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通因通用”,是指用通利的方法治疗“通”证。(《中医大辞典》)属中医反治法之一。临床凡见异常之“通”,如呕吐、下利,病理性汗出、各种出血等,诊治首当辨其虚实,以定涩通补泻。若属正虚不固 理应扶正固涩;如为邪实所致,则当祛其邪气。“通因通用”法所治之证,均无因邪所致的异常之“通”,欲止此“通”,当求本祛邪,而欲祛邪,则需注意给邪以出路,也即开门逐盗。“通因通用”之法,就是通窍逐邪外出,邪气去则异常之“通”病除。 一般认为,“通因通用”之法是助其原有之“通”而祛其邪,即逐邪由既“通”的窍道而出。如用吐法治疗宿食停滞胃脘之呕吐,用  相似文献   

2.
湿疫是由感受湿性疫邪而引起的一类疫病。湿性黏滞故湿疫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湿疫的病机为湿疫毒邪侵袭人体,内外湿邪相互感召,疫毒内盛,阻滞气机,闭肺困脾,伤津耗液。治疗应遵循“祛邪逐秽,养阴扶正,全程护阳”三大治则,据证选用具有“透达膜原,疏利湿浊”“养阴扶正,涤除余湿”“温运脾阳,宣畅气机”的方药治疗。本文主要就湿疫的源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主方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浅议《伤寒论》因势利导治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势利导”指顺从正势,扼制邪势,以驱除病邪,使邪气从外、上、下而解,促使机体阴阳自和,走向痊愈的治疗原则。病邪在外,发汗以散邪;病邪在上,涌吐以祛邪;病在半表半里,疏解以祛邪;病邪在里,攻下以祛邪;热邪郁里,清透以宣邪;邪气郁滞,清导以利邪。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中西医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分析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探讨“既病防变”思想在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乳腺癌的指导作用。“既病防变”在临床诊治疾病中主要体现于“截断扭转”和“先安未受邪之地”两种原则。由乳腺癌早期即有血行转移的特性可知,临床治疗乳腺癌的成败不仅与外科手术彻底清除局部病灶有关,更依赖于中西医结合的整体综合治疗。乳腺癌的治疗应遵循“祛邪扶正并施,标本兼治”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西医的治疗着重于“截断扭转”,以力挽狂澜之势达“祛邪消瘤治标”之功,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在于“先安未受邪之地”,以中医药防治复发转移,达“扶正祛邪固本”之效。  相似文献   

5.
“轻法频下”属于“通因通用”之法,是中医常用的反治法之一,即应用通利之品治疗下利之证。因为下利之证本是机体祛除秽浊邪气的一种反应,若见利止利,则易闭门留寇。而通利之品恰能益助机体之祛邪外出,因其势而利导之。特别是湿邪缠绵之性,峻下恐有遗邪之弊,故当“轻法频下”可使邪尽去而正复安。  相似文献   

6.
内毒致病理论源于秦汉时期所形成的毒邪致病理论。晋隋唐宋时期细化了内毒的种类,并丰富了理论内涵。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毒致病理论体系。内毒病因病机以阴阳辨析为总括,与内外、气血、脏腑紧密联系。内外可分病邪来源,但皆以“郁”而化生内毒为核心病机。气血、脏腑既是内毒化生之源,亦是内毒病位之所在。内毒所伤气血、脏腑层次不同,其证候表现与病情深浅不同。内毒的治则治法以避邪防毒、祛邪解毒、扶正托毒与调形安神为要。避邪防毒之法,包括“避外感”与“防内生”两方面,其中开郁治疗是防生内生之毒的关键,其治法以调通气血与安和脏腑为要。祛邪解毒可采取“内以清毒,外以排毒”之法,并注重配伍散结药物。扶正托毒之法除补益正气外,亦需注重因势利导,以顺势托毒外出。调形安神是为修复毒邪所败坏的形神,并可配伍引经药物,以直达病所。通过创新突破的新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新方法,促进了内毒致病理论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析《金匮要略》中“因势利导”治则。根据病邪出入进退之势,审时度势,因势制宜;当邪有欲出之势,循其外出之趋向,顺势引导;关键在于祛邪而不伤正气,使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8.
钱静 《江苏中医药》2002,23(11):4-8
探讨仲景辨病势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辨病势是辨证论治的活法。( 1 )通过辨病势可截断传变 ,治病于未然 ;( 2 )审察邪势所在 ,可正确选择祛邪途径 ,因势利导 ;( 3)探明正气抗邪的态势和力量 ,可顺应正势扶正抗邪。临证中若能得此要领 ,可大大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现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初步探导如下: 一、病在皮者汗而发之此法用于邪在肌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因太阳病的主要病机为邪在肌表,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故仲景用发汗解表之剂,顺其正气抗邪之势以祛邪外出,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而在具体运用上,则有表实用麻黄汤,表虚用桂枝汤,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外寒内饮用小青龙汤,二阳合病用葛根汤等不同情况。二、其病高者因而越之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感冒与中医辨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外感疫病、体虚邪凑之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方面探讨了中医辨证思路,"三因制宜"在防治流行性感冒过程中的运用,体现出了中医药从平时扶正以增强抗病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于发病时祛邪以改善症状,防止传变,促进早日恢复健康来达到防治目的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刘祖贻研究员对温病源流有其独到见解,提出“温病起源于秦汉之前,并不晚于伤寒学说”的观点;认为正虚邪伏是“伏气温病”的病机特点,扶正透邪是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从而丰富了伏气温病的内涵;在温病治法方面独树一帜,提出“祛邪毒,透泄为要”、“重防变,早治当先”的温病治疗总则;并运用其温病新论指导临床治疗乙型肝炎、银屑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相似文献   

