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文献及临床研究成果,提出并论述正虚络痹积损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正虚指肺肾虚损、由肺及肾;络痹指肺络痹阻;积损指痰浊、瘀血稽留及其互结积息并日益损伤正气,积损难复终致肺失所用.这一病机可为补益肺肾、化痰活血通络治法治疗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间质性肺病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后不良,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肺痹”“肺痿”的范畴。“痹痿统一论”由国医大师李济仁首次提出,从病因、病机、病程规律、治则治法四个角度论述了痿痹合论的可行性。本文立足于“痹痿统一”理论,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根本是肺气不足而致痹,继而因痹致痿,痹与痿在疾病中同时体现。痰瘀痹阻为疾病转变的核心。治疗上应注意补肺宣肺,化痰通络贯穿始终;同时由于病情复杂,痹痿同在,还应外祛虚邪,内调肝肾。治疗时应时时立足于整体,把握好正虚与邪实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表里双解是综合运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于一方之中兼表里之治的一类治法的总称。主要用于外感病表里同病,内外俱急的证候。本文试就仲景表里双解治法归纳了十四种方法加以分析讨论。1.解表和里法主要用于太阳在表之邪不解,中焦脾胃之气不和的证候。其如:“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因表邪闭郁,阳明气机升降逆乱,故治宜葛根加半夏汤解肌发表,降逆止呕。使解二经之邪而愈表里之病。  相似文献   

4.
毕张扬  张伟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405-1408
六淫入侵"皮腠-筋骨-脏腑",造成机体卫阳不温、营卫滞涩、气血痹阻、痿弱不用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基本病机."五体-五脏"为基本病位.在目前从营卫失和论述结缔组织病,从五脏相关论述间质性肺疾病的基础上,从"五体营卫滞涩-五脏气血痹阻-体脏失荣枯损"的环形气血传变系统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外邪入侵五体,皮腠-筋骨邪气内传相连之脏,脏腑痹阻痿弱后续难以濡养五体,且心、肝、脾、肾四脏皆可累及肺脏.治疗上,先补卫阳以安未受邪之地,再祛实邪截疾病发展途径,后补体脏改善机体预后,整体改善体脏气血痹阻痿弱之变.  相似文献   

5.
非典的中医命名、分期及病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非典起因于疫毒病邪,根据其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建议称其为“肺痹疫”。其病机特点突现一“毒”字,外邪引致湿热蕴毒,表里郁闭,再致湿热毒盛,表里俱实。且根据其在病程中外邪引发内毒,诸邪交织,杂而为患的特点,将病程分为发热期、喘憋期、恢复期3期,按期论治,在救治过程中,视随时出现的变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凝血异常是IPF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中医学则认为"瘀"贯穿于间质性肺疾病发展的始终,中医治疗瘀证的理论论述详备,针对IPF瘀为核心病机,以活血化瘀作为基础疗法,结合益气、养阴、化痰等治法,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具有副作用小等特点。探究中医药从瘀论治IPF的科学本质对临床实践具有尤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吴银根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肺络痹阻为间质性肺疾病的基本病机;其基本治法为通补肺络,以辛通络痹、搜络化痹为主;遣方用药,灵活变通,并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中西医结合,规范用药。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8.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基础上并发的肺部间质性病变,迄今没有根治办法。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肺痹”“肺痿”范畴,据其病机演变规律,史锁芳教授认为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基本病机为脏腑虚弱、气阴两伤,病理关键为痰瘀互结、肺络痹阻,以补肺通络为治疗原则,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兼顾化痰瘀、通肺络,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阐述肺痹病名的来源及历史沿革,分析肺痹病因病机,以及治疗肺痹邪盛痹重期(大肠湿热)的治法和方药。王檀教授从事肺痹研究多年,将肺痹分为邪盛痹重期和邪微痹缓期,认为肺痹的基础是肺气不足,病理因素为痰饮与瘀血。通过分析肺的生理特性及功能,阐述肺与大肠相表里,表明肺与大肠的生理病理联系,突出大肠湿热是肺痹的重要证候之一。总结王檀教授采用泻下除湿导滞的治法,用枳实导滞汤治疗肺痹的临床应用,并举出验案说明。  相似文献   

10.
1 具体应用 《金匮要略》以诊治内伤杂病著称。内伤杂病不同于急性病,常因体质性、病理性、医源性因素导致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兼杂之证。对此,仲景遵循“间者并行”之则立法制方遣药,条理井然,概其要者,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表里双解 此为表里同病而设。表里用以标承病邪侵犯机体的途径、病位的深浅和病势之趋向。病邪在表,从外解之;病邪在里,从内攻之,表未解,不可攻里。然表里同病,内外俱急时,不可拘泥先表后里之法,而宜表里同治,攘外安内。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相似文献   

