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情感的障碍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变,但这些改变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证实, 抑郁症患者存在神经解剖环路(边缘系统-皮质-纹状体- 苍白球-丘脑环路)的功能异常,尤其是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和扣带回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功能异常,这与应用三维脑磁共振对抑郁症脑结构异常的研究有很高的相关性。目前,这些结构、功能的改变与抑郁症状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本文就新近关于抑郁症脑功能影像学以及药物和心理治疗对脑功能影像学影响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同时还将探讨遗传对脑功能影像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静息态磁共振在抑郁症病人中的运用的相关的文章,文中概述了静息态的原理、分析方法并对抑郁症病人阳性发现进行总结。随着新的分析方法不断开发运用,临床研究获得很多有意义的结果。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抑郁症皮质一边缘情绪调节网络及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3.
静息态下复发抑郁症患者海马的功能连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静息态下复发抑郁症患者海马的功能连接。方法:16例复发重性抑郁症患者与16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均匹配的健康者参与了静息态fMRI扫描。通过分析海马与大脑其他区域的低频fMRI信号波动的相关性,观察海马的功能连接。结果:抑郁症患者左海马与右前额背侧、左前额中部、左楔前叶、左顶下小叶、左后扣带回、左脑岛、左海马旁回、左屏状核及左豆状核的功能连接减低;抑郁症患者右海马与左前额中部、右后扣带回、右脑岛及双侧海马旁回的功能连接减低,而与右前扣带回BA25区的功能连接增高。结论:本研究证实了静息态下抑郁症患者海马与广泛的皮质、皮质下结构的功能连接存在异常,这可能与抑郁症患者一系列认知与情绪功能的损伤有关,从而初步描绘了静息态下复发抑郁症患者海马的功能连接模式。  相似文献   

4.
诸多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显示前额叶.边缘系统(杏仁核)情绪加工环路异常是抑郁症主要的病理机制,主要表现为前额叶皮质网络如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腹外侧前额叶皮质、背侧前扣带回活动异常降低,以及边缘系统如海马、下丘脑、杏仁核、腹侧前扣带回活动过度激活[1]。  相似文献   

5.
Mathew等曾根据异常的脑血流图(CBF)指出抑郁症病人的皮质功能是减低的。(编者按:此文摘译见本刊81年2期)作者通过对大量抑郁症或器质性痴呆病人局部脑血流图(rCBF)的研究,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人类大脑功能网络时变的动态特性及前扣带回皮质喙部环路信息时变整合特征。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8例抑郁症伴自杀意念患者的静息状态的功能磁共振数据,并收集30名年龄、性别和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以前扣带回皮质喙部为种子点的时间滑窗的功能连接方法,比较前扣带回皮质喙部环路信息时变整合异常表征。探测抑郁症伴自杀意念患者大脑rACC环路动态功能连接的变异特征。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患者的左侧前顶叶、颞中回、颞上回、内侧额上回、缘上回和右侧中央沟盖、内侧额上回、颞中回、中央后回与喙部前扣带回的动态功能连接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自杀意念分数分别与右侧中央沟盖(r=0.4869,P=0.0086)、左侧颞中回和左侧颞上回(r=0.5714,P=0.0015)的动态功能连接值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抑郁症伴自杀意念患者的前扣带回皮质喙部环路的信息时变整合的变异性增强,而稳定性降低,可能会影响情绪监控和决策。该项研究为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10例抑郁症患者和45例正常人的脑CT作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23例异常,占20.91%,其中额叶皮技萎缩14例,脑萎缩5例,侧脑室扩大2例,脑皮质和小脑萎缩各1例。对照组仅1例异常。抑郁症患者脑CT异常率与年龄呈相关,有精神病性症状者高于无精神病性症状者,而与性别、病程、家庭史和治疗无关。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的研究显示抑郁症病人特定脑区神经病理改变.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边缘-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1]通路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功能影像学资料与抑郁症的核心临床特征相关研究一致,但由于抑郁症是一类异质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目前尚未找到相应的生物学标记,因此有很多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往往不一致,很难以某些脑区的异常结果来概括所有抑郁症的神经病理学发病机制,这使得传统的神经影像学研究遭遇瓶颈.近几年来,随着计算医学和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为了突破这种研究孤立脑区的局限,学者们开始着手从网络水平上整体性探求抑郁症的发病机理.目前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本文就基于脑影像学的脑网络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患者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以寻求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依据。方法 对40例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患者及3 7例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和3 8名健康人分别进行了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测定。结果 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组SSR测定异常率为75% ,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SSR测定异常率为49% ,两病例组SSR波潜伏期延长明显,波幅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 0 1 )。而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组与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组SSR波潜伏期和波幅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 0 1 )。结论 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存在较严重的损害,SSR可判断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况,为识别抑郁症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性激素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患者存在性腺功能的异常,本文对性激素与抑郁症发生机制中可能起的作用和影响及其变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目的是探讨抑郁症患者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前后大脑功能磁共振激活改变。功能磁共振研究显示,治疗前,抑郁症患者前额叶、扣带回和纹状体等脑区的活动存在异常,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丘脑异常激活可预测艾司西酞普兰的疗效。经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后,患者部分脑区恢复正常,且脑区激活的改变与症状的改善具有相关性。本文对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和不同用药时间的脑功能活动以及脑功能活动改变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抑郁症脑灰质体积和认知功能的性别差异。