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产儿尿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 12例足月新生儿 ,2 0例早产儿生后第 2、7天尿液表皮生长因子浓度。 结果  早产儿尿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在生后第 2、7天均显著低于健康新生儿 (P<0 0 1)。胎龄 2 8~ 34周早产儿尿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生后第 2、7天明显低于胎龄 35~ 37周早产儿 (P <0 0 1)。早产儿生后第 7天尿液表皮生长因子浓度显著高于第 2天 (P <0 0 5 )。 结论  尿表皮生长因子是反映胎儿成熟的重要特征 ,胎龄越小 ,肾功能发育越不完善。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尿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尿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12例足月新生儿,20例早产儿生后第2、7天尿液表皮生长因子浓度。结果 早产儿尿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在生后第2、7天均显著低于健康新生儿(P<0.01)。胎龄28-34周早产儿尿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生后第2、7天明显低于胎龄35-37周早产儿(P<0.01)。早产儿生后第7天尿液表皮生长因子浓度显著高于第2天(P<0.05)。结论 尿表皮生长因子是反映胎儿成熟的重要特征,胎龄越小,肾功能发育越不完善。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中心近10年间NEC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方法 调查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出生的1869例早产儿,对确诊NEC的59例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引起。NEC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早产儿NEC发生率为3.16%。胎龄小、体重低、胃肠道动力功能差及局部免疫应答能力低下、感染仍是NEC发病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减少早产儿发生率是降低NEC发病率的最好办法。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何时恢复喂养需谨慎判断。  相似文献   

4.
关于益生菌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不少高级别的临床研究指出:益生菌对预防严重(Ⅱ级以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降低综合因素导致的死亡有显著效果,但对于改善晚发性败血症、院内感染、喂养不耐受等疾病证据尚不充分。益生菌应用于早产儿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具体适用人群、疗程、剂量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谷氨酰胺(glutamine,Gln)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s,NE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717例早产儿分为Gln预防组(1389例)和非Gln预防组(1328例),观察两组患儿NEC的发病率.结果 Gln预防组与非Gln预防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有无窒息史,是否合并肺炎、败血症、脑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n预防组1389例患儿中35例诊断为NEC,发病率为2.52%;非Gln预防组1328例患儿中68例诊断为NEC,发病率为5.12%,两组患儿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90,P<0.01).结论 预防性应用Gln能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黏膜修复的影响。方法新生1日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NEC模型组),C组(NEC Gln),D组(NEC EGF Gln)。建立NEC模型,4 d后分别取近回盲段2~3 cm肠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作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肠黏膜细胞凋亡。结果B组HE染色切片见肠黏膜损伤,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3分;C、D组损伤程度较轻,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1分。B组PCNA阳性细胞数低于A组(P<0.01);C、D组PCNA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P<0.01);且D组PCNA阳性细胞数高于C组(P<0.05)。B组肠黏膜细胞凋亡数高于A组(P<0.01);C、D组肠黏膜细胞凋亡数低于B组(P<0.01);且D组肠黏膜细胞凋亡数低于C组(P<0.05)。结论NEC新生鼠肠黏膜受损,增殖减慢,细胞凋亡数增加;补充Gln和EGF可促进NEC新生鼠肠黏膜隐窝细胞的增殖,减少肠黏膜细胞的凋亡,加快肠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住院期间103例早产儿NEC患儿病史、一般情况、喂养情况、有无并发症、有无预防应用谷氨酰胺及孕母妊娠期患病状况等.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胎龄、围生期窒息、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是早产儿NEC发生的危险因素,谷氨酰胺应用为保护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孕母妊娠并发症等无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避免NEC的危险因素,预防应用谷氨酰胺能够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与脑发育的关系。方法依据入选标准观察对象为自2005年8月起连续收治入本院新生儿病房、出生24h内的胎龄为34周±3d的“正常”早产适于胎龄儿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测定30例早产儿生后24h内和出生第8天空腹股静脉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分别为t0和t1值,计算血清EGF浓度变化的速率(Δt)。同时,在新生儿出生后6周(纠正胎龄接近40周)和纠正1月龄时进行NBNA评分测定。并将以上实验室数据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值及差值、早产儿出生后的头围增长值及增长速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如果P值<0.05,则认为差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例早产儿观察对象t0为(234.71±58.07)pg/ml,t1为(347.81±87.49)pg/ml,Δt为(16.16±9.94)(12.14、15.20)pg/ml/d;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次NBNA评分结果及差值、出生后6周和纠正1月龄时的头围增长值/增长速率与t0值无相关性(P>0.05);2次NBNA评分结果及差值、出生后6周和纠正1月龄时的头围增长值/增长速率与t1和Δt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出生后血清EGF浓度呈上升趋势,提示早产儿出生后体内EGF合成和释放增加,可能促进脏器成熟和组织修复;更重要的是,早产儿出生1周时高水平血清EGF浓度和/或较快上升速率者,其出生后头围增长速度也快,可能有较好的脑发育水平、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与脑发育的关系.方法 依据入选标准观察对象为自2005年8月起连续收治入本院新生儿病房、出生24 h内的胎龄为34周±3 d的"正常"早产适于胎龄儿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测定30例早产儿生后24 h内和出生第8天空腹股静脉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分别为t0和t1值,计算血清EGF浓度变化的速率(△t).