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大类难治性呼吸系统病症,属于中医“肺痹”“肺痿”范畴。肺痹多实,肺痿偏虚,临床痹痿相兼、虚实夹杂的情况非常多见,其中肾精亏耗是本虚基础,邪气痹肺为发病之标。现代医学对本病肾精亏耗、邪气痹肺的病机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肾虚”“肺痹”与肺间质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滋肾填精通痹法针对“肾虚”“肺痹”两个环节,采用动(宣通肺痹)静(滋肾填精)结合的配伍方法,动药可制约静药的滋腻,静药可防动药太过耗散,剂量上一般滋补的静药宜多用,而动药当以小剂宣通为宜,以使标本兼顾,外内合治,相得益彰。临床运用滋肾填精通痹法治疗间质性肺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总结相关有效方剂如防己地黄汤、阳和汤、炙甘草汤,分别对应肾虚肺痹的不同情形,并结合临床病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痹、痿两种疾病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均不相同,但痹病可以导致痿病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影响肢体关节,亦可影响筋脉肌肉,从而形成痹痿并存的症状。“脾虚”在痹与痿的发病、发展以及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脾虚为本,营卫失和,外湿引动内湿,湿邪困脾,加重脾虚,影响五脏,故外及肢体,内及脏腑。病情进一步发展,脾虚失养,或脾虚湿阻,因痹致痿,故出现肉痿筋弛,肺痿咳喘。据此提出:健脾化湿,以调营卫、滋气血、利关节、濡肌肉、强筋骨,同时兼顾补脾养五脏,通五脏痹,养五脏痿。故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可以涵盖类风湿关节炎各个病理阶段,实现痹与痿同治。  相似文献   

3.
痹病、痿病为不同疾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有明显不同,但痹病可以导致痿病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RA)主要累及关节,亦可影响周围的筋脉肌肉,从而形成痹痿并存的病状。RA"因痹至痿"病因病机为热邪浸淫、肉痿筋弛,邪中于经为痹、邪中于络为痿、气虚邪滞等3个方面。治疗以痹为本以痿为标,急则治其痹,缓则治其痿,不可滥用风药免伤气血。  相似文献   

4.
间质性肺病(ILD)属中医学“肺痿”“肺痹”范畴,目前大多认为其病机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但笔者认为湿邪在ILD发病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呈现出外痹玄府、内痹肺络的病理特点。因此,诊病时须分层次,辨证明确,首辨表里内外,次辨寒热,再辨虚实,病情轻重。应用微发汗、利小便、通利三焦等治法,偏于寒湿者,选用麻黄加术汤、葛根加茯苓苍术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大青龙汤等,偏于湿热者,酌用麻杏苡甘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三仁汤等。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肺损伤包括早期放射性肺炎和晚期放射性肺纤维化,是间质性肺疾病中的一种。通过追溯肺痹和肺痿病名,分析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并结合现代文献,认为肺痹和肺痿相当于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和晚期的不同病理阶段,这有助于中医理论准确指导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肺纤维化是一种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反应、肺脏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多种间质性肺病发展的共同结局。本病属中医学“肺痿”“肺痹”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气阴亏虚、痰瘀阻络,肺肾虚弱是疾病发生及病情进展的重要病机,本病以气虚阴虚为本,痰浊、瘀血、水饮为标。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在整体调节、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参考《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和《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9版)》,并结合团队多年临床诊疗经验制定本方案,旨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共同促进肺纤维化的中医规范化诊疗。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致死致残率极高且目前临床疗效欠佳,是医疗界的棘手难题。在对IPF长期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下,发现该病同时存在着肺痹与肺痿的病机特点。从气机变化理论分析,在疾病的早期当属肺痹,以肺卫气虚、宗气不足、肺络痹阻为主要特点;在疾病的中晚期以肺痿为主,脾肾气虚、痰瘀胶结、络虚不荣;在疾病的慢性迁延期,存在着肺痹与肺痿的相互转化,不过痹与痿的侧重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8.
程文娟  马战平 《陕西中医》2022,(3):348-350,408
间质性肺病病因病机复杂,以咳嗽咯痰,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且以特发性肺纤维化多见,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治疗方案局限,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彰显了一定的优势。陕西省名中医马战平立足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间质性肺病属“肺痹”“肺痿”范畴,基本病机为气阴不足,痰瘀阻络,痰、瘀、虚为主要病理因素,并提出了分期论治的观点,将其分为外邪诱发期,痰瘀内盛期,慢性迁延期,以扶正祛邪为总体治则。马教授注重辨证、辨期,遣方用药无不随证加减,知常达变,临证擅长运用虫类药,兼顾脾胃,提倡平补平攻,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证观察,认为《内经》“心痹”理论与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损伤密切相关。结合“心痹”理论的内涵,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损伤以营卫失调为发病关键因素,初期为“邪居脉道”,后期以“邪痹于心”为病机特点;同时辨析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脉痹”“心痹”证候的相关性,提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血管损伤可用“豹刺”大陵、调和营卫法以益心通痹,以及巧用化瘀补虚诸药、少用辛燥之品以祛邪外出。  相似文献   

