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羟氯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明,主要为青年人发病,病程漫长,可导致严重残疾。目前治疗药物有柳氮磺胺吡啶(SASP)、甲氨蝶呤(MTX)、沙利度胺(反应停)等可供选择,对外周关节炎有一定的疗效,对中轴关节作用有限,且副作用较大。最近有报道应用羟氯喹(HCQ)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但报道病例较少且缺乏有效的临床对照观察。本研究前瞻性地对照比较了羟氯喹与传统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治疗能否改善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重庆医科大学医渡云数据库中(纳入6家医院)近10年(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0日)妊娠合并CTD的病例。最终纳入227例CTD患者,根据这些患者在妊娠前6个月或妊娠期间是否开始HCQ治疗分为2组:HCQ治疗组(108例)和HCQ对照组(119例)。结果:HCQ治疗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5.0%vs.17.6%,P=0.003)、早产(19.3%vs. 25.0%,P=0.303)和低出生体质量儿(20.0%vs. 45.0%,P<0.001)的风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HCQ是妊娠期高血压(OR=0.31,95%CI=0.10~0.93,P=0.037)、早产(OR=0.28,95%CI=0.10~0.79,P=0.016)和低出生体质量儿(OR=0.31,95%CI=0.13~0.72,P=0.006)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HCQ能有效改善C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鼠肠道炎症的影响及其影响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形成的机制。方法:雄性C57BL/6鼠随机分为正常组、DSS组(自由饮用3%DSS溶液+200 μL纯水每天灌胃)、DSS+HCQ组[自由饮用3%DSS溶液+200 μL HCQ(60 mg/kg)每天灌胃]。评估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造模7 d后处死小鼠,分析小鼠结肠长度,肠组织HE 染色评估肠道炎症水平,荧光显微镜及荧光酶标仪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NET水平。收集志愿者外周血提取中性粒细胞进行细胞实验, 荧光显微镜及荧光酶标仪检测NET水平,DCFH-DA荧光探针孵育后荧光酶标仪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MEK、MEK、p-ERK、ERK蛋白水平。结果:HCQ减轻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并可抑制结肠炎模型鼠肠组织中NET形成。在细胞实验中,HCQ可抑制体外培养中性粒细胞ROS释放和NET形成,同时抑制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MEK 激动剂 C16-PAF 可逆转 HCQ 对 MEK/ERK 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增加 ROS 的释放,并增加 NET 的形成。结论: HCQ 可减轻 DSS 小鼠肠道炎症,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 MEK/ERK 信号通路,减少 ROS 释放,从而减轻 NET 导致的肠道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甲氨喋呤(MTX)-来氟米特(LFE)与甲氨喋呤(MTX)-羟氯喹(HCQ)-柳氮磺吡啶(SSZ)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12周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方法:将58例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MTX—LFE与MTX—HCQ—SSZ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12周后ACR20、ACR50,并同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MTX—LFE组ACR20改善率为17.24%,ACR50改善率为13.79%;MTX—HCQ—SSZ组ACR20改善率为6.90%.ACR50改善率为6.90%。两组间改善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MTX—LFE组ACR20改善率为41.38%,ACR50改善率为27.59%;MTX—HCQ—SSZ组ACR20改善率为53.57%,ACR50改善率为32.14%。两组间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TX—LF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38%,MTX—HCQ—SSZ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1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相似,但MTX—LFE组起效快。  相似文献   

5.
