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带血管神经蒂背阔肌转位心肌成形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具防腐的成人尸体上观测了左侧背阔肌,转位并切断背阔肌止腱后,肌瓣超过心左缘的部分长20.9cm,宽14.8cm,厚2.7mm,是心肌成形术较理想的肌瓣供体。背阔肌远侧半长度不够包卷整个心室,短缺约5.6cm,可通过松解血管神经蒂,采用“V”形连蒂心包膜瓣或截取背阔肌腱膜缝接的方式加以弥补。背阔肌过薄时,采取肌瓣折叠的方法双层修补心肌缺损或包卷心室。文中对背阔肌的剪裁和胸壁开窗位置的选择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在25例成人尸体上,对左侧背阔肌的形态、血管、神经进行了观测。对以骨阔肌作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有关应用解剖学进行了研究。我们设计了以胸背动脉外侧支为蒂的背阔肌瓣,该瓣长37.4±3.2cm,肌瓣的心脏部面积约为(26.0+2.4)×12.0÷2cm^2。胸壁开窗背阔肌进入胸腔部位,选择在左侧腋中线至腋前线之间的第3肋骨,更有利于心肌成形术。  相似文献   

3.
背阔肌节段肌瓣移植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86侧背闼肌及其内部血管进行了分段观测。1.背阔肌的节段动脉在肌肉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根据节段动脉的支数可将背阔肌分为4~6个节段肌瓣,其中以外3、4段最薄,血管蒂最长。3.胸背动脉分出内、外侧支的位置在肩胛骨下角平面上方18.5mm、背阔肌外侧缘内侧21.5mm.文中设计了四种形态的节段肌瓣供临床选用参考,并讨论了截取肌瓣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正> 在25具成人尸体上,对左侧背阔肌的形态、血管、神经进行了观测,对以背阔肌作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有关应用解剖学进行了研究。我们设计了以胸背动脉外侧支为蒂的背阔肌瓣,该瓣长374.32±32.08mm,肌瓣包卷心室表面的部份(心脏部)接近梯形,面积约为(260+24)×120÷2mm~2。该肌  相似文献   

5.
背阔肌额外肌束变异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左侧背阔肌额外肌束变异,变异肌束有独立神经支配及动脉营养,而右侧背阔肌未见任何异常。王根本[1]曾报道背阔肌的额外抵止腱束变异。此例背阔肌变异的腱束是附着于胸大肌上,由胸内侧神经发出一细支及胸肩峰动脉发出一细小动脉,支配和营养该变异肌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15具防腐的成人尸体上观测双侧前锯肌的位置、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左侧前锯肌作转位模拟试验.证实前锯肌下部可提供长为12.7±1.2cm的“(?)”形肌瓣,面积可覆盖心脏的前面和右心室侧面,足以弥补左背阔肌在全包心脏的心肌成形术中,因长度不足而形成的缺口.提出:“带蒂前锯肌——背阔肌联合转位心肌成形术”这一新术式供临床参考.手术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用前锯肌和背阔肌瓣联合包卷心脏,具有在同一手术区内截取肌瓣,两肌的(血管)神经蒂经过同一个胸壁窗口,可共用脉冲发生器的同一对电极等优点,但需将营养肌瓣的动脉与胸廓内动脉末端吻接.  相似文献   

