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胃肠外营养(TPN)是目前治疗消化道外瘘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氨基酸制剂的选择在TPN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1989年11月—1994年2月间,我们对12例普外手术后消化道外瘘病人采用高支链氨基酸(BCAA)注射液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1~70岁,平均45.6岁。外院转入10例,本院2例。其中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瘘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吻合口瘘3例,小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氨基酸营养治疗在早产儿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体重在1~2.5 kg的早产儿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出生12 h开始使用氨基酸3.0 g/(kg·d);低剂量组:出生24 h后使用氨基酸,剂量从1.0 g/(kg·d)开始,每日增加0.5 g/(kg·d),直至总量达3.0 g/(kg·d)。两组均及早开始胃肠内微量喂养,同时按常规治疗并发症。结果:高剂量组体质量下降,体质量回升天数均低于低剂量组;两组总胆红素尿素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NEC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低剂量组中出生体重为1~1.5 kg的低体重组最大体重下降值、恢复出生体重天数、开始持续肠道营养天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一般资料有效性指标均与同组体重>1.5 kg的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NEC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大于1 kg小于2.5 kg的早产儿在出生12 h开始静脉微量泵匀速输注小儿复方氨基酸3.0 g/(kg·d),可明显减少体质量下降,缩短体质量回升天数,缩短住院时间,从而降低住院费用。但高剂量组总胆红素尿素氮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样本量较少,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枫糖尿病(MSUD)也称支链酮酸尿症,它是由于一组支链α酮酸脱氢酶复合体(BCKDC)基因突变而引起BCKD复合体活性缺乏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代谢紊乱疾病。MSUD患者中支链氨基酸(BCAA)代谢紊乱,导致血浆、组织和尿液中积累大量的支链氨基酸和支链酮酸(BCKA)。MSUD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伴有运动迟缓、共济失调、智力障碍和精神症状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其主要是由于氨基酸代谢失衡而导致脑中蛋白质和神经递质合成缺失。而高BCAA/BCKA水平大幅度加重神经系统症状,表明BCAA/BCKA具有神经毒性。目前大量来自人类和动物模型实验数据证实,BCAA/BCKA特别是亮氨酸和α-KIC在MSUD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篇综述主要介绍BCAA/BCKA代谢紊乱在MSUD患者神经失调中起到的潜在病理机制。BCAA/BCKA代谢失调不仅影响其他中性氨基酸水平的显著下降从而减少蛋白质和神经递质合成,还导致线粒体中能量代谢失调从而影响脑的正常功能,这些病理机制可能导致MSUD患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我们希望通过了解MSUD具体的病理机制,为MSUD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  相似文献   

4.
支链氨基酸转移酶(branched chain amino transferase, BCAT)是催化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的第一步,参与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合成和降解。人体BCAT有两种主要亚型,包括细胞质BCAT(BCAT1)和线粒体BCAT(BCAT2)。近年来,多数文献报道BCAT在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BCAT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相应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肿瘤的治疗、预后和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腹部外科术后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61例腹部外科病人分成两组。胃肠外营养组接受肠外营养,普通对照组接受以葡萄糖供能为主的治疗。术后一周观察病人的氮平衡,体重血浆,白蛋白等的变化。结果 胃肠外营养组血浆白 白蛋白等的氮平衡,体重比对照组明显增加,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4种胃肠外营养输注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4种胃肠外营养输注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附属医院骨科、普通外科、泌尿科、肝胆科和ICU 200 例进行胃肠外营养的患者,采取问卷形式,搜集病人胃肠外营养的方式并按此方式分为4组,分别为输注三升袋营养液者50例(对照组),单独输注脂肪乳和氨基酸者50例(A组),输注卡文者50例(B组),输注克灵麦者50例(C组),观察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并进行数据统计和临床效果比较.结果 200 例进行胃肠外营养的患者中,A、B、C组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对照组几乎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三升袋营养液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骨骼肌作为机体重要的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肌肉因子或运动因子承担着多项生物学作用([1])。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BCAA)是主要在骨骼肌中代谢并且占其摄入氨基酸总量一半的必需氨基酸[2]。研究显示,多种肌源性BCAA代谢中间物具有代谢和信号小分子的双重身份,除了介导骨骼肌的功能,还参与多个组织的稳态调节[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充血性心血衰竭病人中,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的临床应用,方法:实验组(17例),早期应用TPN,经中心静脉导管24小时持续缓慢静滴,对照组(15例),采用普通饮食,为期1周,在治疗前后对心衰状况,心律失常、血清白蛋白、氮平衡情况进行监测,并分,:TPN上期应用心衰的效果显著提高,各项营养匀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衰病人中,早期应用TPN切实行,为抗心衰和心肌细胞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实施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 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及精心护理.结果 患者度过危险期,取得较好效果.结论 重症胰腺炎早期全胃肠外静脉营养护理方便安全,有助于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10.
