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心静脉导管在腹腔内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腹腔内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胃癌患者应用18ga/20cm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腹腔内化疗,共320次,观察中心静脉导管在腹腔内化疗中所致的不良反应。结果 发生置管后因腹痛影响行动2次,占0.6%:因肠粘连严重而置管失败2次,后改在另一侧置管成功,占0.6%;因肠粘连严重使置管时发生中心静脉导管针进入肠腔1次,后改用全身化疗,占0.3%;化疗期间出现腹痛6次,占1.9%,发病率为13.8%。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安全、方便、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颈外静脉行双腔中心静脉置管配合便携式化疗泵持续输注5-氟脲嘧啶的临床护理.方法:对6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采用化疗泵配合中心静脉置管持续化疗,配合治疗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减轻患者的不适和毒副反应.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持续输注5-Fu的疗程,在便携式化疗泵及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中有1例由于流速限制器的脱落导致化疗泵延迟一天泵完,发生口腔炎(Ⅱ度)5例,腹泻(Ⅰ度)2例. 结论:经颈外静脉行双腔中心静脉置管配合便携式化疗泵操作简单,可避免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手术切除后 ,血道、腹腔复发转移的防治方法。方法 对 42例进展期胃癌术后 ,第1天静脉表阿霉素 (吡柔比星 ) 60~ 90mg ,第 1、5天腹腔 5 Fu 1g ,CF 2 0 0mg ,CDDP 5 0mg投药 2次 ,第 2~ 3天CF/5 Fu通过电子泵连续 72小时静脉化疗 ,并对化疗后 1~ 3年生存率进行随访总结。结果  42例病人实施腹腔、静脉双轨化疗后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88%、83 % ,5 2 .3 % ,且并发症与副反应较轻。结论 静脉、腹腔双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Zuo Y  Xu M  Shen D  Lu WD  Lu JF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4):247-249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行腹腔持续温热灌注联合静脉的双途径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Ⅱ~Ⅳ期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 6例 ,腹腔持续温热灌注联合静脉的双途径化疗 3次 ,常规静脉化疗 3次 ;对照组 36例 ,常规静脉化疗 6次。两组化疗均采用LFAP方案 (甲酰四氢叶酸钙 5 氟脲嘧啶 吡喃阿霉素或米托蒽醌 顺铂 ) ,并均于术后 2 1~ 2 8d开始化疗。结果 治疗组 1,3年生存率分别为 97.8% (45 / 4 6 )和 82 .6 % (38/ 4 6 ) ,对照组分别为 94 .4 %(34/ 36 )和 6 1.1% (2 2 / 36 )。两组 1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组和对照组Ⅱ度以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37.0 %和 80 .6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两组骨髓抑制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双途径化疗可延长Ⅱ~Ⅳ期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期 ,降低Ⅱ度以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碘伏和葡萄糖酸氯己定两种标准消毒液对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不同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5日至2013年5月2日间江苏省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1064例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将2011年9月10日至2013年5月2日间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者为氯己定组,2010年1月5日至2011年9月9日间使用碘伏消毒者为碘伏组,每组532例。由专人穿刺置管、专人护理和每日观察记载感染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发生感染几率。结果 1064例患者中,共发生感染23例(2.2%),均出现于碘伏消毒组,感染发生率为4.3%(23/532),包括局部感染14例(2.6%)、血液感染2例(0.4%)、可疑血液感染6例(1.1%)和局部合并血液感染1例(0.2%)。氯己定消毒组均未发生感染,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以局部感染为主,穿刺局部皮肤消毒及术后护理为首要环节,消毒液以氯己定为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21例肺癌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行抗肿瘤药物灌注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术后引流通畅,无1例发生渗血、渗液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肺癌胸腔积液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21例肺癌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行抗肿瘤药物灌注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术后引流通畅,无1例发生渗血、渗液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肺癌胸腔积液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青云  邹启云 《现代肿瘤医学》2005,13(5):i0012-i0013
目的 探讨防治锁骨下静脉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感染的方法。方法 对37例化疗患者CVC感染的发生情况和采用综合措施防治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平均27 d(16~57 d),仅1例于置管23d发生导管感染,导管插入口皮肤细菌培养见表皮葡萄球菌,且感染程度轻,预后良好。结论 无菌置管、全环境保护、精心护理、保持导管通畅等综合措施能有效防治CVC感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脑室导管在腹腔内化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室导管在腹腔内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应用脑室导管行腹腔内化疗患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化疗期间出现腹痛22次,占6.1%(22/360),其中因腹痛较重而改为静脉化疗者12例,占3.3%(12/360),其余10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完成了腹灌化疗;发生置管处感染3例,占0.8%(3/360);因肠粘连严重导致置管失败2次,占0.6%(2/360);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27/360)。结论应用脑室导管具有安全、方便、经济、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陈银玲  李超  张小东  闫阳 《癌症进展》2021,19(21):2249-2251,2264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10例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分析发生和未发生导管异位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10例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中,发生导管异位25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90%.发生导管异位患者中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置管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送管次数≥2次、置管时间≥6个月比例均高于未发生导管异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置管静脉、置管时间是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OR=0.715、1.510、2.406、2.128,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置管静脉及置管时间有关,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正>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2%[1],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周期长、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性大,选择理想的静脉通道尤为重要。