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副鼻窦投照常用华氏位、柯氏位、颌顶位、顶颌位及侧位。但对于颌面部、胸部、腹部外伤,颌面部肿瘤及个别老年病人,既不能俯卧又不能坐位投照时,给临床诊断带来较大困难。为此,我们设计了仰卧位投照法,满足了临床要求。1.胶片尺寸:8in×10in,竖放。2.投照体位。①仰卧位:听眦线垂直于暗盒下1/3处,球管向头侧倾斜20°~25°。,头部正中矢状面置于台面中线上并与台面垂直,中心线通过上颌部射入胶片中心(图1)。②反华氏位:两肩垫高,头后仰,听眦线与台面成37°角,中心线垂直通过鼻尖部射入胶片中心(图2)。3.投照条件:72…  相似文献   

2.
在第 6、7颈椎的轴位扫描中 ,常常遇到因两侧肩关节对X线吸收量的增加 (图 1) ,引起图像伪影与CT值偏低等现象 (图2 ,3 )。特别是矮胖患者 ,该现象将影响至颈 5椎体的轴位扫描。我们在使用Picker 12 0 0全身CT机的工作中 ,摸索出利用颅脑扫描的头架及头颅扫描程序 ,  相似文献   

3.
环椎正侧位为我们日常投照工作中的常规位置,是检查环枢椎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及骨质改变必不可少的方法。而对环椎后弓骨折、移位就难以确诊。笔者结合人体标本和对患者进行投照,总结出环椎轴位的投照方法。方法 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头颅后仰,使作者单位:26103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王林、郭新全、张始状、曹贵文、张益海);眼科(王金香)头颅冠状面与床面呈75°。球管向足侧倾斜15°,暗盒置于下颌颏下三角区。中心线对准枕骨粗隆上方3cm处。环椎轴位像投照在颏下三角区和下颌下三角区内。讨论 环椎轴位片与CT片对…  相似文献   

4.
视神经孔摄影的新方法程云桥视神经孔的摄影体位称瑞氏位,是根据视神经管管轴与头颅矢状面呈35°~40°角、与水平面呈10°~15°角这一解剖特点设计的,而常规体位是将眼眶的外1/3对台面中线,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呈53°角,听鼻线垂直台面,中心射线垂直...  相似文献   

5.
口止母趾外翻畸形的足部X线观察和测量 ,对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通过对 42例 口止母趾外翻畸形的足部X线分析和测量 ,以探讨指导手术矫正的临床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本组 42例 ,男 17例 ,女 2 5例 ,年龄 38~ 72岁 ,平均 49岁。采用岛津XHD15 0B -30 80 0mAX线机。足部摄片均采用背跖15°位和水平侧位。背跖 15°位 ,足部承重垂直站立于台面上 ,中心线向足跟方向倾斜 15° ,对准第 3跖骨基底部投照。曝光条件为 5 5kV、9mAs。水平侧位 ,足部用以上体位站立 ,中心线由外向内侧对准足部中点呈水平方向投照。曝…  相似文献   

6.
正常人寰枢关节间隙的CT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正常人寰枢关节CT图像关节间隙大小及功能位置间隙变化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120例正常人行中立位CT扫描,66例行冠状矢状位重建,56例行头颅左、右旋各15~25°扫描,30例行侧曲及屈、伸位扫描,56例均摄取中立位及左、右旋转位15~25°X线片.测量CT片寰齿间隙值,观察功能位间隙变化.结果寰齿前间隙(ADI)值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差异.齿突与环椎侧块间隙(LADS),青年儿童组两侧不对称比例及程度高于成人,间隙不对称者寰枢椎发育异常所占比例较高.发现寰枕间存在相对旋转者28例.头颅左、右旋转位,42.86%受检者旋转同侧LADS变窄,57.14%无明显改变与平片结果不同.结论CT扫描对于显示寰枢区结构有X线平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X线平片旋转位间隙变化不同于CT扫描.  相似文献   

7.
迟作强  高伟 《放射学实践》2000,15(6):447-447
牙列的X线成像常用颌面体层法,单个牙可用牙科专用X光机摄取,X线摄片技术文献中未见牙列投照体位的报道。笔者根据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结合口腔科临床需要,在实践工作中设计了后牙列的投照体位,经30例临床实验征实影位效果肯定,临床应用满意,谨介绍如下。 设备:岛津ED 150L X光机,栅比8:1。 方法 ①位置:患者俯卧呈俯卧斜位,患侧顶部、鼻尖、颧突三点触及床面;调整头颅,使瞳间线向头侧倾斜15°~25°,头颅矢状面与床面成45O-r角,头后仰,下颌前仲,上下牙呈咬路状态。X线中心线:向头侧倾斜T-…  相似文献   

