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丹参脂溶性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方法以Caco-2细胞作为吸收研究模型,分别测定了各种条件下,包括分别以单体丹参酮ⅡA和丹参醇提取物给药、改变给药浓度、改变转运方向以及加入影响吸收的物质,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转运情况。结果给予不同剂量的丹参酮ⅡA,其表观通透系数Papp随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丹参酮ⅡA细胞绒毛侧Apical→基底侧Basolateral转运(AP→BL)大于BL→AP 5倍以上;随着冰片含量增加,丹参脂溶性成分的 Papp明显增大;EDTA对吸收没有明显影响。结论丹参酮ⅡA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机制类似载体介导转运兼有被动扩散,无细胞旁路途径,无外排泵参与;冰片有促吸收的作用。本实验结果为含丹参的制剂研究、口服给药等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巴戟多糖的小肠吸收动力学及吸收促进剂、pH值对其在小肠吸收速率的影响,探讨巴戟多糖小肠吸收机制。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的质量浓度;苯酚-硫酸显色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巴戟多糖的质量浓度;采用大鼠在体小肠灌注实验考察吸收过程。结果不同浓度的巴戟多糖在大鼠全小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无显著性差异;pH值对巴戟多糖的吸收有显著影响:pH7.4时,吸收率为(57.25±1.28)%;pH6.8时,吸收率为(44.40±2.01)%;pH5.0时,吸收率为(42.94±2.15)%,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0.5%十二烷基磺酸钠或0.5%吐温加入后吸收率分别为(59.21±1.49)%和(53.18±2.59)%,两者作用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巴戟多糖在大鼠小肠吸收为被动扩散,pH为7.4时,其吸收效果较好;吸收促进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吐温-80均能促进巴戟多糖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丹参酮微乳(Tan-ME),并考察其性质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Zetapals多功能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Tan-ME的粒度及其分布,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微乳粒子形态,建立测定肠回流液中丹参酮ⅡA的HPLC测定方法。结果:Tan-ME乳滴平均粒径为(32.25±6.59) nm,粒度均匀。肠吸收实验结果表明,Tan-ME能促进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但Tan-ME吸收速率受Tan-ME水相含量影响较大。结论:Tan-ME制剂能够促进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提高丹参酮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苦参碱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花  魏玉辉  王丹  武新安 《中成药》2011,33(10):1695-1699
目的 对苦参碱大鼠肠吸收进行考察并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s)在其吸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结合HPLC法,考察苦参碱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状况及不同浓度苦参碱的肠吸收情况,同时采用P-gp和OCTs抑制剂对两种转运蛋白抑制后,考察大鼠空肠对苦参碱吸收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P-gp和OCTs对苦参碱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苦参碱(400 μg/mL)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25×10-2、0.80 × 10 -2、0.40×10-2、0.35×10-2/min;不同质量浓度苦参碱(100、200、400 μg/mL)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79×10-2、0.81×10-2、0.80×10-2/min.在维拉帕米、西咪替丁存在下,苦参碱(400 μg/mL)的表观吸收系数( Papp)值分别为0.86×10-3、0.80×10 -3/min.结论 苦参碱在各肠段都有吸收,其中在空肠吸收最好,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吸收,苦参碱可能不是P-gp和OCTs的底物.  相似文献   

5.
丹参酮微乳的制备及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丹参酮微乳(Tan-ME),并考察其性质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Zetapals多功能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Tan-ME的粒度及其分布,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微乳粒子形态,建立测定肠回流液中丹参酮ⅡA的HPLC测定方法。结果:Tan-ME乳滴平均粒径为(32.25±6.59) nm,粒度均匀。肠吸收实验结果表明,Tan-ME能促进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但Tan-ME吸收速率受Tan-ME水相含量影响较大。结论:Tan-ME制剂能够促进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提高丹参酮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栀子苷为指标成分测定栀子提取物油水分配系数,研究栀子提取物肠吸收动力学.方法:采用经典摇瓶法测定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的肠吸收情况,考察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情况及药物浓度对吸收的影响.结果: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的油水分配系数P=0.1077,logP=-0.967 8;质量浓度为0.2,0.8,2 g·L~(-1)的栀子提取物(分别含栀子苷0.078,0.311,0.780 g·L~(-1))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25±0.012)h,(0.058±0.004)h,(0.034±0.008)h.药物浓度不同时吸收速率常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栀子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19±0.003),(0.015±0.002),(0.012±0.002)h,不同肠段吸收速率常数有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栀子苷在正辛醇一水两相体系中的logp为负值,根据经典理论推测为吸收较差物质;栀子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速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提示药物的吸收机制除了被动扩散外,可能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因素;栀子苷在大鼠整段小肠内均有吸收,在十二指肠中吸收速率较大.  相似文献   

7.
