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脏》2017,(1)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对于诊断肝细胞癌(HCC)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平扫和动态多期扫描,对比结果。结果经过多期扫描,58例患者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都大幅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结论通过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可以得到肝脏在3个时期,即动脉期、延迟期、门静脉期的影像学资料,多期扫描可以大幅提高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及对病灶定位的准确率,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GE的64排128层Lightspeed VCT对临床怀疑肝脏肿瘤的120例病人(225个病灶)进行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扫描,分析比较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结果 64排128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u以上,三期综合显示全部病灶(100%)。100%显示肝动脉(120/120),门静脉显示为97.5%(117/120),肝静脉显示95.8%(115/120)。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明显优于单期和双期扫描,多期相设置及血管成像技术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肝癌多排螺旋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多期扫描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与检出。方法 75例小肝癌患者,采用MarconiMX8000CT扫描机,动脉早期的延迟时间为21s,动脉晚期延迟时间为34s,门静脉期为80s,每次全肝扫描的时间为6s。结果 71个病灶在动脉早期与动脉晚期及动脉早期与门静脉期肝癌与肝脏密度值差值有显著性(F=3.327,P<0.05)。91个病灶检出率动脉早期低于动脉晚期,分别为45.1%和83.5%,双动脉期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为92.3%。动脉晚期加门静脉期检出率为94.5%,双动脉期加门静脉期检出率97.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多排螺旋CT肝脏快速、薄层、多期扫描,使富血供的肝癌得以检出的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5.
《肝脏》2016,(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选取45例FNH患者及4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FNH和HCC的大小、分布情况、CT平扫及增强的扫描特征。结果位于肝包膜下的FNH的比例高于HCC(P0.05);CT平扫显示,FNH密度略低,中心部表现为星芒状低密度区,HCC密度略低,内部呈现低密度囊变坏死和高密度出血。FNH及HCC均为快进快出强化,FNH在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域得到强化;FNH的中心瘢痕比例高于HCC(P0.05),而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的比例低于HCC(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特征,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和增强灌注扫描诊断肝硬化背景下小原发性肝癌(sPLC)的价值。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肝内有结节的肝硬化患者,行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和增强灌注扫描,记录病灶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血流量(BF)和肝动脉灌注量(HAP)。取外科手术组织或肝穿刺活检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和增强灌注扫描参数诊断sPLC的价值。结果 在130例存在肝内结节的肝硬化患者中,发现sPLC者85例;病灶直径为0.8~3.0 cm,平均为(1.85±0.37)cm;动脉晚期和动脉中期扫描病灶CT绝对值分别为(69.8±15.9)Hu和(65.8±15.2)Hu,显著高于动脉早期扫描【(48.4±10.3)Hu,P<0.05】,病灶强化值分别为(24.9±5.1)Hu和(23.6±4.9)Hu,显著高于动脉早期扫描【(15.2±3.9)Hu,P<0.05】,病灶检查率分别为91.3%和88.0%,显著高于动脉早期扫描的40.2%(P<0.05);s...  相似文献   

7.
林伟 《肝脏》2019,24(7)
目的探讨CT联合图像Kinetics纹理分析对肝脏实质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共收治92例肝脏实质局灶性病变患者,均进行CT增强扫描,对图像进行纹理分析,记录灰度的平均值、自相关、峰度。分析不同参数诊断肝脏实质局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92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证实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43例、肝细胞肝癌(HCC)49例。FNH患者的CT动脉期灰度平均值为(97.35±23.86),显著高于HCC患者[(72.14±14.74),P0.001];门脉期灰度平均值为(115.65±27.99),显著高于HCC患者[(83.23±19.01),P0.001];延迟期灰度平均值为(102.13±23.78),显著高于HCC患者[(75.24±18.77),P0.001]。FNH患者的CT动脉期自相关为(3.89±1.33)×10~(-4),显著高于HCC患者[(2.55±0.84),P0.001];门脉期自相关为(3.03±1.09)×10~(-4),显著高于HCC患者[(2.13±0.70),P0.001];延迟期自相关为(3.80±1.29)×10~(-4),显著高于HCC患者[(2.10±1.01),P0.001];门脉期峰度为(4.13±1.33),显著高于HCC患者[(3.59±1.10),P0.001]。灰度平均值对FNH与HCC的诊断价值最高,三期敏感度均在90%左右,特异度64.32%~82.21%;灰度自相关对FNH与HCC的诊断价值也相对较高,三期敏感度在80%左右,特异度64.59%~80.37%。结论在肝脏实质局灶性病变的诊断过程中,CT联合图像Kinetics纹理分析可为FNH与HCC的鉴别提供较多有用信息,可作为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高血供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科诊治的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MS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在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诊断ICC 12例,HCC 58例;MSCT检查显示HCC病灶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延迟期持续强化减退;MRI多期扫描检查显示39例HCC患者病灶呈快进快出型强化,17例患者病灶呈快进慢出型强化,2例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强化。MRI多期扫描发现9例ICC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3例患者病灶在动脉期和门脉期未出现明显强化,延迟期逐渐呈均匀性强化;MRI诊断HCC患者56例(96.6%),与CT诊断的53例(91.4%)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诊断ICC患者9例(75.0%),显著高于CT诊断的7例(58.3%,P<0.05)。