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飞秒激光辅助的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3/2014-02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15例16眼,其中男7例7眼,女8例9眼,平均年龄66.3±18.4岁,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薄层角膜内皮植片,进行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术后随访12mo,观察角膜刺激症状消退、植片恢复和并发症等情况,观测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眼压正常,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角膜刺激症状自术后1d 开始逐渐减轻,术后3wk 完全缓解。术后1眼(6%)发生内皮植片脱位,3眼(19%)植片与植床之间存在局灶性层间积液。术后1 mo角膜上皮变光滑,基质水肿消退,中央角膜厚度(638±86.51μm )较术前(811±137.55μm)明显变薄。随访期间,发生植片急性排斥反应和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各1眼(6%)。末次随访,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1687±507个/mm2。结论:应用飞秒激光辅助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可以个体化、精确、高效地制作内皮植片,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后角膜伤口愈合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45只豚鼠分为受体组30只(30只眼)和供体组15只(30只眼),进行同种异体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受体组豚鼠右眼为术眼,左眼的正常角膜作为组织病理学对照。于术后1、2周、1、2、3、4个月分别处死受体组2只角膜恢复透明的豚鼠,取左、右眼角膜组织经内皮细胞茜素红染色、苏木素-伊红和(或)高碘酸希夫染色后行光镜检查,计数角膜基质内细胞。结果 受体组有22只眼术后角膜透明,角膜内皮细胞经茜素红染色后显示植片上内皮细胞形态和排列正常,在植床与植片间存在环形的内皮细胞异型区域。光镜检查显示,术后早期在角膜板层分离的径路上,基质内细胞明显增多;植床与植片的交接处,后板层胶原纤维和后弹力层中断,后者的残端卷起;交接处的空隙由结构紊乱、细胞成分较多的组织填充;而板层界面上胶原排列整齐。术后1个月时,出现新生的后弹力层。术后3~4个月时,后弹力层和后板层连续性恢复。结论 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的基质创口愈合特点与损伤形式有关,板层界面上胶原排列整齐,纤维化的愈合方式见于植床与植片的连接处。(中华眼科杂志,2006,42:694-698)  相似文献   

3.
角膜内皮移植已成为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首选方法.作为目前主流的2种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后弹力层剥除自动板层刀制备的角膜内皮移植术和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前者手术操作易于掌握,但角膜植片仍带有部分基质;后者术后视觉质量好,但手术操作较难掌握,二次手术率较前者高.大气泡和自动板层刀辅助的后弹力层前膜角膜内皮移植术在自动板层刀制备角膜内皮植片的基础上,用大气泡法暴露中央6.5 mm直径的后弹力层前膜,本术式既有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后的视觉效果,手术操作又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后弹力层撕除术建立一种新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手术的组织反应。方法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40只新西兰成年兔平均分为4组:角膜内皮刮除组、后弹力层撕除组、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DSEK)组及DSEK供体组;右眼为手术眼。每组定期通过角膜内皮活体染色,眼前节照相和UBM至少观察2个月。结果后弹力层撕除组角膜始终保持混浊,角膜内皮刮除组和DSEK组角膜逐渐透明,角膜厚度逐渐降低。活体染色显示角膜后弹力层撕除组术后2个月仍无角膜内皮生长。结论后弹力层撕除术建立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模型显示了后弹力层撕除后角膜内皮愈合过程,可用于角膜内皮移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以及对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疗效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非随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住院的8例(8只眼)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行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术中剥除患眼角膜中央部直径7.75 mm的后弹力层和病变的内皮层,再将植床周边部基质表面刮粗糙,然后按常规角膜内皮移植术的方法植入内皮植片.术后观察植片与植床贴合和植片移位等情况.随访3~9个月,记录患者视力、植片透明度、角膜散光及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8例患者术后植片与植床贴合良好,未出现植片移位.术后第1天,1例患者出现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48 h后缓解.8例患者术后植片透明,术前存在眼痛的6例患者术后眼痛缓解.8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最好矫正视力为0.3~0.7,平均角膜散光度数为(1.90±0.70)D,平均内皮细胞密度为(2014±192)个/mm2.结论 与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比较,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的操作较简单,对受体角膜和前房的创伤更小.术中将植床周边部基质表面刮粗糙,可有效预防术后植片移位.  相似文献   

