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血管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直肠血管肉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对血管肉瘤的特点进行分析.由于累及直肠的血管肉瘤极为罕见,本研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结果:累及直肠的血管肉瘤可以首先累及外膜或者先侵犯直肠黏膜.大体上为灰褐色结节状,伴有广泛的出血坏死,切面呈多彩状;显微镜下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形成大小不等互相吻合的管腔,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表达CD31和Vimentin等血管和间叶分化.肿瘤高度恶行.本例患者术后5 mo死亡.结论:血管肉瘤,特别是深部软组织及胃肠道的血管肉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并且快速转移,预后很差.在临床病理实践中,必须首先与常见的发生于该部位恶性肿瘤如癌,恶性黑色素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肝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例肝肉瘤样癌患者为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并进行随访,同时对送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肿瘤位于肝脏右后叶,呈浸润性生长.组织学上可见上皮源性肿瘤成分与梭形细胞肉瘤成分同时存在并伴有移行现象;肿瘤中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呈CK(Pan)和EMA强阳性,AFP和Hepar-1呈弱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阴性为:CK7,CK8,CK18,CK(H),CD34,CD117,Dog-1,Actin,SMA, Caldesmon,Desmin,CD10,CD21,CD23,CD35,CD1a,CD2,CD3,CD20,CD45, ALK,CD68,CD163,CD30,CD15,HMB45,S-100.病理诊断:肝肉瘤样癌.结论:肝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与病理上需要与肝癌肉瘤、炎症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等相鉴别,预后与肿瘤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1例上皮样肉瘤(ES)患者病灶病理检查结果。方法 11例上皮样肉瘤患者,采用肉眼观察及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手术切除的病灶。结果 5例为经典型上皮样肉瘤(CES),6例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PES)。肉眼观ES组织呈不规则的结节状病变,部分表面溃疡,切面灰白灰黄色,实性,质中,偶可见黏液变。光镜下见结节状或弥漫性分布的瘤细胞,呈上皮样和梭形细胞形态,细胞核大,核深染,部分核空泡状,可见核仁及核分裂象,胞质嗜酸性,常伴有坏死及横纹肌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EMA和CKpan,偶可见CK19、CD34和GATA3表达,均存在INI1/SMARCB1表达缺失,Ki-67增殖指数5%~80%。肿瘤细胞不表达S-100、desmin、SMA、Myogenin、MyoD1、DOG-1、CD31、CR、HMB-45、CD117。所有患者均行肿瘤扩大切除术,部分患者叠加化疗及放疗。9例患者获得随访,2例失访。6例出现复发或转移,3例患者死亡。结论 ES肉眼观以灰白色,实性,质中结节为主;光镜下结节状或弥漫性分布的上皮样细胞为诊断此病的重要线索,部分细胞核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宫颈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宫颈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女,40岁,“以性生活阴道出血2+月”入院。外院HPV检测显示HPV16型阳。核磁提示宫颈外口少许异常强化灶,专科查体宫颈肥大,余触诊未见异常。镜下肿瘤组织由导管腺上皮和变异肌上皮这两种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巢呈圆形、椭圆形,有的细胞巢周围呈栅栏样排列,可见明显的粉刺样坏死。免疫表型P16、CK7、CD117、Bcl2弥漫阳性,P63、P40、CEA、CK5/6部分阳,Syn、CgA阴性,Ki-67指数热点区80%+。结论 宫颈腺样囊性癌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但缺乏特异性表现,具有易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特点,肿物可通过阴道镜检查发现,大体上与其他宫颈肿瘤不易区分,明确诊断需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巢呈圆形、椭圆形,有的细胞巢周围呈栅栏样排列,可见明显的粉刺样坏死,免疫表型P16、CK7、CD117、Bcl2弥漫阳性及P63、P40、CEA、CK5/6部分阳性;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P16、CD117等可以明确诊断,但应与腺样基底细胞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进行鉴别。宫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发生在心脏的血管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为男性,1例患者为女性,年龄33~51岁;均发生在右心房,1例发生肺转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为胸闷、心慌、气促和呼吸困难。镜下瘤组织主要由梭形、卵圆形细胞构成,呈团块、条索状、乳头状结构排列或围成不规则、互相吻合的血管腔,出血及坏死多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1(+),CD34(+),FⅧ(+)。