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建兴  杨志旭 《中医杂志》2023,(11):1171-1174
根据伏邪温病理论并结合治疗脓毒症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伏邪久藏”为诱发脓毒症之潜在病因;“邪热内伏,瘀毒阻络,内外合邪”是脓毒症的发病之机;余邪深伏,正虚邪恋,致脓毒症合并持续炎症-免疫抑制-高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等不良预后。治疗上以“清、透、养”为大法,运用“清法”清除体内毒邪,“透法”透邪散热、开达通路、清剿余邪,“养法”扶正祛邪外出、顾护脾肾和阴液,防止脓毒症向PICS转变。  相似文献   

2.
吴美琴  高嘉玮  阮诗玮 《河南中医》2023,(10):1502-1506
阮诗玮教授通过梳理伏邪的定义,认为伏邪的致病特点包括:伏邪致病,隐匿难除;伏邪所藏,病位多端;伏邪所发,正虚邪盛。伏邪在慢性肾脏病中,可伏藏于如下病位:邪伏少阴、邪伏膜原、邪伏营血、邪伏肾络、邪伏三焦。慢性肾脏病的病机在于脾肾亏虚,三焦气化无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湿毒瘀互结所致。其病机总以正虚邪盛为主,常兼有多焦、多脏腑之病变,正虚为伏邪致病之本,邪盛为其标,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以透发为贵。阮教授擅从伏邪角度治疗慢性肾脏病,提出的正邪辨证法,在该病的治疗上起到提纲挈领之作用,临床上需掌握扶正与祛邪之法度,切不可过于攻伐,以伤正气。正虚之处,亦是容邪之处,故阮老师临床上以顾护先后天为要,在病情稳定之时,以固本培元为主,兼以祛邪;发作之时,可扶正祛邪兼顾,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阮老师治疗慢性肾脏病还常伍以风药,重视顾护津液、截断病邪传变、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IgA肾病是引起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最常见病因。高彦彬教授认为IgA肾病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辨证分型主张“以虚定型,以实定候”,本虚分为肝肾亏虚、气阴两虚、脾肾两虚、阴阳两虚4个证型,标实分为热毒伤络、风伏肾络、湿热壅络、肾络瘀阻、浊毒闭络5个证候;治疗上主张分期论治,以通络为主;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治以祛邪通络;慢性缓解期,以正虚为主,虚实夹杂,治以扶正通络;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30%~40%的患者可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常隐匿起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难度大。文章从伏邪理论出发,基于伏邪基本特性,结合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认为伏邪贯穿整个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程,提出“脾肾亏虚,邪伏肾络”为其核心病机,确立“健脾益肾,祛邪通络”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5.
膜性肾病是临床常见肾病类型之一,赵玉庸教授认为,膜性肾病多见于本虚标实证,一方面由于脾肾两虚,气血不行;另一方面由于湿热、浊毒等阻滞肾络。针对"浊毒伏肾、肾络瘀阻"等膜性肾病共有病机,采用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治疗膜性肾病早中期患者,补气养阴、化瘀解毒法治疗膜性肾病中后期患者。在选方用药时,善用虫类药物,疗效显著,附典型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6.
孙健  南征 《吉林中医药》2020,40(2):188-189,274
南征教授提出消渴肾病病位在"散膏",其病机关键是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治疗当"调散膏"以治病之本,"达膜原"以解散邪毒,创立代表方剂消渴肾安汤,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系统梳理中医药诊治IgA肾病的相关文献,对其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进行总结。风邪扰肾是IgA肾病发病的首要因素,伏邪为患是IgA肾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咽→肺(胃)→肾"是外邪入侵的主要途径,"肾络"是病邪损伤的基本病位。IgA肾病的基本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其中热伤血络是尿血的主要病机,湿邪是病情进展的关键环节,瘀血贯穿于IgA肾病始终,毒损肾络、三焦气滞是影响IgA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故在常规扶正祛邪基础上,"从风论治""从毒论治"、疏利三焦是重要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肾脏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高彦彬教授认为本病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分为虚损期、虚衰期;主张以虚定型,以实定候。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肺脾气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心肾阳虚证,实证分为湿热壅络、湿浊蕴络、风湿伏络、湿瘀滞络、毒瘀阻络。治疗上分期论治结合辨证论治,扶正祛邪,强调通络法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9.
伏邪为潜藏在体内而不发作的病邪。伏邪内伏与外发与冠心病形成与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综合文献及临床实践,认为冠心病发展初期为正气亏虚,痰浊、血瘀、毒邪等邪气内伏于血脉;病邪蓄积到一定程度,伏邪外发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活血行气清血瘀伏邪、温阳健脾化血脉伏痰、苦寒解毒清血脉毒邪等相关治法,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西医治疗仍有局限性,中医药治疗慢乙肝大有可为。我们上溯经典,借鉴"伏邪温病"理论,总结并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基本病机为脾胃亏虚,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伏于厥阴少阳,而以伏于厥阴为主的观点;治疗上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大法,其中扶正以健脾益气、养阴为主,透邪以运转少阳枢机、驱邪外出为主并配合清热化湿、利湿、活血消瘀、导滞等治法,实践于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伏邪理论"论治病毒性心肌炎。方法基于"伏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归纳整理各家学说理论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以本虚为主,伏邪(热、瘀、痰、毒)等积于心为要,逾时而发或复感新邪发病,伏邪(伏瘀、伏痰)为病毒性心肌炎病程演变过程中重要病理要素。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当以清透伏邪之法贯穿始终,兼滋阴益气顾护正气,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相似文献   

