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静尧 《长寿》2013,(8):52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夏天得了感冒比冬天还难受,头晕脑涨嗓子疼,乏力气短吃不香,还特别不容易好。专家介绍,从立夏一直到大暑传统上称为"夏三月"。对于这个季节,中医有一句话叫"先夏至而病热,后夏至而病暑",就是说夏至以前  相似文献   

2.
慧仙 《健康》2013,(6):61
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在古时的夏至日这一天,人们要祭神以祈求消灾年丰。清代之前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宋朝时则放假三天。可见,夏至在古时非常受重视。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阳气。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会令人感到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  相似文献   

3.
夏至养心     
正今年的6月21日是夏至。夏至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北半球各地白天时间是全年最长的,万物繁茂,阳气也最盛。此后,太阳就开始走"回头路"了,太阳的直射点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的时间开始逐日缩短,因此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过了夏至,我们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情绪防暑中医认为,暑热伤于心,心主神志。西医研究也表明,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夏至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人们就容易感到烦躁不安。  相似文献   

4.
岐黄 《现代养生》2013,(16):22-22
今年6月22日是农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许多习俗都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关。今年6月22日是农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许多习俗都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关。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本草拾遗》说"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医林纂要》说它"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夏至节,未成年的孩子要到娘舅家吃饭,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人爱吃面,北京人更爱吃面。说起老北京人对面条的喜爱,那可谓"情有独钟"。面条是北京人最重要的主食之一,经常出现在餐桌上,而多年下来形成的风俗,使人们在节日和喜庆的日子里也离不开面条。春节有俗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北京人在大年初二必要吃面条;随节气也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这一天也是要吃面的。孩子过满月要吃"满月面",  相似文献   

6.
夏至时节,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雨水也较多。过了夏至之后,天气逐渐炎热,阳气上升,人体心火旺盛,极易出现口干舌燥、溃疡频发、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甚至心慌胸闷、心烦易怒、夜睡不佳等现象。因此,从夏至开始一定要选择滋阴降火之品,防止"暑气伤身"。隆顺榕为您主推一系列降火养生之品,助您健康度过这炎热的夏季。  相似文献   

7.
6月21日夏至,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域进入盛夏季节。此时,昼长夜短,暑气灼人,心脑血管病人,尤其是患此病的老年人,由于脏器“老化”,机能衰退,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适应性差,耐受力弱,稍不注意,便会引起高血压病情恶化,冠心病诱发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脑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心血管病人必须顺应时令,重视保健,防惠于未然。  相似文献   

8.
长夏宜养脾     
正今年阳历6月21日是农历夏至,从此进入了 "长夏",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此时气温高、降水多、湿度大、气压低,人们会感觉闷热难耐,就是常说的"桑拿天"。长夏在五脏中对应的是脾。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的运化功能最易受到湿邪伤害,长夏养脾要注意预防湿邪。天气热要开空调、喝冷饮、吃凉菜,如果过度会损害脾阳,造成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传统养生格言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每年冬春季节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的季节。这些疾病中医统称为"温病",通俗地讲,就是在夏至前出现的发热的疾病。吴瑭《温病条辨》说:"温者,暑之渐也。先夏至,春候也。春气温,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从中可知,温病是特指冬至(一阳生)后到夏至前发热的疾病,尤其多见于立春(三阳开泰)前后到夏至前。其病因在于"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即阳气生发太过,使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比如说小儿为何多温  相似文献   

10.
吕斌 《保健医苑》2010,(7):14-14
夏至刚过,一些人因为炎热而患上了疾病。但对患有呼吸疾病的人来说,炎热的天气倒不失为一个"治未病"的好时期,因为每年的三伏天正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候。那么,到底什么是"冬病"?为什么要"夏治"呢?  相似文献   

11.
朱子会 《现代医院》2012,12(1):157-161
今年"夏至"后第三天,突然接到卫生部医政司老司长张自宽寄来的新著<亲历农村卫生六十年>.我不顾天气炎热,立即展卷翻阅,用了4天时间把它读完.本来"颐养天年"的悠然生活和晋南旧居度夏的安宁心境不再平静了.白天在想,晚上在想,他,为什么要拼着老命编写出版这本书?这本书能传给人们什么?于是,我便写出了此文.  相似文献   

12.
正夏至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恪遵宪度抄》上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是最热的天气。《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  相似文献   

13.
正人生最好是小满,花未全开月未圆。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第八个节气,"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也许是所有节气中最富有哲思意味和最有境界让人回味的节气。小满,很难让人望文生义,它不像立春、夏至等反映季节变化或雨水、  相似文献   

14.
每年的夏至开始,我国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俗称"三伏天"在人体因需散热而大量出汗的同时,表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心肺负荷加重.  相似文献   

15.
心静自然凉     
<正>又到了夏日炎炎的季节。如果按照气候学的标准,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22℃,就进入了夏季。然而我国各地入夏的时间南方和北方相差很大。一般在阳历6月21日前后为我国农历夏至,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夏季了。俗话说,"夏至—阴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但随着雷阵雨骤来疾去,阴气已开始生长,这时候人会感到脆弱而容易生病。例如高温会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异常。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张开以利排汗来调节体温。但如果出汗  相似文献   

16.
一到夏天,原本活蹦乱跳的宝宝开始打蔫儿,不爱动也不爱吃饭、脸色发黄、大便也不正常了,总是摸着身上热热的,去医院检查又找不到病因,可把当妈的急坏了。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小儿疰夏",它虽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但每到6、7、8月份宝宝常容易"中招"。上海人每到夏至有吃茶叶蛋的风俗,就是为了预防疰夏。不过,宝宝真疰夏了,光吃茶叶蛋可不管用,妈妈还得学会几招特别的调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每年6月21日-22日就到了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恪遵宪度抄本》对夏至做出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这让我想起在地球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大都市——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每年的6月21号,是当地的"白昼节"。圣彼得堡,这一天有23个小时是白天。即使是在那一小时  相似文献   

18.
百花开而春至,百川汇而夏至,百草黄而秋至,数九来而冬至. "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民俗中冬至夜要比平时睡得早,以祈求来年安康.冬至不仅是一年当中黑夜最长,并且从这天开始就要数九了,也将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过冬至,民俗上讲究很多,但哪些习俗中暗藏养生之道,可为今用呢?我们来一起了解.  相似文献   

19.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14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相似文献   

20.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昼夜节律,是亿万年自然进化给人类带来的法宝.如一些经常跨越大洋的"空中飞人"要倒时差,其实是为了追赶适应身体的昼夜节律.如果不遵循这一自然规律,让光无端地掠夺了黑夜的时间,就会打乱激素分泌节律,正常的周期开始失衡,人也会变得不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