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手术的常见适应症,也是最危险的颈椎病之一,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肌无力、感觉和排便障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其中包括颈椎前路融合手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已被证明是颈椎前路手术的金标准。在此基础上,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可以进一步实现减压;非融合手术主要为人工颈椎间盘的应用,它可减少相邻关节退行性改变;杂交手术结合融合和非融合手术,以及微创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最佳手术仍然是不确定的,新的技术还需要大量的进一步的随机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2.
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节段损伤不稳定、局限性椎管狭窄、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压迫来自于前方者选择颈椎前路手术可直接切除致压物。又可行椎体间植骨融合稳定颈椎。我院自92年以来先后对颈椎病,颈椎损伤不稳定施行颈椎前路手术共达11例。现将手术配合谈几点体会。 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35~55岁,脊髓型颈椎病10例,陈旧性颈椎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常造成终身障碍,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做好颈椎病病人的护理工作,对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并发症,早日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000年10月-2005年5月,我院采用颈椎前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骼骨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病患者147例,经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刘娟  张丽敏 《医学信息》2010,23(6):1637-1638
我院自2005年3月-2009年11月,利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例,颈6、7椎体骨折1例,随访1-3年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疗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与进步,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以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了此手术的发展并已成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损伤、颈椎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仍是一种难度较大的高风险手术,所以,正确的手术配合可减少或消除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总结我院2006年5月~2007年12月112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配合,制定手术配合的方案,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4月—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术16...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对2015年至2020年我院收治的13例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采取颈椎前路Zero-P钢板固定术治疗8例单节段邻椎病,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5例2个节段邻椎病,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NDI指数进行疗效评价,分析X线、CT或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1.6个月(6~24个月)。两种术式术后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颈椎前路Zero-P钢板术后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随访未见钢板螺钉松动,骨融合平均时间为7.6个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患者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单节段邻椎病且不伴严重后纵韧带骨化,可选择前路减压融合Zero-P固定术;邻椎病变节段≥2处,可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以植入物置入稳定脊柱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置入路径为前路入路和后路入路,如何选择存在争议。 目的:对于前路与后路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 方法:检索 MEDLINE、EMBASE、PubMed数据库、万方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前路与后路入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研究和文献,对颈椎前路组和颈椎后路组患者置入治疗时间、治疗中出血量、治疗前JOA评分、治疗后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颈椎活动度以及再手术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12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790例,其中前路组359 例,后路组 431例。Meta分析表明前路组与后路组治疗前JOA评分、治疗时间、治疗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后路组相比,前路组治疗后JOA评分高(P < 0.001),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高(P=0.02),颈椎活动范围大(P=0.001),并发症发生率高(P=0.000 2),再手术率较高(P < 0.000 1)。结果可见前路与后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创伤相似,但前路组神经功能改善较好,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故临床上应依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入路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在颈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颈前入路切除突出椎间盘、骨赘切除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或植入BAK)加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病63例,其中颈椎病45例,颈椎外伤引起颈椎骨折合并脱位18例.结果:随访8~26个月,平均12个月.按40评分法:本组疗效优52例,良7例,有效3例,无效1例.2例出现髂骨供区疼痛,1例出现髂骨供区皮肤延期愈合,余无并发症.结论:颈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及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方法治疗颈椎病,为颈椎病提供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颈椎标本的解剖观察、模拟手术及生物力学测定,寻找经椎间孔微创手术的解剖入路,并应用于2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操作。结果(1)下颈椎椎间孔前内侧壁为钩椎关节、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上、下壁分别为上位颈椎椎弓根下壁及下位颈椎椎弓根上壁,其间走行神经根,椎动脉走行于神经根的前内方,钩椎关节的增生可以压迫经神经根及椎动脉而产生临床症状、体征。(2)颈椎钩突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单侧单间隙钩突切除可导致颈椎在前屈一后伸方向上运动范围(rang of motion,ROM)的轻度增加;单侧多间隙钩突切除将使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明显增加;双侧钩突切除将导致颈椎在旋转轴上的严重不稳定。(3)2例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疗效确切。