12.
慢性疑难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邪实,治疗当以攻邪为大法,可用峻猛毒药,审病之轻重而缓攻或急攻。邪实而正气不伤者,当着重于速战速决,猛攻猛泄,以阻止病邪之深入,祛邪以扶正;邪方实而正已虚者,攻泄邪实当先略急攻后缓攻,首先略急攻以去邪实,以祛其大邪,其次,待邪势稍衰,当峻药缓投;邪实而正气已大虚者,当以峻药缓投之法。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病,谢晶日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失调、湿热疫毒深伏、气滞血瘀损正,提出祛邪扶正的治疗原则及“疏、清、透、活、补”五种基本治法。其中“疏”为疏肝理气、疏利肝胆,“清”为清热除湿、清肠导滞,“透”为透邪解毒、祛邪外出,“活”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补”为健脾养肝、益肾扶正。临证明辨正邪,圆机活法,标本兼顾,收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治疗温病话透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如感邪后病邪不及时向外透解,势必向里传变,或传于气分,或由卫分而径入营、血分,引起种种里热亢盛、营(血)阴耗伤等病变。祛邪为治疗温病的第一要务,而透邪为温病祛邪的重要法则,其贯穿于整个温病的治疗体系。透邪之法即透法,是选用轻清、芳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的中医临床证治研究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长津 《中医药导报》2006,12(11):8-10,21
文章将近年国内外中医药对艾滋病的临床证治和取得的成效,并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了评价和概述。认为艾滋病可归属于“伏气瘟疫”范畴;其病机为邪盛正虚;治疗大法当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而病发之初则以祛邪毒为主;后期当以扶正与祛邪并重。  相似文献   

16.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急性热病,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危急等特点。本文旨在探讨"状态辨识,趋势干预"策略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强调外感热病状态辨识应以虚实为纲,结合热病之因(外邪与病之宿主)、热病之机、热病之势,从而全面识别疾病之状态;并顺应正、邪趋势,先期干预(先期扶正与谋邪出路)以助正祛邪,祛邪外出,达扭转结局,治愈热病之目的。临证中若能掌握其中要领,将对提高外感热病临证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目前新冠肺炎中医归属于“疫病”“瘟疫”范畴。其病因为疫戾邪气从口鼻而入,病理特点主要涉及湿、热、毒、瘀、浊、虚6个方面,但对于其病邪的性质,中医学界尚无完全统一认识。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状态,此次疫病,王灿晖教授认为部分患者虽极早期或早期疠气挟夹寒湿为患,但速传于肺,以致出现高热、咳嗽、苔黄腻等肺热之征,秉承“祛邪为第一要义”,笔者临床根据王灿晖教授理论观点,施以“清热透邪”之法,获得良好效果,并列举典型案例,以期丰富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刘英 《河北中医》1987,(6):28-29
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精华。近代医家岳美中说:“什么叫辨证施治?浅言之因势利导而已,因势即概括辨证,利导即概括论治。”中医治病有一特色,就是给病邪就近找出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就是此意。随其病位,因势利导,其效甚速。临床上顺其用  相似文献   

19.
因势利导思想渊源于易学,与道家、儒家及兵家思想密不可分,《内经》将其作为治疗法则之一用以指导医疗实践,颇受后世医家的赞许和推崇。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型痤疮,目前医家多从祛痰软坚、化瘀消癥等法着手,虽有祛邪外出之意,但尚未明确及系统提出因势利导之法。首先对“因势利导”思想之源流进行了追溯,其次归纳了PCOS型痤疮患者的病机特点,并结合临床观察总结出几种常见病机及可供斟酌应手之治法、方药。切合邪郁肌表,营卫失和,玄府闭阻病机的,可用汗法,方如葛根汤;切合“血实”与“火郁”病机的,可用火针疗法;切合“木郁”病机的,可用通达之法,方如四逆散;最后结合女性特殊之生理特点如同月相有盈亏之月事,采用中医调周法治疗。以上论述,皆是对因势利导思想之体会所得,临床辨证用之,不失为治疗PCOS型痤疮之良策。  相似文献   

20.
下法在临证中的意义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维斌 《中医药学刊》2004,22(8):1556-1557
温病是由温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具有发病急剧,传变迅速,变证多端,热势亢盛的特点,在病变过程中还易出现内陷营血,化燥伤阴,动内痉厥等变证。故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祛除病邪是治疗的关键。王孟英指出,温病使用下法,“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下法是驱邪外出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温病学诸多的治疗方法中,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目的:探讨温病下法的意义特点和临床应用。方法:从温病下法的作用机制、特点、指征、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进行归纳。结果:温病下法具有祛邪解热,保存阴液,荡涤积滞,推陈致新,调畅气机等作用,临床应用有苦寒攻下法及扶正泻下法,用下法的目的是逐邪泄热而不专事通便,临床上不论燥结是否形成,但见里热炽盛,邪势亢奋即可用下。结论:温病下法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通便泄热的局限意义,而成为祛邪扶正,疏导气机,调节阴阳平衡,截断病势等积极有效手段,用之得当,每可挽回沉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