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脾血管及脾叶、段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 ,其对人体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故现代外科的观点是 :正常脾因外伤破裂或脾的良性病变 (如囊肿、脓肿、血管瘤等 ) ,应进行保留性脾切除术。随着外科学的发展 ,脾叶、脾段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此类手术 ,我们对 61例国人标本进行观测 ,调查了脾动脉的叶、段性分布 ,为保留性脾切除提供了良好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脾叶动脉DSA影像学解剖在LS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脾叶动脉DSA影像解剖的观测,积累脾叶动脉影像学解剖资料,为腹腔镜脾切除术(LS)提供合理的脾蒂血管处理方法。方法:选择非脾脏疾病患者37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脾动脉造影,采集正位DSA资料。进行脾动脉、脾叶动脉分支类型和脾动脉末段内径、脾叶动脉内径、脾叶动脉长度的观测。结果:脾动脉在脾门处分支类型有分散型31例(83.78%),集中型6例(16.22%);脾叶动脉分支类型有二支型30例(81.08%),三支型6例(16.22%),多支型1例(2.70%)。脾动脉末段内径平均(5.43±1.20)mm,脾上叶动脉内径平均(3.63±0.73)mm,脾下叶动脉内径平均(3.61±0.82)mm,脾叶动脉长度平均(33.76±15.78)mm。结论:脾动脉末端内径最大值、脾叶动脉内径最大值均远小于大号钛夹夹闭范围;LS术中能够分离出足够长度的脾叶动脉行血管结扎。因此,LS时钛夹 线结扎脾叶动脉的“腹腔镜下脾蒂二级血管离断术”处理脾蒂血管安全可行,更符合我国目前医疗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3.
脾动脉的应用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大体解剖、铅丹血管造影、聚氯乙烯铸型等方法观察中国人的脾动脉110例和狗脾动脉65例。研究脾动脉分支特点与脾叶、脾段的关系,结果为: 1.人脾动脉在脾内的分支类型有三种:第1型,双分支式(89%);第2型,三分支式(8%);第3型,多分支式(3%)。2.在双分支式中脾动脉多数为脾上叶动脉和脾下叶动脉。脾上叶动脉又分为脾上段动脉和脾中上段动脉;脾下叶动脉分为脾中下段动脉和脾下段动脉。3.所有狗脾动脉均呈双分支式,即分为两个脾叶动脉,每个脾叶动脉又分为两个脾段动脉。4.各脾叶动咏、脾段动脉之间存在着吻合支,称为“少血管区”,有利于临床进行脾叶或脾段切除术。5.基于解剖观察,我们用15只狗进行脾部分(叶)切除术的实验研究,术后均存活,脾创面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中脾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方式。方法结合文献对17例胃切除术中脾损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胃切除术中脾损伤率为0.68%。脾下极撕裂10例,脾上极撕裂4例,上极和脾门撕裂2例,脾门撕裂1例。行脾切除术10例,ZT胶粘合1例,缝合+填塞5例,缝合+填塞+ZT胶粘合1例。结论胃切除术中脾损伤主要是术中操作错误引起;熟悉脾胃解剖,防止过度牵拉脾周韧带,注意保护脾脏有利于预防脾损伤发生;脾损伤应作缝合修补为主的保脾手术,胃癌术中脾损伤可同时行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免疫学的进展,脾脏功能日趋重视。脾保留已成为脾外科必须考虑的问题。近十多年对脾脏解剖学、组织学、血液学、免疫学和内分泌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对脾脏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对经典的脾切除术提出了挑战。 一、解剖学的研究 为了适应脾保留和脾移植的需要,国内外学者用大体解剖、腐蚀标本铸型、X线造影、CT等技术观察脾、动静脉的分布与脾分叶分段的关系。从  相似文献   

6.
观察研究了79例胎、婴儿的脾。在描记脾外形的基础上,求出以脾的最大投影面积与其重的回归方程;记录分析了脾切迹、裂及其与脾内叶、段动脉分布的关系;在31例胎儿脾透明标本上分离了上、下叶和极段,测算结果主要有:上叶大于下叶者占58.1%,而上叶小于或等于下叶者分别占25.8%和16%,极段一般小于脾大小的1/4。  相似文献   

7.
人脾血管吻合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ABS铸型的方法对50例胎儿和新生儿脾内,外血管吻合进行了观察,结果:(1)脾存在较为广泛的血管血合,共发现27例48处静脉属支间的吻合,31例51例处脾支间的吻合。(2)静脉间的吻合多位于上、下极附近,叶、段间的吻合少且细弱。动脉间的吻合多位于脾门和上极附近,近半数的吻合位于叶间或段间,故在脾叶、段切除时应慎重。(3)脾外吻合多为短交通支形,弓形吻合绝大部分位于脾内,汇集形动脉吻合多存在于叶间  相似文献   

