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颅面型与矫治完成后切牙唇知向倾斜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颅面型与矫治完成病例上下颌中切牙唇舌向倾斜度的关系。方法头影测量分析45例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完成的∠U1PP、∠U1OP、∠L1OP,∠L1GoGn,∠U1L1,∠ANB、∠SNGoGn.结果(1)不同矢状骨面型病例矫治完成后上下中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各不相同,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完成后病例的上颌中切牙牙冠相对舌倾,下颌中切牙牙冠相对唇倾。相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完成后病例的上颌中切牙牙冠明显唇倾,下颌中切牙牙冠相对直立。(2)∠ANB与∠U1PP和∠L1OP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与∠U1OP和∠L1GoGn存在显著正相关性。(3)除高角型的∠U1PP显著小于低角型外,各垂直颅面型之间上下中切牙倾斜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下颌平面角与∠U1PP和∠L1GoGn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论不同矢状和垂直向骨面型明显影响矫治完成后上下颌中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正畸医生在正畸设计时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上中切牙的位置在面部美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为获得理想的矫正效果,上中切牙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三维方向上的移动。以往观点认为上中切牙移动的范围只受到上颌骨唇、腭侧骨皮质的限制,但随着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的应用,发现在上颌骨内存在着解剖形态不规则的切牙管,其外侧壁由致密的皮质骨围绕而成,若上中切牙与之发生碰撞不仅会导致接触部位的牙根吸收,还可导致骨开窗、骨开裂,引发牙周问题,甚至还可能压迫鼻腭管神经等。因此,上中切牙三维移动的边界与切牙管的形态及位置关系密切,应引起重视,以避免临床工作中对上中切牙的牙根造成不必要伤害。本文就切牙管对上中切牙三维移动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治疗前病例8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大小为分组标准:FMA>32°为高角型,FMA<22°为低角型,FMA在22°~32°为均角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右侧上下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尖牙牙轴与腭侧骨皮质的夹角、上尖牙根尖至腭侧骨皮质的距离、上尖牙旋转角度以及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尖牙牙轴与骨皮质的夹角及距离、下尖牙颊腭侧牙槽骨高度、下尖牙腭侧旋转角度和总旋转角度、下尖牙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面部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42例已完成正畸治疗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性10例,女性32例,年龄(23.8±6.3)岁,平均矫治时间1.9年],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后进行正畸治疗纠正磨牙关系,测量矫治前后硬组织及软组织相关头影测量指标30个,包括上下唇突点、颏唇沟点、软硬组织颏前点及颏顶点的矢状向及垂直向距离、鼻唇角及颏唇角等。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分析影响上下唇、鼻唇角、颏唇角等面部软组织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30个头影测量指标中18个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距离[(63.87±7.14)mm]、上唇突点矢状向距离[(77.73±7.60)mm]显著减小(P<0.05)。14对头影测量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上唇突点矢状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变化量强正相关(r=0.649,P<0.01),上唇突点垂直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垂直向变化量中度正相关(r=0.544,P<0.01),软组织颏顶点矢状向变化量与Y轴角变化量中度负相关(r=0.537,P<0.01)。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上唇突点内收量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平面角增大量以及上中切牙角增大量均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相关性最大(Beta=0.79);上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上中切牙角减小量、上颌第一磨牙面中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量以及平面角增大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及平面角增大量的相关性最大(Beta均为0.59);下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下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性更大(Beta=0.36)。