阿魏酸钠联合羟氯喹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SF)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EORA患者随机分为羟氯喹(HCQ)治疗组(对照组,24例,口服塞来昔布200mg/次,2次/d;HCQ200mg/d),阿魏酸钠(SF)联合HCQ治疗组(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SF300mg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1次/d),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20m步行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血尿常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血清尿酸(UA)等指标,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眼科情况,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20m步行时间、ESR、CRP、RF、Ig等指标与对照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F联合HCQ治疗EORA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 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基石,而甲氨蝶呤(MTX)、羟氯喹(HCQ)双联与MTX、HCQ、来氟米特(LEF)三联均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活动性RA的联合用药方案,但尚缺乏头对头研究数据。目的 比较MTX、HCQ双联与MTX、HCQ、LEF三联治疗活动性R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厦门市仙岳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或病房收治的活动性RA患者100例,按照1∶1比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双联组和三联组,每组50例。双联组患者采用MTX联合HCQ治疗,三联组患者采用MTX联合HCQ及LEF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4 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2、24周美国风湿病协会(ACR)70、ACR50、ACR20、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者所占比例、泼尼松剂量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疗效评估者88例,其中双联组42例,三联组46例;两组患者治疗第12、24周ACR70、ACR50、ACR20、使用NSAIDs者所占比例、泼尼松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纳入安全性评价者94例,其中双联组45例,三联组49例;双联组患者严重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三联组(P<0.05),而两组患者头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参考范围上限2倍)、过敏性皮炎、高血压、视力下降、口腔溃疡、消瘦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X、HCQ双联与MTX、HCQ、LEF三联治疗活动性RA的临床疗效相当,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高,但MTX、HCQ、LEF三联方案有利于减少严重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分为6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低剂量羟氯喹预处理组(HCQ250组)、中剂量羟氯喹预处理组(HCQ500组)、高剂量羟氯喹预处理组(HCQ1000组)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ERK1/2)抑制剂U0126预处理组(U0126组),每组均为12只。采用线栓法行短暂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I/R组行MCAO后2 h再灌注,HCQ250组、HCQ500组、HCQ1000组和U0126组分别在MCAO前72 h、48 h和24 h经侧脑室注射8 μL 250、500、1 000和1 000 μmol/L HCQ,其中U0126组在每次注射1 000 μmol/L HCQ后12 h再经侧脑室注射8 μL 1 000 μmol/L U0126;对照组不栓塞大脑中动脉,其余处理同I/R组。再灌注6 h时将每组一半大鼠断头取脑,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ERK1/2、p ERK1/2、抗凋亡因子Bcl 2和促凋亡因子cleaved caspase 3、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磷酸化CREB(p CREB)、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 Akt)的表达;再灌注24 h时采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量表检测剩余大鼠的神经功能,再断头取脑后采用2% 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其余5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 ERK1/2、cleaved caspase 3、p CREB和p Akt表达显著增高,Bcl 2表达降明显低(P均<0.05);与I/R组比较,HCQ250组、HCQ500组、HCQ1000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升高,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 ERK1/2、Bcl 2、p CREB、p Akt表达明显增高,cleaved caspase 3表达降低明显(P均<0.05);与HCQ1000组比较,U0126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 ERK1/2、Bcl 2、p CREB和p Akt表达降低显著,cleaved caspase 3表达明显增高(P均<0.05)。 结论: 羟氯喹可能通过CREB/Akt信号通路促进p ERK1/2表达,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羟基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实验前血脂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项目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观察项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HCQ组与对照组在12个月观察结束时,所有观察血脂项目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HCQ具有明确的改善SLE患者血脂的作用。对于没有应用HCQ禁忌症的轻、中度SLE患者尽量早期应用HCQ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24h尿蛋白为0.5-2.0g/24小时IgAN患者随机配对分配HCQ组和对照组,HCQ组维持原有双倍剂量肾素血管紧张素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HCQ 200mg,bid。观察尿蛋白缓解率、24h尿蛋白量、尿沉渣镜检红细胞计数、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钾、血压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24周时,HCQ组24h尿蛋白缓解9例(56.25%),对照组缓解3例(18.75%);两组间缓解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24h尿蛋白定量有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及两组间在尿红细胞计数、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钾、血压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CQ对部分IgAN患者有改善蛋白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鼠肠道炎症的影响及其M1型巨噬细胞极化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正常饮水+200μL纯水每日灌胃)、DSS组(自由饮用3.5%DSS溶液+200μL纯水每日灌胃)、DSS+HCQ组[自由饮用3.5%DSS+200μL HCQ溶液(60 mg/kg)每日灌胃]。造模期间观察小鼠粪便性状,记录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造模后测量小鼠结肠长度、结肠组织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评分;提取结肠组织固有层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比例。体外提取并诱导分化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HCQ处理后,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比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STAT1、IRF5、NF-κB/p65等表达水平。结果:HCQ可以减轻DSS诱导的小鼠肠道炎症并减少结肠中M1型巨噬细胞比例。细胞实验显示HCQ可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并同时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NOD样...  相似文献   

11.
