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携带状态)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方法 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的HBV感染者105例,HBV感染后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携带状态患者各35例,另选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IL-10、IFN-γ的表达水平.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HBV感染组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为(12.35±3.48)%,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65±1.21)%(t=9.76,P<0.01);HB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为(4.95±2.87)%,健康对照组为(4.08±2.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05).免疫耐受组、免疫清除组、非活动携带组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分别为(15.87±3.18)%、(7.69±3.64)%和(10.12±2.8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15.12、3.61和8.17,均P<0.01),免疫耐受组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高于免疫清除组(t=10.01,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与IL-10呈正相关(r=0.377,P<0.05),与IFN-γ呈负相关(r=-0.620,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上调,PD-1水平与血清Th1细胞因子IFN-γ呈负相关,与血清Th2细胞因子IL-10呈正相关;HBV感染慢性化可能与PD-1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特异性分泌γ-干扰素(INF-γ)的免疫反应。方法32例HBV慢性感染者,转氨酶升高的HBV免疫清除期患者及转氨酶正常的HBV免疫耐受期患者各半,常规方法分离PBMCs,体外用HBcAg或HBsAg刺激,并以1640培养基作为对照,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PBMCs分泌INF-γ的免疫反应。结果受HBcAg刺激87.5%(14/16例)免疫清除期的慢性HBV慢性感染者PBMCs的INF-γ分泌实验阳性,而所有免疫耐受期的HBV慢性感染者PB-MCs的INF-γ分泌实验阴性,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2.55×10-7);而受HBsAg刺激,二组患者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11)。结论HBV免疫清除期与免疫耐受期患者PBMCs特异性分泌INF-γ的免疫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3.
背景: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亚群在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中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在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下的变化尚不明确。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NK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CHB患者(免疫耐受期25例,免疫清除期21例)和1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NK细胞亚群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同时检测血清ALT水平。结果:免疫清除期CHB患者外周血CD56~(bright)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免疫耐受期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877±0.493对0.647±0.294和0.546±0.173,P0.05);三组间CD56~(dim)NK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CD56~(bright)NK细胞比例与血清HBV DNA载量在免疫耐受期呈负相关(r=-0.575,P0.05),在免疫清除期则无相关性。各组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NK细胞亚群比例与血清ALT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外周血CD56~(bright)NK细胞比例增高可能是反映CHB患者进入免疫清除期的潜在指标之一,NK细胞及其亚群在抗HBV的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光动力(ALA-PDT)治疗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NKT)比值及细胞因子IL-4和干扰素IFN-γ浓度的影响。方法 124例CA患者在第1次ALA-PDT治疗前及连续3次ALA-PDT治疗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NKT细胞比值及细胞因子IL-4和干扰素IFN-γ浓度的测定,比较各组数值之间的差异,并观察皮疹消退情况。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ALA-PDT治疗前CA患者组外周血NKT细胞比值及细胞因子IL-4和IFN-γ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复发组明显低于初发组(P均0.001)。治疗后CA患者组3项指标随治疗次数增加逐渐升高(P均0.01);3次治疗后总CA组NKT细胞比值、IL-4浓度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但IFN-γ浓度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3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复发组3项指标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且复发组NKT细胞比值、IL-4浓度仍低于初发组(P均0.001),但IFN-γ浓度与初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次治疗后皮疹未完全消退组3项指标仍低于消退组(P均0.001),同时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但皮疹完全消退组3项指标不再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3次ALA-PDT治疗后疣体全部消退患者占比70.97%。结论 CA发病可能引起患者外周血NKT细胞比值减少和细胞因子IL-4及IFN-γ浓度降低;ALA-PDT能有效治疗CA,同时因皮疹减轻或消退可能会间接导致患者外周血NKT细胞比值、细胞因子IL-4和干扰素IFN-γ的浓度不同程度升高。  相似文献   

5.