方法:38例抑郁症患者(男19例,女19例)及29名健康对照(男13名,女16名)均经常规及结构磁共振(MRI)扫描,同时联合反映脑区执行及记忆功能的神经心理学测量,t检验对性别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健康男性在右额上回皮质灰质体积较健康女性减小;女性抑郁症患者在右颞叶梭状回及右海马回皮质的灰质体积较男性患者减小(P<0.005,像素>10);②在字色干扰总时间上,健康男性成绩差于健康女性;而抑郁症女性瞬时记忆(数字倒背)项目分数低于男性(P<0.05);③字色干扰总时间的性别差异与右额上回皮质体积性别差异在健康受试中存在相关性(r=0.503,F=4.412,P=0.022);数字倒背的性别差异与右颞叶梭状回及右海马回皮质性别差异在抑郁症患者中未发现显著统计意义的相关(r=0.567,F=2.028,P=0.084)。结论:健康者及抑郁症患者在灰质体积及神经认知上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是一类由突然动作诱发的以发作性不自主运动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PKD患者基底节、丘脑和皮质等脑区之间存在结构或功能连接异常,基底节对丘脑的抑制功能减弱或丘脑自身功能障碍均可引起下游皮质的过度激活,产生不自主动作。小脑功能异常也在PK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小脑皮质异常可减弱其对小脑深部核团的正常抑制,同样导致丘脑-皮质通路的过度激活。本文综述PKD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回路和小脑-丘脑-皮质回路的神经回路机制及研究进展,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运动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探讨抑郁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在静息态脑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及异常部位.方法 对34例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34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结果 抑郁症组静息态脑血氧水平依赖信号的ReHo高于对照组的脑区有左侧额叶眶回、顶下小叶、颞上回,右侧额内侧回、顶下小叶、小脑后叶;低于对照组的脑区有左颞下回、右颞上同和胼胝体、双侧后扣带回(P<0.005,K≥10).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在静息态存在多个腩区功能活动的异常,并可能和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静息态大脑双侧杏仁核的功能连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静息态下抑郁症患者大脑半球双侧杏仁核的功能连接特点,了解杏仁核及其功能相关脑区在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1例首次发作的重性抑郁症患者与11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均与患者相匹配的正常人完成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受试者大脑双侧的杏仁核功能连接强度,并利用双样本t检验做组间对比,设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静息态下,两组双侧杏仁核均具有明显的功能连接(P〈0.05),而抑郁症组较对照组的功能连接明显减低(P=0.025)。结论:静息态下抑郁症组双侧杏仁核功能连接存在异常,这可能与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异常及杏仁核与其他情感调节相关脑区的协调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病人与正常人骨矿物质密度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抑郁症病人是否存在骨矿物密度的异常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用单光子骨矿物质密度测定仪测查34例抑郁症病人尺,桡骨下1/3处骨矿物质密度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要抑郁症病人尺,桡骨骨矿物质密度均较同性别的正常对照显著下降。结论 抑郁症是骨质疏松症是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与抑郁症病人伴有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慢性精神疾病,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及更有效治疗手段的探索越来越受关注。目前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研究发现了抑郁症与肠道菌群异常的相关性,其中伴随着神经递质水平异常、迷走神经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等发现。结合单胺类神经递质耗竭的经典假说和目前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肠道菌群水平异常的联系,对神经递质参与肠道菌群异常和抑郁症的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探索,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电化学法对483例现患抑郁症患者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进行测定,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483例抑郁症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生率为5.2%(25/48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13.3%(64/483例).根据甲状腺功能正常与否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396例和异常组8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首发年龄、病程、发病次数、阳性家族史、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近期(3周)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较高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率,但不影响抑郁症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抑郁症,又称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情感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3.4%[1],首发抑郁症患者中约26%存在认知功能损害[2],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中约50%存在认知功能损害[3],老年抑郁症患者即使在缓解期也存在全面的认知功能损害[4]。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即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并且认知功能损害可能存在于注意、处理速度、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等各个领域[5-7]。因此,抑郁症与认知功能损害密不可分。研究发现遗传基因能够预测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损害[6-8]。本研究回顾和总结与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相关的遗传基因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脚桥核(PPN)神经网络在帕金森病(PD)冻结步态(FOG)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对16例PD伴冻结步态(PD FOG+)患者,17例PD不伴冻结步态(PD FOG-)患者及17名正常对照者,行静息态功能MRI(rs-fMRI)扫描,并用功能连接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行DTI检查,对脑白质纤维DTI的各相关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PD FOG-组相比,PD FOG+组与PPN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主要分布在皮质-脑桥核-小脑通路以及视觉相关颞叶皮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 FOG+组存在明显的脑白质结构异常改变,包括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胼胝体、连接皮质-皮质间的白质纤维束、连接皮质-皮质下结构的白质纤维束以及连接丘脑的白质纤维束。结论 PD FOG+患者存在异常的PPN功能连接网络,主要影响皮质-脑桥核-小脑通路和参与视觉信息处理的颞叶相关皮质,并有显著的脑白质结构异常改变,可涉及运动、感觉和认知传导相关通路。如结合rs-fMRI和DTI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对PD FOG潜在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