杨毅  李文燕  盛泳佳  王瑾  陈启绪  韩晨阳 《浙江医学》2019,41(15):1596-1601
目的探讨羟氯喹逆转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IMA对伊马替尼(IMA)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IMA(对10滋mol/L的IMA耐药),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on组)、IMA干预组(IMA组)、羟氯喹+IMA干预组(HCQ+IMA组),并在含相关药物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的变化,AnnexinV-FITC/PI染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免疫荧光法染色检测细胞自噬激活标志蛋白LC3Ⅰ/Ⅱ的表达,MDC染色检测细胞自噬酸性囊泡的产生,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结果IMA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HCQ+IMA组(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HCQ+IMA组(P<0.05)。HCQ+IMA组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低于IMA组(P<0.05)。HCQ+IMA组细胞LC3Ⅰ/Ⅱ蛋白表达下调,酸性囊泡形成水平降低,与IM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CQ+IMA组细胞p6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IMA组(P<0.05),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IMA组(P<0.05),同时凋亡蛋白Bax、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水平高于IMA组(均P<0.05),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低于IMA组(P<0.05)。结论羟氯喹可以逆转IMA耐药CMLK562细胞对IMA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或与抑制细胞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羟氯喹(HCQ)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40例RA患者,给予HCQ(200 mg/次,2次/d)联合MTX(7.5 mg/次,1次/周)口服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临床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上述患者治疗6个月后实验室指标和临床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临床显效率为72.5%;3例(7.5%)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5.0%)白细胞减少,3例(7.5%)皮疹,2例(5.0%)肝功能异常,对症处理后均短期恢复,不影响正常治疗。结论 HCQ联合MTX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RA方案。  相似文献   

13.
张羽  杨静 《四川医学》2009,30(6):934-935
目的观察羟基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1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实验前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观察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6、12、18个月时,所有观察血脂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Q具有明确的改善SLE患者血脂的作用。对于没有应用HCQ禁忌证的轻、中度SLE患者尽量早期应用HCQ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噬抑制剂硫酸羟氯喹(HCQ)干预自噬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22RV1细胞株体内外化疗药物多西他赛(DOC)敏感性的影响,及其自噬基因Bcelin-1、自噬特异性底物P62、促凋亡基因Bax mRNA的表达变化与自噬蛋白Bcelin-1、自噬特异性标记物LC3B、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22RV1细胞株,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不加药物)、DOC组、HCQ(20 μmol/L)+DOC组3个组,后两组DOC浓度均为10-6 mol/L、10-7 mol/L、10-8 mol/L,分组培养72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于裸鼠皮下一次性注射22RV1细胞悬液,建立22RV1细胞株裸鼠移植瘤,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DOC组、HCQ+DOC组3个组,每组5只,均为腹腔注射,干预4周。观察移植瘤生长体积的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2RV1细胞株和移植瘤中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Beclin-1、P62、Bax)以及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Beclin-1、LC3B、Bax)的表达水平。  结果  体外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OC组和HCQ+DOC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P<0.05);在同一DOC浓度下,与DOC组相比,HCQ+DOC组细胞的增殖被抑制(P<0.05);HCQ+DOC组DOC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较DOC组低。体内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各时点DOC组及HCQ+DOC组的移植瘤同时点周体积增长值均减小;HCQ+DOC组的周体积增长值均小于DOC组(P<0.05),以第4周最为明显。在体内、外实验中,与其余两组比较,HCQ+DOC组Beclin-1、P62、Bax mRNA和Beclin-1、LC3B、Bax蛋白的表达均出现上调(P<0.05)。  结论  HCQ可干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的自噬,抑制其增殖,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数据采集分析平台Hitales初步探索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治疗的2 692例AS患者的14 220例次病历资料,通过Hitales平台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HLA-B27检查结果、临床表现(首发症状、脊柱及外周关节受累情况)、特殊表现、用药情况等。结果 AS患者中男2 094例,女性598例,男女比为3.5∶1。男性患者的首发年龄小于女性患者,>45岁的患者平均确诊用时小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的确诊用时。