王贤  林涛发  詹志瑜  王少扬 《肝脏》2020,(2):131-134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的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G2D(NKG2D)表达差异。方法根据免疫状态的不同将8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分为免疫耐受组(28例)、免疫清除组(30例)、低(非)复制组(22例),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4组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NKG2D细胞频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水平检测。结果4组研究对象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清除组的CD4^+T淋巴细胞、CD4^+/CD8^+、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0.14±5.36)%、(1.10±0.33)%、(9.67±4.31)%,均显著低于另外三组,CD8^+T淋巴细胞、NKG2D+/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56±5.37)%、(12.96±3.42)%,均显著高于另外三组(P<0.05)。免疫耐受组和低(非)复制组的NKG2D^+/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46±1.15)%和(3.55±1.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免疫清除组的NKG2D+/NK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清除组的TNF-α、γ干扰素水平分别为(69.62±16.46)ng/L和(69.85±12.30)ng/L,均显著高于免疫耐受组、低(非)复制组及对照组(P<0.05)。免疫耐受组、低(非)复制组及对照组的TNF-α、γ干扰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及NKG2D细胞表达有明显差异,临床可通过测定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NKG2D细胞水平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成利伟  孔歌  李莉  潘修成  傅涓涓  李丽 《肝脏》2014,(4):246-249,25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 HBV特异性IL-21的表达及其对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以 HBVc18-27(10μg/mL)多肽刺激46例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ELISA检测上清液IL-21水平。在 HBVc18-27(10μg/mL)多肽和IL-21(50 U/mL)或IL-2(100 ng/mL)培养条件下,应用 MHC-肽五聚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 HBV特异性CTL细胞频数变化;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CD8+T淋巴细胞,以 HBcAg(10μg/mL)预刺激CD8-PBMC 5 h后,采用Transwell 小室共培养技术,在阻断IL-21通路条件下,应用实时PCR检测CD8^+T淋巴细胞IFN-γmRNA的表达。结果 HBV特异性IL-21在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 B MC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免疫耐受期患者,而在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与 PBS 对照组相比,IL-21组 HBV 特异性 CTL 细胞频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IL-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IL-21抗体阻断IL-21通路后,CD8^+T 淋巴细胞IFN-γmRNA 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 均可生成一定水平的 HBV 特异性IL-21,并能增强外周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IFN-γ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补肾解毒方和健脾解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Ts)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门诊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患者免疫状态分为免疫耐受组(18例)、免疫清除组(18例),另选择10名健康人作健康组。分别采集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进一步分离提取培养T细胞,采用大鼠补肾解毒和健脾解毒药物血浆进行干预。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CD28+分子的表达,观察T细胞培养上清液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健脾解毒药物血浆与补肾解毒药物血浆干预后CD3+、CD4+、CD8+以及CD28+分子表达率升高,且补肾解毒药物血浆提高CD28+表达率优于健脾解毒药物血浆(P<0.05)。两种含药血浆干预后T细胞分泌的IFN-γ水平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肾解毒方和健脾解毒方都能促进慢性HBV感染患者T细胞功能的恢复,且两种含药血浆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T细胞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另选取20名正常居民作为正常组。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以及常规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慢性HBV感染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与血清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8.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FN-γ、IL-4、IFN-γ/IL-4表达水平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FN-γ表达水平、IFN-γ/IL-4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3组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IFN-γ表达水平显著降低,IL-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FN-γ/IL-4比值也显著降低(P0.05)。HBV DNA为3 lg IU/mL组患者IFN-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IFN-γ/IL-4比值显著高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而HBV DNA为3~6 lg IU/mL组患者IFN-γ表达水平高于6 lg IU/mL组,IL-4表达水平低于6 lg IU/mL组,IFN-γ/IL-4比值高于6 lg IU/mL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显示:血清HBV DNA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r=-0.526,P0.05),与IL-4呈正相关(r=0.417,P0.05)。结论 (1)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能有效改善Th1/Th2类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缓解患者的病情;(2)Th1/Th2类细胞因子中,血清HBV DNA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与IL-4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慢性HCV感染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相互关系及机制。方法使用ELISA方法检测64份慢性HCV感染者血清中IL-2,IFN-γ,TNF-α,IL-4,IL-10。结果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IL-2,IFN-γ无明显差别;肝硬化患者中IL-4,IL-10高于肝炎患者;而TNF-α相反。对6例慢性HCV感染者血清进行动态检测,发现IL-4,IL-10有逐渐增高的趋势;IL-2,TNF-α,IFN-γ有下降趋势。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时,IL-2,TNF-α,IFN-γ有所增高。结论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中存在Th1/Th2细胞失平衡,以Th2型免疫应答为主。Th1/Th2细胞失平衡在慢性HCV感染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探讨阿德福韦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选择参加阿德福韦酯Ⅱ期临床试验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阿德福韦酯治疗前、治疗4、12、24、48周末患者血清IFN-γ和IL-18水平,以及HBV DNA及AL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IFN-γ及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HBV DNA水平逐渐降低,各检测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在治疗4周时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然后逐渐下降直至正常。