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术后为了预防穿刺部位出血,常规要求病人卧床24h,穿刺侧肢体制动8h.长时间制动及卧床导致病人腰背部酸疼,出现尿潴留等不适症状,尤其是意识障碍、偏瘫及烦躁不安病人,不能有效配合,出现患肢屈曲,导致穿刺点周围出现淤血青紫、皮下血肿等常见并发症.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设计了一款新型股动脉穿刺点制动装置,能有效制动并减少卧床时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时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王美兰  陈秀清  戴盈盈 《护理研究》2005,19(16):1463-1464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和穿刺侧肢体制动的最佳时间.[方法]将200例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并无严重并发症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砂袋压迫穿刺点4 h~6 h,6 h后穿刺侧肢体可以左右旋转,小腿自由屈伸或取对侧卧位.如果病人不习惯平卧位排尿可以变换体位甚至下床排尿,12 h后可以下床自由活动.[结果]两组病人伤口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排尿困难、睡眠障碍、腰酸背痛、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组术后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减少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和卧床时间,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造影和PTCA介入手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常规采用人工或机械压迫的止血方法。由于术中受肝素钠的剂量、动脉鞘管直径大小、体重因素及血压的影响,易造成止血难度不一、效果不同。术后常规拔管时间为4h以后,鞘管拔出后仍需重物压迫24h。病人受较长时间卧床、穿刺一侧的肢体制动(≥24h),及其它因素(压迫时间不够、绷带包扎不紧、病人不能耐受肢体制动等)的影响易出现血肿、皮下瘀斑及拔管综合征。我科对100例病人采用Angio-SealTM血管闭合器行股动脉穿刺点的封堵,其效果较为理想,明显缩短术后的止血时间及患者肢体制动时间,并且减少…  相似文献   

4.
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时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和穿刺侧肢体制动的最佳时间。[方法]将200例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并无严重并发症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砂袋压迫穿刺点4h~6h,6h后穿刺侧肢体可以左右旋转.小腿自由屈伸或取对侧卧位。如果病人不习惯平卧位排尿可以变换体位甚至下床排尿,12h后可以下床自由活动。[结果]两组病人伤口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排尿困难、睡眠障碍、腰酸背痛、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组术后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减少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和卧床时间,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袁连凤  朱伟燕   《护理与康复》2021,20(11):64-65
目的 观察缩短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制动及卧床时间对患者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4h,穿刺侧肢体制动6h,卧床12h.对照组术后常规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h,穿刺侧肢体制动12h,卧床24h.比较两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 对照组术后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例、瘀斑3例,未发生假性动脉瘤;观察组术后未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瘀斑及假性动脉瘤.观察组在腰酸、腰痛、双下肢麻木等舒适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缩短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制动及卧床时间不会增加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且可改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张洁  孙海云 《护理学报》2007,14(3):91-91
股动脉穿刺介入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介入疗法术后为防止肢体早期活动而导致穿刺部位渗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肢体制动6~24h。术后穿刺部位出现皮下淤斑者,应延长平卧时间至48h,穿刺侧下肢制动48h。目前,临床上尚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防止病人下肢活动特别是病人睡眠中的不自主的下肢活动。为此,笔者自制了下肢制动架,经临床应用,病人感觉舒适且制动效果满意。该制动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0420024729.4。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减轻DSA化疗后并发症及病人不适感,探讨DSA化疗后术肢制动时间与股动脉穿刺出血的关系。方法:对240例次行DSA化疗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术后穿刺处绷带加压包扎24 h、砂袋压迫6 h、下肢制动6~12 h后病人可轻微活动。对照组采取穿刺处绷带包扎后绝对卧床24 h、下肢直伸制动、砂袋压迫6 h。对PT、APTT、TT、PLT、BP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对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术肢麻木、腰背酸痛、尿潴留进行总结对照。结果:二组病人术后穿刺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x2=0.696 P>0.05,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无凝血机制障碍、无高血压及单侧股动脉无反复穿刺者,术后术肢制动6~12 h即可达到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8.
杨梅芳 《全科护理》2012,10(10):926-927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经股动脉与桡动脉穿刺是目前冠心病介入诊治的2种主要穿刺途径。经桡动脉穿刺介入诊治后,病人无需卧床,易被病人接受。但Allen试验阴性、冠状动脉病变严重需较长时间手术者、某些特殊病人如双上肢缺如者,仍需采取经股动脉穿刺。经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后病人需卧床休息、肢体制动,多数病人可出现腰背酸痛、排尿困难等不适,如何缓解病人不适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围术期护理的重要内容。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经股动脉穿刺介入诊治住院冠心病病人175例,现将围术期护理总结如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防止尿潴留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彦芳  刘云霞 《护理研究》2004,18(7):1270-127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冠心病治疗方法,传统做法是经股动脉穿刺术后患肢制动24h,病人由于不习惯床上排尿,容易发生尿潴留。而行桡动脉穿刺,它可使病人更舒适、活动自如,避免了股动脉穿刺后卧床24h的不适感,防止了尿潴留发生。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造影和PTCA介入手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常规采用人工或机械压迫的止血方法。由于术中受肝素钠的剂量、动脉鞘管直径大小、体重因素及血压的影响,易造成止血难度不一、效果不同。术后常规拔管时间为4h以后,鞘管拔出后仍需重物压迫24h。病人受较长时间卧床、穿刺一侧的肢体制动(≥24h),及其它因素(压迫时间不够、绷带包扎不紧、病人不能耐受肢体制动等)的影响易出现血肿、皮下瘀斑及拔管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经皮穿刺技术穿刺股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已成为目前常用的一种临床操作技术。但术后最易出现穿刺点出血和局部血肿并发症,据文献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5%,69%的出血并发症位于股动脉穿刺部位。为防止出血、血肿形成,穿刺点需加压包扎,砂袋持续压迫8h,术后常规平卧位并术侧肢体制动24h、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需平卧位卧床48h,术侧肢体制动24h,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为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嘱患者  相似文献   

