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比较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与胸下段食管鳞癌(LESC)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点.探索各自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4月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收治的111例AEG和126例LES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例手术切除率、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EG组和LESC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4.6%(105/111)和97.6%(123/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G组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LESC组f6.3%(7/111)比32.5%(41/126),P〈0.011,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则明显高于LESC组[57.7%(64/111)比34.1%(43/126),P〈0.01]。SiewertⅠ型和SiewertⅡ型AEG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5%(4/32)和4.7%(3/64).而15例siewertⅢ型AEG患者则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AEG单纯经腹手术者,中下纵隔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显著低于经胸手术者[0/22比7.9%(7/89),P〈0.05]:LESC经右胸行二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者,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经左胸单一切口者[17.9%(12/67)比0/59,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4%(26/111)和27.0%(34/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G和LESC具有不同淋巴结转移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SiewertⅠ型和Ⅱ型AEG需重视中下纵隔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鳞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87例接受食管次全切除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术前食管腔内超声和颈部超声检查结果,选择性进行胸腹二野或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结果 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并行三野清扫35例(40.2%,三野清扫组),其中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者的比例(16/24例,66.7%)显著高于中、下段肿瘤者(19/63例,30.2%)(P=0.002)。三野清扫术扫除淋巴结13.7组/例,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52例,59.8%)的10.5组/例(P〈0.001)。术后病理检测三野清扫组转移淋巴结1.5组/例,也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的0.8组/例(P〈0.01)。颈淋巴结转移(pM1-LN)17例(占全组19.5%,占三野清扫组48.6%),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的颈淋巴结转移比例(15/48例,31.3%)显著高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39例,5.1%)(P〈0.01)。上、中、下纵隔及上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3%、23.O%、5.7%和24.1%,颈淋巴结转移与上纵隔(P〈0.01)及中纵隔(P〈0.01)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但与下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转移无关。三野清扫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显著高于二野清扫组(34.6%,P=0.020)。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喉返神经损伤者吻合口瘘发生率(7/13例,53.8%)显著高于无喉返神经损伤者(10/74例,13.5%,P=0.001)。术后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对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或上纵隔及中纵隔淋巴结已发生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在超声指导下进行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术式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食管中下段在手术创伤、恢复和淋巴结清扫方面的差异.方法 59例食管中下段癌病人接受食管癌切除手术.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被分为3组:右胸、腹两切口手术组(两切组),右胸、腹、左颈三切口手术组(三切组)及左胸入路手术组(左胸组).收集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切除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两切组、三切组和左胸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间、体液丢失总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0.641和0.355).3组的淋巴结清扫中位总数分别为22.5(11-39)枚、26(14-56)枚和17(7-44)枚(P=0.005);腹腔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10(5-26)枚、12(4-31)枚和8(3-19)枚(P=0.021).胸腔淋巴结清扫数目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食管中、下段癌淋巴结最常转移部位依次为贲门周、中段食管旁、胃左动脉旁等.经右胸食管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更广.结论 在创伤和整体恢复方面,左胸手术和右胸手术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右胸手术组淋巴结清扫总数更多.由于食管中下段癌的淋巴结转移范围广泛,应该进行更认真、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工作,以期降低局部复发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漳州市医院2010年4月至2012年7月手术治疗的328例胸段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全组328例共清扫淋巴结9937枚,平均30.3枚/例。共437枚、153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46.65%;其中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18.30%,10.46%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唯一转移部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长度、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明显相关。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向主要向上纵隔及下颈部;胸中段食管癌颈、胸、腹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腹腔、中下纵隔转移。结论食管上段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应行三野淋巴结清扫;下段食管癌清扫重点在腹腔、中下纵隔;中段鳞癌应提倡进行个体化清扫和适度清扫;分化程度差,浸润程度深的病例应适当扩大清扫范围。