王丹  魏玉辉  张帆  李育卿  武新安 《中成药》2012,34(5):828-831
目的 研究拉马宁碱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并考察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及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s)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 拉马宁碱在整肠段均有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按照回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的顺序下降;2-20μg/mL的药物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含OCTs抑制剂组与不含OCTs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拉马宁碱为全肠段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且P-gP及OCTs对药物的小肠吸收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莱菔子水提液中芥子碱硫氰酸盐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用HPLC法对芥子碱硫氰酸盐质量浓度 进行分析,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分别研究药物质量浓度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芥子碱硫氰酸盐吸收的影响。结果 芥子碱硫氰酸盐在大鼠小肠的吸收 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随浓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芥子碱硫氰酸盐的表观吸收速率小于1.8×10-4 cm·min-1,P-gp抑制剂对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吸收具有 显著影响(P< 0.01)。结论 芥子碱硫氰酸盐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且其在小肠中的吸收较差,芥子碱硫氰酸盐为P-gp底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对补骨脂素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补骨脂素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吸收情况。结果:补骨脂素在低、中、高浓度下,各小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没有明显上升趋势,且在高浓度时无饱和抑制现象,结论:补骨脂素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酮脂溶性成分自乳化释药系统(TC-SEDDS)的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3个成分的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指标,研究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并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多药耐药蛋白(MRP2)抑制剂丙磺舒和能量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对3个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在小肠全肠段均有吸收,且小肠上段(十二指肠)的吸收最佳;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1.05~4.19 mg/L和1.22~5.56 mg/L)具有浓度依赖性,丹参酮IIA的吸收不受质量浓度(2.43~11.126 mg/L)影响;盐酸维拉帕米对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无明显影响,却显著提高了丹参酮IIA的吸收;丙磺舒显著增加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对丹参酮IIA的影响不显著;2,4-二硝基苯酚均能显著降低3个成分的吸收。结论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可能是MRP2的底物,不是P-gp底物。丹参酮IIA可能是P-gp底物,不是MRP2底物。3个成分的吸收均有能量的参与。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的吸收可能均有主动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丹皮酚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丹皮酚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设计丹皮酚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应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法。结果:丹皮酚在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速率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顺序下降,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结论:丹皮酚适宜设计成为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贯叶金丝桃2个黄酮类成分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注模型,测定肠灌流液中芦丁和金丝桃苷含量,计算2个黄酮类成分大鼠小肠的吸收参数。结果:贯叶金丝桃2个黄酮类成分在大鼠肠道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值均较小;贯叶金丝桃总黄酮Ka、Peff值无显著差异(P0.05);芦丁和金丝桃苷在不同肠段的Ka顺序分别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结论:贯叶金丝桃中2个黄酮类成分为被动扩散吸收,各黄酮类成分的吸收各有不同,芦丁和金丝桃苷的最佳吸收部位分别为回肠和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四制香附主成分(香附烯酮、α-香附酮)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香附烯酮、α-香附酮、四制香附石油醚部位模拟体系(单体混合物)及四制香附石油醚部位中香附烯酮、α-香附酮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研究乙二胺四乙酸(EDTA)及盐酸维拉帕米对吸收的影响.结果:香附烯酮与α-香附酮在小肠各段均...  相似文献   

14.
