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茶碱与乌司他丁合用对体外循环(CPB)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体重≤7kg的单纯室间隔缺损新生儿及低体重婴幼儿60例,采用随机化分组表分为氨茶碱组(A组)、乌司他丁组(U组)、联合组(A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15例。A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氨茶碱5mg/kg,并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按每小时0.5mg/kg维持;U组在CPB过程中应用10000U/k乌司他丁;AU组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C组未给予氨茶碱及乌司他丁。选取CPB启动前(t1)、CPB结束后1h(t2)和CPB结束后24h(t3)计算胸肺顺应性(Cs)、动态肺顺应性(Cd)以及呼吸指数(RI)。结果术后对照组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乌司他丁组1例因严重心律失常死亡。手术后1h,AU组Cs优于A组、C组,RI优于A组、U组;手术后24h,AU组Cs和RI优于其他组,Cd优于A组、U组。结论氨茶碱和乌司他丁可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和CPB导致的肺损伤;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氨茶碱与乌司他丁合用对婴幼儿体外循环炎症介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氨茶碱与乌司他丁合用对体外循环(CPB)术后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7 kg的单纯室间隔缺损新生儿及低体重婴幼儿60例,随机分为氨茶碱组(A组)、乌司他丁组(U组)、联合组(A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A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氨茶碱5mg/kg,并在CPB过程中按0.5 mg/kg/h维持;U组在CPB过程中按10000 U/kg应用乌司他丁;AU组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C组未给予氨茶碱及乌司他丁。选取CPB启动前(t_1)、结束时(t_2)、CPB后1 h(t_3)、CPB后6 h(t_4)、CPB后24 h(t_5)5个时间点,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CPB后1 h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IL-6水平。结果血浆TNF-α、IL-6、IL-8和IL-10在t_2开始升高,t_3达峰值;BALF中TNF-α、IL-6水平高于血浆水平。与C组相比,A组、U组、AU组CPB结束后各时间点血浆TNF-α、IL-6、IL-8、IL-10及BALF中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AU组效果更明显。结论氨茶碱和乌司他丁可抑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围术期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并上调抗炎细胞因子,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儿童体外循环后肺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CPB)后细胞因子释放及肺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肺保护机制.方法 心功能Ⅱ~Ⅲ级的50例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乌司他丁组予乌司他丁2万U·kg-1,1/3量用于CPB前麻醉后,1/3加入预充液,另1/3复温时给予.对照组用等容积9 g·L-1盐水代替.记录术中呼吸道峰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开放后30 min、2 h、24 h采集动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其血浆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二组呼吸道峰压在停CPB和术后均有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a<0.05);CPB后患儿TNF-α、MMP-9生成明显增加(Pa<0.05),乌司他丁组在主动脉开放30 min、24 h MMP-9、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a<0.01).结论 CPB前应用乌司他丁能有效抑制TNF-α、MMP-9释放,降低呼吸道压力,减轻CPB后急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去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商品名:弥凝)治疗对轻型血友病A患儿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轻型血友病A患儿18例,用DDAVP静脉注射治疗(每日0.3 μg/kg),每24 h一次,连续用5次。观察患儿临床疗效,并于DDAVP注射前及注射后测定血浆FⅧ水平及APTT。结果:DDAVP治疗后,18例患儿中16例出血症状明显减轻,关节肌肉血肿肿痛减轻或消失。首日用药后60 min 血浆FⅧ 达(27±4)%,APTT时间缩短至(66±10)s;DDAVP治疗的第3~4日FⅧ水平维持在有效止血水平(25%~30%);与前4日比较,第5日FⅧ浓度明显下降[(21±3)%],APTT也随之延长。结论:DDAVP可显著提高轻型血友病A患儿血浆FⅧ水平,明显缩短其APTT,临床出血症状得到较好控制,建议DDAVP疗程以3~4日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Ⅰ~Ⅱ级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2016年8月至2020年1月临床诊断Ⅰ~Ⅱ级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150例,30例应用乌司他丁的患儿设为观察组、其他120例患儿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儿的人口学基线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生化指标在治疗前以及治疗48 h后的差异,连续性测量观察组应用乌司他丁不同时间节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儿在用药24 h及48 h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组间差异;比较两组之间住院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48 h后观察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血清肌酐(Scr)、血清乳酸(Lac)、血清前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6和IL-8等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APTT、D-D、PCT、IL-6、IL-8等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48 