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脏的阴阳属性除寒热喜恶,升降趋势外,还应包括燥湿特性。五脏之中脾为戊土病则多湿,肺属燥金病则易燥,肝体阴用阳病易化燥热,肾为水脏喜润恶燥,心为火脏宜煦宜濡。通过对五脏燥湿特性的系统阐述,来认识五脏的燥湿病机,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并进一步完善五脏阴阳属性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阴阳燥湿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阴阳各具潮湿、干燥之性,燥邪当属阳邪之列,进而言阴阳偏盛偏衰,可致燥湿之病,阳盛则热而生燥,阴盛则湿多兼寒,阳虚则湿,甚则寒,阴虚则燥,甚则热。其治阳盛则清热为先,润燥即在其中,阴虚则润燥为先,其甚则滋阴盛火并行;阴盛则祛寒兼燥湿,阳虚则视其在脾在肾,在脾宜温燥,在肾宜温润。药性的刚柔燥润,与四气五味结合,对药物性能、功效的认识就更全面了。阴阳燥湿论宜与阴阳寒热论相结合,以构成中医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消渴病燥湿并见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多出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但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阴虚燥热与湿浊并见者亦不少见。对于消渴病燥湿并见的辨证治疗,略述个人浅见。病机探讨·1脾虚生燥也可生湿近年来,随着中医学对消渴病认识的逐步加深,先后提出了脾虚致  相似文献   

4.
苍术、砂仁、薏苡仁是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的燥脾湿三味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现今多种疾病以中满湿盛为基本病机。苍术可健脾燥湿,常用剂量为12~30 g;砂仁可芳香醒脾,常用剂量为3~6 g;薏苡仁健脾祛湿,常用剂量为30~60 g。燥脾湿三味小方用于代谢综合征、脂肪肝、消化性溃疡等有脾湿之证。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历代医家多认为消渴病的病位在肺、胃、肾三脏。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或肺消、脾消、肾消,迁延日久则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笔者将从其病理产物火、浊、郁、瘀4个方面阐述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在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方面,传统中医学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以清热养阴为主.近来不断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并提出不同主张.有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是气阴两虚,因而主张益气养阴为主的;有认为其病机是肾虚精关不固,因而强调以补肾固摄为主的;有认为其病机是肝郁脾虚,治疗上强调以疏肝解郁健脾为主的;有认为是湿热病邪作祟,强调治疗应清热化湿的;也有认为瘀血阻滞是其病机关键,因而强调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的.而笔者认为,脾气虚弱是糖尿病(消渴病)的病机关键,湿阻、肝郁、肾虚是其基本病因,而瘀血内阻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现浅探如下.  相似文献   

7.
姜亦农 《中医研究》1996,9(1):11-12
本文就消渴病燥湿并见产生的病机进行了论述,认为脾虚不运、湿浊困脾为消渴病燥湿并见的病机基础,提出了化湿健脾、佐以养阴润燥为治疗消渴病燥湿并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文章总结新安医家王仲奇对于肾消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用药思路。王氏认为肾消病机在于肾不藏精,内热煎灼肾阴,论治肾消承刘完素以燥热论消渴的思想,注重清热养阴,泻热的同时不忘固护正气,三消同治,以滋肾阴为主,注重肝肾同补,辅以润肺健脾。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平衡人体的阴阳燥湿,发挥方剂增效减毒作用,根据组方药物不同的燥润特性采取燥润相兼、燥以济润、润以济燥3种不同配伍方式,来治疗临床诸症,是方剂中阴阳燥湿观的体现,也是刘时觉教授阴阳燥湿论的进一步总结完善。  相似文献   

10.
脾喜燥恶湿,治脾病当顺其性制其恶。故临床应准确把握"脾湿证当用燥法治疗"的辨证关系,因人施医,区别用药,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11.
痢疾的论治历代多详于湿热,而清代新安名医余国珮论治痢疾独重于燥。本文通过对《医理》《婺源余先生医案》中的相关论述及典型医案进行深挖、列举、考证,总结余国珮治痢的经验及特色。余国珮受喻嘉言“秋燥论”影响,以燥湿互为阴阳辩证关系,提出阳邪以“燥”为纲,阴邪以“湿”为纲,首创“燥湿为纲”理论指导疾病辨治,认为“痢为燥症”,主要病机为“燥分内外,肺与大肠,表里交困”和“燥湿兼夹,开阖失司,迫津下行”,病理特点表现为阴伤为本,燥热为标,本虚标实。治疗上,余国珮治痢立足于燥,详辨病位、病势、病性以及产后特殊情况,对燥邪伤肺者,以辛润清燥救肺;肺胃津亏者,以辛凉养阴护胃;燥湿兼夹者,以苦辛甘润,开阖兼用,燥湿同治;产后痢酌宜寒凉急解燥邪。纵观余国珮从燥治痢,以顾护阴液为扶正之本,治燥邪而不伤正,体现了温病的诊疗思路,对后世医家治疗痢疾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中医》2021,39(3):37-40
燥湿同病理论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医治疗呼吸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咳嗽变异性哮喘作为临床常见病症,中医相关治则治法、经典医案、临床验案比比皆是。若单从"燥热伤津"或"痰湿壅盛"的病因病机出发论治显然有失偏颇。由于燥湿同形同病,"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则不能布津而又可化燥",因此"燥湿同治"方为纲要。导师魏丹霞教授师从云南省名老中医陆家龙教授,传承陆教授气阴学术思想提出基于燥湿同病理论运用"润养"与"通利"(润养以化燥,通利以逐湿)之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从燥湿同病理论及咳嗽变异性哮喘之病因病机切入,探赜"润养"与"通利"之法在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 ,历代医家多从阴虚燥热立论 ,分上、中、下三消论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传统的阴虚燥热论及三消分治已不切合现在的临床实际。糖尿病多以阴阳气血虚损、瘀血阻滞为基本病机 ,治疗应根据病理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 ,分初、中、末三期辨证论治 ,同时重视肝、脾、肾三脏在糖尿病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 ,具有积极意义。1 阴阳气血虚损、瘀血阻滞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综观糖尿病全过程 ,其病理可概括为“虚”和“瘀”。虚为阴阳气血虚损 ,演变过程可分为阴虚燥热期 (初 )、气阴两虚期 (中 )、阴阳两虚期 …  相似文献   