8.
对200例人脾动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据脾动脉分出脾叶动脉及脾段动脉的支数,一般分为两叶(76.7%)四段(65.0%)。脾段动脉通常与脾脏的长轴相垂直,经脾门进入脾内,分为2支(42.1%)或3支(43.7%),放射状地走向脾脏的膈面,是节段分布。相隣脾段之间,血管细小重叠交错,相隣脾叶之间,血管相对稀少。脾段血管的间隙,并不完全与脾切迹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人脾动脉在脾内的节段性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解剖、动脉造影和过氯乙烯动脉铸型方法观察了72例脾脏,结果为:1.儿童脾后缘切迹的出现率较成人高。深切迹与“少血管区”相当,可作为脾叶、段切除的参考标志。2.脾动脉近距分支22例,远距分支50例。分出一支脾叶动脉者3例。二支者63例。三支者9例。3.建议按脾段动脉的支数将脾分为三个基本段型:三段型、四段型和五段型。再根据有无上下极动脉将三个基本类型各分为3个亚型。4.脾内弓型动脉吻合较粗大,脾部分切除时需注意。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脾破裂非手术保脾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脾脏是腹部内脏中最容易受损伤的器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20%~40%,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占10%左右[1],而脾脏具有造血、贮血、毁血功能及免疫作用[2]。随着对脾脏重要功能及解剖认识的提高,脾破裂的外科治疗也发生了变化,既能控制受伤脾出血,又能维持脾脏功能的保脾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女,30岁。脾大伴进行性贫血10年,CT示脾脏多发低密度影。1996年3月于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行脾脏切除术。病人除脾大及贫血外无其他症状。病理检查:大体观察:切除脾脏重230g,表面光滑灰红色。切面见多个结节性病变,大小为05~8cm,颜色暗红...  相似文献   

12.
脾形态,脾动脉支及脾段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经常规固定的100例成人脾,形态可分五型。共出现312个脾切迹,平均每个脾3.12(0~9)个。位于脾前缘切迹的延长线通过脾无血管区者162(60.67%)个。脾动脉主干远距分支(分支点距脾门21mm以上)82例,近距分支(20mm以下)12例,不分支者6例。脾穿动脉共出现685支,平均6.85(2-12)支,其中以6、7、8支者多见。80例剥制脾结构观察,脾叶、脾段和无血管区排列分明者59例(73.7596)。脾段呈3~7个,其中4段脾最多见为34例(57.63%)。典型两叶四段脾31例。A、B、C三条假设线通过无血管区以B线最高,达80.25%,在两叶四段脾中B线通过无血管区高达90.32%。根据脾形态结构,本文对脾部分切除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是通过部分阻塞脾动脉减少脾动脉血流,降低门脉压力,抑制亢进的脾功能,同时保留了脾脏免疫功能,因此更适用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我院感染科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亢20例患者,全部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均康复出院。手术前后正确的护理有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脾脏外科有了长足进展,主要标志之一是对脾脏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对脾脏功能认识程度的逐步加深又促进了脾脏外科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自体脾组织移植(以下简称脾组织移植)在国内外已被接受为脾破裂进行保脾手术的主要措施之一。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0年4月,因外伤脾破裂无法修补,行全脾切除术后自体脾组织移植32例,术后随访观察均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胎儿脾动脉(脾外部分)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30例胎尸,经灌注后进行解剖剥离.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观察,并对脾动脉的分支及侧支循环进行了观察,其结果如下.(1)脾动脉均起于腹腔干并沿胰腺上缘走行,脾动脉发出胰腺支,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后壁动脉,脾叶动脉和脾极动脉.(2)脾动脉的侧支循环十分丰富,脾动脉与胃左动脉,左膈下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胰动脉等均有侧支吻合,并且胃网膜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形成网膜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远离脾门结扎脾动脉后脾修补术治疗脾破裂。方法 剪开胃结肠韧带,有胰体尾后上方找到脾动脉后结扎,保留胃短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对脾脏的供血,并缝合脾裂口。结果 14例中1例出现脾坏死,其余13例保脾成功。结论 远离脾门结扎脾动脉主干后缝合修补,保脾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脾脏在腹部外伤中是最易被损伤的脏器,由于出血量大,伤员可并发出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我科自1998年至2007年对104例脾损伤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正确,对脾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治疗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肝脏硬度值(LSM)与脾静动脉血流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PBC患者83例(PBC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73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1.2岁;病程2.8~12.4年,平均病程7.2年。正常体检者50例(对照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39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50.3岁。分别做超声脾静动脉检查和LSM检测,统计分析LSM与脾静动脉血流学参数[脾脏厚径、脾脏长径、脾静脉内径、脾静脉最大流速、脾静脉平均流速、脾动脉最大流速、脾动脉最小流速、脾动脉阻力指数(SRI)]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Scheuer分期评分系统对标本进行病理分期:Ⅰ期18例,Ⅱ期20例,Ⅲ期9例,Ⅳ期36例。PBC组LSM明显高于对照组[12.4(7.3~20.5) kPa vs 5.1(3.8~6.3) kPa。P <0.01]。脾脏厚径、长径和内径PBC组均大于对照组[(45.4±13.4) mm vs (31.3±5.6) mm、(127.7±36.3) mm vs (90.7±5.6) mm、(8.5±2.8) mm vs (6.5±0.7) mm...  相似文献   

19.
根据脾循环的特点,提出了脾循环的流动模型,应用该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增加脾动脉流量和升高脾静脉压力对脾脏储存血液和红细胞的影响。分析表明:当脾动脉流量增加或脾静脉压力升高时,脾的体积增大、脾内血球比积增加、储存的红细胞增多。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对离体的狗脾脏进行了增加脾动脉流量和升高脾静脉压力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同理论分析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脾脏是腹部内脏中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可高达40%。在腹部开放性伤中,脾破裂也达10%[1]。近年来,脾破裂保脾手术取得了新进展,随之保脾手术也逐渐推广到各级医院临床外科。选择我院及教学医院从2000年1月到2013年1月治疗的脾破裂保脾手术112例的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