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瘫,即面部肌肉瘫痪,它是由于支配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的面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为著。而面瘫分为中枢性(核上性)和周围性(核性、髓内纤维病变及脑桥外的面神经病变)。中医称之为"口僻"或"口眼歪斜"。本文只介绍脑桥外的面神经病变,其中多以贝尔(Bell)氏麻痹最为多见,约占所有面瘫的85%。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针灸组采用针刺和艾灸法,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果:针灸组治愈率为85.3%,对照组治愈率为47.1%。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以显著改善周围性面瘫,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多因感受风寒或病毒感染所引起面神经管或其周围的小血管痉挛 ,使该处面神经受阻、缺血、水肿 ,神经冲动失去传递而致。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针灸及药物治疗 6 8例 ,疗效满意 ,现将治疗结果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6 8例患者中 ,男 4 8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小者为 2 0个月 ,最大者为 6 7岁 ,以 2 0~ 4 5岁为多见。病程最短者 2天 ,最长者 2年。该病多因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侵入致气血阻滞 ,经筋失养 ,突然发病 ,面部表情肌瘫痪 ,纵缓不收 ,前额纹及眉间皱纹消失 ,眼闭合不全 ,流泪 ,人中沟歪斜 ,患者口角向健侧歪斜 ,流涎 ,鼓腮泄气…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即接受针灸治疗患者和恢复期开始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疗效差异,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期.方法 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A、B两组,A组为发病7d内就诊的患者,B组为发病在8~30 d之内就诊患者,每组30例,均采用针灸配合闪罐等综合治疗,10次为1个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1)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恢复期接受治疗的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均为100%; (2)A组的痊愈率(83.33%)明显优于B组的痊愈率(53.33%),并且A组痊愈所需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且急性期即介入治疗组其疗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8.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针灸临床治疗以周围性面瘫居多。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本身的病变,多由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的针灸介入时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组,对各组针灸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量化评定,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时期针灸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从而探讨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方法:将发病2天内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A组(急性期组)急性期开始针灸治疗,B组(静止期组)静止期开始针灸治疗,C组(恢复期组)恢复期开始针灸治疗,各组在急性期开始即服用西药和TDP照射治疗。结果:A组、B组、C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4.87%、88.89%、81.08%,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为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针灸介入时机越早,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1.
12.
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提高痊愈率,减少后遗症。方法:将100例患者按单双日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急性期用针刺和超短波治疗,恢复期第2-6周用电针治疗,恢复期第6周至半年用患侧面部留针治疗;对照组在急性期行超短波治疗,恢复期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8%,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痊愈率为48%,总有效率为90%,两组比较,P〈0.05。结论:分期针刺冶疗本病确能明显提高痊愈率。 相似文献
13.
王凤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6):2589-2590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中医亦称"口僻".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及而发病.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炎症所致,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70例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30例拒绝针灸,仅服中药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0例针灸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其中痊愈率为94.29%,显效率为4.29%,好转率为1.43%。发病20天内治疗,痊愈率为100%,疗效随病程延长而下降。30例中药治疗患者中,总有效率90%,明显低于针灸组(p〈0.05)。结论: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式,经济实用,几乎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周围性面瘫为针灸科常见病。目前,针灸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是,对本病针刺治疗时机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论。笔者对近3 a治疗的29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分期选穴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291例,发病在8 d~20 d静止期治疗者162例,男,80例,女82例;平均年龄(40.27±0.75), 相似文献
16.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115例病程在2天~30天的早、中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63例和电针组(对照组)52例。后期70例周围性面瘫病程在30天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39例,电针组(对照组)31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各组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各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早、中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88.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后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67.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无论早、中期还是后期更利于面瘫的恢复,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面瘫针灸治疗的介入时机来观察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4例,治疗组在周围型面瘫急性期介入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稳定期介入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周围型面瘫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5.65%,优于对照组71.43%(P〈0.01)。结论:及早采用针灸治疗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10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分组观察。治疗组采用针刺加短期激素治疗53例,针刺穴位:下关、颧Liao、阳白透鱼腰、攒竹、丝竹空、四白、地仓、迎香、承浆、合谷、足三里,以上取7 ̄8个穴位交替使用,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同时配合地塞米松治疗(用短期递减给药法),治愈率为94.34%。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50例,针刺穴位、操作方法、疗程均同治疗组,治愈率为76.00%。两组经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并不少见 ,其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 ,疗程长短不一 ,疗效参差不齐。笔者从95年以来 ,采用分期治疗的方法观察 2 0 0例患者 ,对于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周期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以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 本组 2 0 0例中 ,男 5 8例 ,女 1 42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 3岁 ,除 2例为双侧发病外 ,其余均为单侧发病。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2 0天 ,以 1 0天内为多。每例患者均进行面肌功能评定 ,每侧得分均低于 9分 (总分为 30分 )。2 评分项目 将面部表情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 ,示齿时和静止时的鼻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温针组用温针灸治疗,普针组用普通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躯体功能得分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社会功能得分温针组比普针组低(P<0.05),面神经分级Ⅰ级温针组比普针组例数多(P<0.05),面神经分级Ⅲ级温针组比普针组例数少(P<0.05),总有效率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潜伏期温针组比普针组短(P<0.05),治疗后波幅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比普通针灸效果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