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脉冲振荡技术(IOS)测定呼吸阻抗诊断支气管哮喘的价值.方法 对8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组)和7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IOS及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阻抗指标,并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哮喘组IOS指标共振频率(Fres)、呼吸总抗阻(Zrs)、5Hz黏性阻力(R5)、20Hz黏性阻力(R20)、5Hz和20Hz黏性阻力差(R5-R20)、中心阻力(Rc)、周边阻力(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5明显低于对照组.哮喘组Fres、Zrs、R5、R5-R20、Rp与常规肺通气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1秒用力呼气量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用力呼气50%肺活量瞬间流量(FEF50%)、用力呼气75%肺活量瞬间流量(FEF75%)呈显著负相关,其中Fres与FEV1%和FEV1/FVC相关性最密切(r=-0.642、-0.590,P<0.01);X5与FEV1%、FEV1/FVC%呈显著正相关, R20、Rc 与常规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结论 IOS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的病情判断,是一种无创、简便、实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Fres是IOS参数中诊断哮喘气流阻塞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肺癌晚期病人施行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20例肺癌晚期病人随机分为静脉镇痛组(A组)及肋间神经阻滞合并静脉镇痛组(B组),A组利用静脉输注泵,按2.5 ml/h持续泵入芬太尼复合液(芬太尼15μg/ml 氯胺酮6 mg/ml)。B组于0.596%罗派卡因 0.5%布比卡因阻滞肋间神经,并于利用静脉输注泵按2.5 ml/h持续泵入芬太尼复合液(芬太尼10μg/ml 氯胺酮3 mg/ml)。定时点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测定HR、MAP、血气PaO2及PaCO2;测定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测定病人每24小时睡眠时间(h)。结果:A组病人镇痛后2、8、12、24、48 h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病人2、8、12、24、48 h的FVC及FEV1显著高于A组(P<0.01及P<0.05);A组病人的PaO2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病人每24小时睡眠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肺癌晚期病人施行肋间神经阻滞能增强镇痛效果,并明显改善通气功能及病人睡眠质量,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肋间神经冷冻止痛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开胸病人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副作用及对肺功能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方法120例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I组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Ⅱ组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CEA);Ⅲ组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I组病人在关胸前分别游离出切口部位及切口上、下各一个肋间和胸腔引流管所在肋间的肋间神经进行冷冻处理;Ⅱ组病人于手术前行T6-7硬膜外穿刺置管,术后Ⅱ、Ⅲ组均安置一次性电子镇痛泵,分别于术后2h、6h、24h、48h进行随访,测定并记录VAS镇痛评分、镇静评分、MVV、FVC、FEV1.0值及所有不良反应。结果①三组病人均镇痛满意(VAS<3.0),I组VAS评分明显低于Ⅱ、Ⅲ两组(P<0.01),Ⅲ组镇静评分高于Ⅰ、Ⅱ组(p<0.05)。②与术前比,三组病人肺功能均明显下降,但Ⅲ组下降幅度大于Ⅰ、Ⅱ两组(P<0.05);③Ⅰ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Ⅱ、Ⅲ两组(P<0.01)。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止痛镇痛效果好,维持时间长,对呼吸功能影响轻,且无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辛国华  林健  侯继申 《重庆医学》2013,(34):4200-4202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评价参附注射液对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肺的保护作用。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因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于麻醉前及术后24、48h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1mL/kg加生理盐水250mL,对照组同时静脉输注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呼吸指数、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结果两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安全度过围术期,观察组术后24、48、72h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呼吸指数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h的FVC%(与预计值的比值)、FEV1%(与预计值的比值)、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用于肺癌肺叶切除术围术期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具有明显的肺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呼吸功能训练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拟接受肺叶切除术+系统淋巴结清扫术的早期NSCLC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干预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按常规手术流程进行手术,研究组于术前7 d开展呼吸功能训练后进入手术流程。比较研究组呼吸功能训练前后、组间入院和术后7 d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呼气流量(PEF)]变化和肺部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训练7 d后,研究组FEV1、FVC和PEF均较训练前提高(P<0.05);术后7 d,对照组FEV1、FVC、PEF和研究组FVC均较入院时下降(P<0.05),且研究组FEV1、FVC、PEF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肺部相关并发症为4.84%,低于对照组的16.13%(P<0.05)。结论:术前开展呼吸功能训练能改善早期NSCLC患者的肺功能,且减少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姚颖  杨军 《浙江实用医学》2004,9(3):154-154,170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IOS测定的阻力指标与FEV1%、FEV1/FVC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对100例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进行前瞻性分析研究.