结论 在富血供的PLC患者,ICC和HCC的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异,应用MRI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对ICC的诊断检出率,值得临床积累经验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肝脏有双重血供,肝动脉供血占20%左右,门静脉供血占80%左右。而肝细胞癌(HCC)病灶90%以上由肝动脉供血,注射造影剂后有明显强化,病灶和肝实质之间有明显的密度或信号差异。门静脉期扫描时,肝实质强化达到峰值,而HCC病灶的密度或信号下降,两者之间也有明显差异,HCC的这种强化方式被称为“速升速降”型,这也是CT和MRI增强扫描诊断HCC的理论基础。增强动脉期扫描的价值更大,除显示病灶的血供特征外,还有助于发现其他特征,帮助定性。如动静脉瘘是HCC的特征性表现之一,血管造影可清晰地显示,动脉期扫描也可显示。动脉-门静脉瘘的表现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PL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6-10该院收治的96例经临床确诊为PLC的患者MSCT图像资料,总结其图像特征。结果 96例中共检出396个病灶。平扫发现64例(66.7%),表现为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有93例(96.9%)显示为不均匀高密度强化,内可见细小肿瘤血管影,门静脉期有78例(81.3%)显示为病灶强化逐渐减退,延迟期有89例(92.7%)显示为病灶强化继续减退,呈低密度改变,整个强化过程表现为"速升速降"特征。结论 MSCT多期扫描能更清楚地显示PLC的特征,对PLC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韩雪凤  井桂银  葛尚 《肝脏》2023,(10):1199-1203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联合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HHE)与肝细胞癌(H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4月—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42例HHE患者(共51个病灶)与60例HCC患者(共65个病灶)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比较HHE与HCC患者病灶CT平扫影像学资料,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MRI、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MRI、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对HEE与HCC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MRI检测结果:42例HHE患者检测出46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90.20%,60例HCC患者检测出60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92.31%。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检测结果:42例HHE患者检测出41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80.39%,60例HCC患者检测出54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83.08%。HCC患者病灶圆形、边界模糊、单发病灶高于HHE患者病灶(P<0.05),HHE与HCC患者病灶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肝脏》2020,(7)
目的 研究能谱CT成像碘物质定量分析在肝细胞癌(HCC)与富血供肝脏转移瘤(HVHM)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141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按照病理类型分为A组(HVHM,60例)和B组(HCC,81例),均接受能谱CT扫描。比较两组动脉期、门静脉期标准化碘(水)浓度值、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水(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病灶动静脉期碘浓度差,并分析上述能谱定量参数对HCC与HVHM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A组门静脉期标准化碘(水)浓度值、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能谱曲线斜率显著高于B组(P0.05)。门静脉期标准化碘(水)浓度值、门静脉期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对HCC和HVHM的鉴别诊断效能均较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0.778、0.802。结论 HCC与HVHM门静脉期能谱CT特征性物质含量及能谱曲线差异明显,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的CT表现,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4月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慈溪医院诊治的6例经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主要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及平扫密度特点,动态增强的强化特征,内部及周边结构的改变,体表、腹腔/腹膜后有无积液及肿大淋巴结等。结果 6例患者中,2例肝脏原发性淋巴瘤均表现为肝内单发结节;4例继发性淋巴瘤中1例表现为单发结节,3例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及肿块。共15个病灶,病灶最大直径为17~108 mm。5例病灶边界较清晰,1例病灶边界较模糊。CT平扫示4例病灶呈较均匀较低密度(平均CT值为29.8~41.4 Hu),其余2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外周为较低密度(平均CT值为26.7~39.6 Hu),中央见片状低密度区(平均CT值为16.5~27.8 Hu)。CT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6例均呈轻-中度持续强化,弱于正常肝脏组织呈较低密度,以门静脉期强化相对明显(平均CT值为45.6~63.9 Hu);延迟期强化均减弱,呈较低密度。4例病灶呈较均匀强化,2例平扫密度不均匀者呈周边强化,中央见斑片未强化区域。5例患者肿瘤内可见"血管漂浮征"。所有患者肿瘤均未见钙化。2例见病灶上游胆管局限稍增宽,4例见浅表及腹腔/腹膜后肿大淋巴结,1例继发性淋巴瘤见脾脏浸润。结论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虽然罕见,但其表现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及鉴别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以期提高临床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以本院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115例肝占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早期肝癌患者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各期图像的特点,其中肝细胞癌42例,肝转移癌37例,肝血管瘤36例。结果三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多表现为高密度强化,比例显著高于肝转移癌(P0.001);而在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多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比例亦显著高于肝转移癌和肝血管瘤(P0.001)。结论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早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16.
