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为正畸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锥形束CT扫描的2 376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65例成人患者进行上、下颌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样本人群中,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75.38%(49/65)和86.15%(56/65).在不同骨开窗类型中,小于等于根长1/3的骨开窗约占骨开窗总数的76.88%.在不同骨开裂类型中,范围在2~4 mm的最多,约占骨开裂总数的77.13%.在样本牙齿中,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0.78%,以左上颌侧切牙最高(7.69%),右上颌侧切牙次之(6.92%),右上颌中切牙最低(1.15%);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的发生率为36.15%,右下颌中切牙最高(9.62%),左下颌中切牙次之(8.27%),下颌的发生率高于上颌.男性与女性切牙唇侧骨开窗与骨开裂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中,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较高,且多数骨开窗范围小于等于根长1/3,骨开裂在2~4 mm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成人牙列拥挤非拔牙隐形矫治前后骨开窗/开裂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单纯使用隐形矫治器(Invisalign)完成第一序列矫治的成人非拔牙患者治疗前后的全牙列CBCT,应用软件Mimics 19.0和Magics 21.0分离和计算骨开窗/开裂的体积,使用卡方检验和Wilcoxon检验在α=0.05水平分别检测治疗前后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和体积的差异。结果:获得30例成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4.9±3.8岁。共对840颗牙齿作测量分析,牙槽骨缺损主要发生在颊侧(99.64%),治疗前累及牙数为219颗(发生率为26.07%),治疗后的发生率为35.24%,主要是上颌磨牙和下颌前磨牙的骨开裂发生率有显著增加(P<0.05);治疗前人均牙槽骨缺损体积为83.67±63.33mm3,治疗后为97.16±73.79mm3,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其中治疗后上颌尖牙骨开窗体积有显著减少(P<0.05),但下颌切牙骨开裂体积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牙列拥挤的成人患者治疗前就存在明显的骨开窗/开裂,使用隐形矫治器非拔牙矫治有增加这些牙槽骨缺损的趋势。提示在隐形矫治中应充分评估牙槽骨的三维完整性,合理设计矫治方案以减少骨开窗/开裂的发生或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评价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上颌前部牙槽骨厚度和形态,以及上前牙骨开窗、骨开裂情况。方法 选择016年8月至019年10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拟行口腔正畸治疗的唇腭裂患者85例(男51例,女34例,平均年龄(14.65±4.95)岁),其中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alveolus,UCLA)患者1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5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b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BCLP)患者14例。在正畸治疗开始前均予以拍摄颌面部CBCT,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其上前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计算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并比较不同唇腭裂类型患者上颌前部ABT及上前牙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UCLP、UCLA患侧上前牙骨开裂发生率(34.9%、4.9%)显著高于其健侧(10.7%、11.1%),但骨开窗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UCLP健侧上中切牙(5.9%)、侧切牙(9.7%)骨开裂发生率低于UCLA。UCLA、UCLP、BCLP三组间患侧上前牙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UCLP、UCLA患侧上前牙ABT在多部位小于其健侧。除UCLP/UCLA患侧侧切牙外,UCLA、UCLP、BCLP各类型上前牙唇侧平均ABT均小于腭侧。UCLA、UCLP、BCLP三组间患侧上前牙唇腭侧平均ABT无统计学差异。UCLP患侧上侧切牙、尖牙分别在唇侧和腭侧根颈处ABT大于UCLA。结论 单侧唇腭裂患者患侧上前牙骨开裂发生率高于健侧,ABT则在多部位小于其健侧;而三种类型患者上前牙唇侧ABT均小于其腭侧。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健侧上中切牙、侧切牙骨开裂发生率及患侧侧切牙、尖牙根颈处牙槽骨厚度存在差异;单侧与双侧完全性唇腭裂间上前牙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及牙槽骨厚度则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天然牙列中牙槽骨骨开窗和骨开裂有较高的发生率,其分布位置、发生频率与错畸形的类型相关.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骨开窗和骨开裂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正畸治疗可能引起骨开窗和骨开裂,这与患者本身牙槽骨解剖情况、牙齿位置和矫治方式有关.临床医生应把握正畸治疗的界限,选择合适的正畸方式将有助于预防正畸过程中骨开窗、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9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UCLP患者42例(男25例,女17例)。匹配性别和年龄,纳入42例骨性Ⅲ类非唇腭裂患者为对照组。利用CBCT评估UCLP组与对照组前牙区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裂隙侧、非裂隙侧及对照组前牙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50.88%、42.39%和28.77%。UCLP组裂隙侧上颌前牙同名牙骨开裂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裂隙侧上颌侧切牙骨开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裂隙侧上颌中切牙骨开裂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裂隙侧(P<0.05)。裂隙侧、非裂隙侧与对照组前牙区骨开裂均好发于唇侧。