结果COPD患者1OS测定反映气道阻力参数指标Zrs、Fres、R5、X5、R5-R20与FEV1%、FEV1/FVC呈显著相关(P<0.01),相关性为Fres>R5-R20>X5>R5>Zrs.R20与FEV1%、FEV1/FVC无显著相关.结论Fres、R5-R20可作为评定COPD患者气流阻塞及阻塞程度分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脉冲振荡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A组,选取同期本院20例常规肺功能检查正常但存在慢阻肺高危因素暴露者为B组,另选取同期本院20例健康体检者为C组。三组均予以脉冲振荡技术检查及常规肺功能检查。比较三组脉冲振荡技术检查及常规肺功能检查结果;比较B、C组脉冲振荡技术检查结果;分析脉冲振荡技术指标和常规肺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A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_1/FVC)最低,三组FEV_1和FEV_1/FV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X5最低,而Zrs、R5、Fres、R20和R5~R20均最高;三组Zrs、R5、Fres、X5、R20及R5~R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Zrs、R5、Fres、R20及R5~520均低于B组,而X5略高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EV_1和FEV_1/FVC与X5呈正相关,而与Zrs、R5、Fres和R5~R20均呈负相关(P0.05);其中Fres与FEV_1呈高相关性(r=-0.764)。结论:脉冲振荡技术肺功能检测结果能客观反映气道阻力,与常规肺功能指标有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临床诊断手段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肺癌晚期病人施行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20例肺癌晚期病人随机分为静脉镇痛组(A组)及肋间神经阻滞合并静脉镇痛组(B组),A组利用静脉输注泵,按2.5 ml/h持续泵入芬太尼复合液(芬太尼15μg/ml+氯胺酮6 mg/ml)。B组于0.596%罗派卡因+0.5%布比卡因阻滞肋间神经,并于利用静脉输注泵按2.5 ml/h持续泵入芬太尼复合液(芬太尼10μg/ml+氯胺酮3 mg/ml)。定时点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测定HR、MAP、血气PaO2及PaCO2;测定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测定病人每24小时睡眠时间(h)。结果:A组病人镇痛后2、8、12、24、48 h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病人2、8、12、24、48 h的FVC及FEV1显著高于A组(P〈0.01及P〈0.05);A组病人的PaO2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病人每24小时睡眠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肺癌晚期病人施行肋间神经阻滞能增强镇痛效果,并明显改善通气功能及病人睡眠质量,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脉冲振荡法(IOS)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76例COPD患者(COPD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常规肺功能检查结果与IOS测定结果.结果 COPD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_1)、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预计值(FEV_1/pre%)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呼吸总阻抗(Zrs)、总气道阻力(R_5)、周边黏性阻力(R_5-R_20)、共振频率(Fres)、周边阻力(R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肺通气功能呈负相关(P<0.05);周边弹性阻力(X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肺通气功能呈正相关(P<0.05);其中Fres的相关性最为密切(P<0.01),Fres、Zrs、X_5诊断COPD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分别为96.8%、85.2%、66.1%)和特异度(分别为70.7%、77.3%、85.3%).结论 IOS肺功能测定可用于COPD的诊断,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在COPD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及互补性;Fres为诊断COPD气流受限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肺癌肺叶切除病人术后肺氧合及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肺癌肺叶切除病人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参附组(S组)。S组于麻醉前及术后24、48h将参附注射液1mL/kg体质量加生理盐水至250mL静脉输注,C组同速静脉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前(T0)及术后2h(T1)、6h(T2)、24h(T3)、48h(T4)、72h(T5)采集动脉血样,测定氧分压(PaO2)与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氧合指数;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于T0、T3、T4、T5时测量病人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计算FEV1/FVC比值。结果与C组比较,S组T1~T5时氧合指数升高,PaCO2降低(t=2.123~3.216,P<0.05);T3~T5时FVC、FEV1及FEV1/FVC比值升高(t=2.561~3.201,P<0.05);T0时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肺叶切除病人术后肺氧合及通气功能,具有一定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适宜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学斌  陈千煌 《浙江医学》2003,25(3):137-138,14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合适浓度。方法:180例足月妊娠单胎头位的初产妇,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A、B、C、D、E、F6组,每组各30名,前5组分别采用0.05%、0.075%、0.1%、0.15%、0.2%罗哌卡因,并辅以1μg/ml芬太尼,按需硬膜外隙泵注混合液4-10ml/h;F组为对照组。镇痛前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记录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各镇痛组镇痛后VAS均较镇痛前显著下降,A组产妇镇痛后VAS显著高于B、C、D、E4组;D、E组各有2例和3例产妇MBS为2-3分,其余产妇MBS为0-1分;F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显著长于A、B、C、D、E5组(P<0.05);6组间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分娩方式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0.05%-0.2%罗哌卡因辅以小剂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均确切有效,可缩短等一产程活跃期,不影响新生儿评分,但0.075%-0.1%罗哌卡因镇痛完善且很少出现运动神经阻滞,更适用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12.