肝脏     
肝细胞肝癌(HCC)的单层螺旋CT表现已在文献中作了详细报道。过去几年中多层螺旋CT(MDCT)已用于临床。此研究描述HCC在MDCT三期增强扫描上的表现与强化类型,同时观察动脉期与门脉期HCC病灶内对比剂的廓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多层螺旋CT(MS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患者的MSCT和MRI表现。结果 MSCT检查30例,平扫24例病灶呈低密度,其中18例中央可见更低不规则密度影(瘢痕),6例病灶呈稍高密度(脂肪肝背景);增强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门静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18例病灶的中央更低密度延时强化或范围变小。MRI检查40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和DWI稍高信号,其中32例病灶内见星状、线条状、斑点状低信号;增强动脉期所有病灶除了瘢痕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延迟期呈近等信号;32例病灶内低信号延迟期强化或范围变小;4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围见不完整环形强化;28例病灶周围见血管影或病灶内见血管穿行。结论 MSCT和MRI对肝脏FNH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和准确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HCH)、肝细胞癌(HCC)和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患者肝内病灶超声造影特点。方法 2017年11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肝占位病变患者11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治疗前接受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内病灶数目、大小、边界、回声、形态、血供等信息,同时观察超声造影检查过程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的增强模式。结果 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HCH患者39例,HCC患者64例和HMAL患者9例;HCH患者女性占比为66.7%,显著高于HCC或HAML患者(分别为18.8%和33.3%,P<0.05),HCC患者年龄为(57.5±5.8)岁,HMAL患者年龄为(55.3±5.1)岁,均显著大于HCH患者【(46.2±5.2)岁,P<0.05】,HCC患者存在HBV感染发生率为76.6%,显著高于HMAL患者的28.6%或HCH患者的12.8%(P<0.05);在普通超声检查,HCC病灶边界不清、实质呈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占比分别为65.6%、43.8%和42.2%,显著高于HCH病灶的2.6%、10.3%和7.7%或HAML病灶的0.0%、11.1%和11.1%(P<0.05),HCH、HCC和HAML患者肝内病灶数目、病灶大小、形态和血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声造影检查方面,HCH病灶在动脉期呈高增强占比为92.3%,显著高于HCC病灶的87.5%或HMAL病灶的88.9%(P<0.05),HCC病灶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增强占比分别为65.6%和90.6%,显著高于HCH病灶的5.1%和43.6%或HMAL病灶的11.1%和22.2%(P<0.05)。结论 HAML、HCH和HCC病灶在超声检查方面各具特点,而超声造影检查更具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原发性小肝细胞癌(SHCC)的血供特点,提高螺旋CT对SHCC的定性诊断能力。方法 盲法下观察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SHCC患者,术前采用单层动态肝动脉、门静脉及静脉期螺旋CT分别于注入造影剂后2 8~30秒、6 5~70秒及180秒行靶区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0 m/ s,用量90~10 0 ml。结果 共发现37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静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5 .6 %、94 .6 %、97.3%、81.1% ,动脉期和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P<0 .0 5 ) ,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平扫与静脉期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 .0 5 )。34例中,2 8例肝癌组织为单纯肝动脉供血,其中动脉期强化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2 2例,边缘轻度高密度6例;6例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其中4例在三期扫描过程表现为“向心性”强化。结论 原发性SHCC由肝动脉供血者占绝对优势;部分可见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并呈现“向心性”强化征象,此征象在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腺瘤螺旋CT及超声表现,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5年12月在廊坊市中医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肝腺瘤患者的螺旋CT及超声表现。结果 15例患者超声呈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其中7例为单发肝腺瘤,低密度4例、略低密度1例、等密度2例;动脉期呈明显强化5例、中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1例;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呈强化降低3例、等密度2例、渐进性强化2例。8例为多发肝腺瘤,80个病灶,4个病灶(3例)呈混杂密度、40个病灶(4例)呈低密度、36个病灶(4例)呈略低密度;8个病灶(4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降低;3个病灶(1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呈等密度;18个病灶(2例)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时期强化降低;49个病灶(5例)动脉期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降低;2个病灶(1例)各期未见明显强化。螺旋CT对单发肝腺瘤和多发肝腺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4.3%(1/7)、87.5%(7/8)。结论超声仅能提示占位,但不能定性;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诊断,尤其是对多发肝腺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