同时,在新生儿出生后6周(纠正胎龄接近40周)和纠正1月龄时进行NBNA评分测定.并将以上实验室数据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值及差值、早产儿出生后的头围增长值及增长速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如果P值<0.05,则认为差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0例早产儿观察对象t0为(234.71±58.07)pg/ml,t1为(347.81±87.49)pg/ml,△t为(16.16±9.94)(12.14、15.20)pg/ml/d;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次NBNA评分结果及差值、出生后6周和纠正1月龄时的头围增长值/增长速率与t0值无相关性(P>0.05);2次NBNA评分结果及差值、出生后6周和纠正1月龄时的头围增长值/增长速率与t1和△t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出生后血清EGF浓度呈上升趋势,提示早产儿出生后体内EGF合成和释放增加,可能促进脏器成熟和组织修复;更重要的是,早产儿出生1周时高水平血清EGF浓度和/或较快上升速率者,其出生后头围增长速度也快,可能有较好的脑发育水平、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过程中血、尿表皮生长因子 (EGF)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测定 17例对照组新生儿和 31例ARF新生儿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血清和尿EGF水平。结果 肾衰组在少尿期和多尿期血清和尿EGF均显著下降 ,恢复期血清和尿EGF水平恢复至正常。肾衰组少尿期和恢复期尿EGF与同期尿素氮 (BUN)、血肌酐 (SCr)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在新生儿ARF过程中血、尿EGF呈先下降后上升变化趋势 ,反映了肾脏的损害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计数(PLT)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0例ICH早产儿为观察组,30例非ICH早产儿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血细胞分析仪,动态监测2组早产儿在生后1~3天(出血活动期)、7~ 10天(出血稳定期)血清VEGF及PLT变化,并对VEGF与PL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生后第1~3天、第7~ 10天VEGF水平(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89.8&#177;16.4)比(214.2 &#177;13.7),(319.4&#177;15.0)比(220.2&#177;12.7)],且出血稳定期较活动期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活动期PL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77.0&#177;18.6)比(229.2&#177;23.3)],稳定期明显升高[(271.8&#177;27.6)比(235.9&#177;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早产儿生后7~ 10天血清VEGF水平与PLT变化呈正相关(r=0.420,P<0.05).结论 血清VEGF和PLT在早产儿ICH发生后呈动态变化,且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两者可能参与了早产儿ICH后的病理过程,动态联合检测可能对于判断早产儿ICH病情变化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Urinar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alpha (TGF-α)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radioimmunoassay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analyzing 348 24-h urine specimens of 32 infants (16 breast-fed, 16 formula-fed) during the first 16 weeks of life. EGF excretion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from 6.0 ±2.5 to 14.1±4.9 μg/g creatinine (mean± 1 SD)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period. TGF-α levels were fairly constant throughout this period. Comparing breast-fed infants, with more than 100-fold higher ingestion of EGF and TGF-α, with formula-fed infan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urinary EGF and TGF-α excretion were observed. These results do not rule out a systemic effect of EGF and TGF-α after intestinal absorption in breast-fed infants. The results suggest, however, that urinary EGF and TGF-α originate mainly from sources other than intestinal absorption.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早产儿脑发育的关系.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06年4月连续收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病房、出生24h内、胎龄(238±3)d的30例早产适于胎龄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测定其生后24h内(t0值)和第8天(t1值)的空腹血清EGF水平,计算其血清EGF变化速率(△t);进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并在校正胎龄近40周(生后6周)和1月龄时(生后10周)分别测量其头围并进行NBNA评估,计算其头围增长速率及NBNA差值.应用Pearson方法对所有测定结果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0例早产儿的血清EGFt0为(234.71±58.07)pg/mL,t1为(347.81±87.49)pg/mL,△t为(12.14±1.85)pg/(mL·d).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次NBNA评分结果及其差值、出生后6周和10周时的头围增长值和增长速率,均与t0值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但上述测定结果均分别与t1和△t之间呈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 早产儿出生后血清EGF质量浓度呈上升趋势,提示早产儿出生后体内EGF合成和释放增加,可能促进脏器成熟和组织修复.尤其早产儿在出生1周时的血清EGF呈高水平和(或)上升速率较快者,其生后头围的增长速度也较快,提示其今后可能有较好的脑成熟发育水平、较低的精神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以及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早产儿.尽管采取了诸多措施,NEC的病死率仍然很高.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growth factor,HB-EGF)可以保护肠道上皮细胞免受多种伤害.并且,在成年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新生NEC模型鼠进行的实验显示,HB-EGF可以保护肠道免受损伤.这些研究为NEC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