骨开窗的发生率在裂隙侧、非裂隙侧及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UCLP患者中,牙槽骨开窗和骨开裂较常见,临床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开窗及骨开裂等根周牙槽骨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46例,其中青少年组26例,年龄(12.9 ± 1.2)岁;成人组20例,年龄(22.3 ± 3.2)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拍摄的CBCT三维影像数据,独立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右侧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特征,卡方检验两组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 结果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附着高度低于青少年患者(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及根尖部牙槽骨厚度薄于青少年组(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面积少于青少年组(P<0.05)。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32.50%;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3.37%和14.90%;成人组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组(χ2骨开窗= 6.794,P骨开窗= 0.009;χ2骨开裂= 16.030,P骨开裂<0.001)。 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根周牙槽骨量少于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错牙合畸形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开裂的发生率等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5年9月期间在汉中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锥形束CT扫描的患者421例,统计在上下颌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开裂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统计的421例患者中,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38.95%和20.43%。骨开窗以骨性Ⅰ类错牙合最多39.49%,骨性Ⅱ类次之。骨开裂以骨性Ⅱ类错牙合33.82%最多,骨性Ⅰ类次之。骨开窗牙位以左上侧切牙最高20.43%,骨开裂牙位以左下侧切牙最高6.65%。结论:正畸治疗患者中,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38.95%和20.43%,无性别差异,骨性Ⅰ类错牙合切牙区骨开窗的发生率最高,以上侧切牙为主,骨性Ⅱ类错牙合切牙区骨开裂的发生率最高,以下中切牙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5月就诊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连续病例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上、下前牙共523颗.应用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前牙区牙根周围牙槽骨状态,并使用测量软件进行定位分析牙槽骨厚度,检查牙根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的发生率为61.57%,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93%,骨缺损(牙槽骨开裂或牙槽骨开窗)的发生率为77.44%.其中下颌骨(58.52%)较上颌骨(41.48%)好发,所占比例尤以下颌尖牙最高(21.23%),上中切牙最低(6.17%).男性与女性在多数前牙唇侧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男性在下颌中切牙和下颌侧切牙的发生率较女性高.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就诊的病例中,前牙区牙槽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较高,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在正畸过程中是否是牙根吸收或牙槽骨吸收的潜在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CBCT评价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患者的上颌前牙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情况,为正畸治疗内收上前牙避免骨开窗骨开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35例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并用最大支抗内收前牙的正畸治疗后患者的CBCT图像,获得上颌前牙样本210例。使用SimPlant Pro 13.0调整头位,获得三维层面中待检测牙齿直立的CBCT图像,测量矢状切面中唇舌侧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由此评价正畸治疗后患者上颌前牙骨开窗骨开裂的情况。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舌侧骨开裂骨开窗的发生率明显大于唇侧,且骨开裂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上颌尖牙唇侧骨开裂不小于舌侧骨开裂的发生率,唇侧骨开窗的发生率大于舌侧,但差异都不具有显著性。结论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患者治疗后上颌切牙腭侧骨开裂发生率明显高于唇侧,在正畸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内收的限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上颌侧切牙和尖牙区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危险因素。方法: 实验对象选自2014~2016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一科患者治疗前的CBCT,存在骨开裂或骨开窗的上颌侧切牙44例和上颌尖牙43例为实验组,不存在骨开裂和骨开窗的上颌侧切牙43例和上颌尖牙41例为对照组。结果: 牙体倾斜度、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角度、牙槽骨曲度、牙槽骨宽度、牙根宽度与牙槽骨宽度差、牙齿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5),牙根长度、根尖距牙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牙齿舌倾、牙体长轴与牙槽突长轴角度大、牙槽骨薄、牙槽骨弯曲大、牙齿位置偏离牙槽骨中心(偏唇侧或舌侧)等是上颌侧切牙和尖牙区发生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CBCT研究成人骨性Ⅰ类、Ⅱ类高角患者错颌畸形中上前牙骨开窗、骨开裂的情况。