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脑肠轴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合成或调节神经递质分泌、降低炎症因子、调节HPA轴等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及学习功能。脑卒中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构成及代谢发生变化,该变化又通过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路对大脑的情感调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了PSD的发生,即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互相影响。脑肠轴亦与中医理论相符,临床多以疏肝、健脾、养心,兼以祛瘀化痰为大法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在治疗PSD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实了中药复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增加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多靶点地参与P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前临床对癫痫的治疗多采用西药,但约30%~40%的癫痫患者对常用抗痫西药产生抗性,且饱受其毒副作用的影响。而中药在治疗痫性发作、减轻抗痫西药引起的并发症方面,疗效确切,但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仍不清楚。该文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单体、单味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在防治癫痫及作用机制上的研究进展,归纳如下:(1)中药单体包括天麻素、细辛醚、钩藤碱、川芎嗪、丹参酮ⅡA、姜黄素等十余种,均具有良好的抗癫痫作用,其或通过调控炎症因子的表达、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及受体、调节钠/钾离子通道,或通过调控凋亡因子的表达等发挥保护神经元的效应;(2)单味中药提取物包括天麻、石菖蒲、人参、灵芝、黄芩及银杏等提取物,其抗癫痫作用主要与抑制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上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降低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毒及氧化应激反应、调节离子通道及减轻神经元的氧化损伤等相关;(3)中药复方包括癫痫清颗粒、胆星宁痫颗粒、活血定痫方等,可通过对兴奋性递质、凋亡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多重调控作用,提高对癫痫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PSD的现代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发病原因主要与一般因素、病变位置、疾病相关因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发病机制主要有社会心理应激机制和神经生物学机制两种学说,其中神经生物学机制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内分泌障碍、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异常等。针刺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PSD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中主要采用常规针刺、头针、电针、眼针、揿针、耳针等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安神类中药应用于临床治疗失眠历史悠久。现代药理作用主要为镇静、催眠以及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失眠症与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有关。该文对中药单体成分、单味中药提取物、复方安神中药提取物以及复方安神中成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而发挥镇静催眠作用进行综述。该文所涉及到的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其代谢物5-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二羟苯乙酸(DOPAC)。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安神药研究最多的是5-HT和GABA能神经系统。研究最多的安神药是酸枣仁,包括其单体成分、单味中药提取物、复方中药提取物及复方中成药,涉及到的安神药还有五味子、合欢花、远志、龙眼肉、灵芝等。这为安神类中药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进而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神经递质紊乱、HPA轴亢进、Glu/GABA神经系统失衡及神经可塑性损伤等。文中对近5年来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中成药抗抑郁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中成药抗抑郁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优势及不足,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及研究。方法:搜集国内近10年来采用单味中药、复方合剂联合西药、针灸及综合治疗等相关治法,干预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文献,对其诊疗特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单味中药、复方合剂联合西药、针灸及综合治疗均对卒中后抑郁具有确切疗效,其中复方合剂联合西药临床应用最多,颇获良效。结论:中医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势,特别是复方合剂联合西药的治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针刺对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针刺神庭、本神、八脉交会穴等+常规治疗原发病)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原发病),试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疗程2周;记录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总分减分率及因子分。结果:本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确切,能明显的减轻PSD的严重程度,对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因子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认识障碍因子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得出的阴性结论表示认识障碍可能更多的与疾病的预后相关,而不全是针刺治疗结果。结论:本针刺方法治疗PSD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抑郁是中风后最常见的精神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点。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较为认可的机制包括炎症机制、神经递质机制、内分泌机制等。中医认为患者卒中后,气滞、血瘀、痰浊上蒙清窍则发为情志病,而郁金作为临床常用的传统中药,功可活血止痛,行气解郁。通过总结邓铁涛、张学文等多位国医大师及其他医师的用药规律,发现郁金是临床上治疗郁证、卒中、卒中后抑郁用药频率最高的单味中药之一,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郁金含有β-谷甾醇、莪术二酮、姜黄素等多种药用成分。该文首次对郁金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药理机制进行综述,并创新性地对各种基源郁金的炮制方法进行归纳梳理,以明确郁金对卒中后抑郁的重要作用及郁金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最佳药用选择。结果发现郁金所具有的调节神经递质、抑制神经炎症、保护神经元、调节神经内分泌、抗血栓等作用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对卒中后抑郁起到防治作用,其中以黄丝郁金酒制品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正>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出现持续时间超过2周的心境障碍,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睡眠紊乱等.严重影响者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国内报道发生率在18%~79%~([1-3]),而临床漏诊率达74%~([4]),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本文就PSD临床诊治进展进行总结探讨.旨在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1发病机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PSD是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情感障碍:(1)卒中病灶破坏了神经化学结构.导致神经递质功能异常;(2)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严重应激因素,从而引发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  相似文献   

10.
