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组织中钾通道四聚化结构域-12(potassium channel tetramerization domain-containing 12,KCTD-12)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39例胃间质瘤患者手术或内镜下切除标本中KCTD-1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KCTD-1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NIH危险度分级及Ki-67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的关系,并结合对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年的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胃间质瘤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因素.结果:39例胃间质瘤患者中K C T D-12阳性表达29例(74.4%).统计分析结果显示,K C T D-12蛋白的表达与胃间质瘤的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N I H危险度分级有关(均P<0.05),肿瘤直径越大、核分裂像越多、NIH危险度分级越高,则KCTD-12表达的阳性率越低.39例胃间质瘤患者,3年内发生复发转移10例,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胃间质瘤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因素包括患者肿瘤大小、NIH危险度分级、KCTD-12表达及Ki-67 LI(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则显示,KCTD-12是胃间质瘤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7).K C T D-12表达阳性的胃间质瘤患者,其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9.7%,明显高于KCTD-12表达阴性的患者30.0%(P=0.001).另外还发现,KCTD-12表达阳性且Ki-67 LI≤5%的胃间质瘤患者,其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达到95.7%;而KCTD-12表达阴性且Ki-67 LI>5%的胃间质瘤患者,其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仅为20.0%.结论:KCTD-12可能成为一项有效判断胃间质瘤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与Ki-67联合检测更能准确地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Nestin和C—kit在蛋白和转录水平的表达,分析Nestin在GIST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逆转录(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11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Nestin、C—kit的表达(其中22例同时收集新鲜组织),并收集10例正常胃肠道组织和15例平滑肌瘤作为对照。结果11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104例(89.7%)Nestin表达阳性;53例良性和63例恶性GIST中分别有47例(88.7%)和57例(90.5%)Nestin表达阳性;Nestin表达水平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P〉0.05)。116例GIST中C—ki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94.8%(110/116),Nestin和C—kt表达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4,P〉0.05)。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GIST均有Nestin和C—kit表达。与正常胃肠道组织和平滑肌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GIST中有Nestin高表达,与C—kit联合检测有助于GIST的诊断,但不能作为判断肿瘤危险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Beclin 1、LC3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NSCLC标本中Beclin 1、LC3的表达情况。结果 Beclin1、LC3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46.3%,43.9%)、癌旁组的阳性表达率(83.3%,91.7%)均低于肺正常组织(100%,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eclin 1在NSCLC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及临床分期有关(P=0.037;0.009)。LC3在NSCLC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02;0.000);Beclin 1、LC3在NSCL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5,P=0.000)。结论Beclin 1、LC3在NSCLC中低表达,自噬活性的降低可能对肺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和P62在进展期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4例胰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和P62的表达情况;分析自噬蛋白表达水平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提示Beclin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1%(18/64)、90.6%(58/64),LC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22/64)、75%(48/64)P 6 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 5%(4 8/6 4)、4 6.9%(3 0/6 4),均P0.0 5;胰腺癌组织中Beclin1与LC3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2P0.05),Beclin1、LC3的表达与肿瘤分化、TNM分期相关(P0.05),Beclin1、LC3和P62的表达均与性别、年龄、有无门脉浸润、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和P62在胰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Beclin 1与LC3两者表达呈正相关提示自噬活动下降可能参与了进展期胰腺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病理证实恶性GST者预后较差,早诊断早治疗是GST预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2 cm的GST指南建议手术切除,以往外科手术切除是其治疗的标准术式,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其R0切除率与常规外科开腹手术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本院4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干细胞因子OCT3/4在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蚌埠医学院病理科2006~2009年三年间的存档49例GIST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胃肠道间质瘤石蜡标本的OCT3/4表达状况。结果 61%病例OCT3/4表达阳性,表达于瘤细胞核,OCT3/4表达与生物学行为表现无相关性(P>0.05)。结论 OCT3/4可能参与了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但与生物学行为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8.
9.
