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 一、督脉为“诸阳经之会”的依据是什么? 督脉称“阳经之海”,又为“诸阳经之会”,是因督脉行于人体背部,诸阳经都与其交会,督又有统督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从文献记载,督脉布穴二十有八,与他经交会穴有九,如神庭穴为足太阳、足阳明之会;百会、脑户、陶道为足太阳之会;水沟为手、足阳明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鼻渊病因病机的分析,提出鼻渊发病的病机关键是清阳失运、湿浊阻遏;而督阳空虚、督脉痹阻是鼻渊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在临床上,疏通督脉、升阳祛霾可促进督脉阳气运行复常,促使肺脾肾阳气正常运行敷布,得以温化阻遏于鼻窍之湿浊,从而达到升阳祛霾、通利鼻窍之目的。为此,指出通督升阳法是治疗鼻渊病的重要途径,重视通督升阳法在鼻渊病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扶阳理论以阴阳为总纲,重视阳气,主张阳主阴从。通过针对督脉的诊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身之阳气,促成扶阳之效。在针灸临床上,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联系脏腑,故根据督脉的生理基础和病候表现,提出通督扶阳和补督扶阳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手足浮肿、痉挛性瘫痪、腰椎间盘突出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五更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疗效显著。应准确辨证,通补结合,方能达到最佳扶阳的效果,祛除病邪。  相似文献   

4.
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指导探讨针刺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阳明经脉气血衰少,宗筋失养,脾胃功能减退产生湿热邪气,壅滞经络,久之累及肝肾,耗精伤血,同时督脉枢机不利,筋脉失濡而出现肌肤麻木不仁、肢体痿废等症。临床诊治将辨证、辨经相结合,治疗上取阳明经穴位为主,以补益气血,配合督脉腧穴以通督填髓,然后辨证配穴,整体调控,共同促进气血调和,经络畅通,全身气血津液生成、运行无碍,则肉坚骨强、机体健壮而活动自如。  相似文献   

5.
<正> 现将人中、承浆、合谷、太冲四穴的疗效与大脑皮层代表区关系分析如下: 一、人中和承浆二穴分别位于上、下唇的中线上.人中在督脉上,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的会穴.督脉“总督诸阳”,为“诸阳之海”,故人中穴能治疗诸阳经之症,且有清热开窍、镇痛安神、回阳救逆、祛除风邪之效.承浆穴位居任脉,是任脉、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穴.任脉是“诸阴之海”,故承浆穴能治疗诸阴经之症,因兼任、督二脉会穴,所以又治诸阳经之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国家级名中医张沛霖学术经验比较升阳通督针法与普通针刺法对中风病中医症候的影响。方法:选取172例患者随机分为升阳通督针法组及普通针刺组,各86例。升阳通督针法组以针刺太阳经穴第一侧线及点刺督脉为主,普通针刺组以常规阳明经穴位为主,两组均在治疗18天后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群的变化。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在治疗18天后,患者的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吞咽困难、舌强语蹇主要中医症候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升阳通督针法组组内比较治疗后改善程度较普通针刺组组内比较明显。两组间比较,升阳通督针法组改善中风的主要症候情况更明显。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以改善中风病主要症候,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能力,升阳通督针法在中风病的中医症候群的改善程度上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头痛,头痛部位有手足少阳经、足太阳经、足厥阴经、督脉、跷脉等经脉循行,而以少阳经脉分布范围最广.针刺治疗偏头痛有确切疗效,取穴以足少阳胆经腧穴使用频次最高.除了头痛处局部取穴这个原则外,作者认为取足少阳胆经腧穴治疗偏头痛还与阳跷、阳维等奇经,以及经筋有关,而表里经、同名经配穴的运用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庆波  经双双  郑雪 《河南中医》2022,(9):1341-1344
赵俐黎主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第一阶段为疾病的早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治疗以除痹止痛为主,发汗通络为辅,方药采用羌活胜湿汤、大秦艽汤加麻黄、桂枝和虫类药物等;针灸采用针刺、督灸、刺络拔罐等,选用督脉、夹脊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穴等。第二阶段为疾病的进展期,病在三阳经和督脉,治疗以通补为主,温补为辅,方药采用蠲痹汤、五虫四藤汤等;针灸采用火龙灸、温经通痹灸结合筋骨针、刺络拔罐等,选用足太阳、足少阳和足阳明经等腧穴。第三阶段为疾病的后期,疾病由经络传入脏腑,由三阳传入三阴,为三阴病证,治疗以温补为主,兼顾止痛,方药采用右归丸、独活寄生汤等;针灸采用督灸、天灸等,除选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外,还可根据疾病累及的脏腑、经络使用相关腧穴。  相似文献   

9.
介绍韦立富教授应用朱琏学术思想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思路和经验。痉挛性斜颈的主要病机是阳气不通,筋脉失养,以"通阳益气"为主要治疗原则。局部选用手足阳明经、少阳经和太阳经腧穴,远部取督脉腧穴、四肢相关阳经的合穴和"四关"穴。治疗过程中结合运用朱琏抑制型针法,讲究得气,常局部配合熨热灸法。  相似文献   

10.
1 枢机之含义枢机之含义 ,《素问·阴阳离合》篇云 :“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太阳为开 ,厥阴为合 ,少阴为枢”。就三阳经而言 ,“太阳为开 ,谓阳气发于外 ,为阳之表 ,“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 ,为阳之里 ;“少阳为枢”谓阳气在半表半里之间 ,可出可入为枢机。就三阴经而言 ,“太阴为开”谓阴分之表 ;“厥阴为合” ,谓居阴分之里 ;“少阴为枢” ,谓居阴分之中。开者为出 ,合者为入 ,枢者为出入之间 ,此为“开、合、枢”之说。《伤寒论》少阳证是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起着二经枢纽作用。按着疾病发生部位而言 ,三阴又有少阴为…  相似文献   