h后在PT、APTT、D-D、Scr、Lac、PCT、IL-6、IL-8等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48 h后血便、腹胀、肠鸣音减弱、腹部超声及腹片异常发生率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在应用乌司他丁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不显著,用药6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好转并逐渐保持稳定,组内连续测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外科手术率及病死率等均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通过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达到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外科手术发生率及病死率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氨甲环酸,乌司他丁二种药物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心肺转流(CPB)中,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用药组(A组),乌司他丁+氨甲环酸用药组(B组)和对照组(C组).于肝素化前、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和术后24h分别测定血小板数量与聚集功能、D-二聚体,记录各组术后6h、24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结果 肝素化前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三组无显著差异;CPB停机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活化凝血时间恢复正常校正值时血小板计数C组为(98.0±37.51)×109/L,明显低于B组(164.8±42.17)×109/L和A组(148.7±46.33)× 109/L,A、B组转流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显著差异;C组停机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转流前.三组患儿D-二聚体值肝素化前各组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时间段,A、B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6h内出血量分别为(4.6±2.2)ml/kg、(3.9±1.9)ml/kg,比C组(6.5±3.1)ml/kg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输血量(17±10.5)ml/kg显著少于C组(28±16.7)ml/kg.结论 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氨甲环酸,抗纤溶作用和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明显,其与乌司他丁协同作用不明显;两药合用可减少术后的引流量、全血及成分血的输入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治疗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婴幼儿CHD心脏直视手术170例,根据体外循环(CPB)术后是否使用盐酸氨溴索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85例和氨溴索组85例。2组病例术前一般资料、心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氨溴索组术中术后使用盐酸氨溴索20 mg.kg-1.d-1,共5 d;对照组术中术后未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2组患儿术后肺功能指标,分别于CPB前、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 h及术后24 h测定2组患儿氧合指数和肺静态顺应性;比较2组患儿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发生率的差异;比较2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的差异。结果氨溴索组肺部感染率及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a<0.05);氨溴索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a<0.05)。2组术前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组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 h、术后24 h的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a<0.01);氨溴索组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 h及术后24 h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a<0.05);氨溴索组肺静态顺应性变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可有效改善CHD婴幼儿CPB术后肺功能,防治肺部并发症,缩短辅助通气及监护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在高危出血风险的危重症儿童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PICU接受床旁CRRT治疗的5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肝素抗凝组(n=33)和无抗凝组(n=18),对两组患儿CRRT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51例患儿共接受了168次CRRT,其中有18例患儿因存在高危出血风险而接受了62次(36.9%)无抗凝CRRT,其他33例进行了106次(63.1%)肝素抗凝CRRT.无抗凝的滤器寿命明显低于肝素抗凝[(12.31±6.64)h vs.(17.43±9.97)h,P<0.001].无抗凝与肝素抗凝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乳酸、C-反应蛋白均有显著改善(P<0.05);无抗凝治疗前后PT和APTT无明显变化(P>0.05);肝素抗凝治疗后APTT明显延长[(52.36±5.00)s vs.(76.48±9.02)s,P=0.013],血小板明显下降[(127.3±20.85)×109/L vs.(95.52±15.46)×109/L,P=0.041],而PT未产生明显改变[(20.73±2.82)s vs.(27.58±5.38)s,P=0.078].