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香 《口腔医学》2018,38(10):912-915
观察成人拔牙正畸矫治中应用骨密质松解术与尖牙快速移动装置的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错畸形患者64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拔牙正畸矫治,研究组在拔牙正畸中采用骨密质松解术与尖牙快速移动装置进行矫治。观察两组尖牙远移到位时间、牙周情况、尖牙牙根吸收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尖牙远移到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两组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和菌斑指数(PLI)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尖牙远移到位后,研究组尖牙牙根吸收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拔牙矫治中应用骨密质松解术与尖牙快速移动装置能加速尖牙的远中移动,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手术优先-正畸正颌治疗模式下术后正畸关闭拔牙间隙和常规正畸关闭拔牙间隙的速率,为进一步缩短术后正畸治疗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各15例,测量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拔牙间隙关闭量并计算间隙关闭速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间隙关闭速率为(0.26±0.06)mm/d,对照组为(0.03±0.01)m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手术优先模式下术后关闭拔牙间隙的速度快于常规正畸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同步分别内收前牙加速拔牙间隙关闭的效果与机制.方法:23 例需强支抗的拔牙病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自身随机对照设计,实验侧采用尖牙与切牙同步分别内收关闭拔牙间隙法(即除在后牙区的微螺钉种植体与前牙区的方丝牵引钩间用镍钛拉簧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外,还在微螺钉与尖牙间用橡皮链单独行尖牙远中移动);对照侧则只通过常规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与前牙区的方丝牵引钩间用镍钛拉簧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分别记录两侧拔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并观察前牙移动的位置和方式,SPSS 11.0统计软件对实验侧与对照侧拔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实验侧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平均(6.69±1.07)个月;对照侧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平均(9.56±1.19) 个月;实验侧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尖牙移动到位后具有更好的生理位置,而对照侧尖牙移动到位后较多发生牙冠远中舌向扭转.结论:微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同步分别关闭拔牙间隙,在缩短拔牙间隙关闭时间的同时,使尖牙能始终在松质骨中移动,因而前牙内收快,矫治效果相对更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中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治疗时间及矢状方向上牙齿移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10例于牙列排齐后行骨皮质切开术,并植入植骨材料(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10例行常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照组).取治疗前(T1)、牙列排齐时(T2)和关闭间隙时(T3)3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排齐时间(T2-T1)、关闭间隙时间(T3-T2)和术前正畸排齐和关闭间隙总时间(T3-T1)的差异;对T1和T3时间点的上颌数字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分析术前正畸阶段上颌中切牙和第一磨牙矢状方向上的移动模式.结果 在未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排齐整平阶段,两组排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骨皮质切开术后,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关闭间隙时间[(5.4±1.5)个月]比对照组[(14.5±4.0)个月]少(9.1±4.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术前正畸排齐和关闭间隙总时间[(12.5±2.5)个月]比对照组[(18.8±4.2)个月]少(6.3±4.8)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正畸阶段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上颌中切牙远中移动(2.89±1.48) mm,对照组远中移动(3.10±0.95)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上颌磨牙近中移动(2.17±1.13) mm,对照组近中移动(2.45 ±1.04)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能明显缩短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时间,并且在术前正畸过程中对前后牙矢状方向上的移动模式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郑旭 《口腔正畸学》2011,18(4):211-214
上颌尖牙位于上牙弓转弯处,是口腔中牙根最长的牙齿。正畸拔牙治疗的病例中,常常需要使上尖牙远中移动关闭间隙,特别是上颌强支抗设计的病例,尖牙需要远距离移动,有时为了节省支抗,需要采用两步法,先远中移动上颌尖牙,再内收四颗切牙,尖牙移动的速度会直接影响矫治疗程。  相似文献   

6.