8.
笔者评价不同置钉方法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  (1)标本制备 :5具新鲜颈椎尸体标本截取C2 ~C7节段 ,剔除肌肉 ,保留骨、关节及韧带组织和关节囊 ,术前每个颈椎标本均摄正、侧、斜位X线片 ,并行CT扫描。 (2 )手术方法 :①侧块螺钉Magerl法 :进钉点位于侧块后壁中点内上方 ,外倾 30°、平行上关节面钻孔 ,钻透对侧皮质 ,测深后再拧入 3.5mm皮质骨螺钉。②自行设计螺钉置入法 :进钉点位于侧块后壁外下缘 ,头倾40°、内倾 40°~ 5 0°钻孔 ,钻至侧块与椎弓根交界处 ,测深后拧入 3 .5mm皮质骨螺钉。③椎弓根螺钉置入法 :…  相似文献   

9.
CT机的断层扫描有 3种定位方法 :第 1种是外定位光标法 ,定位光在扫描场以外 ,位置确定后 ,将扫描床的位置恢复至零位 ,这时外定位光标所确定的位置就移动至扫描场中 ;第 2种是扫描场中间的定位光标 ;第 3种是在显示器中显示的定位像上 ,选取断层扫描位置的定位线光标。理论上讲 ,这 3种定位方法 ,都应在扫描层厚切片的中间位置 ,并且重合。国家标准GB/T 175 89 1998《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规定 ,定位光的验收检测标准为± 2mm和状态检测标准为± 3mm。笔者设计制作 1种圆柱形模体 ,1次扫描成像后在其图…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 ,13岁。右后颈部包块 2年 ,伴渐进性斜颈及头颈部活动受限。颈椎X线平片显示 :颈椎侧弯 ,右头颈交界部骨性肿物 ,寰椎、枢椎及齿状突形态扭曲。MRI检查未见颅底凹陷征象 ,颈髓亦无受压改变。颈部螺旋CT增强扫描 ,1.0mm/1.0∶1连续轴位扫描预定范围。螺旋CT机型 :GEHispeedCT/i ;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advantagewindowsworkstation。进行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观察 :以右侧枕骨髁旁区为基底有一巨大向下延伸之骨性结构 2 .5cm× 2 .0cm× 4.5cm ;其后下方另见以同侧寰椎侧块为…  相似文献   

11.
人体许多部位的结构是左右对称的 ,如头颅、四肢等。在CT图像上识别左、右的依据是CT机依照设定而自动标记的L(左 )或R(右 )记号。CT扫描时人体位置可以是仰卧位或俯卧位 ,也可以是头先进或脚先进 ;图像观察方式可以是从头侧观察 ,也可以从脚侧观察。因此 ,CT机正确标记CT图像方位的前提是正确的体位设定 ,即扫描前技师所做的体位登记。如果登记错误 ,CT图像上的方位标记必然是错误的 ,此时识别CT图像上的方位标记错误 (以下简称标记错误 ) ,并且纠正该错误就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就会造成医疗差错 ,甚至会出现严重后果 (如手…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 ,由于茎突过长或形态变异 ,可引起茎突过长综合征 ,表现为患侧颌下不适 ,颈痛 ,吞咽异物感等症状。为了了解茎突的长度与解剖形态 ,往往需要照茎突平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 ,发现了一种简便投照方法。1 方法患者 30例 ,站立于摄影胸像架前 ,患侧靠片 ,身体后斜与胸像架成 45° ,头颅呈标准侧位 ,瞳间线垂直于摄影架 ,头颅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平行 ,下颌反咬 ,乳突尖位于胶片中心 ,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中心投照。2 结果30例均获得清晰茎突像 ,满足诊断要求 (图 1,2 )。3 讨论传统的茎突投照方法[1,2 ] :患者俯卧于床面 ,头颅旋转 90°呈标…  相似文献   

13.
改良的颧骨弓投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颧骨骨折较为常见。常规采用的X线投照方法有颧骨弓轴位 (图 1)、华氏位、铁氏位等 ,都要求受检者取俯卧位。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外伤较严重甚至昏迷者 ,尤其是胸部外伤不能俯卧者 ,但又必须摄片了解颧骨弓骨折情况。为此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种颧骨弓的投照方法 ,介绍如下 ,供同道参考。胶片尺寸 :5in× 7in ,竖放。滤线设备 :滤线器 (± ) ,距离 90~ 10 0cm。摄影体位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 ,头部呈前后位 ,并向患侧倾斜 5°~ 10°。胶片照射野中心对应中心线投射点。中心线 :向足端倾斜 2 5°~ 35°,经听眉线中点下 …  相似文献   

14.
垂体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以来,横断CT已成功地用于诊断蝶鞍病变,并取代了气脑造影,但仅能诊断1.0cm以上和鞍上延伸的病变。目前直接冠状高分辩力CT使人类首先能用放射学方法直接见到正常的垂体和腺内微腺瘤。本文对近年来垂体瘤的CT检查方法与诊断问题加以综述。检查方法直接冠状CT扫描病人仰卧,头颈尽量后仰,使OM线接近于水平。摄取侧位定位片以确定最佳角度,扫描架附加15~20°角,使扫描面与鞍底垂直。Taylor介绍在背部垫高15~20°角效果更好。扫描范围  相似文献   