阿魏酸是当归、川芎、阿魏等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血栓、降血脂、防治冠心病、抗菌、抗病毒、抗突变、防癌、增加免疫功能、清除亚硝酸盐等作用。本实验从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精制了川芎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阿魏酸),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方法,对川芎提取物中阿魏酸的吸收动力学进行研究,为川芎或其他含有阿魏酸的中药开发成缓释制剂提供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蝙蝠葛碱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小肠吸收实验,利用 HPLC测定灌流液中蝙蝠葛碱的浓度,考察不同灌流速度、大鼠不同肠段和不同质量浓度对蝙蝠葛碱吸收的影响。结果 蝙蝠葛碱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随灌流速度(0.1、0.2和0.4 mL·min-1)的逐渐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蝙蝠葛碱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常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中、低3个浓度下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2.36±0.007 3)×10-2、(3.73±0.005 2)×10-2和(5.62±0.013 6)×10-2min-1,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2.02±0.000 2)×10-3、(3.10±0.000 7)×10-3和(5.31±0.001 0)×10-3 cm·min-1,透膜吸收百分率分别为8.66%、10.17%和19.06%,高、中、低3个浓度下蝙蝠葛碱在不同时间的累积吸收量和累积吸收百分率均较低,且各浓度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蝙蝠葛碱的吸收随灌流速度增大而增大;其在整个肠道无特异性吸收部位;吸收机制有主动过程参与;其透膜能力差,胃肠道上皮细胞屏障作用是影响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灯盏乙素-聚乙二醇(PEG)酯在大鼠各肠段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的药物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对吸收的影响,以探讨PEG修饰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对小分子药物口服吸收的影响规律。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法。结果灯盏乙素-PEG400酯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32 6,0.079 9,0.081 9 h-1;不同浓度的灯盏乙素(30,100,200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29 2,0.033 8,0.030 6 h-1;不同浓度的灯盏乙素-PEG400酯(40,130,260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57 7,0.162 4,0.170 8 h-1;灯盏乙素,灯盏乙素-PEG200,400,1000酯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33 8,0.154 7,0.162 4,0.068 0 h-1。结论灯盏乙素经PEG化后,口服吸收明显增加,但随着PEG片断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其PEG化物的吸收相应减少;灯盏乙素-PEG酯在十二指肠吸收较好;药物浓度对吸收速率常数无影响,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7.
该试验通过研究复方金思维方中君药人参茎叶提取物配伍使药石菖蒲挥发油后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肠吸收的变化,验证该方中佐药石菖蒲能否协助君药人参茎叶总皂苷加强其疗效。试验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吸收模型考察3种皂苷成分及配伍石菖蒲挥发油后的肠吸收情况,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的质量浓度,计算其肠吸收动力学参数;人参茎叶提取物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在小肠上段吸收速率较大;药物浓度对其吸收速率没有显著性影响,提示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石菖蒲挥发油对其在小肠的吸收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方中人参皂苷提取物与石菖蒲的配伍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8.
19.
叶玲  刘薇  唐斓  夏笔军  龚耘  刘中秋 《中草药》2010,41(2):219-222
目的为探讨穿心莲内酯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考察穿心莲内酯肠道吸收特性,肝肠循环和肠道酶代谢特点。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胆汁以及经肠道酶降解后样品中穿心莲内酯的量。结果穿心莲内酯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率,以十二指肠最高,达40%,而在结肠最低,仅有10%。穿心莲内酯在十二指肠灌流液中的生物降解最显著(1 h降解约50%),在回肠、结肠中则几乎无降解反应。穿心莲内酯有胆汁排泄,其排泄量为灌流药物总量的0.76%。结论穿心莲内酯在大鼠肠道的吸收较差,而在十二指肠中吸收表现较好是由于存在较强的肠道酶代谢作用。同时,穿心莲内酯存在明显的肝肠循环。穿心莲内酯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与肠吸收差、肠道酶代谢作用强和肝肠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供血受阻导致缺血灶不可逆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突然、传变迅速、病程复杂,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是早期干预的主要措施,但时间窗和禁忌症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为传统中药材,其中丹参酮类脂溶性成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