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明明  李元  白妍  孟祥蕾  王顺 《河南中医》2019,39(4):640-64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疾病,其中脑肠轴的异常是FD发生的本质原因,而脑肠肽作为脑肠轴的分子基础,在调节脑及胃肠功能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针刺治疗FD,可改善患者胃肠动力障碍、降低内脏敏感性、良性调节胃肠功能紊乱,还可促进胃肠动力型脑肠肽的增加,对脑肠肽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同时对调节FD症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症状显著的FD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针刺疗法是目前一种治疗FD有效的干预措施.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脑肠肽、脑肠互动机制在F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刺治疗FD的研究思路,并为针刺治疗FD提供更确切的临床理论依据和诊断依...  相似文献   

3.
罗马Ⅲ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以及混合型三种,学者们对此存在争议。从FD不同症状及其生理病理关系上寻找更科学的分型,方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F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基因易感性、脑肠轴功能失调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西医采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动力、抑酸等治疗,中医药从整体出发,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医药对FD病因病机、流行病学、临床诊疗等方面研究都取得可喜成绩,从整体出发,单味药、成方复方、针灸可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地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未来期待进一步强化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及基础研究,临床观察注重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灼感、胀气及餐后饱胀、早饱感、恶心、呕吐、嗳气等。FD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易反复发作。西医认为脑-肠轴失调是FD重要的发病机制。中医认为FD发病多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相关,以脑肠同调为指导,运用疏肝和胃调神法、理气健脾调枢法、针灸疗法治疗FD,可有效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该文基于脑肠同调理论探讨FD的论治。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与脑肠轴密切相关,针刺治疗PSCI的疗效肯定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CI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脑肠轴对PSCI的影响,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脑肠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等多个角度,探讨针刺通过调控脑肠轴治疗PSCI的作用机制.发现针刺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平衡...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针刺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FD症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参与FD的发病机制、针刺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行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整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脑-肠轴”理论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相关文献,发现脑-肠轴为一个双向通路,有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肠道菌群这四条信息传导通路。许多针灸学者也发现了其特点,将“脑-肠轴”及“脑-肠互动”理论思维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针灸治疗中,特别是用于治疗脑病及胃肠疾病。文章主要总结了针灸基于脑-肠轴理论治疗抑郁症、脑卒中、帕金森病、失眠等脑病,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功能性便秘等胃肠疾病的研究,归纳了其常用穴位及治疗过程所干预的信息传导通道。其中脑疾病主要通过针灸调节肠道菌群,如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增加而达到治疗作用。胃肠疾病则多是通过调节神经信息传导通路中的脑肠肽达到改善症状或治愈疾病的治疗效果,常见的有5-羟色胺、胃动素、促生长素、胃泌素、P物质这五种脑肠肽。脑-肠轴的四条信息通路中,对于内分泌及免疫这两条通路干预机制的研究较少。根据目前基于“脑-肠轴”理论的针灸治疗疾病相关研究的报告,发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不仅治疗效果令人满意,而且疾病的复发率降低了,还能达到预防脑卒中疾病的效果,这大大拓展了针灸治疗脑肠疾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现代医学疗效有限。“脑-肠-微生态”是脑-肠轴与肠道菌群之间双向调节的新概念,这一概念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现梳理了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微生态”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辨证施治、整体调理、不良反应小、可长期使用等特点,结合“药以治病,医以疗心”的治疗思路,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优势,可为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针灸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证实了针刺对胃肠运动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文章从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这方面就针刺对胃运动作用的机制和调节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早饱、嗳气、烧心等。其病因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胃酸的分泌、胃肠动力异常、HP感染、腹腔内脏敏感性改变、脑-肠轴及胃肠激素异常以及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治疗疗效亦欠理想。而中医中药在认识及治疗本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则有明显的优势。现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的临床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归纳,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病症,目前西药治疗无特效药,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疗效,且优于胃肠动力药.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表明,针灸具有调节胃肠动力、胃肠激素以及保护胃肠屏障完整性等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检索近5年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治疗FD的相关文献,整理并探索其规律,发现其中自主神经...  相似文献   

12.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脑肠轴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合成或调节神经递质分泌、降低炎症因子、调节HPA轴等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及学习功能。脑卒中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构成及代谢发生变化,该变化又通过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路对大脑的情感调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了PSD的发生,即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互相影响。脑肠轴亦与中医理论相符,临床多以疏肝、健脾、养心,兼以祛瘀化痰为大法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在治疗PSD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实了中药复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增加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多靶点地参与P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通过检索近5年国内关于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从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学、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5个方面整理并归纳,以探讨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发现针刺可以促进脑肠肽的分泌并引起边缘系统-大脑的协同响应,对胃电节律、分子代谢物、基因表达也有调节作用。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是多途径的,而调节脑肠轴的功能活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生理病理机制复杂的,由多因素导致的,以多种胃脘部不适症状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症候群。目前主要认为与胃肠道内脏敏感性增加、炎症反应、胃动力异常、胃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紊乱、脑-肠轴双向作用、脑肠肽(包括神经肽和受体等)功能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FD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疗效参差不齐且常有毒副不良反应。经由长期的中医工作者的临床实践总结,推拿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明显提高小儿的脾胃功能,改善小儿体质,相对西医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特点,相对中医其他疗法又更易被患儿接受。然而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将就近几年来各研究者对推拿治疗FD的作用机制所做的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经生化、内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以上腹痛、腹胀、早饱、恶心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证候群,目前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肠激素、心理及社会环境等相关。近年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途径在针灸调整胃肠作用机制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也证实,针刺对消化道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陈玥  屠庆祝 《河南中医》2023,(8):1272-1279
西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十二指肠低度炎症、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肠道菌群等有关,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中医认为,FD的主要病机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邪实为标,治疗主要包括中医内治法与中医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FD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1)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不统一,缺乏客观性;(2)试验设计不严谨;(3)中医治疗多以临床观察为主,实验研究相对不足;(4)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今后,应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FD的作用机制,进行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及客观合理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深化中西医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肠轴功能失调引起的脑肠肽水平的紊乱导致FD的发生日益被研究者所重视。FD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中医分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常见。C-型钠尿肽和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胃肠运动密切相关,本文结合现代中西医学对FD的认识,阐述CNP与BDNF在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揭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42-1145
功能性肠病是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体现了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其机制尚不明确。脑肠互动理论在肠道疾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对脑肠互动的整体调节作用可能是针刺发挥其双向调节效应的切入点。本文从脑肠互动理论入手对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有关,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脑轴对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多途径调控作用,ASD患者常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机体的神经发育及行为认知。针刺长强穴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之功,可改善ASD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等。笔者基于“肠脑同治”中医理论,从肠道菌群-肠-脑轴调控角度分析认为针刺长强穴治疗ASD的具体调节途径分别为:参与调节肠脑神经通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相似文献   

20.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主要表现为胃痛、烧心、餐后不适和胃部饱胀感等上腹部区域的不适症状~([1])。随着"神经胃肠病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脑-肠轴理论在F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胃肠道动力改变和疼痛、腹胀为主要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脑肠轴功能紊乱所导致,因此FD的发生发展亦认为与此密切相关~([3])。FD应归属中医学"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虽然其发病与胃腑失调密切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