10.
朱跃兰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在临床中认识到"肺肾亏虚、痰瘀阻络"是类风湿关节炎伴发间质性肺疾病发生的病机,补益肺肾、化痰通络是该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在治疗过程中病证结合,以病统证,补益肺肾、化痰通络,同时兼顾后天脾胃.  相似文献   

11.
“火与元气不两立”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医家李东垣对其进一步探析并广泛运用于治疗临床多类疾病。干燥综合征(SS)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归属于中医“燥痹”类,一般认为燥热内结为本病病因。阴火为中焦不足、谷精闭滞而生之病火,元气即人体正气之本。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指导下认为脾胃虚损,邪火内干是内在病因,元气不足是重要加重因素,阴火猖与元气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此二者正邪交争,使病情难愈并呈现出症状的多样性,初期病及皮腠清窍,精津不布而干燥少液,进而焦灼肺络,出现干燥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ILD)各种临床表现。故临证之时应究其根本,主以健运中土,加之宣泄邪火,内外双调,标本兼顾,为SS-ILD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曾梓苑  陈生  黄俊浩  谢纬  胡薏敏  吴戈平 《陕西中医》2022,(10):1442-1444,1448
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复杂,目前病机尚未完全阐明。晁恩祥教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肺痿”范畴,临证时应重视肺肾气阴亏虚、痰瘀阻肺之病机,提出“养阴益气、调补肺肾、化痰祛瘀”治疗原则。晁恩祥教授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文献及临床研究成果,提出并论述正虚络痹积损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正虚指肺肾虚损、由肺及肾;络痹指肺络痹阻;积损指痰浊、瘀血稽留及其互结积息并日益损伤正气,积损难复终致肺失所用.这一病机可为补益肺肾、化痰活血通络治法治疗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凤  张伟  杨公涛 《世界中医药》2023,(8):1122-1125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早期以肺泡炎症反应为主,晚期可进展为肺纤维化,预后极差,患者常因呼吸衰竭死亡。中医药在改善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方面疗效显著。“寒包火”证在肺系疾病中尤为常见,既往所述“寒包火”理论,认为其寒热邪气多属实邪,病机多为外寒侵袭,内火郁结的实证病理状态,但实践发现既往概念不足以涵盖临床方证。现总结前人经验和临床实践,以内火不同性质分为虚火和实火,且提出虚火实火之间存在动态转化和相互兼夹的独特状态。结合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点,发现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为发病原因;皮痹不已内舍于肺为发病路径;外邪侵袭,营卫不调,诸邪郁而化火,终致五脏皆伤,虚火内生,阴阳俱损为病机演变过程。治疗上应视其病位病性,以早期散寒祛湿、调和营卫,中期顺气降火、逐瘀化痰,晚期达滋温引,攻补兼施为主要治则,动态辨治,截断疾病发展,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肺痿与肺痹皆属呼吸系统疑难病症,多由其他慢性肺系病症迁延不愈而致。李国勤教授认为肺痿当属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而肺痹当属结缔组织病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两者在病因病机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病变首先在肺,继则病及于脾肾,后期多病及于心,而危及生命。在治疗上,李国勤教授认为补肺益肾、活血化瘀为其贯穿始终的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16.
李霞  杨光  宫晓燕 《中医杂志》2012,53(8):711-713
总结历代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症状、传变、治疗及预后的认识,认为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病性以正虚为基础,六淫、情志、房劳为诱因,本虚标实,虚在肺脾肾,实在痰浊瘀血,终致气血凝滞、肺络壅闭不通.治疗上偏重清宣朴气,佐以温通、化痰、平喘、健脾燥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百余年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的文献,探讨肺痿与西医疾病的关系,为丰富肺痿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从中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痿可见于西医的间质性肺疾病、肺不张、肺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和气胸,其中,以间质性肺疾病最常见。结论:肺痿可为多种肺系疾病转归的结局,其与西医疾病的关系尚需进一步专家论证来界定。  相似文献   

