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某医院病区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品管圈活动对病区药品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针对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病区药品管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如药物存储不当、药物过期失效、药物混放),组织科室人员成立品管圈小组,实地调查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对措施进行实施与检讨,改善前后药物存储不当、过期失效、药物混放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有效对策并进行效果确认,最后将对策进行标准化应用于病区药品管理。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药物存储不当、药物过期失效、药物混放发生例数显著低于活动前(且P<0.05)。结论我院病区药品管理过程中采取品管圈活动后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显著,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提高了我院病区药品管理质量。为临床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药物。保障了临床患者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减少病区药房调剂差错件数,降低患者用药风险。方法将品管圈方法应用到病区药房发药中,分析病区药房调剂差错的主要原因,拟定相应对策并实施,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与讨论。结果该院病区药房发药差错件数由每周41.33件降至每周18件,改善幅度达56.4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于发现和解决病区药房调剂差错有效。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减少病区药房调剂差错件数,提高药学部对临床的服务水平,同时可提高药师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邓甜甜  杨芳  张英哲 《中国药事》2018,32(3):417-422
目的:探讨改善住院药房-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复合型病区药房服务质量的方法,提高临床科室的满意度,提升药学服务水平。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调查分析临床各科室对病区药房不满意的原因,然后拟定对策并结合五常法(又称5S法: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加以标准化,最后对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临床各科室对病区药房的满意度从活动前的67.08%提升至活动后的87.18%。结论:品管圈活动和5S法联合应用,能够更好地发现和解决药房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对保障药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药学服务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新护士带教工作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护理部进行品管圈活动的推行工作,根据科室专业特点,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提高新护士带教工作质量”的课题,对活动前新护士带教工作质量较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并对活动前后新护士在岗护理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新护士较以往同期护士取得独立上岗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在岗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新老护士沟通良好,新护士上手快,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简称QCC小组)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应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病区的尿粪检查是住院患者常规检查项目之一,临床上由于患者未能及时留取标本、留取后标本随处放置,造成标本丢失、标本污染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临床疾病及时诊断与治疗.因此,我院以护理部牵头,协同支持中心、检验科,于2013年1月成立&quot;携手圈&quot;小组,针对病区尿、粪标本留取中存在问题,通过头脑风暴方式,不断发掘标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品管圈的方法加以分析,制定相应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探讨通过品管圈活动来提高科室抗茵药物的管理质量。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科室抗茵药物管理质量”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科室抗茵药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对科室抗茵药物进行定期检查,并采取有效的巩固措施。  相似文献   

7.
陶苏红 《哈尔滨医药》2011,31(4):278-279
"五常法"它是起源于日本企业中广泛推行的5s管理活动,是用来维持环境品质的一种有效技术,它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它主要用于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1]。目前,在病区环境管理中存在着物品分类、定点放置不够规范,有些物品标识不清、不明显,护士对工作场所的安全重视不够等现象,影响了工作效率。为了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引进五常法,应用于病区环境管理,取得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影响,它从病人的感受、注意、认知和感情上都能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因此说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是精神病护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刘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398+697-398,F0003
目的研究分析品管圈管理方式在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2个护理单元,将20例护理人员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护理人员10例,A组护理人员采用品质管理圈管理,B组护理人员采用传统管理,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患者满意水平、病房管理结果和基本护理合格率和护理差错改进效果等。结果在护理单元中,A组10例护理人员,护理管理效果显著有效9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B组10例护理人员,护理管理效果显著有效6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0.0%。A组10例护理人员,患者非常满意7例,满意2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率90.0%;B组10例护理人员,非常满意5例,满意3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率80.0%,两组患者满意水平、病房管理结果和基本护理合格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方式能够充分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使医院的科室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高危药品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9月本药剂科成立高危药品品管圈活动小组.经过全体圈员的广泛参与、充分挖掘确定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同时结合目前药剂科高危药品存在的问题,列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法.对比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的高危药品内差情况.结果 进行品管圈活动后.高危药品的内差数从实施前的每月446次下降至6个月后的161次(t=6.735.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高危药品的管理情况.