结论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后鼻唇颏关系得到一定改善,切牙的矢状向变化对唇突度的影响最大,且下唇矢状向与垂直向移动与上中切牙的位置关系更密切,牙齿移动对颏部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上下前牙牙冠与牙根所成的角度(冠根成角),为正畸治疗过程中上下前牙更安全而有效地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152例,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53例)、均角组(52例)、低角组(47例),应用Invivo dental 5.0软件将所有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各组上下前牙的冠根角(CRA)和面轴角(SSA)。结果    各组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上中切牙CRA和下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而下中切牙CRA和上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低角组上中切牙CRA > 180°且SSA为负值。结论    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中高角和均角患者上中切牙冠相对牙根向舌侧倾斜,且高角患者更加明显;低角患者上中切牙与之相反,表现为牙冠相对牙根向唇向倾斜。3种骨面型患者的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均向舌侧倾斜,且下颌平面角越小,其牙冠舌向倾斜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颌态模型的原理及制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畸诊疗中,牙颌模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真实地记录牙齿、牙槽骨、腭部及基骨的形态和位置,是正畸和正颌外科研究错形成的机理、诊断、治疗设计及比较矫治前后变化必不可少的资料。正畸临床中,常用的记存模型有底面平行于牙列平面的平行模型;另外还有Simon提出的底面平行于眶耳平面的颌态模型。平行模型的制作已经有较多的介绍[2~4],而对颌态模型的介绍较少。本文对颌态模型的原理、作用和制作介绍如下。1颌态模型的原理Simon于1926年提出了用互相垂直的三个平面,即眶耳平面、正中矢状平面、眶平面,来研究牙面关系,并以此提出了著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量和评估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前后的唇部软组织形态. 方法 选择30例已经完成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术后模型及头影测量的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 对其正畸前后正面像和头颅侧位片唇红的矢状向厚度和垂直向厚度进行测量. 结果 正畸后上唇垂直向厚度有变小的趋势,下唇垂直向厚度有变大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上唇矢状向唇红部组织厚度术后有增大的趋势,下唇矢状向唇红部组织厚度矫正后有减少的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上颌上中切牙(U1C)矢状向内收量与上唇红(TUL)的内收呈显著正相关,下唇红(TLL)矢状向位置的变化与下颌切牙突点(L1C)位置变化存在正相关,下唇红(TLL)矢状向位置的变化与上颌切牙突点(U1C)位置变化存在正相关. 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可以通过切牙回收量较好地预测其唇部软组织正畸前后的矢状向厚度和垂直向厚度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与成人硬组织在矫治前后的变化,以期为正畸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8例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在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39个硬组织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并对青少年与成人矫治前后的变化量进行比较。结果研究对象矫治后ANB角、NA-PA、U1-FH、U1-NA、U1-Ptm、Spr-Ptm、Id-Go等青少年组与成人组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g-Go、Cd-Go、S-Go、N-Me等都分别有所增加;与青少年组的OP-FH在正畸治疗后的减小相比较,成人组的OP-FH有所增加,成人组的平面发生了顺时针旋转。结论青少年在正畸治疗中表达更多的骨效应,即青少年通过正畸治疗能够更大程度地改善其Ⅱ类骨面型,更有利于其侧貌美观的改善;青少年上颌磨牙的伸长量基本是在有益的范围内,结合下颌升支等后面高的发育,能够使下颌平面、平面发生逆时针旋转,这对于垂直生长型Ⅱ类1分类病例的正畸治疗和面型改善以及治疗效果的稳定是有利的,同时也提示了垂直生长型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正畸治疗最佳时间为生长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一例无明确外伤史的倒置弯根上中切牙病例,经二个阶段手术暴露和正畸牵引后牙冠排入牙列,而根和牙周出现异常结果。1 临床资料9岁女孩,因左侧上中切牙未萌就诊。诉乳牙期无创伤史。患儿侧貌协调,Ⅰ类骨性关系。口内检查:混合牙列早期,后牙中性关系,切牙覆牙合覆盖小于正常。21未萌,间隙保持。前庭沟黏膜转折处可触及骨性膨隆。X线片示左上颌中切牙牙冠唇向倒置,弯根,根发育较完全。邻牙根尖有轻微外吸收征象,牙髓活力正常。治疗方案:①拔除弯根牙,留隙镶复。②外科暴露加正畸牵引,直至排入牙列。