14.
教材认为:阴虚燥热为消渴病理特点,其病变脏腑在肺、胃、肾,并以肾为主.消渴病宗"三消"分型,养阴清热,生津除消为治疗消渴病的大法.但实际上消渴病之病理特点应为精微不得正化.主要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并以脾为主.即使宗三消分型,消渴病发病也与痰湿脂热关系密切,甚至与寒湿二邪有关,养阴生津通治消渴甚不合理.与此同时,教材论消渴的发病原因无外邪-说,此不符合消渴病的发病学基础,应补充更正.  相似文献   

15.
苍术生品具有很强的燥性,目前国内外对于苍术燥性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大多局限于燥脾湿、健脾胃。而古人认为苍术能够治疗各种顽固水肿、湿症等。利用苍术的燥性治疗除脾湿以外的湿症也具有较好的前景,这不仅仅可以拓展苍术的临床应用,也可以为治疗一些顽固水肿、湿症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从古代医家对苍术燥性的认识进行古籍考察,搜集了历代所使用的苍术减燥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苍术燥性成分、燥性药理的相关研究,从"燥胜则干"和"燥性伤阴"的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对苍术燥性的评价方法、苍术燥性物质基础以及利用苍术燥性物质治疗相关疾病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简版:[摘要]人身无处不中气,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其气为人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均为中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和合互济则中气旺盛;反之,则升降出入失常而易出现阳明燥热与太阴寒湿太过并存的病机。李可老中医从“凡病皆为本气自病”出发,提出“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的观点,对于个体体质表现为阳明太阴燥湿不济之患者,其临证的指导意义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王慧莲 《中医研究》2012,(12):58-60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症""燥痹""燥毒症"范畴,临床以口干、眼干,皮肤干燥、鼻干、咽干、声音嘶哑、关节疼痛等主要表现,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论燥》中有"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记载。其治疗上注重补益肝肾阴,重视肺、脾胃、肾之间的联系,注重用药以甘凉平润之品为主,慎用苦寒之品,避免用辛热之品,同时关注情志因素等。"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易伤津液,而致阴液亏虚,故治当补其阴液。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消渴病立法巧妙,用药精当,为后世治疗消渴病提供了范例。笔者通过分析陈氏《石室秘录》中辨证用药,探讨陈氏对消渴病的治法,兹述如下。1提出从肾论治消渴病的方法陈士铎《石室秘录.内伤门》卷四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而无不同也。故治消渴治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指明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以治肾为主,体现陈氏从肾论治消渴。"命门"学说在陈氏的著作中都有体现。消渴病的主要病机是阴精亏损,燥热偏盛。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为元阴元阳之脏,肾阴虚肾阳虚损均可导致消渴,从肾论治消渴病符合中医对于消渴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黄元御论治消渴理论与一般医家不同,对消渴病机的阐述始终围绕肝木,认为肝木为病,则风火合邪而消渴作,同时亦指出消渴病机之本在于肾寒脾湿。临床治疗上黄氏以此理论指导实践,以调治肝木为重点,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温肾阳、燥脾湿,为临床治疗消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医杂志》1987年第5期载《杂病汇讲(读)—程门雪遗稿之八》专论—《燥湿同形同病解》文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亢甚皆见火化,郁甚皆见湿化,郁极则由湿而转见燥化,何者?亢甚则浊气千犯清道,有升无降,故见火化也;郁则津液不能流通,而有所聚,聚则见湿矣;积久不能生新,则燥化见矣”。又曰:“大抵燥湿同病者,湿多在脾,以脾为阴土,性最恶湿,湿病必先困于太阴,燥湿必用脾药,用药不离苦温,苦以燥化,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也,而燥则有伤肺、伤胃、伤肝肾之不同,肺胃同治,均以甘寒为主,故脾湿胃燥,脾湿肺燥诸病,必以甘寒与苦温同用……。”阅后颇受启发,用之临床,每获良效。现举病案如下。 1 痞证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