急性颅脑损伤后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李京生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8,30(8):519-521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其发病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选择14例轻度颅脑损伤后出现重度头痛、按照颈源性头痛(CEH)的国际诊断标准确定为CEH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查体体征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颈2横突阻滞,应用曲安奈德10mg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每个穿刺点注射3ml.观察治疗前后头痛程度数字评分(NRS)、颈部僵硬感和颈部活动度(ROM).结果 治疗前NRS为(8.21±1.15)分,治疗后15min、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分别降低至(1.36±0.64)分、(1.71±0.88)分、(1.62±0.72)分和(1.09±0.29)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ROM由治疗前的(2.43±0.73)分,降低至(1.21±0.41)分、(1.14±0.35)分、(1.07±0.26)分和(1.07±0.26)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EH可能是急性颅脑损伤后头痛的原因之一.行类固醇激素神经阻滞对于缓解颅脑损伤后的CEH症状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颅脑术后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楠  罗芳  王集生  陆菁菁 《北京医学》2009,31(8):452-454
目的分析颅脑术后并发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指导颅脑手术后头痛的治疗。方法总结22例颅脑术后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经过。记录头痛的发病时间、疼痛性质、查体体征,比较应用类固醇激素神经阻滞前后疼痛程度数字评分、颈项僵硬和颈部活动度的变化。结果颅脑术后颈源性头痛出现于术后第2~3天,第3~5天逐渐加重;疼痛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初起多呈单侧),同时伴有同侧颈枕部和(或)肩部疼痛酸困、僵硬等症状,影响睡眠及颈部正常活动。查体可见颈部肌肉紧张,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颈2横突压痛明显,并向同侧头部放射,引颈试验阳性。头部CT均为术后正常改变。神经阻滞后疼痛程度明显降低,治疗后5d时,数字评分(NRS)由术前的8.27±0.89降至1.03±0.56(P〈0.01);颈部僵硬明显缓解,治疗后5d时,颈椎活动度评分(ROM)由术前的2.45±0.71降至1.01±0.22(P〈0.01)。结论颈源性头痛是术后重度头痛的原因之一,神经阻滞对于缓解颅脑手术后的颈源性头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顺式阿曲库铵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患者全麻时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麻手术老年患者,ASAⅡ级,年龄(65~87)岁,随机分为三组:A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静注诱导插管:B、C2组顺式阿曲库铵0.01mg/kg预注,3min后0.14mg/kg静注诱导。术中肌松维持A、B2组间断静注,C组持续静脉输注;记录起效时间、临床有效时间、恢复指数及顺式阿曲库铵用药量。结果A组起效时间大于B、C2组(P〈0.05),A、B2组临床有效时间大于C组(P〈0.05),C组平均用药量大于A、B2组(P〈0.05),三组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顺式阿曲库铵诱导插管时预给小剂量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持续静脉输注肌松效果好、顺式阿曲库铵诱导插管时预给小剂量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持续静脉输注肌松效果好、停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硬膜外腔置管顺畅与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姚文建  范丹  齐国华 《四川医学》2002,23(2):126-127
目的 探讨硬膜外腔置管是否顺畅对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2 0 0例腰段持续硬膜外麻醉病人 ,穿刺成功后分为两组 ,A组为放置导管顺畅者 ,B组为放置导管不顺畅者。采用 2 %利多卡因麻醉 ,试探剂量 5ml,追加剂量8~ 10ml。测试观察首剂后 5分钟、追加后 10分钟及术毕麻醉效果 :完善、欠完善或失败 ,同时监测收缩压 (SBP)、心率(HR)、指端血氧饱和度 (SpO2 )和心电图 (ECG)。结果 A组 117例 ,阻滞结果完善、欠完善和失败分别为 89例、2 8例、0例 ;B组 83例 ,阻滞结果为完善 47例、欠完善 32例、4例失败 (P <0 .0 1)。结论 硬膜外腔置管不顺畅者比例较大 ,阻滞效果较顺畅者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用于防治颈浅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牵拉反应的临床观察。