15.
多层CT面神经管MPR双斜位成像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利用多层CT各向同性容积数据,实现面神经管的MPR双斜位成像。方法:对50侧正常颞骨行多层CT横断位扫描,利用双斜位MPR技术,先在横断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与面神经管鼓室段长轴平行,然后在冠状位参考图像上再次调整参考线方向与面神经管乳突段长轴方向平行,重组出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计算面神经管成像成功率,并与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比较面神经管行程的显示程度有无差异。结果: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需要在横断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的角度为32.85°±6.76°,在冠状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的角度为14.15°±9.02°;在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上,面神经管表现为“ㄟ”形,由前向后同时显示出膝状神经节、鼓室段、后膝部和乳突段;面神经管双斜位成像成功率为100%,面神经管行程的显示程度大于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结论:多层CT双斜位MPR是显示面神经管的新方法,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诊断,对全面、直观地观察面神经管行程、管径、毗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拍头颅侧位片时.往往由于各种因素而致摄影效果不够标准。投照学要求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和台面垂直。事实上矢状面和瞳间线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本身呈垂直关系,但在操作时置矢状面确切与台面平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头颅顶枕部没有明显的矢状面体表定位标志,再加上个体头形差异,所以在投照中只能凭借经验操作。为了达到标准头颅侧位目的,我们多次测量头颅标本及患者头颅,发现双侧眉弓嵴部连线与矢状面相垂直(图1),双侧外耳孔与双侧眉  相似文献   

17.
测试体位对髋关节功能运动等速测力结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应用kin-Com等速装置,通过对不同卧位、头的不同位置、关节不同功能位及手的摆放等形式以探讨测试体位的改变对等速力矩值的影响。36名男性成年人参加了本实验,并随机分为2组,在60°/sec角速度下进行了仰卧位、俯卧位髋伸;头正中位、同侧转动、对侧转动时髋屈、髋伸;髋屈90°、膝屈90°坐位、髋零位、膝屈90°仰卧位髋内、外旋及手抓测试平台两侧、手不抓测试平台两侧时髋屈90°、膝屈90°坐位髋外旋。结果表明:俯卧位髋伸主要由于该体位时髋伸肌处于较佳的长度而使力矩值显著地大于仰卧位髋伸力矩值。头部的转动造成机体紧张性反射而使髋屈力量大小依次为头转向对侧、头正中位、头转向同侧,髋伸力量大小依次为头转向同侧、头正中位、头转向对侧,但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存在。髋屈90°、膝屈90°坐位时,髋内、外旋力量均比髋零位、膝屈90°仰卧位时要大,其中能内旋力量在两种体位下尚存有显著性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解剖方面的因素。手抓测试平台两边与否不致于产生髋外旋力量显著性的差异,其在稳定躯干、骨盆、大腿,使运动轴心相对恒定上有意义。离心收缩力量在测试体位改变时与向心收缩力量有相类似的表现。上述结果有益于等速测试和训?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 ,15岁。因鼻塞及胸闷行副鼻窦摄片和胸部透视 ,发现颅内及腹部多发金属异物行CT进一步检查。查体 :无异常发现 ,患者智力、身高等各方面发育均正常。头颅CT扫描 :侧位定位片上见约冠状缝位置自颅板向下有一长针形金属异物 ,长约 7cm(图 1)。正位定位片上见矢状缝附近有 2枚针状金属异物 ,一长一短 ,长异物较粗、偏右 ,直径约 2 .8cm ,其上端可见一针眼状圆形透光影 (图 2 )。轴位片两金属异物位于中线附近 ,右侧者穿大脑镰向下止于右丘脑内前方 ,CT值约 30 95HU ,左侧异物下端达侧脑室体部上方 ,CT值约 82 5HU ,两…  相似文献   

19.
作者假定,若X线摄影时中心光线因X线管或躯体的角度未切过膈肌的话,在不存在局部病变的情况下左半侧膈肌可被遮蔽。为实验这个假说,作者选一新鲜、冰冻未防腐的人类胸部标本行前后位和侧位胸部X线摄片。管球不动,使体模自90°之直立位每次前倾5°,到60°,每5°摄一前后位片,然后,使体模不动,分别置直立和仰卧位,X线分别向尾侧和头侧倾斜5°,重复上述摄片过程。然后行大致是矢状切面的体层摄影。此外,作者还在10例60岁以上的冠心病病人,使用移动式X线摄影机分别摄两套胸片,一套中心光线切过膈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二)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接 2 0 0 0年第 3期 194页 )⑥CT透视 :对确定层位进行连续扫描 ,每偏移 30~ 6 0°使用 36 0°数据重建一幅图像 ,每秒可重建 6~ 12幅图像 ,四层同时显示。用以动态观察介入过程 ,达到确切定位的目的。⑦计算机容积成像 (computedvolumeradiography ,CVR) :对于已有的断面图像 ,包括冠状、矢状位重组图像 ,选择一定厚度范围的层面重合显示 ,相当于常规X线的体层摄影效果 ,密度分辨率明显提高。⑧CT发展预测 :多层CT的开发目的 ,是增加X线利用率 ,提高检查速度 (时间 /覆盖范围 )。由于X线锥形放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