18.
正皮肌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病(dermatomyositisinterstitial lungdisease,DM-ILD)是由Mills和Mathews于1956年首先提出的,随后的研究发现,是否合并ILD是影响DM预后的重要因素[1]。因其治疗效果欠佳,病死率高[2],已引起临床广泛重视。DM-ILD中医病位在肺,与脾胃密切相关,属"肺痹""肺痿"范畴。疾病初起邪毒阻络,瘀滞肌肤,气血不通,肺络受损,属肺痹,以邪实为主;久病则气血不足,肺叶焦痿,属肺痿,以本虚为  相似文献   

19.
王玉光教授通过对间质性肺疾病(ILD)长期的临床观察,根据本病病程的发展,从疾病的分类特点、临床特征、发生发展及行为学分类,临证中从肺痹、肺痿、喘脱三期论治ILD,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肺痹期主要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痹阻,肺气不通所致,治疗上以祛邪开痹、通达肺脏气机为主,同时兼以扶正。代表方剂有芪银三两三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地黄汤、当归四逆汤、桑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茯苓丸等。肺痿期主要为久病劳伤所致肺叶痿弱失用所致,治疗上以肺肾双补、益气养阴、填精纳气为主,同时兼以祛邪。代表方剂有升阳益胃汤、熟地锁阳方、理阴煎、生脉散、六味回阳饮、金水六君煎等。喘脱期主要为疾病终末期,久病耗损,真元亏耗,宗气大虚,肾阴阳俱损,肾不纳气,发为喘脱,治疗上主要以补肾、纳气、填精、固脱为主。代表方剂有大补元煎、薯蓣纳气丸、参赭镇气汤、大补阴丸合补中益气汤合生脉饮、来复汤、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等。  相似文献   

20.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是一类以弥漫性肺泡炎症和肺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疾病总称,其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类慢性进展、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结缔组织疾病亦可造成肺损伤而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的表现,症状均以咳、痰、喘等为主。现代中医学者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肺痹、肺痿、喘证等范畴。古代文献中对肺痿的认识基于《金匮要略》,其证候特点以肺胃气阴两虚为主,亦可见肺气虚冷;肺痹则是尊崇《内经》中"五脏痹"的理论,主要证候特点为肺气闭阻;而肺间质纤维化的现代研究则表明其证候特点多以气虚为本、瘀血为标。因此,二者分别代表了肺纤维化的不同阶段和(或)不同证候特点,即肺纤维化患者表现出气阴两虚、虚热灼肺或肺气虚冷的证候特点可参照肺痿论治,若表现为肺气闭阻之实证特点则当以肺痹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