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梅 《中国实用医药》2013,(28):233-234
目的探讨封闭式吸痰对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神经外科疾病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需依靠人工气道及机械辅助通气才能维持呼吸,因患者病情危重,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有效的排出,加之长期卧床极易发生肺部感染,故加强呼吸道护理至关重要。方法选取神经外科69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对封闭式吸痰与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的临床应用观察比较。结果封闭式吸痰可预防传统式吸痰所造成的低氧血症、心肌缺氧、心律失常、心搏骤停、感染、不良心理反应,操作方法简便易行,优越性显著,具有较高的使用依从性,是一种科学、合理、安全的新型吸痰技术。  相似文献   

2.
浅层吸痰法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黏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25-126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不同吸痰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8月在本院ICU行人工气道患者,根据建立人工气道的日期进行分组,单号建立为观察组,运用浅层吸痰法,双号建立为对照组,运用常规吸痰法。通过两组吸痰方法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吸痰操作时的患者状态及气道损伤情况。将两组患者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研究指标有显著差异;常规吸痰法造成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例数较多,吸痰管插入长度较深,对气管产生的刺激较大,引起患者明显的烦躁及呛咳较多。两种吸痰方法在患者的刺激、气道损伤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浅层吸痰法可以避免或降低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损伤,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提高人工气道疗效,减低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质量,是建立了人工气道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性化的吸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在气管切开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一种抢救病人的急救手术。气管内吸痰是已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病人必须进行的一项护理操作。密闭式吸痰是操作者不直接接触吸痰管,气道与外界不相通,吸痰管被包在透明而柔软、结实的保护套中的一种吸痰方式。它与开放式吸痰方式截然不同。现将情况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10月-2005年12月,收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气管切开患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28-78岁。气管切开时间最长120d,最短7d。其中昏迷22例,神志清楚28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临床实践对人工气道患者实施吸痰护理,探讨吸痰后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方法通过临床护理对人工气道气管内吸痰患者进行评估、吸痰时与吸痰后出现病情变化。结果28例患者吸痰时和吸痰后卅现并发症的主要有气道损伤、低氧血症、感染、颅内压增高、心律失常。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选择质量好的、合适的吸痰管,合理使用呼吸道湿化液,为减少血液动力血的改变主张在吸痰前应使用呼吸机进行高容量通气或高浓度氧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ICU患者进行人工气道吸痰的最佳护理实践方式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ICU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人工气道吸痰方式进行吸痰,作为对照组;剩下的50例患者在传统人工气道吸痰的方式上进行改进,作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出现并发症的人数,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α=0.05。结果观察组患者中,38例患者有效,8例患者显效,4例患者无效;对照组患者中,25例患者有效,11例患者显效,14例患者无效。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人工气道吸痰方式进行优化,可有效的提高ICU患者吸痰的有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6.
吸痰是利用机械吸引的方法,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治疗方法。昏迷及麻醉后患者因咳嗽无力、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未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7.
吸痰是利用机械吸引的方法,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治疗方法.昏迷及麻醉后患者因咳嗽无力、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未完全恢复,而不能将痰液咳出,或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肺不张,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制吸痰枕在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4例需要吸痰的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4名,观察组2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观察组采用应用自制吸痰枕辅助深部吸痰,比较两组单日平均吸痰次数、单次平均吸痰时间、气道粘膜出血例数等,其中对照组包含1例气管切开,观察组无气管切开。结果对照组单日平均吸痰次数为12次,气道粘膜出血例数为12例,观察组单日平均吸痰次数为4次,气道粘膜出血例数为3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单次平均吸痰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自制吸痰枕辅助深部吸痰可以明显缩短吸痰时间,减少吸痰次数,减少气道粘膜出血,有效改善患者氧合。  相似文献   