交待牵引可能不成功,或因冠根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在治疗偏颌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偏颌畸形患者18例。所有患者术前完成三维CT检查和牙列石膏模型的光学扫描,将数据分别以DICOM格式和STL格式传送至数字化工作站。在数字化软件中构建坐标系,重建上下颌骨、血管和神经束,并完成正颌外科的手术模拟预测,最后设计并打印患者上颌骨的截骨导板、复位导板和终末咬合导板。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到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复查并行上下颌骨三维CT检查。利用数字化软件测量术后6个月患者两侧上颌第一磨牙点和尖牙点到眶耳平面和冠状平面的距离,计算非对称率;测量上中切牙点和颏顶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作为术后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 术后6个月患者两侧上颌第一磨牙点到眶耳平面和冠状平面距离的非对称率分别为(1.8 ± 1.0)%和(3.2 ± 1.7)%;两侧上颌尖牙点到眶耳平面和冠状平面距离的非对称率分别为(1.0 ± 0.8)%和(11.0 ± 4.8)%;上中切牙点和颏顶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分别为(0.84 ± 1.05)mm和(1.49 ± 1.23)mm。所有患者均对面型表示满意。结论 数字化软件的模拟设计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确保术中操作的精度,提高患者术后美学效果。因此,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在治疗偏颌畸形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J钩高位牵引辅助压低并内收上颌前牙的生物力学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在ANSYS 14.0软件中建立包括上颌牙列、牙周膜、直丝弓矫治器及上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J钩施加1.5 N力量压低内收上前牙,A组加载于侧切牙近中,B组加载于侧切牙远中.牵引方向与矢状面保持30°不变、与(牙合)平面的角度在20°~ 60°之间,每间隔5°设置1种工况,两组共18种工况.分析上前牙位移及牙周膜应力情况.结果 随着牵引角度增大,上前牙位移趋势逐渐由舌向移动为主伴压低的顺时针旋转移动,变为整体压低、内收移动,最后变为压低伴唇向倾斜的逆时针旋转移动.在侧切牙近中以35°加载或在侧切牙远中以45°加载时,上前牙出现相对均匀一致的整体压低、内收移动,整体无旋转的趋势.结论 对于唇倾度正常的上颌前牙,J钩高位牵引加载于侧切牙近中更有利于前牙的整体压低和内收,临床上应根据个体情况和治疗目标调整牵引角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正畸治疗对口呼吸所致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对 2 8例口呼吸所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 ,于正畸治疗前、后用Linder Aroson和Solow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及统计学检验。结果 :代表颈倾斜度的OPT/HOR和CVT/HOR分别较治疗前增加 2 .2 5°和 2 .96° ,代表自然头位的颅颈角FH/OPT和FH/CVT的测量值比治疗前增加 2 .60°和 2 .92° ,其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代表实际通气道大小的Pm ad2测量值增加了 2 .67mm ,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正畸治疗能迅速矫治上下颌矢状位置关系的不调 ,使口呼吸习惯患者的上气道通气能力明显增加 ,头颅和颈椎的前伸位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CBCT评估骨性Ⅱ类成年患者正畸术前上中切牙根尖区唇、腭侧牙槽骨量,分析影响上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根尖平面(LA),根尖到唇、腭侧骨壁的长度分别为l_1、l_2,l_1与l_2之和为l_(T1)。根尖上平面(LU),牙体长轴延长线与LU平面的交点到唇、腭侧骨壁的长度分别为l_3、l_4,l_3与l_4之和为l_(T2)。根尖下平面(LL)与牙根唇侧交点到唇侧骨壁的长度为l_5,与牙根腭侧交点到腭侧骨壁的长度为l_6,与牙槽嵴唇、腭侧骨壁交点连线的长度为l_(T3)。牙体长轴与腭平面的夹角为θ_1,牙槽嵴与腭平面的夹角为θ_2。结果θ_1与l_1、l_3、l_5呈显著正相关;θ_2与l_1、l_3呈显著负相关,与l_2、l_(T1)、l_4、l_(T2)、l_6、l_(T3)呈显著正相关;SN-MP与l_1、l_(T1)、l_3、l_(T2)呈显著负相关;SNA与l_2、l_4、l_6、l_(T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骨性Ⅱ类上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与上中切牙唇倾度、牙槽嵴倾斜度以及垂直骨面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上中切牙的唇倾度及垂直骨面型对上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曹伟清  陈文静  郭玉杰 《口腔医学》2011,31(11):647-649,656