11.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肺部弥漫性疾病,为呼吸系统疑难病,呼吸致残率、死亡率高,发病率逐年提高。目前间质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很多,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于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对王檀教授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从"痹"论治、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具体针对内因成痹、外因致病及加重等因素灵活加减,辨治用药方面进行全面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温兴韬 《河北中医》2002,24(11):861-862
表里兼证为临床常见证型 ,仲景论述颇多 ,后世医家又多有阐发。然表里兼证 ,错综复杂 ,证型繁多。表证与里证 ,其病机迥异 ,治则霄壤。况其相兼为患 ,病机互为影响。仲景即云 :“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 ,表解乃可攻痞。”又言 :“下利清谷 ,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胀满。”现将表里兼证治法及辨证论治的关键探讨如下。1 表兼里实 ,权衡缓急凡表证未解而又兼里实证者 ,常先解表而后攻里。因解表药常用辛散之品 ,透邪外出 ,而攻里则取苦寒之剂下夺。若表邪未解而径投苦寒攻里 ,不惟有郁遏表邪之弊 ,且易引邪内陷 ,预后更为不佳。如《伤寒…  相似文献   

13.
张存良 《陕西中医》1996,17(7):311-312
痢疾多系外感时邪、饮食所伤而致的肠道疾病,根据以上病机,结合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初邪犯表、饮食积聚、病邪入里、气机失调、久痢瘀血、清浊不分、久痢滑脱、气虚下陷等10型,并提出以太白草药为主的相应治法、辨证、辨病论治。  相似文献   

14.
表里俱病治法表里俱病有三说:一、表有邪而里虚,或里有邪而表虚,为表里俱病,当虚、邪同治。二、由里虚而病表,或由表病而及里,为表里  相似文献   

15.
表里同治法首见于《伤寒论》。此法为表里病情比较均衡而设,有表里双解之功。表里同病之证,纯攻其表则里证不除,甚则加剧;纯攻其里易致表邪内陷,转为坏病,故仲景创表里同治之法。此法虽为外感热病而设,但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作用。表里同病之证有偏于表、偏于里之不同,临证之际须成竹在胸,运筹帏幄,分清孰多孰少,孰重孰轻,治法亦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小球肾炎(CGN)以风、寒、湿三邪侵袭内伏,导致气血不畅,水液化生障碍,伏邪痹阻贯穿疾病始终为病机特点。从理论及临床两方面探讨脏腑风湿病机学说在CGN临床诊治中的具体内涵,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结合八纲与脏腑辨证,以扶正为基础,以"透伏通痹"为基本治法,从御风宣痹、利湿除痹、活血通痹、益肾蠲痹、散结消痹等方面论治CGN。  相似文献   

17.
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感受六淫之气、环境毒邪是其外因,肺脾肾亏虚为内因,痰湿瘀血为基本病理产物,痰瘀痹阻于肺是其发病的关键。从病因病机、治法等对从痰瘀痹阻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辨治感染后咳嗽应抓住表邪留恋,肺失宣降基本病因病机,并强调疏风散邪,宣肺止咳贯穿治疗始终.疾病后期还应注意本病“正虚驱邪无力”“久病必瘀”的特点,并兼予“扶正驱邪”“活血化瘀”等治法,常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对于发热,周平安教授在其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主张辨证论治与辨病相结合,在注重经典理论临床应用的同时,善于将中西医药理论融会贯通,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把握疾病的本质,真正达到“治病求本”.在外感热病方面,周教授认为在北方地区发热的基本病机为表寒里热,表里同病.表寒里热,热毒郁闭,是其病机特征,散寒解表、清热透毒、表里双解为其治疗大法;对于内伤发热,则在明辨虚实、缓急的基础上,注意外感邪气透发,采取扶正达邪总则,以“清”“透”“泄”三法给邪以出路,而治疗现代医学中结缔组织疾病发热以及不明原因发热,多采用益气解毒清热透邪法,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学"脾痹"理论入手,探讨风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及辨治法则,提出"脾素虚于内、痹不愈于外、内舍于脾、脾痹致消"为主要的病机传变规律,"益气健脾化浊,消癥通畅脾络,祛风疏通表里"为治法要点,旨在为风湿病糖代谢紊乱提供新的辨证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