IFN-γ及IL-18水平逐渐升高,在12周时达到高峰(P<0.01),然后逐渐降低。完全应答组治疗前INF-γ和IL-18水平高于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P<0.01)。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组治疗后INF-γ和IL-1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而无应答组IFN-γ和IL-1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除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外,可促进Th1型细胞因子分泌,调动机体对HBV的细胞免疫,有利于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 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5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5例HBV感染后自然痊愈者(既往感染组)及5例CHB抗病毒治疗后完全应答者(完全应答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MA诱导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h1和Th2细胞分泌IL-2、IL-4和IFN-γ的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0.1602±0.0657)、IL-2(0.1616±0.0639),明显低于健康对照IFN-γ(0.4680±0.0377)、IL-2(0.5000±0.0625)和既往感染者IFN-γ(0.336±0.2908)、IL-2(0.256±0.17799)(P〈0.001)。CHB抗病毒治疗完全应答患者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0.1620±0.0396)、IL-2(0.1940±0.0416),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0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0.5096±0.132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IL-4(0.2820±0.0622)(P〈0.001)。既往感染者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0.336±0.29082)、IL-2(0.256±0.17799)低于健康对照(P〈0.00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1.29±0.1677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HB患者组和HBV感染完全应答患者组(0.2820±0.0622、0.5096±0.1329、0.5740±0.06693)(P〈0.001)。结论 Th1/Th2细胞的功能与HBV感染的发展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与正常人比较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免疫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细胞频数情况,了解HCV感染对其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应用IL-10、IFN-γ、TNF-α及IL-4流式抗体进行细胞内因子染色,应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及FACSCalibur软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CV感染患者分泌IL-10、IFN-γ、IL-4的细胞频数在CD4+CD8-T细胞、CD4-CD8+T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均发生明显下降;分泌TNF-α的细胞频数在CD4-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出现下降;HCV感染患者NK细胞、NKT细胞分泌IL-10和IFN-γ的细胞频数较CD4+CD8-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下降得更加明显。结论HC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的损害,细胞因子分泌能力明显减低;固有免疫细胞功能受损可能是HC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是抗HCV感染免疫治疗过程中需要调节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经α-半乳糖酰基鞘氨醇(α-GalCer)体外扩增的NKT细胞的细胞因子生成的影响.方法:每份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标本分为3~4组:a[IL-2加IL-15,n=6]、b[IL-2加IL-15加IL-12加γ干扰素(IFN-γ),n=6]、c[IL-2加IL-15加IL-7,n=6]、d[IL-2加IL-15加IL-7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n=4].培养中加入α-GalCer和相应细胞因子,12 d后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NKT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并用细胞胞内染色法测定细胞因子生成.结果:①扩增的NKT细胞CD4 亚群中IL-4 细胞比例高于CD4-亚群(P<0.01);2亚群中IFN-γ 细胞比例相当(P>0.05).②各组NKT细胞中,b组IL-4 比例低于a组(P<0.01),c和d组均高于a组(均P<0.05),d和c组结果相当(P>0.05);而b组IFN-γ 比例略高于a组,但P>0.05,d组低于a组(P<0.05),c组与a组的结果相近(P>0.05).③各组CD4 NKT细胞亚群中,b组IL-4 细胞比例低于a组(P<0.01),c和d组高于a组(均P<0.01),而c和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NKT细胞中,IL-4 细胞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 NKT细胞中,IFN-γ 细胞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NKT 细胞中,IFN-γ 细胞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培养体系,能调节经α-GalCer扩增的Vα24NKT细胞IL-4和IFN-γ的生成,IL-7和G-CSF有助于IL-4的生成,而IL-12和IFN-γ有助于IFN-γ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水平变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健康人(对照组)、44例乳腺良性增生患者(增生组)、61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ELISA法检测三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Th2类细胞因子IL-6水平;分析CD4+CD2+5Treg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TNM分期Ⅲ、Ⅳ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显著高于0~Ⅱ期患者、对照组和增生组,且术后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均〈0.05);乳腺癌组TNM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清IL-2、IFN-γ、TNF-α水平明显低于0~Ⅱ期患者、对照组和增生组,IL-6水平则反之(P均〈0.05);乳腺癌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与IL-2、IFN-γ、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579、-0.607、-0.691),与IL-6呈正相关(r=0.804),P均〈0.05。