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高,均应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其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胸入路手术. 记录各组淋巴结的清扫及转移情况,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有4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6.7%;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495枚,转移181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2.1%,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20.8枚.在各组淋巴结中,右喉返神经旁(1R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30.6%(22/72).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2L组、4L组和5组) 转移率为12.5%(9/72).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均P<0.05),而与病变部位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为主,故其手术最佳入路应是右胸入路,淋巴结清扫则应以右、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重点的系统纵隔、腹野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情况,探讨胸腔镜手术的根治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经左颈右胸上腹食管癌根治术治疗3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9例行传统开放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开放组),105例行胸腹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腔镜组清扫纵隔淋巴结数目为(10.1±5.5)枚,明显少于开放组的(13.3±7.5)枚(P<0.01);但匹配术后病理分期后,各期腔镜组和开放组的胸内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放组和腔镜组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平均清扫数分别为(2.7±0.2)枚和(1.4±0.2)枚,下段食管旁分别为(1.0±0.1)枚和(0.6±0.1)枚,病灶旁分别为(1.7±0.2)枚和(0.7±0.1)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他区域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镜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6%(30/105),低于开放组的41.2%(82/199)(P<0.05),但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12.4%(13/105)]明显高于开放组[2.5%(5/199),P<0.01)。结论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但在行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时,应加强对喉返神经旁、下段食管旁和病灶旁淋巴结的清扫,并注意喉返神经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代食管术联合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治疗食管癌的价值。方法对120例有结肠代食管术指征的食管癌患者行结肠代食管术,术中加行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A组)。并与同期行常规食管癌根治术(右胸、腹两切口)的110例患者进行比较(B组)。结果A组手术切除率明显高于B组(98.3%VS 91.8%),而切端阳性率低于B组(5.0%VS 12.7%)(P〈0.05)。A组并发症率为36.7%,高于B组的24.5%(P〈0.05)。A组共清扫淋巴结2 151枚,平均17.9枚/例,淋巴结转移9.6%;B组清扫淋巴结920枚,平均8.4枚/例,淋巴结转移率8.2%。A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4%、69.1%和39.1%,B组分别为83.2%、43.0%和26.2%;A组3,5年生存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结肠代食管术联合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食管癌淋巴结清除率高,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腹部外科》2012,25(4)
目的 探讨胃癌ⅢC期腹腔动脉系淋巴结清扫径路改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胃癌ⅢC期腹腔动脉系淋巴结清扫径路改进65例(A组)与胃癌ⅢC期腹腔动脉系传统淋巴结清扫径路68例(B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180±28) min、(220±30) min,P<0.01;出血量分别为(355±85)ml、(450±95) ml,P<0.05;淋巴结清除数分别为(28±5)枚、(22±4)枚,P<0.05;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98.4%、85.3%,P<0.01.结论 A组腹腔动脉系淋巴结清扫径路能使腹腔动脉系淋巴结清扫容易化、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增加淋巴结清除个数、提高ⅢC期胃癌根治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协和医院胸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294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及转移情况,并分析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特点。 结果294例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有88例患者有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9.93%;共清扫喉返神经旁淋巴结1 899枚,转移淋巴结145枚,转移度为7.64%。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瘤栓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易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于肿瘤浸润程度大、分化程度差、有脉管瘤栓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应重视左、右两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食管胸段鳞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因素及其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0例胸段食管鳞癌切除术中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00例食管胸段鳞癌患者中,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93例,转移率为31%.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总清扫枚数为1124枚,转移枚数为145,转移度为12.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胸段鳞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总数、脉管癌栓形成、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贲门淋巴结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瘤体长度均是影响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胸段食管鳞癌中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高,应按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清扫;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应综合全身情况给予术后辅助的放化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分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指导各型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28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按Siewert分型标准,Ⅰ型9例(3.9%),均采用上腹、左胸两切口入路;Ⅱ型121例(53.1%),其中经左胸入路12例,经上腹、左胸两切口人路48例.