结论心脏原发性血管肉瘤非常罕见,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对9例心脏原发性血管肉瘤进行光镜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9例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在19~62岁,平均39岁。镜下见肿瘤形态多样,局部呈大小不规则的血窦样结构,互相连通,腔内壁衬覆肿瘤性内皮细胞,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CD31(+),CD34(+),Fli-1(+),ERG(+),Vimentin(+)。结论:心脏原发性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形态多样,诊断困难,借助免疫组化特异性标记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后伴有异源性横纹肌肉瘤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去分化脂肪肉瘤分子遗传学特征、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有异源性横纹肌肉瘤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去分化脂肪肉瘤临床病理过程、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形态学特点、诊断,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光镜下肿瘤由两种不同分化成分和形态结构组成,分化成分为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及炎症性、黄色肉芽肿性成分;去分化成分为高度恶性的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及低度恶性的侵袭性纤维瘤病和黏液纤维肉瘤样成分。去分化成分中可见异源性横纹肌肉瘤及神经内分泌分化。免疫组化:Viment (+);CD68(+);CDK4(+);FLi-1(+);MyOD1(+);Myogenin(+);NSE (+);CD56(+);CgA (+/-);Syn (+/-);Bcl-2(+);S-100(+/-);CD99(+/-);Desim(+);CD34(-);LCA(-);MDM2(-);CK-AE1/AE3(-);Ki-67阳性增殖指数>60%。结论发生在腹膜后的巨大肿瘤,在同一肿瘤内存在两种不同分化成分和形态结构,并伴有异源性成分分化,其复杂性、多形性常造成诊断困难。因此,掌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复习肺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分析5例肺血肉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肺血管肉瘤临床症状为胸痛、咳嗽、咯血,肺内多发结节、斑片影,病理检查瘤体主要为血管内衬异型的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可见相互吻合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血管网,免疫组化CD34、CD31和vimentin阳性。结论肺血管肉瘤是罕见的软组织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肺血管肉瘤需与肺腺癌、肺结核、真菌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复习肺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分析5例肺血肉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肺血管肉瘤临床症状为胸痛、咳嗽、咯血,肺内多发结节、斑片影,病理检查瘤体主要为血管内衬异型的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可见相互吻合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血管网,免疫组化CD34、CD31和vimentin阳性。结论肺血管肉瘤是罕见的软组织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肺血管肉瘤需与肺腺癌、肺结核、真菌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发生于肺的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7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和痰中带血.光镜下上皮样或梭形肿瘤细胞形成不规则且相互吻合的血管腔隙,伴大片的出血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D34、CD31和vim阳性;CK( AE1/AE3)、TTF-1和S-100阴性.结论 原发性肺血管肉瘤具有和其他部位血管肉瘤相似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是其必要的辅诊手段.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病因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男性患者颞部Merkel细胞癌的组织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主要位于真皮,由大小一致、形态相仿的蓝色小圆形细胞构成,排列紧密,黏附性差,呈弥漫片层状或实性巢状分布,免疫组化见CK20和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HMB45,Syn等阴性。PET-CT结果见病灶部位代谢增高。结论 Merkel细胞癌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的少见的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易局部复发或转移,其临床病理及特征性的免疫组化表达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和辅助放疗及化疗。  相似文献   

12.