11.
杨文辉教授擅长针灸疗法配合中医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重症肌无力.提出“头部CT定位围针”治疗脑梗塞、痴呆;治疗重症肌无力取穴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及调补脾、肝、肾的相应背俞穴为主,配合“阳脉之海”的督脉经穴和邻近督脉、脊髓的华佗夹脊穴,再辨证选取相关的穴位,以灸为主,针灸并用,补虚泻实,疏通经脉;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原则是滋补肝肾,育阴息风,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位为主,配合震颤区、运动区进针,手法采用补阴泻阳,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边宁涛 《河南中医》2014,34(2):337-337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能调节督脉气血运行,调诸阳经,使清阳之气得以舒展,主要用于治疗落枕、汗症、头痛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头痛病因病机分析,提出大多数头痛发病的病机关键是脉络瘀阻、清阳失运、神机运转失常;而督脉痹阻是头痛发病的经络学基础。通过温通督脉、益气升阳、祛风散寒、化痰祛瘀等治法,则可促进督脉阳气和诸经气血运行敷布通达和畅,进而祛除、或温化阻遏于头窍之风寒痰浊瘀血,使神机运转布达复常,发挥其清利头窍、醒神安神、通络止痛之目的。因此,重视温阳通督法在头痛病中的应用,则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素问·阳明脉解论》有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意为:四肢是人体阳气(阳经)起发的部位。后世医家多从其说,或从脾与四肢的关系,或从经脉循行的角度加以阐述解释。如王冰等认为:“阳气受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而高士宗则认为:“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但笔者认为“本”为“末”之衍字,四肢并非为“诸阳之本”,而为“诸阳之末”。其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15.
黄仁礼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506-506
背恶寒为一临床症状.在病位上,以六经而论,有太阳、阳明、少阴之不同.太阳病背恶寒属风寒袭表,卫阳被郁;阳明病背恶寒属邪热内炽,津亏不济;少阴病背恶为阳气衰微,寒邪深陷.所以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说:"一为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当然临证还有中阳不运,阳气不能达于背而背冷;还有痰湿阻胸,阳气不能敷布而背冷者.由于病因、病位之不同,而兼证亦各不相同.阳明有燥热之见症;痰湿有胸闷多痰之见症,中阳虚有脾虚之见症.唯伤寒少阴病之背恶寒与督脉虚之背恶寒最难区分.笔者认为少阴病背恶寒有明确的感受寒邪的过程,病程多较短.督脉亏虚多为内因或不内外因所致.故治亦不同,少阴病之背恶寒,非去其外入之寒邪不能疗,一般多用大辛大温之附子温经散寒.正如<伤寒论>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督脉亏虚之背恶寒,元阳虚弱是其本,非元阴元阳之壮大不能解,笔者用自拟鹿角通督汤治疗阳虚背恶寒,屡获其效.  相似文献   

16.
<正>女子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可总括为气血阴阳的失调。《灵枢·根结》载:"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督脉行于人身后背正中,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在其穴位上施以针灸等刺激可治疗各种虚实寒热病证。督脉上的腰俞、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百会穴均是调阳的常用要穴。通过针刺督脉及其穴位,相应地配合任冲二脉、肝脾肾胃等经脉腧穴及背俞穴进行针灸,并施以恰当的补泻手法,可有效治疗月经不调。现将督脉特点、从督脉论治月经不调、常用穴位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阐述艾灸督脉的意义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中的护理应用。1艾灸督脉的意义1.1通督调神,利咽开音艾灸督脉的理论依据是中医的气血和经络理论,正如《内经》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的一身不离气血,气血通调则身体康健,气血不调则百病丛生,而人体之气中又属阳气最重要[1]。督脉为"阳脉之海",统帅全身诸阳经,同时诸阴经通过经别合于阳经,使督脉沟通全身经络[2]。研究表明,艾灸可有效的激发循  相似文献   

18.
头痛在外感内伤杂病中均能出现,是一种自觉常见症状。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上会于此。不论外感、内伤、如脏腑经络发生病变,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头部而发生头痛,例如头痛在前额属阳明经,在头颞部属少阳经,在后头部属太阳经,在头顶部属厥阴经和督脉。诊治头痛,必须结合头痛的部位、时间和性质等方面,进行辨证,分析其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痛范畴,具有慢性、持续性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通阳化郁”法所通之“郁”是针对经络整体的气血运行而言。当痰、湿、瘀等病理产物堵塞经脉,经气运行不畅,阳气不能充养脑窍,加之风邪侵袭阳位,则整体形成邪实、失养共存的虚实夹杂状态。治病贵通,阳气是体内经气运行的重要推动力,故宣通阳气以祛邪是疏通经络之气,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法则。笔者在临床中根据“通阳化郁”理论,以腧穴、经络学说为指导,基于补泻理论,总结出治疗经气郁滞所致偏头痛的针刺处方,即百会、玉枕、率谷、风池、列缺,实现“通阳经、祛阳邪”的目的,从而迅速改善疼痛症状,缩短偏头痛治疗周期。通过分析“通阳化郁”法内涵,旨在充实并传承传统中医理论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近年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发现运用奇经八脉的理论来指导临床辨证,确有奇效,现将点滴体会总结如下。一、结合督脉病候辨证督脉起于胞中,上通于脑,统摄全身阳气,有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的作用,又入于脑,能祛除侵脑之风邪。临床以督脉及与该经有联系的经穴,调治头痛,眩晕,颈背腰强痛等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