结论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机制为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参与机体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清中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AECOPD合并肺结核组、AECOPD组、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根据肺结核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将肺结核患者分为单侧病变组、双侧病变组、无空洞组和有空洞组,根据AE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后的情况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的IL-6、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 AECOPD合并肺结核组血清中的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AECOPD组和肺结核组(P<0.05);单侧病变组患者血清中的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显著低于双侧病变组(P<0.05);无空洞组患者血清中的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显著低于有空洞组(P<0.05);病情好转组治疗后IL-6、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IL-6、TNF-α和IFN-γ在AECOPD合并肺结核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其外周血清中水平的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AECOPD合并肺结核病情的发展与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与患者肺结核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72例老年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A组)、83例单纯慢阻肺老年患者(B组)、45例单纯肺结核老年患者(C组),所有患者收集时间范围为2010年4月至2015年12月,检测三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并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肺结核病变程度将A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A、B、C三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FN-γ、s IL-2R、IL-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FN-γ、s IL-2R水平高于B组(P0.05),A组患者血清IL-5水平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患者的血清IL-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FN-γ、s IL-2R水平高于B组(P0.05),C组患者的IL-5水平低于A组、B组(P0.05);A、B、C三组患者的血清IL-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血清IL-1、IL-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血清TNF-α、IL-6、IFN-γ、s IL-2R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各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老年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免疫失衡较单纯慢阻肺或单纯肺结核患者更加严重,患者肺结核病情越严重,免疫功能失衡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IL)-23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探讨其在IB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磁珠分离12名健康人、16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2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NK细胞.体外培养NK细胞,并予空白刺激、IL-23刺激、IgG刺激或IL-23+IgG联合刺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a和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经不同刺激培养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NK细胞经人IgG和IL-23单独刺激后TNF-α、IFN-γ的分泌水平未明显增高(P值均>0.05),二者联合刺激则能显著促进TNF-α、IFN-γ分泌(P值均<0.05).单独应用IgG刺激CD和UC患者NK细胞分泌TNF-α、IFN-γ的效果不明显(P值均>0.05).单独应用IL-23则具刺激作用(P值均<0.05),二者联合应用的刺激作用更明显(P值均<0.01).IL-23单独刺激和联合刺激均不能增强正常对照组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P值均>0.05).但单独应用IL-23可增强UC和CD患者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分别为51.5%±7.1%和50.2%±8.7%,P值均<0.05),且联合刺激可进一步增强该作用(分别为65.3%±6.6%和62.4%±5.5%,P值均<0.01).结论 IL-23能刺激IBD患者NK细胞分泌TNF-α和IFN-γ,并能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可能直接参与了IB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癌性贫血患者外周血铁调素(Hepcidin)水平变化的意义及其与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夹心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法检测9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Hepcidin、IL-6、IFN-γ和TNF-α浓度,其中29例伴有癌性贫血,分析Hepcidin与贫血、IL-6、IFN-γ、TNF-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胃肠道肿瘤癌性贫血患者血清Hepcidin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贫血患者[(50.89±32.78)μg/L∶(30.06±30.40)μg/L、(30.77±34.44)ng/L∶(11.61±28.13)ng/L,均P0.05],而IFN-γ和TNF-α无明显差异[(138.96±70.23)ng/L∶(135.00±59.06)ng/L、(7.20±3.81)ng/L∶(9.20±8.19)ng/L,均P0.05];②胃肠道肿瘤癌性贫血患者的Hepcidin与IL-6呈正相关(r=0.375,P0.05),而与IFN-γ和TNF-α无相关性(r=-0.167和0.01,均P0.05);③胃肠道肿瘤癌性贫血患者的Hepcidin和IL-6、IFN-γ、TNF-α均与血红蛋白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癌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清Hepcidin和IL-6显著升高,且Hepcidin浓度与IL-6水平呈正相关,Hepcidin和IL-6在胃肠道肿瘤癌性贫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对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外周血T辅助(Thelper,Th)细胞活化状态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三色流式细胞分析法对AS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IL-4)和Th1、Th2细胞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FN-γ、TNF-α及IL-4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疗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难治性AS患者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BASDAI、BASFI、BASMI评分、夜间痛、血沉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Th2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L-4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以上疗效评价指标呈负相关(P〈0.05)。甲泼尼龙治疗后Th1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h2细胞百分率和血清IL-4较治疗前升高。结论难治性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Th1和Th2细胞平衡偏移,Th1细胞占优势。甲泼尼龙治疗可下调Th1细胞功能,抑制促炎因子IFN-γ、TNF-α分泌,并能显著改善AS患者的关节症状和疾病活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IL-15和IL-16水平变化及其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肝癌(HCC组)60例,肝硬化(LC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6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组)60例和健康人4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IL-15和IL-16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BV DNA载量。结果随着患者病情加重,血清IL-15和IL-16水平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在肝硬化患者中达到最大值,分别是(222.89±96.95)ng/ml和(109.77±11.96)ng/ml,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与健康人比,各种HBV感染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CHB患者,外周血HBV DNA高载量组IL-15和IL-16水平最高,分别是(86.67±15.92)ng/ml和(41.64±7.30)ng/ml,显著高于低载量组(P0.05)。结论 IL-15和IL-16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肝脏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