7.
对某男尸解剖至背阔肌时,发现两侧背阔肌有缺存(起点低3个棘突),在腰部又有明显的异常肌(暂命各骶肋肌)。其两侧背阔肌位于背的下部及胸的后外侧,以薄的腱膜起自10~12胸椎和第1~2腰椎棘突,从腰3~5和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没见背阔肌的腱膜,尤其是在背阔肌的后下缘有一异常肌头直接起自髂后上嵴的外侧。在起点处没见腱膜,只有少量的筋膜附着,肌束斜向内上方与宽薄的背阔肌纤维相续。在肌纤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瓣构建膝周侧支循环治疗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标本上,分别对肩胛下动脉及胭动脉的起始、分支、及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肩胛下动脉与胭动脉分支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起始外径分别为3.90、4.68、42.9、27.3mm,以肩胛下动脉为蒂的背阔肌瓣可以在膝周构建一支相当重要的侧支循环。血管闭塞的位置决定着切口的选择。结论:肩胛下动脉为蒂的背阔肌瓣血管化后对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皮瓣移植来修复身体某些部位因严重损伤所致的软组织缺损,或重建肢体的功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效果。与背阔肌显微外科有关的解剖学研究,国内已陆续有所报道。为了增添资料,我们对背阔肌的血管神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观测。成人尸体,经福尔马林固定半年以上,解剖前全部用红色乳胶作动脉灌注。解剖125侧(左:男36侧,女25侧;右:男36侧,女28侧)的腋窝及胸、背、肩胛区,对肩胛下动脉和胸背神经进行观察测量。测量工具为游标卡尺(精密度0.02毫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慢性低频电刺激影响骨骼肌耐疲劳性的机理。方法:用频率为2Hz的电脉冲刺激家兔背阔肌4周,采用组织化学和血管灌注组织切片、图像分析方法,观测背阔肌纤维类型及能量代谢、血供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背阔肌经慢性低频电刺激,其Ⅰ型纤维所占比例由18.4±2.2%增加至29.3±3.4%。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肌糖原含量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加。结论:2Hz的电刺激可以使背阔肌耐疲劳性增强,为背阔肌动力型心肌成形术提供了实验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背阔肌肌皮瓣与血供的关系,为肌皮瓣的再划分、转位及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大体解剖学、血管X 线造影方法,对48例尸体背阔肌进行观察,并回顾背阔肌肌皮瓣进行临床应用31例的效果。结果 背阔肌肌皮瓣有多个血供来源,其中胸背动脉主干分布于背阔肌外上部。恒定地分出内侧支和外侧支,具有各自分布区域。背阔肌内下部由肋间动脉和腰动脉供应。据X 线造影所见,它们与胸背动脉分支间吻合明显,口径在320~550 μm之间。背阔肌表面皮肤血供均来自深方肌皮穿支,越向内下方,穿支间吻合稀疏,口径亦细小。临床应用肌皮瓣做肿物切除后创面修复,乳房再造,修复小腿缺损等共31例,术后肌皮瓣30例完全成活,1例肌皮瓣远端早期出现部分血运障碍征象,经对症处理后,血运逐步改善,伤口延期愈合。 结论 背阔肌肌皮瓣,按其动脉分支及其吻合特点可分为3个部分,为整体或部分分离、转位或移植,保持肌功能提供血管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60例成人、40例胎儿和新生儿的背阔肌、股薄肌、阔筋膜张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用大体解剖、动脉X线造影、图像自动分析方法,观测了各肌肉营养动脉的来源、数目、口径、入肌部位和分支分布。肌肉营养动脉的分支分布特点,可归纳成3种类型。1.主干动脉型:肌肉营养动脉数目少,有1~2支,口径粗大;在肌内部,动脉分支行程长,分布范围广,如阔筋膜张肌和腓肠肌的营养动脉。2.节段动脉型:营养动脉数目多,口径粗细不等,分散入肌;在肌内,动脉分支分布范围局限,各区域间呈节段性排列,如股薄肌的营养动脉。3.混合动脉型:其分支分布兼具主干动脉型和节段动脉型二者的特点,如背阔肌的营养动脉。在主干动脉型和混合动脉型的肌肉,可以粗大的肌内动脉分支为轴型动脉,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肌血管区,为局部小型肌瓣、肌皮瓣的移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了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肋间神经、胸脊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T5~10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1~2cm相应肋间穿出,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肩胛线以外的背阔肌区皮肤;其中T6~8分布于皮瓣范围较大、神经蒂较长并距血管蒂接近。第6~11胸脊神经后支穿出骶棘肌后,在胸腰筋膜中走行4~5cm距离,后穿出在背阔肌浅层行3~5cm,呈重叠性节段性分布于肩胛线内侧的背阔肌区的皮肤。其中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在皮瓣中分布较大。结论:可设计以第6~8肋间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和/或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背阔肌皮瓣。  相似文献   