减少出错次数和比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激励管理新理念,激发护士的动机、诱导护士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患者满意度,分析2006年度及2007年度患者满意度及比较两年患者满意度,以探讨激励机制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结果2006年的住院患者满意度为87.7%,2007年住院患者满意度为96.8%,2007年住院患者满意度较2006年提高了9.1%。结论通过运用激励机制调动了护士的内在动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在病理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常规病理切片的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方法利用品管圈的各种手法,进行原因分析,提高工作质量。结果影响常规病理切片原因从活动前的55件/天,下降到活动后23件/天。结论通过推行品管圈的活动,不断提高病理科的质量管理,更好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胃管置管期间护理管理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择回顾性调查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内科6个病区的留置胃管患者213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内科6个病区留置胃管患者198例,作为观察组,运用QCC管理方法,分析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对策,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护士健康教育规范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士健康教育规范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达到90.40%,患者满意率达到96.96%。结论将品管圈应用在留置胃管期间的护理工作中,可以发现以往护理不足之处,为规范护理常规提供依据,形成标准化的护理常规,有效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和满意度,从而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产科病房新生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实行品管圈活动后我院产科的2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选取2013年8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未实施品管圈活动我院产科的150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产科病房新生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新生儿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为29%,高于研究组新生儿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6%,对照组的各方面评分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产科病房新生儿安全管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团队意识,增加对新生儿安全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品管圈(QCC)是指同一单位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品管工具持续的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活动的小组.在众多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中,“品管圈”是一个可持续开展且有效改善部门绩效,提高医疗品质的质量改善活动的组织[1].本院急诊科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将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应用于减少门诊患者输液等候时间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方法:具体介绍品管圈的含义、内容、实施基础和操作步骤,分析其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可行性与可靠性,通过总结福建省4家"三甲"医院4个品管圈试点的进行来分析其所获得的成果。结果: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中采用品管圈方法使得管理水平和质量获得显著提升,与未采取品管圈方法前,差异显著,其中各组综合差错发生次数分别由22.6、179.00、16.15、45.50降低到9.25、56.00、5.44、22.00,进步率均在50%以上,且4组P值分别为0.01、0.01、0.02、0.01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药剂科日常工作过程中,采用品管圈应用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医疗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和工作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加强药剂科工作人员对于高危药品管理的认知,从而提高药剂科高危药品管理水平。方法组建品管圈,确立“加强药剂科工作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知度”这一主题,并分析药剂科人员在高危药品管理方面认知度较低的表现与主要原因,通过组织高危药品相关知识培训、分级管理等不同方法宣传并强调管理风险点。结果与品管圈活动开展前相比,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药剂科工作人员高危药品管理水平、操作水平以及药理知识掌握度明显提升,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药剂科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了高危药品管理意义和重要性,提高了认知水平,推动了药剂科管理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QCC),持续改进我院门诊药房高危药品的管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药师专业水平和能力。方法:2014年3~12月我院门诊药房成立QCC活动小组,取名“围绕圈”,活动主题为降低高危药品不合理处方发生率,严格按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提高我院门诊高危药品处方的合格率。结果:门诊药房的围绕圈通过开展QCC,使门诊高危药品不合理处方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3.57%降至3.49%。结论:QCC活动能有效降低高危药品不合理处方的发生率,规范门诊高危药品的管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升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中药饮片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中药饮片的管理中,分析中药饮片变质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该活动的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中药饮片变质品种有所减少,下降比例达50%以上,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能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及减少药材损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方法在药剂科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品管圈方法引入药剂科的质量管理工作中, 在我科各调剂药房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改善药剂质量的管理方式,对比分析药房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药剂质量管理情况。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门诊药房平均每周调剂差错件数分别为21.75 件(100%),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平均每周调剂差错件数为8.85件(40.69%)明显低于进行品管圈活动前(下降了59.31%),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调剂药房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品管圈活动后的各项能力评分高于进行品管圈活动前,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药剂质量管理中应用品管圈的管理办法效果较好,降低了调剂药房药剂调剂差错的件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提升了调剂药房药师的工作能力,是改善医院药剂科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