苄青霉素敏感率较高,多重耐药株分离率低;临床分离的痢疾志贺菌和福氏志贺菌耐药性比较严重;②针对环丙沙星(C,5μg)、复方新诺明(T,25μg)、氨苄西林(A,l0μg)、四环素(Y,30μg)、氯霉素(H,30μg)五种抗生素进行耐药谱型分析,痢疾志贺菌主要的三重、四及五重耐药谱型为TAY,TFAY,TCFAY,TCHAY。福氏志贺菌主要的三重、四及五重耐药谱型为TAY,THAY,TCAY,TCHA,TCHAY。结论:药敏试验和耐药谱型分析对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志贺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分布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情况.方法 对本院消化感染科2008 年1月至12月1 306例腹泻患儿的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地随机分层抽样调查;采取病史资料和实验室检测项目结合分析腹泻患儿的病原分布规律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情况.结果 感染性腹泻占87.1%,非感染性腹泻占12.9%.感染性腹泻病原主要以轮状病毒(RV)为主,占65.9%,其次是细菌6.7%,腺病毒3.4%,真菌0.8%,寄生虫0.4%.轮状病毒秋冬季节感染率最高,容易重复感染和合并乳糖不耐受.细菌感染以痢疾杆菌多见,占2.22%.非感染性腹泻以糖原性腹泻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为主,分别为4.8%和2.1%.腹泻患儿院外抗生素使用率30%,院内抗生素使用率15%,抗病毒药物和微生态制剂使用率高达90%和100%.结论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院外抗生素使用率相对较高,院内抗生素使用率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腹泻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458例住院腹泻儿童患者进行了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169例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36.9%。本组病例婴幼儿占74.24%,7~9月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最高,其次为10~12月。婴儿期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幼儿期以痢疾杆菌、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为主要病原。痢疾杆菌对头孢噻肟耐药率最低、其次为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呋辛,大肠埃希菌对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噻肟、头孢呋辛,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噻肟。传统的一线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普遍存在耐药情况。结论:儿童腹泻病原菌类型复杂、多样,在诊治中应重视病原学诊断和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中检测过敏原值的变化,以明确和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为类似病例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我院儿科2012年1月~2014年3月共收治101例原因不明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根据食物IgG过敏原特异性检测结果是否阳性分为两组,82例阳性患儿为过敏组,19例阴性患儿为非过敏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两组患儿肠道菌群、便红细胞、便白细胞、便常规、便脂肪球、便潜血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IgE水平、总蛋白、白蛋白、血中性粒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组食物Ig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过敏组(P<0.05)。过敏组食物过敏原IgG抗体平均浓度为(5479±1280)mg/L,明显高于非过敏组(P<0.001)。过敏组总有效率为91.46%,非过敏组总有效率为52.63%(P<0.001)。结论食物过敏是导致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指标与非食物过敏患儿相似,过敏原检测和回避过敏原诊断性治疗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一起水介感染性腹泻暴发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为确定引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的原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疾病的蔓延,稳定秩序,亦有助于病人的救治。方法 按照《食品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微生物学部分》、《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汇编》、《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进行检测。结果 不同类型的9份水样的卫生细菌学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其中8份检出致病性弧菌。在9份病人肛门拭子样本中,有2份检出致病性弧菌。结论 这是一起由致病性弧菌污染而引起的水介感染性腹泻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病毒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和病原谱分布,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一定的抽样间隔随机选取2014—2016年闵行区2家监测点医院肠道门诊的腹泻病病例开展调查采样,同时用real-time PCR方法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rotavirus,RV)、诺如病毒(norovirus,NV)、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AD)、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札如病毒(sapovirus,SaV)检测。结果  两家医院共监测到腹泻病病例11 243例,2014—2016年分别为3 213、3 600和4 430例。803例病例的粪便标本开展病毒检测,其中309例检出阳性,检出率为38.48%;RV、NV、AD、AstV及SaV均有检出,以NV为主(207例,66.99%),其次为RV (77例,24.92%)。结论   2014—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病毒性腹泻病感染病原以NV为主,季节高峰较为明显,应在流行季节开展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和腺病毒联合检测在儿童腹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整理2011-06-2012-12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腹泻患者323例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感染率为41.2%,腺病毒感染率为13.9%,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同时感染比率为10.8%,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有一种感染比例为44.3%。结论检测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对儿童腹泻的诊断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璐  李佳萌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2):1149-1154
目的 分析天津市2015—2017年5岁以下儿童腹泻感染谱,比较不同病原下的临床特征的差异,为儿童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监测医院腹泻儿童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和肠道病毒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特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55例5岁以下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中,检出阳性的病例为150例,感染率32.97%,检出一种、两种和三种病原的病例数分别为126例、21例和3例,占比分别为84.00%、14.00%和2.00%。72例病例感染单一细菌,感染率为15.82%,以柠檬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摩氏摩根菌为主。检出单一病毒的54例,感染率为11.87%,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在21例检出两种病原的病例中,诺如病毒混合感染的有10例,占比为47.62%。随年龄增长感染率逐渐上升,48月龄以上病例感染率最高,6月龄以上病例感染率高于6月龄以下病例。检出单一病毒病例每日腹泻次数4次以上、出现呕吐症状和便常规中检出白细胞的比例均高于检出单一细菌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多病原的病例每日腹泻次数4次以上、出现呕吐和发热症状的比例均高于检出单一病原的病例,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岁以下腹泻病例主要感染谱为柠檬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多病原感染以诺如病毒合并感染为主。感染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应引导6月龄以上儿童及其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疾病防护意识。病毒和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在临床表现及便常规方面都有所不同,建议临床医生加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携带毒力岛大肠杆菌性小儿腹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L  Zhu Q  X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3):1427-1429
目的:探讨携带毒力岛大肠杆菌(HPIEC)在小儿腹泻中的病原学地位。方法:采用PCR扩增和菌落原位杂交检测HPIEC-irp2毒力岛基因,并用血清学分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各类致泻大肠杆菌。结果:从1032例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652株大肠杆菌,经血清学和PCR毒力基因分型,检出各类致泻大肠杆菌225株,其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20株,ETEC81株,产志贺样毒素大肠杆菌(SLTEC)47株,产志贺样毒素侵袭性大肠杆菌(ESIEC)74株,产毒素大肠杆菌(EIEC)3株。所有致泻大肠杆菌和未能分型的普通大肠杆菌株,再用HPIEC-irp2探针作菌落原位杂交,共检出携带毒力岛大肠杆菌(HPIEC-irp2)112株,总阳性率为17.2%。其中41例是从致泻大肠杆菌ESIEC(24/74)和SLTEC(17/47)中检出。携带毒力岛大肠杆菌性小儿腹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87.5%),腹痛(58.0%),腹泻(>6次/d,75.9),发热(50.9%),以粘液便为主(69.6%)。结论:携带毒力岛大肠杆菌是引起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19.
小儿厌食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目前独生子女占优势的情况下小儿厌食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借以指导临床,搞好合理喂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方法对1995年12月~2000年12月本院以“厌食“为主诉的所有1~14岁就诊病人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资料,将厌食患儿按年龄、病因及发生的不同年份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以“厌食“为主诉的就诊患儿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属于真正的厌食.在厌食儿中1~3岁以喂养不当为主(占65.48%);五年中心理因素致病有上升趋势.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影响厌食的诸因素在不同年龄、不同年份致病所占比例不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