《内科》2017,(3)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肉瘤的病理特征、临床特点和患者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5例子宫内膜癌肉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份标本中,13份为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2份为子宫诊刮活检标本。镜下可见肿瘤组织内有上皮及间叶两类组织相互穿插或分界清晰分布。上皮组织多为浆液性癌,也有子宫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癌;最常见的肉瘤组织为横纹肌肉瘤,其次为软骨肉瘤、脂肪肉瘤和骨肉瘤。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癌性组织标本的CK(+),所有肉瘤组织标本的vimentin(+),3份癌性组织和肉瘤组织标本的p53(+);肉瘤组织中,3份标本的CK和vimentin(+),7份标本的p53(+),5份标本的CD10(+),4份标本的desmin(+),3份标本的S-100(+)。结论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能为子宫内膜癌肉瘤患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确认肉瘤的成分来源和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肝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1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文献,分析15例肝转移性GISTs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本组15例肝转移性GISTs,原发灶分别位于小肠(6例)、胃(5例)及网膜(2例),余2例来源不明.发现肝转移灶与原发肿瘤手术相距时间为0 d-86 mo(平均25 mo±9 mo).肿瘤大小为1.5-30.0(平均7.1±1.2)cm.6例伴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组织学分型:梭形细胞型11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型2例.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117(86.7%)、CD34(46.7%),灶性表达SMA(33.3%)、S-100(20%),Desmin均为阴性.结论:肝脏是GISTS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原发部位多为小肠和胃.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与原发灶基本一致.预后较差.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张晓山  李晓辉 《山东医药》2010,50(35):53-53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属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由Weiss和Enzinger 在1982年作为一种独立的肿瘤首先描述,为介于血管瘤和血管肉瘤间的一种间质源性肿瘤,具有上皮样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学特征.2010年4月我们采用CT诊断肝脏EHE 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Kaposi样血管内皮细胞瘤(KHE)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例KHE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KHE发病以婴幼儿为主(本组3例),病变均位于上肢皮肤及浅表软组织。肉眼观可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状肿物,亦可见不到明确的瘤体,显微镜下肿瘤组织呈小叶状结构,见密集分布的梭形肿瘤细胞和筛状或裂隙样血管。4例有组织学或影像学证据显示骨破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5例CD31、CD34、Fli-1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表达阳性,3例表达第Ⅷ因子,1例局灶性表达细胞角蛋白(CK)。1例随访1.5 a后复发。结论 KHE发病以婴幼儿为主,以皮肤及相应浅表软组织最多见。"肾小球"样区是KHE特征性表现,肿瘤细胞来源于内皮细胞,应注意与不同分化程度的血管相关的肿瘤相鉴别,特别是组织形态与临床特征与KHE有交叉的肿瘤或病变。  相似文献   

16.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胆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目前具有特殊的组织学表现的胆管肿瘤并不多见,其中上皮细胞肿瘤的肉瘤样变化可见于肝脏、胆囊、胰腺和壶腹部[1]。肉瘤样胆管癌是由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组成的罕见肿瘤,大多数肉瘤样胆管癌具有肉瘤组分,表现为梭形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分化。而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胆管肉瘤样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外文献少有报道,现就笔者所在医院诊断的1例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胆管肉瘤样癌,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治和预后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收集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胰腺肉瘤样癌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6~12个月,同时检索相关文献。结果显示1例未能切除,术后未行放化疗,3个月后死亡。1例行手术切除,术后辅以静脉化疗,8个月后因多脏器转移死亡。胰腺肉瘤样癌少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恶性程度高,浸润性强,预后差,早期诊断和积极综合治疗可望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胃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于胃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道2个胃MFH病例,描述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2例均为男性,年龄34及7l岁.肿物体积大,均位于胃体后壁.切面灰白色,编织状,质韧,肿物位于黏膜下,累及胃壁全层,黏膜面形成溃疡.镜下示:梭形纤维母细胞样肿瘤细胞呈交织状及束状排列,胞质红染,核卵圆形,大而异型,并见较多单核及多核瘤巨细胞,其间见组织细胞样瘤细胞散在分布,可见数量不等的炎细胞散在分布.免疫表型:Vimentin弥漫阳性,Al-ACT、CD68及Lysozyme部分细胞阳性.结论:胃MFH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病理特征和软组织MFH相同,鉴别诊断有赖于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9.
李亚林 《山东医药》2014,(33):67-69
目的:探讨阑尾杯状细胞类癌( GC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5例阑尾GCC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例中4例为男性,平均年龄57.8岁。组织学特征为杯状细胞构成致密的细胞巢和细胞缺乏非典型性。免疫组化显示,5例肿瘤细胞CgA、Syn、NSE、CD56不同程度的散在阳性, CEA强阳性,E-cadherin呈保存性表达。随访显示1例手术后53个月死于腹腔转移,余4例无瘤生存。结论 GCC是一种具有内分泌和腺样双向分化的独特的肿瘤,其诊断需要结合免疫组化和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形特征。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我院1例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特点。结果肉眼观察肿瘤为灰白色不规则分叶状团块,切面灰白色,鱼肉样,有大量坏死灶;显微镜观察被覆呼吸上皮下中心母细胞样细胞弥漫增生,浸润肺组织,瘤细胞坏死明显。免疫组化:CD20(+),CD79α(+),CD3(-),CD45RO(-),PCK(-)。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而原发于肺的DLBCL更极为罕见。该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极易误诊。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以组织病理学形态为基础并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