结论 无抗凝CRRT不引起凝血指标明显延长,可减少出血风险;虽然在滤器寿命方面逊于肝素抗凝,但对于临床上需要CRRT的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儿来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42例确诊DIC的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及超小剂量组:超小剂量组20例,以超小剂量肝素(普通肝素)皮下注射,剂量为6U/(kg·次),每6~8小时1次;常规剂量组22例,剂量为60~125U/(kg·次)静滴,必要时可4~8h给药1次;两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过程中每12~24小时监测凝血酶时间(TT)、活性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等出凝血指标。结果超小剂量肝素组治愈率(85·5%)明显高于常规剂量肝素组(55·6%),P<0·05。超小剂量组17例治愈患儿用药24h后与用药前比较PT缩短(P<0·05)、Fib升高(P<0·05),48h后PT、APTT、TT与用药前比较均缩短(P<0·05),Fib升高(P<0·05),而常规剂量组12例治愈患儿用药24h后PT较用药前延长(P<0·05),APTT、TT、Fib无明显改变(P>0·05),用药48h后PT、TT均延长,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恢复较慢,两组用药24h及用药48h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药24h后超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P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48h后两组PT、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皮下注射超小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DIC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ALI)幼猪行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观察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8头小白猪随机分为对照组、肝素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头.予内毒素150μg/kg静脉注射诱导肺损伤.成模后治疗组行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6 h,血流速度50 ml/min,透析液速度600 ml/h,置换液速度300 ml/h,肝素持续泵入保持活化凝血时间(ACT)180~250 s.成模后肝素组予肝素静脉维持保持ACT 180~250 s.于动物基础状态(B)、成模(A0h)、成模后2 h(A2h)、4 h(A4h)、6 h(A6h)分别采静脉血行外周血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采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心率(HR)、呼吸(RR)、血压(MABP)、肺动态顺应性(Cdyn).结果 各组动物A0h改良氧合指数(P/F)、Cdyn、MABP较B下降,HR、RR较B上升,PT和APTT延长,FiB下降,D-D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6h治疗组动物P/F、Cdyn、HR、MABP与对照组和肝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中PT、APTT进行性延长,组间比较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A2h、A4h、A6h 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素组A6h 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6h治疗组和肝素组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治疗组A2h、A4h、A6h D-D均较对照组改善,肝素组A4 h、A6h D-D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可改善肺损伤动物的氧合、呼吸力学,对动物的凝血状态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体外循环(CPB)术造成全身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机械通气可能对其水平有一定影响。该文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小儿CPB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CPB术后小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术后接受高潮气量-低PEEP机械通气,B组接受低潮气量-高PEEP机械通气,比较两组血浆中IL-6,IL-10及TNF-α的水平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炎症因子在CPB结束时显著增高,在术后1 h达到峰值。术后1 h和6 h,A组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B组。结论:不同的机械通气模式对CPB术后全身炎症因子水平有一定影响,低潮气量-高PEEP模式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2.
灭鼠药致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1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n XH  Dai BT  Yu J  Xu YH  Xian Y  Su YC  Xiao JW  Wen XH  Guan XM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8):629-632
目的 总结灭鼠药致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患儿临床特征,探讨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9-2010年13例住院治疗的灭鼠药中毒致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患儿以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66.6%),既往身体健康,无类似出血表现.凝血像检查均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因子Ⅱ缺乏,Ⅶ、Ⅸ、Ⅹ因子水平降低.纤维蛋白原均正常.13例患儿血、尿毒物检测,均检测出化学毒物灭鼠药(然而其中12例患儿均无明确进食灭鼠药史).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新鲜血浆和维生素K1(VitK1)治疗有效.6例患儿2~3周后再次发生出血.结论 儿童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需高度警惕抗凝血灭鼠药中毒可能.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早期使用VitK1有效.因灭鼠药排泄慢,VitK1治疗时间宜大于2个月或更长,应随访检测凝血指标并决定是否停药.  相似文献   

13.