12.
张喜梅 《家庭护士》2007,5(12):64-65
冠心病介入诊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CAC)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传统的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多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进行止血处理,且为避免穿刺局部出血形成血肿,一般砂袋压迫6 h,患肢制动24 h,卧床24 h~48h,病人常因此产生恐惧心理,担心不能忍受术后肢体制动带来的痛苦,并且部分病人术后出现尿潴留、腰部酸痛及周身不适等症状;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一次性压迫器止血,对病人卧位无特殊要求,明显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观察了两种路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马彦芳  刘云霞 《护理研究》2004,18(14):1270-127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冠心病治疗方法,传统做法是经股动脉穿刺术后患肢制动2 4h ,病人由于不习惯床上排尿,容易发生尿潴留[1] 。而行桡动脉穿刺,它可使病人更舒适、活动自如,避免了股动脉穿刺后卧床2 4h的不适感,防止了尿潴留发生。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科  相似文献   

14.
改良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的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穿刺术后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648例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随机进入对照组(322例)和改良组(3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按压20~30 min后,用纱布卷覆盖固定,再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以约1 kg沙袋压迫穿刺部位4~6 h,术侧下肢制动并绝对卧床24 h后撤除加压包扎;改良组用一2.5(长)×1.5(宽)×1.0(厚)cm^3大小的纱布方块(事先用无菌纱布对折)加压于穿刺部位,观察并确定在该压迫点和加压力度下穿刺点无出血后,直接用无菌纱布(约5~7层)、绷带卷、8~12层无菌纱布依次覆盖,再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术侧下肢制动6h,卧床20 h后撤除加压包扎下床活动.结果 两组在出血、血肿、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制动时间及腰背酸痛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的压迫止血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舒适、可行的股动脉穿刺拔针后压迫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介入诊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传统的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多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进行止血处理,且为避免穿刺局部出血形成血肿,一般砂袋压迫6h,患肢制动24h,卧床24h~48h,病人常因此产生恐惧心理,担心不能忍受术后肢体制动带来的痛苦,并且部分病人术后出现尿潴留、腰部酸痛及周身不适等症状;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一次性压迫器止血,对病人卧位无特殊要求,明显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观察了两种路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常规采用人工或机械压迫的止血方法。但由于术中所用肝素剂量、选用动脉鞘管直径以及病人体重的不同,造成止血难度不一、效果不同。且拔管后压迫时间长,病人需较长时间卧床,穿刺一侧肢体制动(≥6h),术后穿刺部位易出现血肿、皮下瘀斑及拔管综合征。我科自2003年2月以来对100例冠状动脉造影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  相似文献   

17.
股动脉穿刺介入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防止介入术后肢体早期活动而导致穿刺部位渗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肢体制动6~24h[1~2].术后穿刺部位出现皮下淤斑者,应延长平卧时间至48h,穿刺侧下肢制动48h[3].目前,临床上尚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防止患者下肢活动,特别是患者睡眠中不自主的下肢活动[4].为了有效地限制肢体自主及不自主运动,我科将骨外科的股胫腓骨支具应用于介入术后下肢制动患者,有效地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无创股动脉止血贴在冠脉介入术后止血中的疗效,并探讨应用股动脉止血贴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69例经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的患者分为止血贴组 (n=40)和对照组(n=29),观察2组患者在止血按压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卧床时间、穿刺口出血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 止血贴组在止血按压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卧床时间上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因卧床制动引起的不适感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穿刺点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无创止血贴用于冠脉介入术后的股动脉止血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舒适度,减少止血按压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出血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介入手术病人需要从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前病人需要脱掉内裤,暴露隐私部位,术后需要压迫止血,使用1kg重的盐包进行穿刺点6h压迫止血,且病人穿刺肢体需要制动24h。在这期间存在病人术前长时间暴露,术后由于盐包固定也无法穿内裤,制动后床上大小便不方便移动穿刺肢体的矛盾。针对这些矛盾,我们设计了此款介入手术裤。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应用血管封堵器患者舒适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介入诊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多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进行止血处理,且为避免穿刺局部出血形成血肿,一般砂袋压迫6 h,静卧24h,同时患肢制动12 h,患者常因此产生恐惧心理,担心不能忍受术后肢体制动带来的痛苦,并且部分患者术后还会出现尿潴留、腰部酸痛及周身不适等症状[1].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应用血管封堵器,明显缩短了患者卧床时间,减少术后不适感,提高其舒适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