上颌尖牙位于牙弓前后部分的连接处,它在口腔生理功能和美观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口腔正畸中尤其如此。在许许多多正畸病例中,往往需要将尖牙移到被拔除的第一双尖牙的位置,以便于为前牙开拓间隙,并关闭拔牙间隙。研究单尖牙远中移动的文献很多,有的研究是从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种植钉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关闭第一磨牙缺隙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对5例第一磨牙缺失患者使用微种植钉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关闭其间隙。结果矫治后尖牙、磨牙中性关系,前牙覆盖、覆袷正常,后牙袷关系良好,下颌第一磨牙拔牙间隙关闭,第二磨牙近中移动量为11.7mm。疗程为18.5~31.0个月,平均为26.1个月。结论在下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采用微种植钉近中移动第二磨牙,能有效地关闭第一磨牙拔牙间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沧州地区氟斑牙青少年在正畸治疗拔除第一前磨牙后,拔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和牙齿移动的距离。方法:纳入50例青少年正畸患者,按照氟斑牙指数分为轻(13例)、中(10例)、重(7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4组,拔除44,戴用矫治器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拍摄口腔全景片,用 autoCAD 软件计算牙槽骨面积,并测量石膏模型上牙齿移动距离。结果:拔牙后1、2、3个月氟斑牙组拔牙创牙槽骨面积小于对照组(P <0.01),牙齿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P <0.01),牙齿移动距离与拔牙创面积呈负相关(P <0.05)。结论:氟斑牙影响正畸治疗中拔牙创牙槽骨改建及牙齿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直丝弓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到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安氏I类双颌前突患者共20例,按就诊顺序将患者牙弓的4个区左右配对随机分组,单数患者牙弓的左上区和左下区为试验组,右上区和右下区为对照组;双数患者分组与之相反。试验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舌侧弹性牵引关闭间隙,对照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牵引关闭间隙。测量间隙关闭量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间隙关闭速度为每月(0.98±0.03)mm,对照组为每月(0.79±0.03)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尖牙牙根和牙槽骨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良直丝弓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速度快,费用少、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微型种植体增强后牙支抗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目的:研究微型纯钛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Ⅰ类和Ⅱ类的拔牙矫正病例48例,在完成整平排齐,关闭拔牙间隙阶段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 4例。研究组使用微型纯钛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对照组使用常规滑动法关闭间隙。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病例拔牙间隙均关闭。矫治后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组治疗前后支抗磨牙无明显前移,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研究组覆盖和覆牙合分别平均减少了4.2 3mm和2 .41mm。对照组覆盖和覆牙合分别平均减少3 .5 6mm和1.94mm。结论:微型纯钛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正畸支抗,避免了后牙支抗丢失,且操作简单,安全性好,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Typodont模型上,模拟临床应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的过程,研究新方案对关闭间隙速度的影响。方法:制作24个安氏I类双颌牙齿前突的标准Typodont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个。实验组使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牵引关闭拔牙间隙,牵引力为75g;对照组则使用直丝弓托槽结合口外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牵引力为150g。结果:实验组的平均间隙关闭速度为(1.37±0.03)mm/h,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7±0.03)mm/h(P<0.001)。实验组的上颌中切牙平均舌侧移动距离为(6.27±0.44)mm,显著大于对照组的(4.34±0.38)mm(P<0.001)。实验组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距离为(0.11±0.08)mm,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34±0.24)mm(P<0.001)。结论:应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速度显著快于传统的直丝弓托槽结合口外弓支抗,支抗丧失更少。  相似文献   

12.
对440 例非开(牙合)的错(牙合)患者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正技术,正畸治疗进入正畸第三阶段前观察前磨牙区的覆(牙合)情况.有41 例患者出现了前磨牙区的Ⅰ度开(牙合).其中男性20 例,女性21 例,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牙矫治患者前磨牙区开(牙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拔牙矫治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生开(牙合)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前磨牙向拔牙间隙侧倾斜,前磨牙区托槽定位不佳,磨牙升高,不良口腔习惯.因此对于拔牙矫治患者,在关闭间隙过程中要使用硬丝轻力,争取牙的整体移动;前磨牙区的托槽定位要兼顾尖牙和磨牙的临床冠高度;颌间牵引要慎用,使用颌间牵引过程中要用轻力及加强磨牙支抗;要加强口腔卫生宣教,防止患者发生不良的口腔习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唇颊侧骨密质松解术配合尖牙远移装置快速远中移动尖牙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将30例成人患者纳入治疗计划,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患者。试验组采用骨密质松解术辅助尖牙快速远中移动对患者进行矫治,对照组采用常规拔牙方法对患者进行矫治,观察尖牙远中移动到位的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尖牙远中移动到位平均需46?d,而对照组尖则需165?d,试验组明显缩短尖牙远中移动的时间,缩短了疗程。结论??唇颊侧骨密质松解术明显缩短了远中移动尖牙的时间,为成人患者拔牙矫治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技术滑动法与关闭曲法关闭拔牙间隙对支抗磨牙位置及疗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安氏Ⅱ1或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33例,使用0.46mm(0.018英寸)直丝弓矫治装置充分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后采用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将上颌第二磨牙纳入矫治序列,且均未采用特殊加强支抗方法。拉尖牙向远中完成后,随机分为滑动法组(17例)和关闭曲法组(16例),分别使用滑动法或关闭曲法关闭剩余间隙,对关闭间隙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滑动法组和关闭曲法组的上颌第一磨牙分别近中移动(3.4±1.4)mm和(3.0±1.8)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收4颗前牙,滑动法组疗程为(6.0±2.4)个月,关闭曲法组疗程为(6.4±2.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0.46mm(0.018英寸)直丝弓矫治装置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并在矫治初期即将上颌第二磨牙纳入矫治序列的拔牙病例,正畸医生可根据个人习惯使用滑动法或关闭曲法回收前牙。  相似文献   

15.
