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中医学理论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知识体系,具有复杂性科学的特征,是我国最具有自主原始创新潜力和可能的学科领域。中医理论基础研究范围很广,本文仅从中医理论体系特点分析入手,就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中医理论研究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术领域中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原则和法则。近年来,虽然中医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与进展。实现中医理论研究的突破应当从明确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坚持中医特色、反思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3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贾得道 《山西中医》2000,16(3):8-11
中医的研究工作必须分两步走,首先应用当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阐释,其次才能根据其实质和特点用自然科学的方法选题、设计,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主要包括:1.哲学的方法,2.历史的方法.3.调查研究的方法.4。逻辑学的方法.5.比较的方法。通过上述方面的研究,认为六证论中医理论中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内容,对辩证论治的科学研究不但可促进中西医结合,而且对世界医学的现  相似文献   

4.
杜青雄 《世界中医药》2009,4(4):181-182
本文通过对五行学说理论的阐释,指出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五行学说,才能使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文中以秋季腹泻的具体治疗过程为例,说明了五行学说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中医理论构建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琦 《世界中医药》2007,2(5):267-271
中医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流衍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学体系.然而对其理论构建原理迄今尚缺少系统解读.兹从主体兼容,多元综合的构建原理;活体取"象",实体求证的认知原理;虚实互见,多态模式的思维原理;整体联系,动态调控的解析原理;平衡调节,因人制宜的防治原理等方面,进行现代诠释,从而使中医学在物质、生命、信息等认知规律和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创性、实践性、科学性。本文作者长期从事于中医内科工作三十余年,曾逾数十次反复研习中医理论,从中受益匪浅,感悟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医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郑忻  金明秀 《中医药学刊》2004,22(5):894-895
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理论,为深化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为理解和消除中西医之间的理论差异提供了桥梁,为实现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现就几个突出的理论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晓鹤 《山西中医》1995,11(5):9-12
中医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始终没有改变其“相素”和“自发”的性质,虽经几千年的充实和发展,但未从根本上发生质变,终成中医学近代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医学要发展,必须对其理论中的哲学思想进行革命。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理论,为深化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为理解和消除中西医之间的理论差异提供了桥梁,为实现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现就几个突出的理论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现代科研应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目标,而从辨治理论的细化着手。辨治细化是为了辨证和用药更加细致、具体和规范,使之能更为准确的指导临床诊疗。证结构、症规范、辨证量化和辨证标准是证研究急待解决的问题,用药细化则应以药效、药量、方剂结构为主体。由于中医的思维逻辑以多因素辨析为基本模式,因而瞄准中医辨治核心之"证、症、方、药",围绕"组团、主核、多向关联"展开科学研究,是中医传统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笔者多年从事中药科研实践的基础上,以一名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的角度分析、探讨了中药科研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诸如中药标准的制定问题、中药创新药物研究问题、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思路的差异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科研管理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入门课程,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和应用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步入中医学的殿堂.本门课程的开设一般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而目前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建立在高中数、理、化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其思维方式已习惯于形象的逻辑思维模式.但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它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抽象的、宏观的、整体的思维模式.二者之间存在着的较大差异,妨碍了学生对中医学思想的接纳和理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以下三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虚、实是中医学理论中一对重要的概念,其发生发展总离不开哲学背景。在中医学理论形成中,受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以及佛教哲学的影响较大,而这些中国哲学其思想体系都以有无的观念为重要出发点,思辨是其重要特点。因此在中医学中,虚、实除实可有实体所指外(如果实),一般所说的虚、实无实体依托,虚、实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一种理论工具,是思辨的结果。在中医学中,虚、实是人体生命现象或疾病现象有余、不足属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治研究是中医呼吸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医药干预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由于该领域中医科研的一些基本问题尚乏明确,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中医药疗效的特点与优势未能充分体现。文章就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研究中有关诊断、辨证、设计方法、疗效评价指标选择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中存在内脏之名与解剖脏器难以对应一致的名实分离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历代中医学家内部产生疑虑与争论;使中医学蒙受指责,屡屡遭遇尴尬,几有被取缔之危;使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学术界乃至社会文化生活中经常产生多种多样偷换概念的错误;导致中医形态学不能健康发展,以形态学为依据的现代科学理化检查诊疗手段无法采用。中医内脏名实分离现象本身已经构成影响中医学发展的制约因素,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医学者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尚不统一,还存在许多模糊观念。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中医内脏名实分离现象,疏理有关中医内脏名实的各种关系,从而揭示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优势与缺憾,并提出继承发扬中医传统理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M L Qiu 《针刺研究》1988,13(1):10-16
<正>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a unique and fairly comprehensivetheoretical system, which has been evolved through constant practice and continual summariza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thousand years,and which hasbeen used to guide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all medical branches including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because of the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shave been achieved.  相似文献   

17.
维医学理论及中维医结合理论探索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维吾尔医药学,是维吾尔族祖先及古代维吾尔人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与疾病作斗争而创造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医伤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有教材内容陈旧,教师临床实践不足,学生实验课时较少,教学法研究荒芜等不足。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了教材改革、提高师资素质、加强"三基"教学、开展案例教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医理论的基础研究,就是为了探求中医理论发展的内在原因和规律,进而推动中医学发展所进行的探索性活动。诠释学是“理解、解释和应用”三位一体的科学,其理论和方法为中医理论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基于此,笔者认为:现代科学的诠释是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环节;复杂性科学的运用是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突破口;藏象、阴阳、五行是诠释学在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中运用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中医将血管性痴呆归结在"呆病,痴证"等范围内。在《杂病源流犀浊·中风》中记载"中风后善忘",说明中医早己对"血管性痴呆"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也有了不断的深入。笔者在导师张雅丽的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并结合查阅中医古典文献,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做出一些总结,愿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1 从肾而论肾乃先天之本,内藏精,精散为气,气聚成精,肾精、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如人至老年,脏器衰微,肾精不足,肾气则可泄伐其根本,以致六神无主,神机欠用,灵机记性渐失。中医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