目的 分析J钩牵引方向变化对上颌切牙牙周膜应力分布的影响,探讨J钩牵引过程中的力学机制,为临床正畸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上颌牙齿及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弓丝定点上以1.5 N的力保持与矢状面颊向30°不变,与牙合平面角度从0°~90°之间每5°加载一次,描绘出上颌切牙牙周膜应力图。结果 随着牵引角度增大,上切牙牙周膜压应力区由腭侧近颈缘和唇侧近根尖逐渐变为腭侧近根尖和唇侧近颈缘;牵引角度65°~75°时,中切牙牙周膜应力比较均匀,牵引角度45°~55°时,侧切牙牙周膜应力较均匀。结论 随着角度的增大,切牙由舌倾趋势变为唇倾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凸面型成年女性正畸拔牙矫正后切牙位置和唇组织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39例2017—2021年完成正畸治疗的凸面型年轻女性,采用正畸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CBCT进行3D重叠,测量分析软硬组织变化及相关性.结果 正畸治疗后,SNA、U1?SN、上下唇到E线距离及鼻唇角的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上中切牙内收量与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细丝弓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直丝弓矫治的临床应用,观察矫治前后牙颌和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正畸矫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24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粘结MBT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例患者正畸治疗完成后,磨牙及尖牙中性,覆牙合覆盖正常,U1-NA角和L1-MP角分别减小15.78°和6.18°,上下颌切牙切端内收7.56和2.27 mm,下颌磨牙近中移动4.41 mm,上颌磨牙近中移动1.17 mm。下颌切牙压低2.42 mm,下颌磨牙伸长1.21 mm。然而,上颌切牙和磨牙垂直向无明显变化。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NLA角增大13.77°上下唇突点相对于审美平面分别减小2.90 mm和3.83 mm。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粘结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支抗控制良好,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口呼吸所致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对28例口呼吸所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于正畸治疗前、后用Linder-Aroson和Solow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及统计学检验.结果:代表颈倾斜度的OPT/HOR和CVT/HOR分别较治疗前增加2.25°和2.96°,代表自然头位的颅颈角FH/OPT和FH/CVT的测量值比治疗前增加2.60°和2.92°,其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代表实际通气道大小的Pm-ad2测量值增加了2.67 mm,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正畸治疗能迅速矫治上下颌矢状位置关系的不调,使口呼吸习惯患者的上气道通气能力明显增加,头颅和颈椎的前伸位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探究使用隐形矫治器治疗不同前牙唇倾度以及不同内收压低移动步距下,以分步法内收前牙的牙齿移动特点。方法:建立使用隐形矫治器分步法内收上颌前牙的有限元模型,依据中切牙及侧切牙的唇倾度分为工况1:U1-SN=105°、工况2:U1-SN=115°、工况3:U1-SN=125°,牙齿移动总步距为0.2 mm,包括沿牙合平面的内收以及沿牙体长轴方向的压低,每组工况以内收量a:0.18 mm、b:0.14 mm、c:0.10 mm进行分组,分析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牙齿移动特点。结果:在不同前牙唇倾度以及内收模式下,中切牙、侧切牙均表现为牙冠向舌侧、牙根向唇侧的倾斜移动,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表现为牙冠向近中的倾斜移动。内收步距越大,前牙冠舌向位移量越大,前牙转矩改变量越大,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牙冠近中移动量越大。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内收前牙时引起前牙的舌倾及伸长、后牙的近中倾斜,其移动量与内收步距呈正比,预设计的前牙绝对压低量无法抵消由牙齿内收引起的相对伸长量。  相似文献   

19.
牙槽外科配合固定正畸矫治外伤骨性粘连错位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牙外伤脱位再行复位固定后,往往出现牙骨质与牙槽骨的骨性愈合,而致牙周膜消失,不能进行破骨与成骨活动,因而不能进行正畸移动。近5年来,笔者采用牙槽外科配合固定正畸矫治6例因外伤致骨性粘连的错位上中切牙,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山东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替牙列期正畸治疗对上中切牙牙根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178例来我院就诊的替牙期错(牙合)畸形儿童进行追踪调查.根据治疗前上中切牙牙根发育状况,分为牙根发育小于1/2组、牙根发育大于1/2但根尖孔未闭合组及牙根发育完成组,以牙根发育完成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拍全景X线片对牙根发育情况进行追踪观察,直至牙根发育停止,对牙根发育状况进行评估,分析正畸治疗对上中切牙牙根发育的影响.结果 牙根发育小于1/2组的108颗上中切牙中,发生短根或喇叭口根尖的共18颗,与牙根发育大于1/2但根尖孔未闭合组和牙根发育完成组相比,牙根发育小于1/2组的上中切牙更易发生短根或喇叭口根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中,上中切牙牙根发育小于根长1/2时,易受正畸力的影响形成短根或喇叭口根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