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黄帝内经》为指导,从阴阳学说、营卫学说两方面分析了睡眠的生理基础。阳不入阴,营卫失和是失眠病证的总病机。笔者从卫气偏盛而营卫失和、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胃不和则卧不安、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失调等方面探析失眠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
宗《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理,探讨其与中医失眠“阴阳说”“神主说”“营卫说”“气血说”等观点的相关性及其内涵,剖析“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中医失眠学说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强调在失眠临床诊治中,  相似文献   

3.
毛雪玲  刘维忠  麻永胜 《光明中医》2023,(21):4242-4244
慢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属于中医“胃痛、胃痞”范畴。临床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失眠亦为其中一类。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多从“胃不和”论治“卧不安”,认为失眠与脾胃有一定关系。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尤其要重视其睡眠情况,二者同治,胃和则卧自安,心神宁,脾胃调则疾病向愈。脾胃不和,精、气生成运行障碍,营卫失调,阴阳不交则睡眠不安,亦可加重慢性胃炎病情。此文主要讨论刘维忠教授以归脾汤加减治疗脾虚血瘀型慢性胃炎伴失眠,总结其临床用药经验,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为治法,达到胃和则卧自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5.
《素问·逆调论》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然而由饮食不节引起的失眠,此病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作为肠和脑的中间纽带,将胃肠道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这与中医论述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出发点,探讨胃肠不舒与失眠发生的内在联系,将现代发病机制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以明确“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发病机制,为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属于中医“胃痛”“胃痞”的范畴。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多从“胃不和”论治“卧不安”,然失眠亦会引发慢性胃炎。中医认为失眠是慢性胃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尤其要重视其睡眠情况,二者同治,卧安则心胃和,心神宁,脾胃调则疾病向愈。本文简述了胃不和则卧不安到卧安则胃自和的理论源流,卧安则胃自和来源于临床实践。失眠致使阴阳不交,营卫失和,脏腑失调,脾胃功能减弱,心神不安,精、气生成运行失常,由此可导致或加重慢性胃炎。顺应自然,有节律的正常睡眠是脾胃功能正常的前提和保障,卧安则气血调、心神宁、正气足。从“卧安则胃自和”论治慢性胃炎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调理脏腑,常用复法合方,尤其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针对杂合之病机,复杂多变之症状,灵活选方合用,加减化裁,心胃同治,时时注重安心神,以达胃和卧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浅议“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现多将之作为“失眠”的一个病机。本文结合《内经》对脾胃生理、睡眠机理、“胃不和则卧不安”浅浅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胃肠疾病影响睡眠的总体病机概括,亦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伴失眠症状发生的中医理论依据,其内涵与胃食管反流病致失眠的西医学机制亦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重新认识GERD及其相关失眠的发生机制,即脾胃失常的“胃不和”状态可发生GERD,GERD又可通过多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睡眠。根据其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在治疗此类GERD伴失眠时,当以调和脾胃为根本,包括补益脾胃使机体正气充足,能量有源,运行有序;消除壅滞胃腑之实邪,使邪散神自不扰;同时需配合疏肝和胃及心理疏导之法,使患者心情舒畅胃和卧安。当GERD致患者夜间喘息、咳嗽等不能平卧间接影响睡眠时,需顺肺降逆,和胃化痰,标本兼顾方能使人夜能安卧。此外,临床实际中仍需根据失眠症状灵活运用安神类药物,从多维度综合治疗,方能显出最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存在年轻化趋势。西医学认为脑肠轴功能紊乱与失眠密切相关。中医学将失眠归为“不寐”范畴,“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古籍中关于胃肠与睡眠关系的重要论断,这与西医学的脑肠轴理论不谋而合。本文从中西医角度出发,分别论述脑肠互动与失眠的联系,并从单药、药对、复方、针灸等方面总结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特色,以期为失眠的诊疗思路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再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内经》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后,历代医家都对其十分关注,对其治疗失眠的指导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胃的生理功能、营卫气血诸多方面论述“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机理,有助于临床辨证遗方用药。治疗上,在辨清虚实后选方用药,调胃之和降,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失眠症病因复杂,且临床多发,《黄帝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失眠发生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后世医家对此从诸多方面均有论述。文中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要点和脾胃生理功能特点,强调在失眠临床诊治中脾胃运化功能的重要性,使气血化生有源,营卫循其常度,阴阳合和,神有所主,则眠安。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基础方,基于四君子汤类方加减的运用,进一步探讨其辨治失眠症的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从肝俞穴论治失眠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中医谓之“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早在《素问·逆调论》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宋·许叔微论述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认为肝邪致魂不守舍可导致失眠。肝郁犯脾,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黄帝内经》中的名言,肇启了后世"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大法。虽然"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的原来出处不单是指失眠,但与书中其他对脾胃在睡眠机制的作用的论述相符合,因而引申为论治睡眠障碍的重要法则。历代医家在完善、丰富和发扬这一治法方面有许多论述。文章试从《黄帝内经》论述睡眠与脾胃的关系、后世医家对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的发展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将后世医家从脾胃论治失眠的观点自发病机制的角度梳理为脾胃气虚导致失眠,胃气上逆营卫不和致失眠,饮食积聚、气机不畅致失眠,胃中痰、热(火)内扰致不眠几方面,从而对临床从脾胃论治失眠起进一步的明晰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胃不和则卧不安”临证浅识杨传英河南中医学院医院(450003)主题词肝胃不和/中医药疗法四逆散/治疗应用痰浊阻肺/中医药疗法六君子汤/治疗应用《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所谓“卧不安”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临床是指经常不...  相似文献   

16.
王新志教授从事中医脑病临床研究40余年,对失眠及精神障碍疾病临床治疗经验丰富,王新志教授认为“卧不安”不能仅仅认为是失眠、肺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常见症状,一些精神障碍疾病患者也常常出现该临床表现。通过治疗大量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现大脑病变对胃肠道功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提出“卧不安”则“胃也不和”,临床中治疗脑部疾病主张要兼顾胃肠,应用“病在大脑,治在脾胃,利在心神,辅在四旁”的治疗原则,疾病早期没有出现胃肠障碍时治疗应做到未病先防顾护脾胃,对病程较长,已经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者应遵循治疗求本的原则,遏制了疾病的发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胃不和"与"卧不安"及二者间的关系,并用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探讨"胃不和""卧不安"的内在机制,以期为临床失眠和胃肠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内经》营卫运行理论探讨失眠症的病机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对失眠症的论述颇为详细,本文通过《内经》的理论对失眠的证型、病机及治疗做一探讨。在《内经》中对睡眠机理的解释主要是以“营卫运行学说”为中心的,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内经》中的其他关于失眠症的论述,总结其失眠的病机主要有以下五种:胃不和则卧不安;卫强营弱;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邪气内客五脏;肾水之气上逆、神明被扰五种类型。五种类型归根结底都是以影响卫气的正常运行为根本病机,希望对今后的临慕治疗衣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失眠和胃肠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二者之间又存在密切联系。早在《素问·逆调论》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也被历代医家所认可并加以解释。现代医学研究提出脑-肠轴理论,发现脑-肠之间的关系,是连接着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内分泌的网络。探讨"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内在机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也可以更好的凸显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20.
张欢  于睿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33-2434
介绍李德新教授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从调整脾胃治疗不寐,李教授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以调补脾胃,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用药方面也体现了调和脾胃,调整营卫之气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