《微循环学杂志》2010,(4):25-25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追求长生不老,如今这个梦想似乎不再遥不可及了。据英国《每目电讯报》10月5日报道,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够延年益寿的药物,而且已经在小白鼠身上进行实验,首次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中,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的临床应用.方法 实验组(17例),早期应用TPN,经中心静脉导管24小时持续缓慢静滴;对照组(15例),采用普通饮食,为期1周.在治疗前后对心衰状况、心律失常、血清白蛋白、氮平衡情况进行监测,并分别比较.结果 TPN早期应用心衰的效果显著提高,各项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心衰病人中,早期应用TPN切实可行,为抗心衰和心肌细胞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给予部分胃肠外营养是否能提高早产儿的存活质量。方法 对 86例早产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胃肠营养。其中观察组 46例加及治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部分胃肠外营养对早产儿是种安全有效的支持疗法 ,在早产儿中可作为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已为实践所证实,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其应用前景日趋深远,本组病人均系围手术期使用3升静脉营养袋制成氨基酸、葡萄糖、乳化脂肪混合的全合—营养液作全胃肠外营养,体会到有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利用率,可以从周围静脉注入,不会产生空气栓塞,少用或不用胰岛素及减轻护理工作量和升袋内全合—营养液内理化性状稳定等优点,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BCAT1)基因沉默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MCAO模型组(MCAO)、MCAO+空白质粒脑室注射组(NC-shRNA)、MCAO+BCAT1干扰质粒脑室注射组(BCAT1-shRNA),利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制备脑缺血模型,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real time RT-PCR检测大鼠脑缺血部位BCAT1 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测定缺血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TUNEL染色检测缺血脑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P<0.05),BCAT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脑组织梗死灶增大,SOD活性降低(P<0.05),MDA水平升高(P<0.05),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5)。而BCAT1基因沉默可降低缺血性脑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降低BCAT1 mRNA表达水平(P<0.05),缩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肠外和肠内阶段性营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分为全胃肠外营养组和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全胃肠外营养组患者应用肠外营养持续至可以进食。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患者在初期应用肠外营养,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至全部用肠内营养替代,肠内营养持续至过渡饮食。观察两组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患者均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早期适时由肠外过渡到肠内营养后一周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钙水平,与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全胃肠外营养组相比均增高(P〈0.01);对肝脏功能的损害减小(P〈0.01)。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血糖平均水平趋于正常且波动度小,与全胃肠外营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平均住院天数(29.93±9.30)d,短于全胃肠外营养组平均住院天数(25.47±7.50)d(P〈0.05),且每日营养费用及住院总费用减少。结论肠内营养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对血糖的影响与全胃肠外营养组相比,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完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可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患者提供足够的热量、氨基酸和各种必需的营养物质,利于修复组织、增强抵抗力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促进康复.外科手术患者不能从胃肠道进食或摄取营养,TPN是通过静脉供给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使患者在不能进食的情况下仍保持正氮平衡,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利于伤口愈合,降低死亡率.本文就我科100例结直肠患者在施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了TPN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氨基酸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来源,而且对生命活动有广泛的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运动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几种氨基酸在运动中的变化,极其对疲劳影响的研究进展.长时间运动可使支链氨基酸、谷氨酰胺浓度下降,芳香族氨基酸浓度上升,导致运动性疲劳.科学地、合理地使用氨基酸营养补剂,对于抗运动性疲劳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晚期癌症转移患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讨是否TPN支持可以延长晚期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生存时间。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过去五年内的39例行TPN支持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汇总分析。结果:经TPN支持治疗后,39例恶性肿瘤合并肠梗阻患者的存活天数为43天到311天不等,其中34例患者存活期大于60天。治疗期间,除8例发生严重的静脉血栓,1例败血症外,其余患者无TPN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患者的生存时间长短与营养状况预测因素无关。有33例患者行TPN支持至生命结束。结论:TPN支持可使大多数患者延长生存时间,证明TPN支持对肠梗阻晚期癌症患者有益。针对TPN可能出现的利弊,应该制定个体化TPN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颈外静脉留置针防止短期全胃肠外营养导致静脉炎的效果,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97例胃肠道疾病需禁食行短期应用TPN输入的患者,分成研究组(使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和对照组(使用四肢静脉置留置针),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研究组静脉留置针的保留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而研究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能有效地防止短期全胃肠外营养导致的静脉炎,延长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患者依从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