肿瘤进展的过程,即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的过程,常表现出细胞膜突起、细胞问粘着、连接丧失等特点。Ozcan等认为是几种actin交联蛋白引起细胞骨架微丝重排的结果,Fascin是其中一种55kD的肌动蛋白交联蛋白,在细胞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大、小肠癌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6例小肠癌和20例癌旁正常小肠黏膜,60例结直肠癌和22例癌旁正常大肠黏膜中STAT-3的表达情况。用半定量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评分,结合临床和病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STAT-3定位于细胞质和胞核,在大、小肠癌中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增高(P〈0.01);STAT-3表达与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STAT-3在大、小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49,P〈0.05)。结论 STAT-3在肠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并与其发生发展有关,可能参与了大、小肠癌恶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0年至2013年间采用双镜联合、单纯胃镜、单纯腹腔镜、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共107例,比较4种治疗方式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术后无死亡及治疗相关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双镜联合组、单纯胃镜组,单纯腹腔镜组、传统开腹组肿瘤直径分别为(3.7±2.8)em、(2.1±1.2)em、(3.8±2.4)em和(4.2±2.6)em,操作时间分别为(1.8±1.0)h、(0.8±0.5)h、(2.4±1.0)h和(2.5±1.0)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9.4±42.7)ml、(35.0±37.2)ml、(59.3±54.6)ml和(236,7±332.2)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6±1.3)d、(0.5±0.1)d、(3.7±1.4)d和(5.3±2.4)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0.5±0.1)d、(0.4±0.1)d、(0.6±0.2)d和(3.7±0.7)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5.1)d、(2.0±1.8)d、(9.2±3.1)d和(11.5±4.0)d。双镜联合组操作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单纯腹腔镜组(P〈0.05),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或少于传统开腹组(P〈0.05),肿瘤直径、操作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大于或长于单纯胃镜组(P〈0.05)。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安全可行,适用范围广,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令人满意,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中P27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EC中P27蛋白的表达。结果EC中P27蛋白核高表达率为16.7%,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和增生子宫内膜(P<0.01);P27蛋白核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分化差者P27核表达率低(P<0.01)。结论P27蛋白核表达缺失与EC的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的增高有关;P27蛋白核定位缺失与其功能丧失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患者肿瘤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 ligand, PDL-1)的表达与GIST一般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6例行手术治疗的GIST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肿瘤组织PDL-1蛋白的表达,分析PDL-1的表达与一般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6例GIST患者中有29.2%(28/96)PDL-1表达阳性并与危险度分级、CD34表达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程度、核分裂象计数、SMA、CD117、DOG-1、S-100、Desmin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PDL-1在GIST组织中表达,并与危险度分级及CD34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CD117、CD34、Ki-6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观察53例间质瘤的病理形态特征,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 s o n法检测CD117、CD34、SMA、S-100及Ki-67的表达.结果:CD117、CD34、SMA、S-100及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7%(47/53)、81.1%(43/53)、50.9%(27/53)、18.9%(10/53)及67.9%(36/53).结论:联合检测CD117与CD34可以提高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 Ki-67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和危险程度相关, 可作为间质瘤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肿瘤组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表达与GIST危险程度及一般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6例行手术治疗的GIST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肿瘤组织中VCAM-1蛋白的表达,分析VCAM-1的表达与肿瘤危险度分级及一般临床病例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6例患者中有37.5%(36/96)VCAM-1高表达并与肿瘤危险分度、SMA表达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程度、CD34、CD117、DOG-1、S-100、Desmin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VCAM-1在GIST组织中高表达,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起着重要作用;VCAM-1高表达与与肿瘤危险分度密切相关,检测VCAM-1表达水平有助于GIS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对51例胃间质瘤(GST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检查发现CD117阳性47例(92.2%),CD34阳性36例(66.7%).平滑肌抗体(SMA)阳性12例(23.5%),S100阳性7例(13.7%)。恶性GSTs的5年生存率(53.8%)及潜在恶性GSTs的5年生存率(61.1%)较良性GSTs的5年生存率(90.7%)低(P〈0.05)。肿瘤完全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72.4%)较姑息性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41.9%)高(P〈0.05)。表明免疫组化指标CD117和CD34的检测有助于GSTs的诊断正确率。手术的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相似文献
18.
CD62P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及血浆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D62P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血浆中的表达及共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CD62P在58例结直肠癌或腺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10例正常对照者结直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其中24例患者的血浆CD62P水平。结果:CD62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并与Dukes分期和肿瘤转移明显相关;组织CD62P阳性患者的血浆CD62P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胃癌中PTEN和LC3B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关系。方法本实验以70例胃癌标本作为观察组,5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量子点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二组中PTEN和LC3B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差别及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PTEN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LC3B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PTEN和LC3B的表达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Ki67的表达有关。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中PTEN和LC3B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结论胃癌PTEN和LC3B异常表达,二者对病变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16、cerbB-2蛋白在胃肿瘤中的表达及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正常黏膜、腺瘤及腺癌中p16、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p16蛋白在腺癌和腺瘤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黏膜(P<0.001,P<0.001);腺瘤组与腺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分化腺癌组、有淋巴结转移组p16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高分化腺癌组、无淋巴结转移组(f<.05,P<0.001),5a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cerbB-2蛋白在腺癌、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P<0.001,P<0.001).腺癌中p16蛋白低表达与CerbB-2蛋白高表达呈负相关性(r,=-0.4984,P<0.001).结论p16、cerbB-2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异常表达在胃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判断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