方法 :4 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氯胺酮组 ) ,和对照组 (哌氟组 )各 2 0例。颈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 ,于分离颈白线时 ,观察组静注氯胺酮 0 .5mg/kg ,对照组静注哌氟合剂 2ml。根据手术要求及病人反应 ,追加 1 /3~ 1 /2剂量。观察术中Bp、HR、SpO2 变化 ,病人的镇静效果 (Remesay评分 ) ,术后用VAS评分回忆术中牵拉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术中的Bp、HR较平稳 (P >0 .0 5 ) ,对照组在分离甲状腺或甲状腺腺瘤时Bp、HR升高明显 (P <0 .0 5 ) ;观察组术中Remesay评分及VAS评分分别为 (4 .2 2± 1 .5 5 )分与 (2 .4 5± 0 .89)分 ,而比对照组为 (1 .5 7± 0 .4 9)分与 (6 .5 5± 1 .86 )分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可有效地防治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的牵拉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总结751例不同年龄组小儿简易骶管麻醉(PCA)之成功率、并发症及量效关系.方法在基础麻醉下,三种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和/或罗哌卡因,分别0.75~1.25ml/kg(含肾上腺素1:200,000)容积注入骶管腔内.结果成功率为97%,起效时间和阻滞范围分别与局麻药性质、容积相关.然而相同的公斤体重容积在不同的个体中其阻滞范围存在差异,无一例发生局麻药中毒,10例存在呼吸抑制,其余SpO2维持在98%±1%,术中亦无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基础麻醉下行简易骶管麻醉是操作简单,较为安全,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的脐以下手术的小儿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诱导移植器官受者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目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及其对移植器官慢性排斥反应最终的手段。骨髓输注诱导嵌合体的形成和共刺激信号的阻断,是目前诱导免疫耐受最为看好的途径。现就骨髓输注与共刺激信号阻断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策略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的残余肌松作用。方法择期行腰椎管狭窄或胸腰椎体骨折手术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70岁,随机分为顺式阿曲库铵静脉持续输注组(A),静脉间断给药组(B)。麻醉诱导后,A1组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0.75μg·(kg·min)^-1,A2组1.5μg·(kg·min)^-1,B1组间断给药0.05 mg·(kg·h)^-1,B2组0.1 mg·(kg·h)^-1,每组各20例。手术结束前20min停用所有药物。使用闭环肌松注射系统(CLMRIS-I)进行肌松效应监测,记录肌松药使用总量、第一次睁眼时间、四个成串刺激比值(Train-of-Four ratio,TOFr)达25%、50%、75%、90%的时间、拔管时间、患者抬头5s的时间及患者麻醉前后潮气量、呼吸频率等。结果拔管时四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管时心率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A2、B1、B2组患者潮气量高于术前(P〈0.05);同种给药方式下,顺式阿曲库铵高剂量组患者TOFr恢复至25%、50%、75%、90%时间、肌力达Ⅳ~Ⅴ级和能够持续抬头5s时间长于低剂量组(P〈0.05),而拔管时间及第一次睁眼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剂量下,持续输注给药较间断单次给药TOFr恢复至25%、50%、75%时间延长(P〈0.05),而TOFr恢复至90%、拔管时间、第一次睁眼时间、肌力达Ⅳ-Ⅴ级和能够持续抬头5s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的术后残余肌松作用不同,高剂量可延长患者术后肌肉功能恢复时间。顺式阿曲库铵持续输注与间断给药两种方式对残余肌松作用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将70例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的全麻病人,随机分为7组,每组10例。一组只注琥珀胆碱作对照组,其余6组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右旋筒箭毒和本可松,以不同方式与琥珀胆碱伍用,应用序列4次测试(TOF)观察对阻滞作用的影响,以及对琥珀胆碱不良反应的预防等。并测定了诱导前后血K~+,Ca~(++)浓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先箭毒化对琥胆碱肌松作用无影响,能有效防止琥珀胆碱引起的束颤及血K~+增高,其差异高度显著(P<0. 01)。效应大小和阻滞性质改变随伍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剂量不同而异,呈正性相关。阻滞性质则由去极化转为非去极化,但无迟发性呼吸抑制现象。因此,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时先箭毒化可有效防止琥珀胆碱的不良反应,不影响肌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