方法将2018~2021年在保定市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初诊患者中,按错牙合畸形分类,将362名成人高角患者分为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每组181人。应用CBCT分别测量两组牙齿骨质连续情况,并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Ⅰ类、骨性Ⅱ类上前牙区骨开窗发生率分别为12.22%、7.78%,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3.06%、26.39%,骨质连续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上颌中切牙骨开窗发生率高于骨性Ⅰ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上颌中切牙、尖牙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骨性Ⅰ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正畸矫治前,骨性Ⅱ类高角成人患者上前牙区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较骨性Ⅰ类高,矫治时应引起正畸医生注意。  相似文献   

12.
骨开窗与骨开裂是常见的牙槽骨缺损。先天存在的骨开窗、骨开裂增加正畸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影响正畸治疗的效果,而不恰当的正畸治疗也会导致骨开窗、骨开裂发生。本文就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与错牙合类型、正畸治疗关系及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卢彩莲  杨咪  王小琴 《口腔医学》2022,42(3):271-275
下颌中切牙作为正畸导向,常需较大范围的移动,而此区域牙槽骨厚度相对较薄,矫治过程中易出现骨开窗、骨开裂等不良后果.因此,充分了解下中切牙区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工具与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下中切牙区牙槽骨主要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进行观测.其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下切牙倾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并评价一种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 PAOO) 下前牙区唇侧骨开裂、骨开窗的新术式,即采用骨膜“包饺子”植骨法对牙根表面牙槽骨 缺损行骨增量术。方法 :自2014年3月—2014年8月,对8例 (男2例,女6例)下前牙唇侧骨开窗、骨开裂患者行骨膜“包饺子”植骨法。首先向根方分离半厚瓣,于半厚瓣最下方切开骨膜层,仔细将骨膜层剥离牙槽骨骨膜,以利于骨膜下植入骨移植材料,最后将骨膜缝合固定于骨面,形似“饺子”, 以防止植骨材料移位与外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评价下前牙唇侧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及冠1/3、中1/3、根1/3的中部牙槽骨宽度改变。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CBCT显示骨植入物形态维持良好。冠1/3中部唇侧牙槽骨宽度增加(0.65±0.89) mm,牙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3.30±1.09) mm,根1/3中部宽度增加至(3.96±1.35) mm,所有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前牙垂直向牙槽骨增加(5.35±1.90) mm(P<0.01)。结论 :采用骨膜“包饺子”植骨法能防止移植材料移位,利于其塑形,促进骨再生在需要的部位发生,最终有效增加了缺损牙槽骨的高度及宽度。该方法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好,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牙周表型的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拔牙矫治后上切牙区唇侧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情况。方法 研究纳入24例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通过术前CBCT和数字化印模数据的重叠,对前牙牙龈厚度进行无创的定量测量。根据术前上中切牙牙龈厚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薄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和厚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使用CB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切牙唇侧牙槽骨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的程度。结果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术前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2%和18.8%,经拔牙正畸治疗后增加至75%和20.8%。薄龈生物型组术后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为3.19 ± 0.43mm,显著高于厚龈生物型组(2.16 ± 0.11mm),但该距离与牙龈厚度无显著相关性(r= -0.1108,P= 0.6146)。牙根吸收程度和牙龈厚度呈正相关(r=0.4223,P=0.0447),且厚龈生物型组牙根吸收量为2.24 ± 1.24mm,显著高于薄龈生物型组(1.08 ± 0.73mm)。结论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经拔牙正畸治疗后上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及牙根吸收均加重,其中薄龈生物型组垂直牙槽骨吸收风险较大,厚龈生物型组骨开窗及牙根吸收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CBCT三维容积重建对后牙颊侧骨开裂与骨开窗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以干头骨标本后牙颊侧的骨开裂和骨开窗的诊断作为参考标准,与3名观察者的主观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研究CBCT三维容积重建对骨开裂和骨开窗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BCT三维容积重建后骨开裂和骨开窗的诊断与头骨的诊断结果一致性系数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BCT三维容积重建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干头骨后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情况,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相似文献   

18.