12.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N属中医学“消渴”、“水肿”、“关格”等范畴,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阴阳气血之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痰瘀积聚肾络,络气阻遏,络脉瘀滞,蕴邪成毒,毒损肾络^[1]。  相似文献   

13.
介绍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的临床经验。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基于"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的病机理论,以开达膜原、益肾解毒、导邪通络作为基本大法,并辅以利咽解毒、下病上治及外治灌肠、温泄水毒之法,达到和阴阳、调气机、保肾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IgA肾病(Ig A N)的发病与黏膜免疫系统密切相关。付滨教授认为IgA N属三焦热病,其病机关键在于邪热结于焦膜,治疗上以"疏利焦膜"为原则,首重驱上焦邪毒,次重斡旋中焦,再治疏利下焦。临证时灵活应用开宣透邪、清热凉营、祛瘀通痹等治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消渴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等方面阐述,提出消渴肾病病机关键是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治疗应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调散膏,达膜原为治则,应用自拟解毒通络益肾导邪方治疗消渴肾病,为中医药诊治消渴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属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尚不完全明确,现有研究显示联合中医药治疗能够延缓本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基于“三焦”其生理特性与本病的相关性及现代人体质的改变,本文认为IgA肾病的发病与湿热瘀毒蕴结三焦,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关,为本虚标实之症,是先有脾肾两虚、气血津液亏损,复受外风侵袭而诱发。三焦作为气水运行之通道,以通为用,不通则湿浊、瘀血内生,久而化为邪毒阻滞三焦为本病进展的继发性因素,亦为标实之候。故由此得出中医治疗本病应标本兼顾,以调脾气、滋肾阴为基,固护先后天之本,在辨证基础上加入清内热、化湿浊、通脉络之品,通利三焦,运气化水,共奏清热益气,祛湿化浊,活血通络之效。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1]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以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可归属中医学的"肾消"、"下消"、"水肿"、"尿浊"、"肾劳"等范畴.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在以往认识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基础上,多数医者认为瘀和毒亦为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病机特点.马东明等[2 ]认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为肾络瘀阻,消渴日久,致肾之气阴两虚,肾络亏虚,络脉失养,而内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瘀滞在肾络,津凝痰聚,痰瘀郁热,胶结成毒,络毒蕴结,肾络阻滞,诸症丛生.何泽等[3]认为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为肾元亏虚,毒损肾络,病性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早期表现为气阴两虚,逐渐肾体虚损劳伤,肾用失司,气血俱伤,脉络瘀阻,湿浊瘀血内蕴化毒;毒邪是主要矛盾,贯穿消渴肾病始终.  相似文献   

18.
张睿华 《河南中医》2012,32(6):715-717
肾性贫血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亏虚,络脉不荣为本,毒邪瘀阻,络脉不通为标.其“络病”的病机特点为血失濡养,肾络失荣;血溢络外,肾络损伤;浊毒蕴结,肾络瘀阻.治疗时应补脾益肾,解毒泄浊;气血双调,养血祛瘀;并注重使用血肉有情,虫蚁搜剔之品.  相似文献   

19.
雷氏透达膜原饮一方始见于清代医家雷丰所著《时病论》,该方以芳香化浊、理气散邪之品,共奏开达膜原、辟邪化浊之功,治疗邪伏膜原之疾患。验案以寒热往来、腹胀泛酸为主症,兼具少阳、太阴两经之病症,符合邪伏膜原之病理特点,故用是方获效。  相似文献   

20.
伏气温病是外感中常见病,见证繁杂,多重险之候.其邪无不伏于少阴,或乘经气之虚,或夹新感之邪,随经而发.辨证先辨六经,伤寒温病皆同;再分兼夹:新感引动伏邪,伏温而兼内伤.治法清透泄热,养阴补托为两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