盐酸氨溴索对体外循环患儿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有研究表明盐酸氨溴索可减轻体外循环所致的肺损伤,但其对体外循环患者术后肾功能损害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拟探讨盐酸氨溴索对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40例,年龄3~8岁,心功能I或II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盐酸氨溴索组,每组20例。盐酸氨溴索组切皮后缓慢静脉注射4.5 mg/kg盐酸氨溴索 (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对照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后2 h、12 h、24 h及48 h取静脉血及新鲜尿液,检测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血清β2-MG、肌酐(Cr)、尿素氮(BUN)浓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2 h血清Cr、尿β2-MG,术后2 h及12 h血清β2-MG,术后2 h,12 h,24 h,48 h尿RBP,及术后2 h,12 h,24 h尿NAG水平升高(P<0.05)。氨溴索组术后2 h时血清Cr,术后2 h及12 h血清β2-MG、尿β2-MG,术后2 h,12 h,24 h,48 h尿RBP,以及术后12 h和24 h尿NAG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可减轻体外循环所致患儿的肾损伤,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56-65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凝血功能影响;比较国产与进口不同产品对凝血功能影响,静脉滴注与肌肉注射不同应用方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L-ASP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6例患儿,检测其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47.4%出现APTT延长;其中国产44.4%,进口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脉滴注54.2%,肌肉注射35.7%,无统计学差异(P>0.1)。42.1%出现FIB降低;其中国产44.4%,进口40.0%,无显著性差异(P>0.5);静脉滴注47.9%,肌肉注射32.1%,无显著性差异(P>0.1)。颅内出血1例(1.3%)。结论1.L-ASP可影响凝血功能;2.国产和进口、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L-ASP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行膈肌折叠术(DPL)的危险因素、时机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CHD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CHD术后是否行DPL分为DPL组和未行膈肌折叠术组(NDPL组),比较两组患儿年龄、CHD术式、术次、体外循环(CPB)时间等临床...  相似文献   

16.
We describe two previously healthy children who had multiple ecchymoses several days after acute infection. In both cases, the prothrombin time (PT) and the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were prolonged. Further examination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lupus anticoagulant (LA), phosphatidylserine-dependent antiprothrombin antibodies (aPS/PT), and low serum complement. In both cases, we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a serum immune complex. The patients’ symptoms improved spontaneously within 1 week, and all laboratory data normalized within several months. We also describe another asymptomatic case positive for LA and aPS/PT presumably associated with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The prevalence of transient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associated with viral infections in children must be much higher than we expected. We have to take it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we see abnormal coagulation results, but the occurrence of significant bleeding symptoms is ra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 12 6例 ,在入院后 2 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D 二聚体 (DD)含量和血小板 (PLT)计数。分别以SIRS符合项数及预后、疾病严重程度分组 ,观察其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 ,SIRS新生儿中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明显增高 ,PT、TT、APTT、DD也增高 ,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存活组与死亡组间PT、TT、APT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 0 1)。危重症组PT、TT、APTT、DD与非危重症组比较 ,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的活化 ,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 ,病情越重 ,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以及不同体重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为判断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中,纳入170例胎龄28~42周、出生8 h内入院的新生儿,其中男性87例,女性83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按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正常出生体重组、低出生体重组和极低出生体重组。按是否小于胎龄分为早产适于胎龄儿组、早产小于胎龄儿组、足月适于胎龄儿组、足月小于胎龄儿组。于生后2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T)及D-二聚体(D-dimer)。结果早期早产儿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晚期早产儿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足月儿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极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小于胎龄儿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足月适于胎龄儿与足月小于胎龄儿组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儿出血发生率高于足月儿[26.6%(29/109)与8.2%(5/61),χ^2=9.019,P=0.003]。结论新生儿凝血指标有胎龄和体重差异,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新生儿凝血功能越不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