正畸治疗基于牙根在牙槽骨内的移动来完成,牙根的移动能力与范围决定了正畸治疗效果.传统正畸诊断与评价手段不能对牙槽骨的三维完整性做出准确的评价,也不要求在正畸治疗前去评价和诊断骨开窗骨开裂.随着近些年三维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锥形束CT在口腔科的广泛应用,三维评价牙槽骨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正畸研究开始报告正畸患者治疗前后均有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引起许多质疑和担心.本文希望向读者阐明,骨开窗与骨开裂影像诊断仍缺少标准,需要区别认识解剖发育异常与组织缺陷的骨开窗与骨开裂.三维正畸诊断技术需要不断提高,最终建立骨开窗与骨开裂的正畸诊断标准,同时正畸治疗也需要更精确规范,避免不必要的牙周损害.  相似文献   

19.
牙齿缺失伴随着牙槽骨吸收或缺损,导致骨量和软组织量不足。种植治疗除恢复缺失牙的咀嚼功能外,还需恢复牙弓的轮廓和外形,引导骨再生术是骨增量的常用手段。异种颗粒状骨替代材料因其降解时间长、免疫反应低等优点,在临床水平骨增量领域应用广泛,但存在操作不便、成骨活性低等问题。血浆基质能有效提高口腔组织再生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首先介绍了血浆基质在水平骨增量中的主要应用形式(固态血浆基质膜、血浆基质骨块),并根据临床常用的骨增量决策方案,即是否能够在理想位置植入种植体以及植入后是否存在骨开裂对水平骨缺损进行重新分类,其中Ⅰ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可供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且种植体周围无骨开裂,但牙槽骨轮廓比非缺牙区凹陷的情况;Ⅱ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根据未来修复体位置确定的种植位点植入理想尺寸种植体后,种植体三侧均有骨,但颊侧骨壁存在骨开裂(骨开裂长度小于种植体长度的50%)的情况;Ⅲ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不足以在理想位置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需要先行植骨恢复骨量以利于种植体植入的情况。本文随后对血浆基质在不同水平骨缺损类型中的应用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翻瓣术及其结合拜阿蒙(BAM)人工骨植入治疗重度牙周病2年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重度牙周病患者的89颗患牙分为A(67颗)、B(22颗)2组做基础治疗,A组经牙周翻瓣刮治后在骨缺损区植入BAM人工骨,B组仅做翻瓣刮治.比较术后2年两组患牙的临床疗效.结果 A、B两组患牙术后6个月牙龈出血指数均明显改善,炎症消退.术后2年复查时,A、B两组分别拔除患牙7颗.2年后治疗牙的保存率,A组为78.43%,B组为35.00%.X线根尖片显示,A组骨缺损区有新骨形成,牙槽骨高度增加;B组未见新骨形成,牙周袋深度和牙槽骨高度无明显改善.结论 牙周翻瓣术后植入BAM人工骨治疗重度牙周病疗效优于单纯翻瓣刮治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