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梅  杨桦 《河北医药》2003,25(4):282-28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与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8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分为两型:I型(轻撤外伤型)12例,Ⅱ型(严重外伤型)6例。I型多见于小儿,外伤轻撤,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灶。Ⅱ型多见于成人,严重颅脑损伤,多合并脑挫裂伤等严重外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脑水肿、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等。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I型多见,且好发于基底节区,CT对外伤性脑梗死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脑梗死指由颅脑损伤改变了脑局部血供,致使出现组织缺血性损害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病变,有伴发、继发和两者兼而有之之分。多发于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多见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多层螺旋CT的临床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外伤性脑梗死的正确诊断率。笔者分析了到白城中心医院就诊的3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本病准确诊断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外伤性脑梗死 (PTCI)是指颅脑损伤病人于头颅CT复查时发现脑梗死灶 ,一般在受伤 2 4h后出现 ,儿童PTCI多发生在基底节区 ,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并发症 ,随着头颅CT、MRI的广泛应用 ,其诊断率日益提高。我科自 1994年8月至 1999年 8月共收治 2 0例患儿 ,占同期颅脑损伤住院病人的 0 5 %。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9个月至12岁 ,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其中跌伤 12例 ,车祸伤 6例 ,打击伤 2例。受伤部位 :颞部 10例 ,额部 6例 ,枕部 4例。梗死症状出现时间 :1~ 2 4…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小儿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25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区内出血 ,占脑梗死 3 %~5 %。此特殊病理阶段发生于脑梗死后数天至数周 ,它兼有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特点 ,在临床上易混淆 ,影响治疗。本文通过 18例病例分析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和诊断要点。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8例 ,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5 0~60岁 3例 ,60~ 70岁 5例 ,70岁以上 10例。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2例伴风湿性心脏病。均系突发肢体活动障碍或昏迷入院。表现为 :一侧肢体偏瘫 18例 ;昏迷 6例 ,小便失禁 10例 ,失语 8例 ;眩晕、肢体共济失调 2例 ,头痛、呕吐12例。1 2 方…  相似文献   

7.
颅脑外伤主要引起颅内血肿、脑挫伤及弥漫性脑挫伤,但单纯由于头颅外伤所致缺血性脑梗塞却少见。本文拟对我院2000-08~2003-08收集的8例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及CT特征的小儿头颅外伤性脑梗塞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32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 I常规序列检查,其中23例给予DW I序列检查。12例行CT检查。结果32例常规MR I序列检查患者检出病灶者共18例,23例予以DW I检查者检出病灶19例,12例行CT检查者检出4例。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诊断需依据病史及影像学表现,MR I检查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脑外伤后发生的一种继发性脑损伤,也是颅脑外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但加重患者的病情,而且增加致死致残率。尸检报告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达55%,临床报道其发病率为5.5%,且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其检出率也呈逐年增加趋势,因此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脑梗死2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们回顾分析29例临床最后诊断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CT资料 ,旨在探讨CT对PADBS的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本组29例 ,男17例 ,女12例 ,年龄6~56岁 ,伤后首次检查时间 :<30分钟15例 ,<1小时10例 ,<3小时4例。所有病例外伤后 ,临床表现为神智不清或昏迷 ,大多无呕吐。其中15例经6月~2年随访。1 2方法 :采用Shimaduz4500T型全身CT扫描仪 ,常规扫描 ,层厚10mm ,层距10mm ,部分病例在兴趣区加5mm薄层扫描。2结果将29例PADBS患者根据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CT对外伤性气颅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伤性气颅即外伤致颅内积气,多由于脑颅骨骨折,副鼻窦及乳突气房的骨折造成颅内积气,是外科的常见病。CT对外伤性气颅的诊断比较直观准确。本文总结2003年3月~2004年6月收治的34例外伤性气颅病例,对其CT影像及分类进行了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收治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手术7例,保守治疗19例。结果随访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治疗结果,良好15例,轻残4例,重残6例,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机制较复杂,预后差,临床上应充分运用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的CT检查应用价值,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2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CT检查特征。结果本组121例早期脑梗死患者CT检查出现特异性表现者67例,阳性率为55.4%;主要表现为出现豆状核、脑皮质稍低密度影,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分界不清,可有轻微占位效应,但这些都在6h后方可显示。结论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具有特异性,但表现不广泛,应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做出相关诊断,以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采用CT及MRI辅助检查诊断,根据诊断结果采用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方式,治疗后采用康复疗法帮助患者恢复。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治疗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STREAM、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C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尽早确诊对后期治疗有较大意义,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脾破裂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了33例脾破裂的CT表现及临床过程。结果 (1)包膜下出血主要表现为包膜下新月征和分层状影;(2)实质出血表现为脾实质内密度不均影;(3)有利于估计腹腔内出血量的估计。结论 CT能对脾破裂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脑梗死7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脑梗死临床上较少见,由于CT及MRI的普及,该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我院1992年1月-2003年10月共收治7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于基底节区,临床上较少见.且大都是轻度外伤后出现,发病时间较晚,急诊CT有时不能确诊;如能对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都预后良好,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结合我院1991—2000年收治的23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方振扬 《河北医药》2006,28(4):300-300
由于CT的普及和MRI的临床应用,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大为提高,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我院1987年以来诊治的24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ICI)和出血性脑梗死(HCI)的CT鉴别诊断。方法 31例脑梗死患者。其中19例缺血性脑梗死和12例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h~21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患者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上,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即"脑回征"。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略高密度影即"浮云征",2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即"假肿瘤征"。而在1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