男女AS患者的HLA-B27阳性率相近,分别为70.3%(715/1 017)和70.16%(221/315)。HLA-B27阴性AS患者的首发年龄、确诊所需与HLA-B27阳性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1.29%(1 650/2 692)的AS患者首发症状为中轴关节症状,首发症状为外周关节症状的AS患者较年轻。男性AS患者髋关节受累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8.17%(171/2 094)vs 4.68%(28/598))。高血压是AS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19.66%,209/1 063)。女性A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13.25%(35/264)vs 7.76%(62/799)。2 692例AS患者中2 602例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其中2 062例(79.25%)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结论 AS的高发人群是青年男性,高血压是AS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女性AS患者较男性更易罹患骨质疏松。非甾体抗炎药作为AS的一线治疗药物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炎症及营养不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与慢性炎症及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 对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惠者和30例正常人群采用超声多普勒测定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同时对MHD组患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与血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进行测定和评估营养状况,然后进行比较统计。结果 MHD组患者中AS发生率为51.1%(P〈0.01),且斑块多发率高速65.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将MHD患者分为AS组和无AS组(N-AS组),AS组白蛋白显著低于N-AS组(P〈0.05)。而CRP和IL-6则显著高于N-AS组(P〈0.05)。结论 MHD患者有较高的AS发生率。慢性炎症、营养不良可能与A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卞光荣 《中原医刊》2007,34(2):40-41
目的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斑块稳定性与CR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彩色多普勒确诊的AS患者80例,非AS患者80例,采用免疫放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浓度,然后分析超声结果与CRP浓度的关系。结果 AS患者较非AS患者CRP浓度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较稳定性斑块组CRP浓度增高;随着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Crouse评分增高,CRP浓度亦增高(P〈0.05)。结论 AS期血清中CRP浓度增高,CRP浓度与AS程度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妊娠期病情变化及对胎儿的影响,探讨SLE患者妊娠时机及药物治疗的选择。方法:80例SLE患者86例次妊娠根据妊娠时患者疾病活动指数积分分为疾病稳定期妊娠组(稳定组)及疾病活动期妊娠组(活动组)。根据患者抗磷脂抗体(APL)检查结果分为APL阳性组及APL阴性组。根据患者妊娠时肾脏损伤情况分为狼疮性肾炎组(LN组)及非LN组。根据患者病程中是否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单用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组(单用GCs组)。根据患者妊娠期间是否使用羟氯喹(HCQ)分为HCQ维持治疗组(HCQ组)与未用HCQ组。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胎儿发育及分娩情况,计算妊娠前后疾病活动积分。结果:80例患者中,因妊娠病死3例,病死率为3.75%,病死患者均为未正规治疗,疾病高度活动者。胎儿死亡26例,存活60例,胎儿死亡率为30.2%,存活率69.8%,不良妊娠发生率66.3%,无胎儿畸形发生。稳定组与活动组不良妊娠发生率分别为58.8%和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L阴性组与APL阳性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1.1%和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组与非LN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2.8%和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用GCs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38.5%和9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Q组与未用HCQ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58.3%和6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妊娠时机的选择,妊娠前及妊娠期治疗及母体APL阳性均可对胎儿的预后造成影响。加强对孕母及胎儿的监控,可以获得相对较满意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脂蛋白(a)氧化和自身免疫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脂蛋白(a)[Lp(a)]作为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得到公认,但其致病机制一直存有许多未解之谜。大量证据表明,体内存在氧化Lp(a)[Ox-Lp(a)],Ox-Lp(a)结构和生物特性已发生显著改变,它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增加对纤溶系统功能的损伤,因而加速AS进程。AS斑块处存在Ox-Lp(a),而且Ox-Lp(a)、自身抗体以及Lp(a)循环免疫复合物,在体内均可被检测出,可见其启动了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作者对Lp(a)氧化、自身抗体与AS发生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李佳  李菊香  程晓曙 《广东医学》2016,(16):2502-2504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AS 病变中存在大量的凝血物质和炎性细胞,表明凝血反应和炎症反应在AS 中关系密切。凝血酶与 Xa 因子为凝血级联反应的中枢蛋白,参与凝血过程相关的 AS 炎症反应,调节 AS 发生、发展。近来研究发现,新型口服抗凝药(DOACs)不但可通过抑制凝血酶或 Xa 因子,达到抗凝血、防血栓效应,还能减少严重 AS 进展及斑块血栓,促进斑块稳定。笔者就凝血因子(Ⅱ、Ⅹ)及其抑制剂--DOACs 和 AS 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