直丝弓矫治应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应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的疗效。方法 68例错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滑动组34例,滑动法关闭左右两侧拔牙间隙;关闭曲组34例,采用关闭曲法关闭左右两侧拔牙间隙。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分析上、下第一磨牙和中切牙的相对移动量,比较2组牙移动速度。结果滑动组平均牙移动速度为1.10mm/月,关闭曲组平均牙移动速度为1.07mm/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P=0.44)。结论直丝弓矫治应用滑动法关闭间隙,简单易行,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尖牙在不同愈合期的拔牙区内移动后根尖的吸收情况和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为临床上选择拔牙区内正畸牙移动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例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矫治的错畸形患者的40颗上颌尖牙为研究对象,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1周和12周开始随机牵引上颌不同侧尖牙向远中移动,至尖牙与上颌第二前磨牙接触后,拍摄尖牙的根尖定位片,测量尖牙根尖吸收等级和牙槽骨水平高度。结果 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1周和12周移动上颌尖牙,尖牙的根尖吸收情况和牙槽骨水平高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拔牙创的愈合对移动牙齿的根尖吸收和牙槽骨水平高度没有明显影响,可以考虑拔牙后早期移动牙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行直丝弓正畸治疗的41例安氏Ⅰ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完全萌出,第三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出。按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21例,均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结果    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可以增加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使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更加直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用回顾性分析,纳入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以关闭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缺牙间隙的患者38例,共51颗下颌第三磨牙。在正畸治疗前(T1)和已关闭拔牙间隙且第三磨牙被施力前(T2)拍摄曲面断层片,记录矫治前下颌第三磨牙的Nolla stage分期,对相关线距和角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下颌第二磨牙后间隙增加(5.84±2.03) mm ( P<0.001);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4.67±2.87) mm ( P<0.001);远中直立2.90°±10.58° ( P=0.026),垂直向变化(-1.27±2.43) mm (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矫治前的第三磨牙Nolla stage分期越大(B=0.26, P=0.025),矫治中获得的磨牙后间隙越多(B=0.82, P<0.001),第三磨牙距离 平面越近(B=-0.272, P=0.021),其自发性近中移动越大。 结论:正畸近中牵引下颌第二磨牙关闭拔牙间隙时,下颌第三磨牙会自发近中移动。发育更成熟、距离 平面更近以及萌出间隙增加更多的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更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正畸采用不同拔牙模式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下颌第一磨牙(15例)、第一前磨牙(20例)及非拔牙(20例)的3组青少年病例,3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后拍全颌曲面断层片,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正畸治疗前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畸保持2年后萌出间隙变化量虽均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增大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更加直立,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相似文献   

20.
为缩短正畸患者疗程,作者采用了一种正畸与牵张成骨相结合的方法以快速移动尖牙。材料和方法选择10名患者20颗尖牙,年龄13.08—25.63岁,平均16.53岁。首先拔除第一前磨牙,然后行牙槽外科手术,再在尖牙和第一磨牙上粘结牙齿承载的固定式骨牵张装置。尖牙8—14d被快速移入拔牙间隙,平均每天移动0.8mm。结果和讨论所有尖牙均完全移动到位,平均时间仅10.05d±2.01d。支抗牙可以承载牵张力,并且仅有极小量的支抗丧失。尖牙轴倾度平均改变13.15°±4.65°。前面高和下颌平面角增大,覆盖显著减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有根折、根吸收、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