从中药单味药及其提取物和中药复方两个方面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采取单味中药或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具有用药方便、疗效稳定、针对性强等优点;中药复方则从不同途径、不同环节起到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发挥多靶点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情感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心境低落和情绪障碍,与神经递质表达异常、炎性因子分泌、神经细胞通路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持续紊乱、肠道菌群环境改变及线粒体结构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西医临床上主要以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可以发挥短期疗效,但长期服用会引起不良反应。中医药强调心身一体的整体观及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使其在防治抑郁症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而且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多靶点、多机制、多途径的作用方式在抑郁症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抑郁症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中药复方被证实可以调节改善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因此本文系统整理了近5年文献库中有关中医药改善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文献,将从中医药影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改善神经细胞可塑性及相关信号通路、调节炎性因子分泌及改善HPA轴的紊乱方面,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环境进而改善抑郁症方面和中医药调节线粒体功能改善抑郁症方面进行归纳阐述,研究发现大部分中药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表达及改善神经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而调节改善肠道菌群环境以及线粒体功能的中医药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以为未来更好探究抑郁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卒中后抑郁(PSD)是除卒中后躯体症状外表现的一种以情绪低落、语言动作减少、睡眠障碍等情感障碍性疾病,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SD现已成为临床难治之症之一,现代医学以单纯依赖抗抑郁药进行治疗,虽具有显著疗效,然其高昂的费用及较多的不良反应使得越来越多的临床针灸医师及患者寻求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少的针刺治疗方法。针刺治疗PSD有其独特的疗效,患者依从性高,现就近年来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近十几年中医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方法对CAS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辩证分型、中药复方、中成药、单味中药及提取物、针灸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予以总结。结果中医无CAS之确切病名,CAS的病机关键主要以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痰、瘀、热毒为实体要素,中医的治疗特色和精华在于辨证论治,运用中药复方、中成药、单味中药及提取物、针灸等治疗疗效明显。结论运用中医药治疗CAS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其病因复杂,已成为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神经生化学理论被临床药理充分肯定以用于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理,神经递质失衡是其中一重要因素。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复方在抗抑郁方面具有副作用小、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等独特优势。本文主要综述中药及其复方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中药在抗抑郁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茹  李萍  赵艳茹  杨柳 《陕西中医》2022,(8):1114-1117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乌灵胶囊与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的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rTMS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乌灵胶囊口服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疗效;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变化;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单胺类神经递质以及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针刺联合乌灵胶囊及rTMS治疗PSD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神经营养因子及相关神经递质水平,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对其神经损伤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综述中药调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黏蛋白5AC表达的研究进展。黏蛋白5AC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处于高表达状态,半夏、苦杏仁、桔梗等单味中药、黄酮类、皂苷类等单味中药提取物及清金化痰汤等中药复方被证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黏蛋白5AC高表达,为中药治疗慢阻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贺雅萌  王镁 《环球中医药》2022,15(4):713-718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前列腺素E2等炎症因子的水平,抑制炎症细胞的表达、合成及释放,降低中性粒细胞聚集,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达到痛风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NLRP3/ASC/Caspase-1轴蛋白的表达,下调Toll样受体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8.
卒中后交感神经异常,大脑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以此为基础,本研究总结了传统耳穴疗法和经耳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对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探索了两种耳穴疗法在治疗卒中肢体功能障碍中对脑功能区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机制,通过研究耳穴疗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神经传导-中枢调节-执行的网络机制,提出了“耳穴-脑干-基底核-神经递质-皮层网络-肢体”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发病有关,其机制涉及炎症反应、单胺类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多个方面。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具有独特优势且疗效显著,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抑郁症状。就近年来肠道菌群参与抑郁症发病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抑郁症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及相关中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重大疾病负担之一。抑郁症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形成定论,存在多种发病机制假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突触前膜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再摄取发挥作用,但这类药物普遍存在起效慢、疗效不佳、耐药性明显等问题。研究人员逐渐将目光转向研发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中药寡糖与多糖是一类来源丰富的中药活性成分,多项研究表明巴戟天寡糖、远志寡糖酯、茯苓多糖、黄芪多糖等具有较好的抗抑郁活性,其药理作用涉及多种作用机制,包括提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亢进、增加神经营养因子(NTF)表达、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及调节微生物-肠-脑轴等。因此,中药寡糖与多糖可能通过发挥整合调节作用改善抑郁症,成为了安全高效抗抑郁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以期为阐明中药寡糖与多糖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