结论颈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疗法,尤其在单节段病变中,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创伤小、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51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前宣教、呼吸功能和气管推移训练;术后严密的呼吸道管理、病情观察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结论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降低手术并发症和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姜平  张赟  袁静 《解剖与临床》2006,11(4):274-275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颈椎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1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在全麻下行一期手术,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骨折脱位已完全复位,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内固定钢板无松动无断裂,植骨平均6个月后骨性融合,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喉返神经损伤,声音嘶哑,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前路一期手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9月~2012年5月施行颈前路减压DCI植入术的患者11例,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有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症状,按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估。结果1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其中手术时间(63.9±20.1) min;术中出血量(58.4±22.1) ml;无切口感染,植入物松动、移位、断裂,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及颈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和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JOA评分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DCI植入术治疗颈椎病在减轻疼痛、恢复神经功能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且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并不同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98例单节段及双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 ,其中单纯植骨融合 42例、Ray TFC融合 18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 3 8例。所有病例均随访 1年以上 ,采用JOA评分 ,比较不同植骨融合方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 ,单纯植骨融合组的JOA评分改善率为5 2 .8% ,Ray TFC组为 5 4.3 % ,钢板固定组为 5 1.6% ,各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 ,不同融合技术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在过去50年里,已经被成功运用于治疗有症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尽管ACDF手术的疗效是确切的,但由于ACDF手术在将椎间盘摘除减压后,通常会植入自体髂骨或Cage将手术节段融  相似文献   

16.
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颈椎前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纳米人工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 随访分析了12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人工骨椎间植入融合结合前路钛合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平均随访5.8±0.8月,采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颈椎正、侧位及屈、伸动力侧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效果和椎间隙高度恢复维持情况。结果 纳米人工骨块融合率术后3月为81.4%、术后5月为100%;术后1周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9±1.4mm恢复至9.5±1.6mm、颈椎生理前凸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和生理前凸保持良好;术后1周JOA评分由术前8.6±1.5分提高至11.6±1.5分、末次随访时为13.8±1.4分;植骨块、钢板、螺钉无松动和移位。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纳米人工骨临床短期效果接近自体骨移植,避免了取髂骨的各种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纳米人工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手术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的方法对2003年01月~2012年10月所发生的19例颈椎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术中采用封堵填塞法和术后辅助处理后,14例治愈,切口I期愈合;另5例术后存在脑脊液漏者,分别在术后4天、18天治愈。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20个月),未发现脑脊液漏,无硬脊膜假性囊肿形成和头痛等症状。结论对颈椎前路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者采用封堵填塞法处理,对术后存在脑脊液漏者行常规保守治疗、明胶海绵填塞和缝合封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颈椎病患者及颈椎外伤后椎间盘突出或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出现神经根神经症状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植骨/钛笼固定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目的:总结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原因及防治策略。 方法:纳入41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患者,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行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内固定后有3例出现螺钉钛板松动,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减少颈前路钛板螺钉松动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3例螺钉松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确诊后2周内行2次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重新固定钛板,远期观察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症状缓解。提示适应证及置入方法的选择,内固定器材的合理应用,正确的置入后管理是预防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背景:早期有文献报道了部分人工间盘与融合假体联合的颈椎前路杂合手术(Hybrid手术)可获得满意的初中期临床结果,但对于不同的假体,其应用与临床疗效仍不清楚。目的:比较Mobi-C人工间盘联合ROI-C椎间融合器与单纯ROI-C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方法:选择至少完成4年有效随访的连续双节段病变颈椎病患者91例,均为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东直门医院骨伤三科收治,其中48例行颈椎前路Hybrid手术(Hybrid组),43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比较两组以下指标:临床结果包括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痛及上肢痛目测类比评分、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及患者满意度;影像学测量包括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2-C7整体活动度、Mobi-C置入节段活动度、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曲度、ROI-C自稳性融合器置入节段融合率及下沉率。结果与结论:(1)临床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的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多发和常见骨科疾病,症状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选择手术治疗。前路减压融合是颈椎病的经典手术方式,具有减压充分、稳定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手术节段丧失运动功能及邻近节段可能存在的应力集中和退变加速等不足。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够在维持有效减压的同时恢复并保持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是颈椎疾患治疗方法的重要突破…。该手术的开展也给围手术期护理提出了新课题,本文总结2008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54例患者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