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体内保留时间长,患者带管期间可以正常生活,目前已作为临床医护人员对乳腺癌化疗患者首选的静脉治疗途径[2]。在我国中小城市的医院尚未普及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技术的情况下,常规的PICC置管技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5岁,于2003年12月无意发现右乳外上象限3cm×4cm肿块。质硬,无痛,活动度差。在当地医院行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腺实体癌。淋巴结转移2/14,ER(+),PR(-),CerbB2(+)。临床分期T2N1M0。行术后辅助化疗7周期(紫杉醇+阿霉素)。2004年8月患者开始出现面部、双上肢、胸部出现紫红色斑,大片状并逐渐融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对52例化疗恶性肿瘤患者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结果 52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疗程,无一例因机械性静脉炎拔管情况。结论对于化疗患者,PICC置管前,做好心理护理、选择合适的静脉及导管、严格规范置管操作和定期更换敷贴、掌握置管的最佳时机、加强健康教育等可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双路化疗与静脉化疗治疗晚期胃肠肿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 ,将 189例分成双路化疗组 94例 ,给予吡喃阿霉素静推、羟基喜树碱静滴 ,5 Fu及顺铂腹腔灌注 ;静脉化疗组 95例 ,给予吡喃阿霉素静推、羟基喜树碱静滴、5 Fu静滴及顺铂静滴 ,均 2 1天为一疗程 ,每二疗程评价疗效一次 ,随诊三年以上。结果 双路化疗组近期有效率 5 4 3%(5 1/ 94) ,三年生存率 2 6 .6 %(2 5 / 94) ,毒副反应轻 ;静脉化疗组近期有效率 40 0 %(38/ 95 ) ,三年生存率 14 7%(14 / 95 ) ,毒副反应重 (P <0 0 5 )。结论 双路化疗优于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o4年5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化疗科住院的22例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的患者分为A组;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行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42例分为B组。比较两组穿刺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结果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95.45%vs 97.6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比较,B组(35.14±16.27)d显著长于A组(23.00±20.50)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5,P〈0.05);两组平均操作时间比较,A组(23.00±20.50)rain明显短于B组(35.14±16.2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55,P〈0.001);两组留置导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统计学上虽未显示出差异,但从数值上看,B组(19.15%)显然高于A组(4.76%)。结论临床上可因地制宜选择两种术式。如患者静脉条件许可的话,首选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可节省操作时间,而且简单安全,不需局部麻醉及缝针固定,患者痛苦时间短,费用少。如无条件行此术式,再考虑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血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重庆市职业病防治医院收治的100例经PICC化疗的肺癌患者,按照抽签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PICC置管化疗护理的基础上加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PICC置管化疗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置管中不良情况发生率、置管后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导管脱落的总发生率、血栓发生率及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体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肺癌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少血栓形成,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性,55岁,因右肺癌术后6年9月,双肺转移4年1月,双颈部淋巴结转移3年,肝转移1年,于2003年10月8日住院。1996年患者查体时发现右肺部阴影,1997年初右肺部阴影较前增大,于同年2月在301医院行右肺中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中分化腺癌(T1N0M0)。术后行丝裂霉素(MMC)、长春地辛(VDS)、顺铂(DDP)2周期以及5-氟脲嘧啶(5-FU)、足叶乙甙(VP-16)、DDP3周期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门静脉途径给予肠外营养与化疗的疗效。方法 对42例消化道多种恶性肿瘤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成A、B、C三组,分别行门静脉置管化疗+营养(15例)、门静脉置管化疗(15例)、外周静脉插管营养或化疗(12例)。结果 A组输注营养后恢复良好,仅1例出现门静脉炎,术后11例随访,5例术后1~3年死亡,6例随访6个月-5年未见肝转移。B组术后2例死亡,有10例随访4-5年无肝转移。C组术后有2例分别出现导管周围皮肤感染及吻合口瘘,5例术后6个月~3年出现肝转移,仅2例随访3-5年尚健在。结论 经门静脉途径给予营养,符合生理,减少了并发症,经门静脉导管给予化疗,又可预防术后肝转移,具有一管二用、一举两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住院期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特点,为做好CRBSI预防和控制的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入院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0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自患者入院时动态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情况及CRBSI发病特点.结果:本研究中共检出6例CRBSI患者,CRBSI感染率为0.62例次/1 000个导管日,其中PICC感染率为0.42例次/1 000个导管日,CVC感染率为0.81例次/1 000个导管日.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念珠菌.结论:住院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较低,病原菌均为临床常见致病菌,但CRBSI感染患者均为研究报道的CRBSI易感人群,临床护士应加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特别是CRBSI易感患者的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体表定位和经B超引导定位在股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8月经股静脉置管82例进行随机分组,42例采用体表定位法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设为A组,40例在B超引导下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设为B组。结果:相比体表定位法,B超引导的股静脉置管时间少(12.5±4.7min)、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5%)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7.5%)高、并发症少(仅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B超引导定位股静脉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方法,在股静脉置管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