6.
Hong J  Liu GF  Xia N  Gu SF  Han JY  Chai LJ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122-127
目的 探讨小切口下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深板层内皮移植术(DSEK)的手术方法、疗效、并发症、内皮细胞的评价及组织学检查.方法 为实验研究.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兔(8只眼),供体为新西兰大白兔16只眼.A组于角膜缘处行5 mm长隧道切口,剥去角膜中央直径10 mm的后弹力层,将等大的带有少量基质的后弹力层内皮细胞膜片植入受体眼;B组行单纯角膜后弹力层环形撕除术;C组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后行去内皮细胞的带少许角膜基质和后弹力层膜片植入.术后观察1个月,比较3组兔角膜的透明性、植片贴附情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8只眼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值为(2728±108)个/mm2,术后角膜均恢复透明,内皮细胞密度平均为(2195±77)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55,P<0.001);组织切片证实角膜内皮细胞植片与受体植床愈合良好,层间无瘢痕形成.B组8只眼术后均有严重的角膜水肿,持续1个月未恢复,组织学检查术后28 d时仅在后弹力层剥除的交界处有极少数的内皮细胞长入.C组8只眼术后1周内角膜植片均水肿,5只眼植片脱位;术后至观察1个月,角膜中央水肿仍较明显,伴有角膜新生血管长入,组织学检查植片部位未见内皮细胞长入.结论 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深板层内皮移植术具有安全、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及无层间瘢痕的优点,是治疗大泡性角膜疾病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洪晶 《眼科》2009,18(3)
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DSAEK)已经成为替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首选术式,其优点为仅去除病变的角膜内皮和后弹力层,最大限度地保持角膜的完整性,避免眼表面的损伤和明显的屈光变化.手术方法为在角膜缘部制备5 mm的隧道切口,用后弹力膜剥离钩划开并剥除病变的角膜后弹力层和内皮层,同时移植带有部分角膜后基质的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经前房注气展开并顶起植片使之与植床贴附,无缝线,避免了角膜散光.手术中及术后重要的环节和经验是:亚洲人的前房较浅,在植片植入和展开的环节会有一些问题,因此术前要充分降低眼压,防止术中晶状体虹膜隔的前移,使前房内有较充足的空间植入植片;手术后植片脱位是DSAEK的最大并发症,往往也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避免的方法为术中尽量减少黏弹剂的应用,在植片植入前将前房内的黏弹剂彻底冲洗干净,在植片与植床贴附后要尽量排除二者之间的液体,增加二者的贴附力.晶状体虹膜隔的完整性与气泡能否在前房内持续保持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晶状体虹膜隔不完整,气泡容易进入玻璃体腔,无法顶住植片,容易导致植片的脱位,因此早期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上要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翼状胬肉撕离联合不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翼状胬肉撕离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角膜缘十细胞移植及带蒂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91例(97眼)翼状胬肉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5例(47眼)行翼状胬肉撕离联合白体游离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B组46例(50眼)行翼状胬肉撕离联合带蒂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6~30月,比较两组术后角膜缘干细胞植片存活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A组5眼移植片脱落,B组植片无脱落,(X2=5.31,P〈0.05)。A组6眼翼状胬肉复发,复发率为12.76%;B组巾1眼复发,复发率仅为2.00%;(X2=5.20,P〈0.05)。结论翼状胬肉撕离联合带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植片存活率高,翼状胬肉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随着眼科技术的发展,角膜内皮移植术取得了长足进展。从后板层角膜移植术(PLK)开始到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EK),以及目前运用的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DSEK/DSAEK),乃至具有更好视觉恢复效果的带有后弹力层(Descem et膜)的角膜内皮移植术(DMEK),眼科医生们不断寻求着更快更好的治疗方法。而DMEK从解剖学角度完美的恢复了角膜组织的正常结构,术后视力恢复快,是角膜内皮移植手术的发展趋势。现主要就DMEK的手术方法、特点以及进一步的改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角膜内皮移植已逐渐用于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手术方式是撕除病变的后弹力层和内皮,然后植入带有小于100μm厚度的供体角膜内皮片,通过前房注气使其贴附于后表面。这种方式被称为后弹力层撕除自动内皮移植(Descemet stripping automated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DSAEK)。尽管这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眼部角膜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但是很多情况下除了做常规角巩膜切口供内皮植入外,还要在角膜做切口以便撕除后弹力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纤维蛋白胶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减轻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疼痛的效果。 方法:对52例72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的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纤维蛋白胶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28例38眼和对照组(缝线组)24例34眼。试验组及对照组给予常规20 g/L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后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试验组采用黏合剂将植片与植床进行粘贴,对照组采用10-0缝线缝合植片与植床。术毕,试验组角膜表面放置角膜接触镜,对照组不配戴角膜接触镜。主要术后观察患者的术后1,2,3,5,7 d疼痛评分。术后随访6mo,观察植床与植片的匹配程度及感染、复发、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为P=0.000)。观察期内,两组植床与植片均成功固定于巩膜表面,并全部成活,同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复发、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 结论:联合运用纤维蛋白胶黏合剂粘及角膜接触镜,可明显减轻翼状胬肉术后的疼痛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头部撕离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撕离术组:53例(53眼)在手术显微镜下用有齿镊撕离胬肉头部。切除术组:32例(32眼)用单纯刀具切除头部。两组均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观察6—24月。结果撕离术组与切除术组的角膜创面愈合平均时间分别为3天和5天,复发率分别为5.66%和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920,P〈0.005)。结论胬肉头部撕离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角膜创面愈合时间短,胬肉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小切口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对9例(9只眼)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行小切口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其中6例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观察植片与植床贴合情况、植片移位的发生和处理。随访3~5个月,观察视力、植片透明度、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8例患者植片与植床贴合良好,1例患者术后第1天植片移位,经再次复位后贴合良好。6例患者不同程度提高视力,3例患者因术前长期高眼压,术后视力不提高。9例患者植片均透明,角膜曲率(43.96±3.38)D,角膜散光度数(3.32±1.20)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124±278)个/mm^2,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或板层角膜瓣下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比较,小切口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邱锘 《临床眼科杂志》1998,6(6):397-398
目的介绍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化学伤角膜白斑的技术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手术切除角膜白斑和纤维血管化组织,用异体带角膜缘上皮的板层角膜移植给患者,对20例(28眼)化学伤角膜白斑进行治疗和观察.随访3个月至2年。结果10例(12眼)术后植片透明,视力0.1~0.3,另10例(16眼)植片大多数透明或半透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是治疗化学伤角膜白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间角膜内皮移植术已在我国各级医院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而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作为角膜内皮移植术中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理想术式,在国内仅有少数医院进行了初步尝试。本文从手术适应证、手术过程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综述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期为该手术在国内广泛开展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15,51:544-547)  相似文献   