9.
于俊颖  李向娟  高艳娣 《河北医药》2011,33(9):1393-1395
气道管理是降低肺部感染率,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肺泡适当通气、氧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功能的关键,而排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1]。有效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措施,吸痰管作为吸痰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具,其正确选择是有效吸痰的保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探讨和研究,如不同吸痰方式用吸痰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规范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方法2012年lO月起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以“规范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质量”为活动主题,针对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的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吸痰不规范的主要问题,制定预期目标,实施质量改进对策,并评价改进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比较,护士对人工气道吸痰相关知识知晓率由75.65%上升到99.5%;规范吸痰正确率由85.60%上升到96.8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ICU护士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正>吸痰是临床护理操作中常用的一种护理操作技术,是防止气道阻塞及误吸的重要方法,主要指经过口腔、鼻腔或人工气道把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引出来,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不张、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1]。为保证吸痰用物齐全及功能完好,使用便捷,提高抢救效率,笔者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功能性吸痰收纳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21 2 1840569.0),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制作1.1材料该装置采用经特殊处理的有机玻璃(亚克力板)制作而成。  相似文献   

12.
非人工气道条件下气管内吸痰插管长度与吸痰效果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管内吸痰通常是在人工气道条件下进行的,能有效地清理气管内的痰液。传统吸痰则是将吸痰导管插至咽喉部,不能有效地清理气管内的痰液。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非人工气道条件下,也能进行气管内吸痰。对此,我们于2004年9月开始在传统吸痰的基础上对插管长度进行了改进,并对两种插管长度的吸痰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朱小兰  李爱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9):2050-2050
建立人工气道是ICU抢救重危病人维持有效呼吸的最常用手段,在对人工气道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吸痰的安全和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病程和预后。我们认为对人工气道病人的安全有效吸痰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正>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作为危重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人工气道建立使会厌功能减弱或丧失,咳嗽反射减弱,正压通气妨碍纤毛运动,往往不能自主排痰,导致气道内分泌物潴留。安全、有效的吸痰不仅可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而且可避免或减少肺泡塌陷、低氧血症、医源性感染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并发症。因此,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保持呼  相似文献   

15.
老年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及经口、鼻咽通气管吸痰能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或异物,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及死腔,提高呼吸道气体交换率.采取吸痰前、后给予加大氧流量的处理,并改进吸痰的吸引方法,可防止或减轻因吸痰降低血氧饱和度(SaO2)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将对我科15例气管插管及经口、鼻咽通气管危重吸痰的患者的护理技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吸痰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痰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它能正确有效地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呼吸道管理中最关键的一步.正确的吸痰方法是保证气道通畅最为有效的措施,现就吸痰技术的改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评估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吸痰方法在吸痰效果的重要性。喂水呛咳后经口负压吸痰及经鼻腔气道湿化排痰法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排痰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颅脑外伤合并呼吸衰竭并不同程度痰液潴留且患者3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实验组采用采取两种改良吸痰方法后,立即用负压吸痰;对照组采用单纯负压吸痰,观察两组排痰方法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气分析的比较上,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组内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吸痰后,组间比较上,实验组吸痰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患者情况,采取两种改良吸痰方法效果好,适合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颅脑疾病患者采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法的效果,以探讨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的吸痰方式。方法将80例行机械通气的颅脑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潮气量、气道压力,并通过监护仪记录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各项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改善,患者心率、血压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吸痰后,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采用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气道刺激及不良反应,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过控制吸痰粘稠度、时间、负压等不同吸痰措施对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某院脑外伤后行气管切开的患者6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传统的吸痰管理,观察组采取严格控制管理吸痰的干预措施,两组均接受脑外伤的常规治疗。2周后观察气管护理对比两组痰液吸净时间/吸痰负压、氧合指数、气道黏膜损伤频次、肺部感染率、颅内压、格拉斯哥(GCS)评分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吸痰时间、吸痰负压、氧合指数、气道黏膜损伤频次、肺部感染率、颅内压和GCS评分均显优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不同的吸痰管理的护理干预措施结合常规治疗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并且能促进脑外伤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和气管肺泡灌洗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采用经人工气道插入纤维支气管镜,行气管内分泌物吸引,并予35~37℃生理盐水10~20 ml反复支气管肺泡灌洗。结果吸痰和灌洗后临床症状、体征和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和肺泡灌洗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