14.
背景:尽管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能减轻供区损伤和避免受区臃肿,但是由于分离穿支相当费时,有人认为仅限于经验丰富医生并主张保留部分肌肉组织。目的:探讨应用穿支皮瓣理念设计的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的移植方案及其修复效果。方法:纳入17例需要皮瓣移植的患者,12例背阔肌肌(皮)瓣,3例保留部分肌袖的背阔肌瓣和2例分叶背阔肌组织瓣均采用穿支皮瓣理念设计,根据胸背动脉的供血范围,皮瓣靠前设计,以供区能直接拉拢缝合为度,切取时将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皮穿支包含在内。必要时可再向内侧切除背阔肌肌瓣以扩大移植组织块面积,有时为了修复两个相邻部位的缺损,可切取保留部分肌袖的背阔肌瓣和以胸背动脉外侧支营养的部分背阔肌肌瓣并形成分叶背阔肌组织瓣。组织瓣切取范围12cm×8cm~28cm×17cm。观察患者皮瓣移植后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和受区的外形及功能。结果与结论:皮瓣移植后1例血管危象发生,探查重新吻合血管后危象解除,所有皮瓣均成活;1例肌瓣植皮部分坏死,二期植皮修复;供区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15 例患者随访3~18个月,其中2例皮瓣外形臃肿,影响穿鞋,二期行皮瓣修薄术。提示应用穿支皮瓣理念设计背阔肌瓣能有效减轻供区损伤和受区臃肿畸形,分叶背阔肌组织瓣能较好修复足底和足尖两处软组织缺损,结合穿支皮瓣理念、个性化设计不同形式的背阔肌瓣可满意修复较大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前锯肌和背阔肌联合肌瓣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目前用游离肌肉移植修复晚地面瘫的术式多局限于面部下2/3的表情修复。根据前锯肌和背阔肌的解剖特性,提出联合肌瓣修复晚期面瘫的设想。方法:对36侧前锯肌下部及背阔肌外侧肌瓣的形态、血管和神经进行了观测,并作了相应的应用解剖研究。结果:①肌瓣位置相近,共血管干,不同神经支配,②可制成与面部表情肌大小、形态相应,具有粗而长的神经血管蒂的游高肌瓣,③血管神经较粗,易吻合,胸背动脉外径1.7±0.4mm;胸长神经横径1.6±0.3mm;胸背神经横径1.8±0.3mm。结论:前锯肌、背阔肌具有同一部位、共干血管、不同神经支配的特点,因此采用两肌作联合肌瓣修复面瘫,不仅有切口隐蔽、切取方便的优点,而且在全面(面下部及眼轮匝肌)修复面完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供区功能损失。  相似文献   

16.
心脏成形术中应用背阔肌瓣的解剖学基础心脏成形过程包括利用移植的骨骼肌来增强心脏泵功能或心壁切除后的修补。为建立主要的胸背血供与远端来自肋间动脉和腰动脉血供的关系,对背阔肌肌内血管分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双干型臂动脉伴肱深动脉起点变异较少见,我们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过程中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右侧腋动脉在背阔肌下缘移行为臂动脉,臂动脉在背阔肌下缘2.1cm高度分出臂浅动脉和臂深动脉(图1),分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3cm和0.2cm。在肱二头肌内侧  相似文献   

18.
肩胛下血管蒂组织瓣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肩钾下血管蒂组织瓣的血供解剖 ,解决肩钾下血管蒂的联合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 6具新鲜尸体标本 ,从肩胛下血管起始处灌注中华墨汁 ,观察皮肤着色范围 ,于背阔肌上缘、前缘、肩胛岗、腋前线和髂嵴平面分别切取组织块做连续切片 ,应用Luzex F图像分析仪 ,观察皮瓣间微血管构筑。结果 肩胛皮瓣、背阔肌肌皮瓣、侧胸皮瓣间存在非常丰富的血管吻合网。临床上以肩胛下动静脉为血管蒂 ,包含肩胛皮瓣、背阔肌肌皮瓣、侧胸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巨大软组织缺损 ,吻合血管移植 6例 ,轴型皮瓣移植 5 0例 ,均获成功。结论 肩胛下血管蒂联合组织瓣是一个理想的供区 ,可用于移植修复大范围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9.
背阔肌肌皮瓣是临床上常用的肌皮瓣,但在其皮瓣形成过程中,需要切除部分或者全部背阔肌,并且牺牲胸背神经,从而导致术后背部凹陷畸形,背阔肌功能丧失[1].  相似文献   

20.
背阔肌皮瓣的微血管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具新鲜尸体的胸背动脉内灌注炭素墨汁与10%的福尔马林混合液之后,在背阔肌上缘中点、内侧缘中点各做一互相垂直的线,将背阔肌分成4区,在各区取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做连续及垂直切片,中性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图象处理。结果表明背阔肌皮瓣的微血管构筑分五层,各层血管网眼的密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