16.
随着角膜内皮移植术在国内外的广泛开展和应用,角膜内皮移植术作为目前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较理想术式,其优点不言而喻,但也存在植片制备、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本文以2种常见的角膜内皮治疗术式——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和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为例,从植片制备并发症(如植片穿孔、植片撕裂)、术中并发症(如植片展开困难...  相似文献   

17.
角膜后弹力膜内皮移植术由于具有相对较低的移植排斥率以及较好的视力预后等优势,目前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主流手术方式,但限于手术难度较高,学习曲线较长,中国人前房偏浅,加之国内角膜内皮病变往往合并有其他较复杂的眼部疾病,目前国内尚未普遍开展这一手术。本文就角膜后弹力膜内皮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供体植片制备(...  相似文献   

18.
儿童巩膜隧道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探讨巩膜隧道小切口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效果。方法:78眼中58眼行巩膜隧道小切口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加人工晶体状植入术,20眼行常规角膜缘切口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加入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月及6月巩膜隧道小切口的角膜散光度与常规角膜缘切口者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白内障经巩膜隧道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小,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下降,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叶向彧  盛耀华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76-879
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对角膜表面形态和屈光影响小,视力恢复好,主要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内皮失代偿,如: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大泡性角膜病变、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或穿透性角膜移植失败。本文就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技术改进和临床结果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兔异体角膜缘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异体角膜缘移植反应的临床表现,初步探讨角膜缘移植反应的免疫机制。方法:20只健康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行角膜缘环形切除+角膜上皮剥离术(n=6),自体角膜缘移植术(n=7),异体角膜缘移植术(n=7);术后以1%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化,移植排斥反应通过移植眼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加以评估。结果: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早期可见角膜上皮化,术后10-14天(平均11.8天)发生角膜上皮炎症反应,反应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发期、急性期、排斥期和慢性期;病理检查显示炎症反应的发生及其强度。结论:本试验模型中,移植反应的各个时期有明显的特征,对各期移植反应的说明将使我们在临床上更容易、准确的判断移植反应的发生及其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