经腹入路61例;Ⅲ型98例(43%),其中经上腹、左胸两切口入路22例,经腹入路76例。分析各型淋巴结转移分布规律,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对手术根治性的影响。结果228例AEG手术患者中有20例(8.8%)切缘阳性.其中Ⅱ型10例(8.3%),Ⅲ型10例(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手术入路。经腹组切缘阳性率为12.4%(17/137),经左胸组胃切缘阳性率16.7%(2/12),均高于经上腹、左胸两切口组的1.1%(1/88)(均P〈0.05)。159例患者(69.7%)发现有淋巴结转移:I型淋巴结转移率4/9.其中胸腔转移2例,上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Ⅱ型淋巴结转移率66.9%(81/121),其中胸腔转移32例(26.4%),腹腔转移81例(66.9%)。IU型淋巴结转移率70.4%(69/98)。其中胸腔转移15例(15.3%).腹腔转移69例(70.4%)。结论对于Ⅰ型AEG患者,由于其淋巴结转移规律符合食管下段癌,可选用经上腹、左胸两切口以方便清扫胸腔及腹腔淋巴结;对于Ⅱ型患者,由于其较高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应行上腹、左胸两切口以保证肿瘤切除范围及下段食管旁、膈上淋巴结清扫:对于Ⅲ型患者,经腹单一切口可因减少对呼吸功能影响而更具优势.但对于肿瘤病灶较大、外侵明显的病例,可加做开胸手术以保证手术根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中下段食管癌经典Ivor-Lewis术式与改良Ivor.Lewis术式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重新评价经典Ivor—Lewis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接受改良Ivor-Lewis手术的140例(改良组)和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接受经典Ivor-Lewis手术的112例(经典组)食管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量、转移淋巴结数量及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经典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12.0±39.5)mini含(22.0±3.4)min的重新消毒时间],稍长于改良组的(195.0±51.6)min,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3.2)枚/例比(18.6±5.5)枚/例,P〉0.05],但对于上纵隔淋巴结,经典组清扫数量明显多于改良组[(8.0±2.1)枚/例比(3.1±0.6)枚/例,P〈0.05]。经典组术后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改良组[41.1%(46/112)比27.9%(39/140)。P〈0.05]。结论对于中下段食管癌,经典lvor—Lewis术式在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效果及术后病理N分期的准确性方面较改良Ivor。Lewis术式更具优势,因而更符合肿瘤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早期腔镜微创与开放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淋巴结清扫情况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间上海市胸科医院手术治疗的7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完成腔镜微创食管癌切除术(腔镜组),38例接受开放食管癌切除术(开放组)。腔镜组中16例行单纯胸腔镜加开腹手术,11例行单纯腹腔镜加开胸手术11例,7例行胸腹全腔镜联合手术。结果腔镜组早期病例(T1-2期)的比例高于开放组[79.4%(27/34)比55.3%(21/38),P〈0.05)。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2%(14/34)和42.1%(1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镜组功能性并发症(主要为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2.9%(1/34)比28.9%(11/38).P〈0.01],技术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吻合口瘘和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则显著高于开放组[38.2%(13/34)比10.5%(4/38)。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组数分别为(9.1±2.7)组/例和(11.2±2.1)组/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枚数[(13.5±5.9)枚/例]却明显少于开放组[(17.8±5.2)枚/例,P〈0.05]。按手术时间,腔镜组前期17例与后期17例患者技术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期患者胸腔淋巴结淋扫组数、枚数及阳性检出率均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腔镜辅助微创食管癌手术可降低功能性并发症发生率.但早期技术不熟练时易增加吻合口瘘和喉返神经损伤等技术性并发症。腔镜下清扫淋巴结可以达到或接近开放手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胸腹腔镜Ivor-Lewis术与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二科同一治疗组采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28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Ivor-Lewis组103例,McKeown组185例,两种手术方式均进行胸腹部淋巴结清扫。对比观察两种术式的围术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或开腹率、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vor-Lewis组手术时间较McKeown组缩短[(283.4±32.0) min比(303.6±43.7) min,P<0.01],住院总费用增高[(76492±18553)元比(68923±17331)元,P<0.01)。McKeown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0.5%),Ivor-Lewis组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Ivor-Lewis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5%(17/103),明显低于McKeown组的31.4%(58/185)(P<0.01),其中术后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cKeown组(均P<0.05)。结论全胸腹腔镜Ivor-Lewis术较McKeown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但手术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年人与中老年人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71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17例45岁以下 (青年组)和599例大于45岁(中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除肿瘤分期外,青年组与中老年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青年组Ⅲ期患者所占比例为47.9%(56/117),明显高于中老年组的33.6%(201/599,P=0.010).但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的预后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5年生存率:36.0%比33.8%,10年生存率:29.2%比25.0%,P=0.418).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不是食管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P=0.160,RR=1.187,95%CI:0.935~1.506).结论 尽管青年人食管癌的病理分期较晚,但其预后与中老年人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